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形复杂度的重庆市耕地“宜机化”改造适宜性评价*

2022-02-15 04:43李伶俐李江文钟守琴杨朝现魏朝富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2022年2期
关键词:丘陵复杂度坡度

李伶俐,李江文,钟守琴,杨朝现,魏朝富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 重庆 400715)

农业机械化是发展现代农业的基础和重要标志。21 世纪以来,我国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整体发展水平偏低,尤其是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较为缓慢。丘陵山区耕地总面积超过50%,但土地资源条件相对较差、坡耕地面积比重较大且破碎化程度较高,农作物耕种收机械化率不到40%,综合机械化水平仅有10%~20%,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严重影响了农业机械作业效率,成为中国各地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短板。因而,提高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效率任重而道远。面对土地分散经营和地形条件限制的实际状况,“宜机化”改造是发展具有中国丘陵山区特色的农业机械化道路,但目前耕地“宜机化”改造项目存在选址随意性、主观性等问题。耕地“宜机化”改造应分阶段、分重点循序渐进地探索,对具有“宜机化”改造经验的地区进行科学地耕地“宜机化”改造适宜性评价可为决策者提供规划参考依据、提高丘陵山地耕地质量,为缩小农业机械化地区差距做出贡献。

近代国内外山地农业都通过不同方式的规模化经营让农业焕发新的活力。具有相似土地利用特点的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地区在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以促进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均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改造使土地适宜大中型农业机械作业,有效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我国在以往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实践中,主推“以机适地”的模式,强调小型、轻便及多功能的农机具创新,但这无法从根本上解决农业效率问题。随着相关研究深入,学者们发现土地条件的约束是阻碍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的瓶颈,普遍认为通过“宜机化”改造达到“以地适机”的技术路线是补齐丘陵山地农业机械化发展短板的根本出路。目前我国不同地区“宜机化”改造效果不同、效率不一,为了加快不同地区“宜机化”改造发展进程,学者们在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影响机械化发展的各类驱动因素及其未来发展路径等方面对“宜机化”改造的必要性进行了定性阐述。同时,一部分学者对具体 “宜机化”操作标准设定进行探讨,得到部分针对性的改造方案和建议。如胡义萍等从水平梯田田面宽度确定、田间道路的平纵线型设计、机械下田与田间转移设施设置等方面对土地整治标准进行分析,但缺乏普适性且存在一定的地区局限性。另外,已有研究还涉及对“宜机化”改造的可行性探讨、对改造后的效益评价等方面。然而,把作为土地利用决策依据的适宜性评价应用于“宜机化”改造的研究较少。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在判断土地在一定地域特性基础上承载特定土地用途的适宜程度,并对土地进行分等定级或者评价分类的过程,是土地资源规划与管理的重要内容。合理的土地适宜性评价能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和再利用效率,主要应用于土地复垦、未利用地等,主要研究方法有GIS 空间分析法、构造基于比例的适宜性函数法、最小累计阻力模型、DEA 法等。近几年有关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研究中涉及土地整治的内容逐渐增加,但对地形环境复杂的丘陵山地的探索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尤其是从耕地“宜机化”角度进行适宜性评价的几乎没有涉及。因此,针对以地形和土地条件为农业机械化发展难点的丘陵山地,综合GIS空间分析法和数据包络法(DEA),选取主要地形限制因子进行“宜机化”改造适宜性评价是对目前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的尝试和突破,是耕地评价体系的丰富和补充。

基于此,本文以重庆市为例,选择高程、坡度和地块破碎度等地形限制因子,采用DEA 法并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模型的建模方法对研究区“宜机化”改造耕地适宜性进行综合评价,得到各评价单元耕地“宜机化”改造适宜程度,为政府科学决策和管理提供合理依据和支撑,从而提高耕地“宜机化”改造效率,加快西南丘陵山地农机装备转型升级,缩小我国地区间农业机械化发展不平衡差距。

