张 男,彭小娟,陈贤德
(1.新加坡欢乐点睛华文教育中心,新加坡 570279;2.大理大学国际教育学院,云南大理 671003;3.西南大学国际学院,重庆 400715)
新加坡的华文教材研究较早可追溯于胡林生和洪孟珠,胡林生介绍了新加坡《中学华文教材》编写的框架、内容等,并对比了传统语文教材〔3〕。洪孟珠介绍了新加坡小学华文教材的编写目的、涵盖内容以及内容和形式〔4〕。郭国英对“中国文化圈”四类语文教材进行了比较,阐述了新加坡《华文》初中课本与其他三类教材在内容上的特点以及教材体例方面的异同〔5〕。进入21世纪以后,研究新加坡华文教材的论文相继增多。在教材编排方面的研究可见于张妍和孟艳燕两篇文章。张妍从民族化、生活化以及实用性等五个方面介绍了中学高级华文的内容〔6〕,孟艳燕考察了新加坡小学高级华文教材的编排情况,首先统计不同教材中知识和文化内容以及知识与内容编排的方式。然后从各个方面对教材中的核心单元和深广单元进行比较,最后结合新加坡华文教育大纲来确认核心单元在知识性内容、文化性内容以及知识与内容编排方式的价值〔7〕。然而,对新加坡中学华文教材的内容编排细致考察的较少。本文从人和自己、人和社会以及人和自然这三个主题对新加坡快捷华文教材进行了统计,并从课文的教学内容、课文的呈现形式以及练习方面分析了教材编排的特点,最后对编排提出一些建议。
1.新加坡中学教育体制简介
新加坡中学为四到五年制,毕业时可参加新加坡剑桥普通教育证书(普通水准)会考,即Singapore-Cambridge General Certificate of Education(Ordinary Level)Examination,简称GCE‘O’Level,会考项目中也包含母语水平测试,母语为华文、马来文或淡米尔文。按会考成绩学生可申请报读大学预备课程,理工学院或技术教育学院(ITE)。一小部分学生可以进大学预备课程教育中心(Pre-University Centre),如初级学院和高级中学,两到三年后参加剑桥高级文凭考试(GCE‘A’Level),然后以剑桥高级证书进入大学。
2.新加坡中学华文教育概况
在中学,华文为必修课,平均每周上课3.75小时,教材是按照教育部课程规划发展司颁布的《中学华文课程标准》编写而成的,华文只是在课堂上使用的语言,并非媒介语。华文教师主要是马来西亚华人、新加坡华人以及中国台湾或内地人,新加坡没有师范专业,所以教师在进入中学教华文之前,要去教育学院(national institute of education)学习一到两年,之后分到学校教学。
1.新加坡中学华文教育的特点
富亮氨酸胶质瘤失活1蛋白抗体相关自身免疫性脑炎10例临床分析 … …… 赵则燕,韩玮欣,李青,等 441
新加坡中学华文教育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华文课为必修课,节数少;第二,华文不是教学语言,缺乏华语的语言环境;第三,学生背景复杂,主要由马来裔、印度裔及中国大陆和港台华裔学生这三部分组成,华文的基础、华文的文化背景均有差异。
2.新加坡中学华文教材编写的重点及难点
新加坡中学华文教育的特点给华文教材的编写带来了较大的挑战。首先,华文课在中学是必修课,每个星期只有三到四节课左右。在有限的课时数中要让学生掌握及运用语言,并能应付难度较大的华文考试,是教材编写时需要考虑的一个重点。其次,中学的教学语言主要是英语,学生说华语的机会不多,因此,对于听说方面的练习也是教材编写的一个重点。最后,学习华文的学生背景较为复杂,有华裔和非华裔之分,华裔中有二代或三代的,甚至母语都非华语,华文基础参差不齐,非华裔的学生更加缺少语言环境,学习华文只能依靠教材。编者需要考虑学生的不同背景和水平,这使得教材编写的难度加大,要编写出符合新加坡学生特点的教材,是个较大的考验。
新加坡中学中一到中四快捷华文课本是按照新加坡教育部颁布的《中学华文课程标准(2011)》并参考各方面的意见编写而成的,是全国中学统一的五部华文教材之一,对象是中学中一到中四的学生。中一上册四个单元,下册三个单元,上下册共二十一课;中二上册四个单元,下册三个单元,上下册共二十一课;中三上册三个单元,下册三个单元,上下册共十八课;中四上册三个单元,下册两个单元,上下册共十五课。中一到中四每个单元的内容包括讲读课、导读课、自读课和综合任务,单元目标均要求掌握听说读写四项技能。
1.课文编排的基本情况