1 研究对象与数据来源

1.1 研究区概况

重庆市位于中国内陆西南部、长江上游地区,是西南地区的经济中心和交通枢纽,总面积8.24 万km,下辖38 个行政区县(自治县),含有26 个区,12个县(自治县) (图1)。围绕“扩容提品质”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定位分为 “中心城区” “主城新区” “渝东北地区”和“渝东南”地区。重庆市是我国提出并推广“宜机化”整治的先行者,其农业机械化的发展历程具有一定代表性,对其他南方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参考价值。重庆市是典型的丘陵山地地区,辖内层状地貌明显,地势起伏大,以山地、丘陵为主,分为渝西方山丘陵区、中部构造平行低山丘陵区、渝东北大巴山构造溶蚀层状中山区及渝东南巫山、七曜山强岩溶化峡谷中山区等4 大区域。区内山高谷深,沟壑纵横,山地面积 6.24 万km,占幅员面积75.8%; 丘陵面积1.50 万 km,占18.2%; 平地 2964 km,占3.6%; 平坝面积 1976 km,占2.4%。据统计,重庆市2018年年末耕地总量达3.75 万km,占总面积45.51%,农作物总播种面积3.35 万km,农村农户707.05 万户,乡村人口2158.3万人,户均耕地约0.34 hm²,人均耕地0.11 hm²。

图1 重庆市区位图Fig.1 Location map of Chongqing

1.2 数据来源及处理

2018年的土地利用覆盖数据来源于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研究中心,分辨率为30 m。各社会经济数据及指标由重庆市统计年鉴获取。运用ArcGIS 将栅格转换成矢量格式,从中提取重庆市耕地图层,并统计各区县耕地面积; 将DEM 数据按地势起伏情况分7 个级别,<200 m 为1 级,200~300 m 为2 级,300~400 m 为3 级,400~500 m 为4 级,500~1000 m为5 级,1000~1500 m 为6 级,>1500 m 为7 级。将DEM 数据提取的坡度数据结合坡耕地类型分级:<4°为1 级、4°~6°为2 级、6°~10°为3 级、10°~15°为4 级、15°~25°为5 级、>25°为6 级,共6 个级别。重庆市坡度<2°的平地耕地几乎满足“宜机化”耕地要求,因而选取4°作为一个分界点。6°~10°的分级是重庆市主要坡耕地区域。

2 研究方法

本文利用地理信息模型的建模方法,将影响耕地“宜机化”改造的坡度、高程、破碎度等地形限制因子组合成地形复杂度指数,结合DEA 采用特尔菲打分法请20 位相关学科的专家对海拔高度、坡度、地块破碎度3 项地形复杂度因子进行打分获得权重,计算得到综合地形复杂度结果。最后通过 ArcGIS地理软件,采用自然分段的方法,将重庆市地表复杂度指数分为不同区段评价耕地“宜机化”改造适宜性等级。

2.1 海拔复杂度

一般来说,海拔复杂度越低,地形起伏程度越低,工程成本越低,越有利于“宜机化”土地整治。

式中:C E为海拔复杂度,R为第级高程下的土地面积占评价单元土地总面积的比重,h为第级高程(m),为评价单元的海拔最大值(m),为评价单元的海拔最小值(m)。

2.2 坡度复杂度

一般来说,坡度复杂度越大,代表评价单元坡度差别越大,越不利于“宜机化”土地整治。

式中:C E为坡度复杂度,R为第级坡度下的土地面积占评价单元土地总面积的比重,S 为第级坡度大小(°),为评价单元的坡度最大值(°),为评价单元的坡度最小值(°)。

2.3 地块破碎度

地块破碎度从侧面反映出一个地区的地块连片度、地表平顺性、完整性,在土地整治方面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对“宜机化”土地整治区域选择具有较大影响。地块破碎度越小,地块被分割的越少,地块连片度越好,土地利用价值越高,工程量越小,越有利于“宜机化”土地整治。地表破碎度计算公式为:

式中:CE评价单元的地块破碎度,MSP 为平均斑块面积(km),为评价单元土地总面积(km),NP 为评价单元斑块数量。

2.4 地形复杂度指数

为了探寻综合地形条件对研究区耕地“宜机化”的限制和影响情况,根据上述各式计算各单元的单因子分置,采用评价式(5),在分析各因子关系的基础上加权求和得到地形复杂度,描述空间地理特征,更全面综合地评价3 个限制因子对耕地“宜机化”的影响。地形复杂度指数越低,代表选取的地形限制因子海拔、坡度和地块破碎度总体情况越好,越有利于耕地“宜机化”改造。综合地形复杂度指数计算公式为:

式中:、和分别为海拔高度、坡度以及地表破碎度中地形因子的权重。

3 结果与分析

3.1 耕地分布特征

我国人口众多而基本农田较少,广大农村的耕地零碎、分散,尤其在南方人口稠密地区,田块更趋细小。破碎化的耕地使得田埂占地增多,限制了农业的规模化生产,阻碍了我国农业现代化的进程,中国耕地的破碎化具有不经济性。受地形影响,重庆市耕地小而碎,主要分布在中部和西部,东部的耕地面积和密集程度明显少于其他区域,与东高西低的地形地势具有高度一致性。为了增加研究区耕地 “宜机化”改造的有效性和准确性,对不同适宜性下的各区县耕地总体情况进行进一步数据整理分析,挖掘各评价单元的耕地数量潜力,对重庆耕地“宜机化”改造重点区域的选择及规划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统计数据显示(表1),重庆市中心城区经济发展迅速,中心城区耕地资源稀缺。其中,渝中区是重庆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商贸流通中心,是一个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地区,基本没有农业,耕地面积为零,因此不考虑该区耕地“宜机化”改造。重庆市主城新区是按照卫星城理念在主城九区外围规划布局建设的城镇集群,其未来发展主要为农业空间和生态空间,有利于缓解中心区耕地稀少与人们对耕地功能需求增加的矛盾。从数量特征来看,该区域拥有大量耕地,初步满足数量的需求。其次,该区域95%位于渝西方山丘陵区与中部构造平行岭谷区,具有很好的地理区位条件。因此,有必要对该区域的耕地 “宜机化”进行适宜性评价,科学有序地增加基础设施和技术投入,挖掘农业空间开发利用潜力。

表1 2018年重庆市各区县耕地面积统计表Table 1 Statistics of cultivated land areas in various districts (counties) of Chongqing in 2018 km2

渝东南地区是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虽然该区域农业进行开发仍有规模效益递增效果,但由于自然条件限制和生态保护主体功能指向限制,该区域农业发展对耕地“宜机化”改造具有更精准和大幅效益要求。该区域耕地分布不均,耕地面积最小的为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565.08 km),但分布主要集中在中部呈倒“Y”型。渝东北地区所包含的行政单元主要分布在中部构造平行岭谷区及渝东北大巴山构造溶蚀层状中山区,是重要生态涵养发展区,区域耕地分布多且碎,在保证生态安全的前提下对该区域的耕地是否适宜机械化操作进行适宜性评价,有利于土地资源合理利用。

坡度>25°的地区自然灾害频发,泥石流、山体滑坡等灾害在丘陵山区愈加常见,不适宜耕作,且该类区域整治难度大、投入资源多。国家规定25°以上坡地禁止开荒,因此不考虑>25°以上的耕地,地块“宜机化”整治应避开此区域。运用GIS 空间分析功能筛选出坡度小于25°耕地共3.14 万km,根据DEM和坡度重分类数据进行组合,统计分析在不同高程和坡度级别下耕地面积(表2)。

从海拔高程角度分析发现,重庆市几乎所有耕地分布在200~1500 m 的区域。随着海拔升高,耕作条件变劣势,人口密度随之降低,不利于耕作。研究区大部分耕地分布在海拔200~500 m 的丘陵区内,占耕地面积的66.23%,是主要的耕地利用区,改造适宜性较高。还有小部分的耕地分布在平地和高山区:低于200 m 的耕地最少,仅有83.93 km,占耕地面积的0.27%,此部分耕地基本已经符合“宜机化”改造要求,改造难度小; 处于高山区的小部分耕地,由于交通通达度、人口聚落分布等因素,属于改造难度大、需求度相对较小的区域,共有耕地290.30 km,占总耕地面积的0.93%。图2 显示,巫溪县、城口县等相对海拔较大,其次是渝东南地区,而铜梁区、合川区和铜梁区等相海拔较小,具有良好的改造适宜性。

从坡度角度分析发现,5 级坡度耕地面积分别占重庆市总耕地面积的 0.03 %、2.55%、29.53%、49.76%和18.12%,耕地主要分布在6°~25°。4°~6°的平坡坡地耕地仅占耕地总面积的2.55%,基本符合“宜机化”改造坡度要求,改造适宜程度高。而6°~10°和10°~15缓坡地耕地面积分别为9249.60 km和15 587.16 km,占总面积的29.53%和49.76%。15°~25°斜坡地耕地因坡度较大,耕地较破碎细小,集中连片的适宜机械化耕作的地块较少,改造难度比15°以下区域大,该区域下耕地面积为5675.57 km,占总耕地面积的18.12%。从图2 看,研究区耕地坡度整体呈东高西低格局。