新加坡教育部颁布的《中学华文课程标准(2011)》要求编排教材时,可按照语言交际能力、人文素养和通用能力以及主题来编排。主题包括人和自己、人和社会、人和自然三部分,这三部分涵盖了个人、家庭、学校、国家、世界和自然六个范畴。因此,本文的教材课文编排分类即以《中学华文课程标准(2011)》里所列出的各类知识为依据,将教材课文内容按照主题归纳成三大类,即人和人、人和社会以及人和自然。其中人和人包括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的人。人和社会包括自己与社会、他人与社会(见表1)。
表1 对中一、中二、中三及中四课文内容编排的统计
从统计结果来看,人和人的主题分布最多,其次为人和社会,最后是人和自然。这三个主题在中一到中四每一本教材中分布的比率也较为接近。
人和人主题中,第一人称的文章占多数,这样能够引起读者的共鸣。而在人和社会的主题中,他人和社会也就是第三人称的文章较多,这是因为人和社会的文章中多为价值观教育,弘扬传统美德的内容较多,以他人为视角进行写作,有更好的教育意义(见表2)。
表2 对人和人、人和社会主题的具体统计
2.课文编排的特点
首先是课文知识编排特点。
第一,注重听说读写四个技能训练。听说读写是语言教学要掌握的四项基本要求,在教材中怎样体现这四点,考验教材编者的水平。在中一到中四的教材中,每一单元的单元目标里都明确写出了学习阅读、写作、听说这几项,注重学生四项技能的全面发展。以中一上册为例,本册共有四个单元,单元一的目标是:阅读,能掌握浏览式阅读法;写作,能掌握审题的方法;说话,能运用适当的语调、语速表达不同的情感。单元二的目标是:阅读,能找出线索,确定文章的主题;写作,能紧扣题目,拟出内容重点;聆听,能抓住关键词语,在日常会话中听懂对方的主要意思。能根据情境和关键词语,听出对方的观点和用意。单元三和四的目标都是学会阅读、写作和听说的具体能力。由此可见,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贯穿新加坡中学快捷华文教材的始终。
第二,融入了本土化内容。教材内容的编写除了要体现基本的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外,还要适当添加本土化内容,与本土的社会文化结合在一起,让学习者更容易接受,同时也调动了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在中一上册的第四单元,教材设置了三课本地人的故事,分别是《努力,就有希望》《“第一代”卖菜人》和《给妹妹一个未来》,以三个新加坡人在生活中遇到挑战,但是却不放弃,努力活出自己的故事为例,展示了新加坡本土人坚韧不拔、勇于向上的文化价值观。此外,本土化内容还包括本土作家作品,如中二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课的《再见樟宜树》。华文课本中讲述本土故事,内容更易打动学习者,让学习者更有亲切感和认同感。
第三,加入了中国文学元素。学习者在学习语言的同时要了解中国文化。在新加坡,华文教材也有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中国经典文学作品凝结着中华文化,华文教材加入了中国文学作品,可以让学习者了解中国。在中一下册的第七单元,设置了三课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分别是《毛遂自荐》《空城计》和《王羲之题扇》,这三篇文章都讲了古代名人的事件,突出了人物鲜明的性格特征。古代文学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古诗,在中二下册第六单元讲深厚情谊的主题时,分别嵌入了《古原草》《送元二使安西》《送孟浩然之广陵》这三首诗,文章未直接讲古诗,而是以讲作者的处境为主,中间嵌入了古诗。同时也设置了现代文学内容,儿童文学如中一上册第九课《放风筝》,中一下册第十五课《天使就在身边》。成人文学如中二上册第四单元《一件小事》《领路人》和《醉人的春夜》。
其次是课文形式编排特点。
第一,有独立的单元。单元在教材中起到了引导的作用。在单元的开头,学习者能清楚了解到各个阶段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在单元的结尾,学习者也能总结和回顾学习的内容。快捷华文教材在每一册都设有单元。在单元开头,清晰地列出学习目标。每个单元平均三到四课,每个单元结尾还设有综合任务项目,供学习者复习。以中一上册为例,中一上册共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有三课。单元一为校园新鲜事,单元二为生活新天地,单元三为友情、亲情,单元四为人生的旅程,且都是一单元三课。单元前设有学习目标,单元后也有综合任务练习。