图2 重庆市不同级别海拔、坡度地形分布图Fig.2 Spatial distribution of cultivated land at different elevations and slopes in Chongqing

结合海拔高度和坡度两个因素发现,重庆市耕地主要分布在坡度为6°~15°、海拔高度为200~500 m的区域,共计18 649.05 km,占总耕地面积的59.54%,综合改造难度较小。还有相当部分耕地分布在海拔高度为500~1000 m、地形坡度在10°~25°的地形条件相对较劣的地区,面积为7888.66 km,占耕地总面积的25.19%,随着海拔和坡度增加,耕地破碎和分散分布特点愈明显,对这部分耕地的“宜机化”改造适宜性程度相对较小。

经数据整理发现(表2),海拔高度越高和坡度越大组合的条件越差,地形情况越复杂,越不利于农业机械化耕作,选取海拔低、坡度小的地区,可以减少整治工程量,降低整治工程难度,减少改造成本。海拔最低、坡度最小的组合条件最优,但由于丘陵山区地形特点,此部分的耕地数量相对较少。因此,本文认为海拔高度和坡度最优组合是坡度为6°~15°、海拔300~400 m 的耕地,不仅数量多(耕地面积为9115.97 km,占总面积的29.10%),改造潜力也较大,是选择“宜机化”改造项目最理想的区域。

表2 重庆市海拔高程与坡度分级组合下耕地面积统计Table 2 Statistics of cultivated land area under the combination of altitude and slope in Chongqing

3.2 基于地形复杂度的适宜性评价

对耕地的地块复杂度进行合理、科学以及准确地定量计算,能够揭示区域内耕地利用状况,从而对耕地“宜机化”土地整治的适宜性奠定基础,对科学选择“宜机化”耕地地块具有一定意义。通过GIS 空间分析工具对重庆市各区县耕地的平均高程和平均坡度进行统计分析,利用公式(1)和(2)计算各区县平均海拔复杂度(CE)和平均坡度复杂度(CE),结果如表3 所示。

表3 重庆市各区县耕地地形因子复杂度及综合地形复杂度结果Table 3 Complexities of topographic factors and the comprehensive topographic complexity of cultivated land in various districts(counties) of Chongqing

从海拔复杂度来看,重庆市除云阳县、忠县、巫山县和奉节县大于1,其余区县的海拔地形复杂度均为0.1~0.5,显示了重庆市耕地地块分布在各评价单元下的地形特征和海拔特征。云阳县地处四川盆地东部边缘的丘陵向山地过渡带,属喀斯特地貌,岭谷地貌明显,以山地为主,兼有谷、丘,山高、谷深、坡陡,群山巍峨,呈现出 “一山一岭、岭谷交错”的地貌特征,海拔高低悬殊1670 m。巫山县位于大巴山弧形构造、川东褶皱带及川鄂湘黔隆褶带三大构造体系结合部,地形起伏大,坡度陡,谷底海拔高程多在300 m 以内,岸坡相顶则多处1000 m 以上。忠县处于重庆市平行岭谷区和渝东北大巴山中山区地貌分区过渡段,属典型的丘陵地貌。奉节县山峦起伏,沟壑纵横,长江横贯中部,地形起伏大,北部为大巴山南麓的一部分,东部和南部为巫山和七曜山的一部分,有少量平缓河谷平坝。在这些地形复杂的地区耕地的分布也受到影响,在相对较优的岭谷区有一定的耕地,但平均海拔和破碎度则相对较高,不利于耕地的机械化发展。

从坡度复杂度分析发现,重庆市各区县耕地所在地块地形坡度复杂度偏高,其中,万盛经济技术开发区和云阳县均超过0.5,城口县最高,达0.628。坡度复杂度反映了一个区域的综合坡度起伏程度,能更全面体现耕地地块的地形地貌特征。万盛区属四川盆地东南边缘与云贵高原衔接过渡山区,地势东高西低,山脉南北伸展,切割强烈,高差悬殊,重峦叠嶂,岭谷相间,其在自然地理特征和人文旅游开发上,与云阳县具有一定的相似性。耕地地块在这些地区更加碎小,加上机械运输和行驶难度大,不利于农业机械化。