第二,设有自我评价环节。在教材的每个单元结尾,都设置了自我评价环节,以“我学得怎么样”为标题。还是以中一上册第一单元为例,这一单元的自我评价是个表格样式(见表3)。这样的评价形式有助于学生清楚地进行自我反思和评价,了解自己的掌握程度,为之后复习的重点和难点打下基础。
表3 自我评价表格
第三,与资讯科技结合。科技在教学领域的作用日趋重要,教材与现代科技的关系如今已到密不可分的程度。教材中借助科技手段能有效增强学习效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中一到中四的教材中,当技能学堂部分有聆听或听说任务时,都配有听录音的要求。教师需要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听录音训练,并完成相关练习。
第四,插图内容形象。四个年级教材里的插图大都与课文内容相关,图片多是以卡通漫画形象出现,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增加了课文的趣味性。在真人真事的课文中,又插入了真实的人物或事物照片。如在中一下册的第十三课《照亮人心的内容》中,讲了新加坡青年医生赵光灏的故事,并附上了他的照片,让人有真实感。再如在第十八课《垃圾怎么丢》中,综合任务部分“写封电邮给朋友,介绍垃圾分类”时,插入了垃圾回收箱的真实图案,让学习者有很强的代入感。卡通图片与真实照片结合的方式,既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又突出了内容的真实感。
最后是课后练习编排特点。
第一,设置了探究性练习内容。在《中学华文课程标准(2011)》中明确提出了学生需主动发现问题,并进行探究式学习。教材中也因此而设置了探究性练习内容。如在中一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三课的小任务中,要求学生根据情景,设置两段对话并进行角色扮演。在第十六课的小任务中,要求根据课文内容转换角色,让学生置身其中,谈谈对自备购物袋计划的看法。中二下册第五单元,第十三课的小任务中,要求学生向朋友介绍新加坡。第十九课的小任务中,要求学生以校园开放日向家长介绍课程辅助活动设置对话并进行表演。这些表达的内容都强调学生的主动参与,锻炼学生发现、操作、收集与表达信息的能力,是探究性练习的体现。
第二,讲、练、测三位一体。《中学华文课程标准(2011)》中提到教材中的学习重点遵循“先例,后说,再练”的原则。首先教师通过例子让学生对课文重点进行了解,然后再进行练习,最后对学生进行测试。以中一上册第一课的技能学堂阅读部分为例,这一课的阅读部分明确列出要掌握浏览式阅读法,然后在这一要求的下面给出了例子,进一步向学生展示说明如何用浏览式阅读法阅读。最后给出小任务,这一课的任务是阅读《东东的快乐与烦恼》,并提出了三个问题,学生可根据之前所讲的例子以及说明来完成任务。这体现了先例、后说、再练的原则。
第三,螺旋式的复习。从宏观角度看,在教材中讲、练、测为一体的学习模式正是螺旋式复习的体现,通过对知识点的讲解、举例到练习,不断复现课文内容,从而强化学习者的认知。从微观角度看,复现具体词汇,也是螺旋式复习的体现。关于生词的复现,由于课文中没有生词表,文中的生词仅为绿色注拼音的词。考察了中一到中四的教材发现,小学的旧词当新词的复现数量较多,比如恶作剧、提心吊胆、莫名其妙、惊讶、不知所措、兴致勃勃、矛盾、步履蹒跚等。这几个词均在小学四五年级已经学过,现为复现词语。而中一中二新学生词复现率如下:中二下第十九课小任务中的“贼”,复现到第二十一课。中一上第四单元小任务里的“经济”,复现到中一下第五单元的第十三课。
3.对于课文编排的几点建议