从地块破碎度分析发现,城口县的地块破碎度最高,达4.375,其坡度复杂度、综合地形复杂度均为所有评价单元中最高参数,城口县从南西至北东,岭谷相间,相对高差大,层状地貌明显,耕地地块被地形切割,破碎度高。作为地块破碎度最低的潼南区,其综合地形复杂度也是最低的,其他两个因素值相较于所有评价单元也较低。潼南区属盆地浅丘地区,海拔在300~450 m,丘陵、河谷和台地占据该行政单元,耕地连片性较高,“宜机化”改造潜力大。

对 CE、CE、地表破碎度(CE)之间关系进行分析,发现 CE与 CE的相关系数为0.337,且在<0.1 水平显著相关,CE与 CE的相关系数为0.299,在<0.1 水平显著相关,CE与 CE的相关系数为 0.132。表明 3 个地形因子复杂度间存在一定相关性。

根据专家打分情况,λ、λ和λ分别取值为0.30、0.36 和0.34。按式(5)计算综合地形复杂度(表3),根据综合地形复杂度得到6 个区段农用地整治适宜性等级,包括非常适宜、适宜、比较适宜、比较不适宜、不适宜和非常不适宜,评价结果如图3 所示。由表3 中CE 值可以发现,重庆市各区县地表复杂度指数平均值为0.925。低于平均值的区县共25 个,分别处于非常适宜、适宜、比较适宜的评价区间内。

图3 重庆市耕地“宜机化”整治适宜性分级Fig.3 Classification of suitability of “mechanicalization” of cultivated land in Chongqing

非常适宜的评价单元CE 值为0.452~0.598,主要有潼南区、永川区、大足区等9 个区县,主要分布在渝西方山丘陵区; 包括了河谷平原、台地、平顶丘宽谷等地貌,而这些区县的综合地形复杂度均较小,非常适宜进行“宜机化”改造。开州与万州区是中部构造低山丘陵区中所占侵蚀低山以及河谷平原较大的地区,而长寿和涪陵区地貌类型更加丰富,多为平原、侵蚀台地等,也是非常适宜进行耕地“宜机化”改造的区域。

适宜的评价单元CE 值为0.637~0.689,主要包括璧山区、江津区等7 个区县; 比较适宜的评价单元CE 值为0.702~0.909,主要包括綦江区石柱土家族自治区等区县及沙坪坝、九龙坡及巴南区等中心主城区共9 个区县,一般镶嵌分布于非常适宜和适宜区域的区县周围。因此,可以考虑“组团开发”,对同一地貌类型的土地整治方法举一反三,总结经验,提高工程效率。

城口县、巫山县处于非常不适宜的区域,城口县多为中山,类型复杂,地块破碎度高; 巫山县则在中山地中穿插了平原地貌,海拔复杂度高,秀山相较前两者具有更平坦的平原、丘陵地区,同时也有局部的中山、高山地貌,地貌类型最丰富,地块破碎度最高。

可根据以地形因子为主导划分的6 大适宜性分区对“宜机化”改造工程的进行时序安排,选择行政区为评价单位也是宏观上确定改造范围的第一步,可提高丘陵山区耕地宜机化改造效率。优先考虑在 “非常适宜”区段的行政区进行“宜机化”改造,其次考虑“适宜”区段行政区,以此类推,最后考虑“非常不适宜”区段的行政区。

评价结果的“非常适宜”不代表任意地方都可以进行“宜机化”改造,同理,“非常不适宜”的行政区下也有能够进行“宜机化”改造的土地,差别在于地形因子主导标准下适宜“宜机化”改造的地块多少。 适宜性等级客观反映了区域开发为“宜机化”耕地的可能性和困难程度,“宜机化”改造应尽量安排在非常适宜、比较适宜和适宜区进行。地区地貌类型和变化情况与CE 值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说明基于地形复杂度的综合指数对“宜机化”土地整治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4 讨论与结论