第一,加入独立的生字词表。在中一到中四的教材中,每一课的生词都只是在课文内注音,课前、课后均没有单独的生词表。《中学华文课程标准(2011)》里明确规定了快捷华文学生的识读量是2 400~2 500,识写量是2 000~2 100,而这相较于《中学华文课程标准(2002)》的识读3 000、识写2 700要求已经有所降低,但并不代表生字词可以被轻视。生字词一直贯穿于语言教学的始终,若没有专门的生字词表,只是将生字词拼音标注在课文中,这易造成学生不重视字词的学习,从而形成只会说不会写的不利局面。第二,增加基础的字词练习。教材中练习侧重于阅读内容的练习,对阅读中的字词练习较少。以中一上册第一课为例,这一课第一部分为讲读课,课后针对讲读课课文的练习有六道题,前四题是针对阅读内容设计的题目,只有五六题是针对字词的题目,第五题为查词典找出词语意思,第六题为推断词语意思,但没有更多的针对词语的选择题和填空题。纵观整个中一到中四的教材,每篇课文中词语练习的内容仅为一到两题,数目非常有限,这不利于学生对生词的掌握,同时也会让学生不重视生词的学习。第三,增加生词的复现率。在上面第三点生词的复现部分,考察了中一中二个别生词的复现情况,从考察结果来看,生词的复现率较低。“对于大多数学习者来说,新词要在复现七次以后才能被记住”〔8〕,理想状态下,教材中的生词要达到七次这个最低复现率标准才合格。从仅考察的两本教材来看,生词的复现率远远不够,这就又加重了学习者学习生词的困难。因此,教材要加强生词的复现率,刺激学习者的大脑认知,这样才能更好地学习生词。第四,听力部分加入配套的可视化视频资料。美国语言学家Krashen提出听力二语习得需两个条件:一是可理解输入,二是低情感过滤。在听力教学中,不仅要让学习者理解听力材料,还要降低学习者的焦虑情绪,加入可视化视频,正是降低学习者焦虑情绪的体现。刘维方运用视听法对高中学生英语听力进行了教学实验,得出了加入图像视频等可视化资源的学生听力效果好于仅用录音资源的学生,从而证明了可视化资源在听力教学中的重要性〔9〕。中一到中四的教材中,听力仅有录音资源,未设置相应的视频。因此,教材中的听力内容应该加入相应的视频资源。第五,加入作者及介绍。在中一到中四的教材中,有诸多文章未标注作者姓名,也不知来源。在标注作者的文章里,也未有作者简介。为此,建议每一篇课文都应该注明出处和作者,并对作者进行简单介绍,这样可以帮助学生对作者的理解,也能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文章本身。比如中一上册一到三课,都是出自许晨的改编文章,那就应简单介绍一下这位作者,让学生了解作者的作品及风格等。此外,第四课应该加上作者姓名,若未找到,也应该注明出处。第六,加入印裔马来裔作家的作品。新加坡是多民族国家,华人、印度人和马来人的后代均在新加坡生活,组成了新的新加坡人。本文对中学有来源的文学作品进行了粗略统计,中国文学作品占74%,新加坡文学作品占20%,欧美文学作品占6%,而未发现印裔或马来裔作家作品。教材未设置印度人或马来人的作品。这对印度华人和马来华人学习者来说,减少了亲切感。因此,教材需要考虑学生背景的多元性,加入多民族作家的作品。
教材在教学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本好的教材可以搭建起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桥梁。秦志宁在美国中学教学设计理念与应用系列公益讲座中提出,适合中文教学的学科教材有以下特点:①主题性的学科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②综合学科知识、中文语言以及学习技能进行教学;③教授促使认知能力发展的代表性信息。那么同样地,去掉学科教材这几个字,华文教材也应该遵循这几个特点,首先,教材要有主题性,这样会提高学习者的兴趣。其次,要将华文语言学习与语言技能结合,重视培养学生各个方面的能力。最后,要将阅读、思考、推理等的认知能力融入教材练习中,提高学生的探究式学习能力。
新加坡中学快捷华文教材遵照《中学华文课程标准(2011)》编写要求,在分析其编排内容时,发现教材中有诸多方面值得海外汉语教材编排者借鉴的地方。比如在课文教学方面,注重培养学生的听说读写技能,融入本土化内容等;在课文内容呈现方面,有独立的单元,加入了学生自我评价等;在练习方面,设置了探究性内容等。然而,在字词处理方面,还有待商榷之处。新加坡华人学生的华文已经到了第二语言阶段,教材没有明确的生字表以及字词练习,学生对字词的学习不能得到足够重视。相反,教材只注重口语表达能力,是否会造成舍本逐末的后果呢?这是值得思考的问题。
本文只是对新加坡快捷华文教材的编排做了初步研究,对教材其他方面的研究尚且存在不足之处。希望有更多致力于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同仁能够关注海外华语教材的研究,为华文教育提出更多可借鉴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