4.1 讨论

在GIS 技术的支撑下,结合数据包络法综合考虑高程、坡度和耕地连片度等地形限制因素,可有效评价丘陵山地耕地“宜机化”改造适宜性。

“宜机化”是土地整治所达到的目标,也是实现农业机械化的一个手段,与园田化以及跨区农机作业异曲同工。本文对耕地是否符合“宜机化”改造进行了适宜性评价,扩展了丘陵山地耕地评价领域。选取GIS 技术进行适宜性评价是符合主流方式的客观方法,降低了人为主观因素的影响,具有科学性。丘陵山区坡耕地比重大,限制丘陵山区机械化发展的限制因素可概括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主观主要源于农民和政府工作人员。而客观因素指微观作业条件恶劣、农机装备能力不足、农机农艺融合困难等,其中影响耕地机械化发展的先决条件是土地自然条件。傅幸之指出对市县级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应首先识别评价对象发展的影响因子。因此,本文在评价中主要考虑影响评价单元宜机性的综合地形条件。其中,最为普遍和客观、代表性强且空间精度高、容易定期获取的地形因子为高程和坡度。结合影响大中型机械入地的主要因素是机耕道建设和地块整理,选择耕地连片度作为另一地形复杂度指标更符合“宜机化”改造对耕地质量的要求。目前对于丘陵山地耕地“宜机化”的相关研究主要是定性经验总结,缺乏定量数据分析,因此本文提出的基于地形限制因子的适宜性评价更具针对性,适用性更强。最后分析重庆市地貌图后发现,本文评价结果与重庆市地貌布局高度重合,说明本研究评价结果的可行性较高。

“宜机化”改造是指连通田块、对陡坡进行缓坡化改造,对不规则田块进行条状田块改造,让闲置地连成片,使中大型农机能够进入作业,进而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产出效率。强调的是田块适宜机械化作业的改造,主要对象是丘陵山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两者有共通之处。参考较完善的高标准农田建设已有成果,结合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试行文件和已开展的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工程进行研究,本文提出丘陵山区耕地“宜机化”整治最优原则是结合整治成本和难度后,基于综合地形限制因子进行。地形限制越小,适宜改良程度越大,整治的潜力越大。坡度<15°、海拔高度尽量低的区域进行“宜机化”改造,可减少工程量,降低成本和难度,满足“宜机化”整治的效益最优原则。一般情况下,坡度<2°的耕地基本符合农业机械化要求,坡度<6°的集中连片耕地是农业机械化的理想区域。因此,“宜机化”耕地满足因地制宜的原则下,应尽量平缓,可为矩形或梯形,以适应机械现代化需求。重庆市约80%的耕地分布在6°~15°坡度下,其中海拔处于200~500 m 连片区域为“宜机化”改造重点建设区,海拔高度处于300~400 m 的连片区域为“宜机化”改造最理想建设区。因此,重庆市耕地“宜机化”改选潜力大。但具体每个区域的耕地地块该如何进行改造以符合“宜机化”改造条件和标准,需要选择更小的评价单元和综合指标进行具体探讨。

4.2 结论

本文以重庆市38 个区县为单元,结合GIS 分析技术,采用数据包络法(DEA)从耕地总体分布情况、海拔、坡度及地块破碎度等方面进行了分析,对研究区耕地“宜机化”改造进行了适宜性评价。对坡度和海拔的综合分析发现,重庆市具有巨大的“宜机化”改造潜力。坡度<6°的连片耕地基本符合“宜机化”改造标准,坡度为6°~15°海拔在300~400 m 范围内的耕地是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最理想的区域。利用地形复杂度评价各行政区耕地“宜机化”改造的适宜性程度后,提出应按适宜性程度高低,分阶段、分重点、循序渐进地进行耕地“宜机化”改造工程。本研究的评价结果(CE 值)与各评价单元的地形、地貌变化趋势大致吻合,反映出耕地“宜机化”改造适宜性程度分布情况与各行政区地形条件具有相似性,与地貌分区趋于一致,符合丘陵山区自然条件规律。因此,基于地形限制因子的“宜机化”改造适宜性评价对复杂地形地势的丘陵山区耕地“宜机化”改造,提高丘陵山区“宜机化”改造效率和准度,加快丘陵山区农业机械化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猜你喜欢
丘陵复杂度坡度
基于双轴加速度的车辆坡度优化算法研究
柬语母语者汉语书面语句法复杂度研究
预期功能安全场景库复杂度量化方法研究
Aqueducts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Kerr-AdS黑洞的复杂度
非线性电动力学黑洞的复杂度
适宜丘陵山区发展板栗生产的关键措施
丘陵地区枣树栽培及管理技术之我见
西部丘陵地区传统农业村的现代农业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