詹捷慧
范式是美国学者托马斯·库恩提出的概念,指从事某种研究所要遵循的世界观和行为方式。作为科学研究的手段是一种重要的方法论和思维方式,范式研究的意义在于提供一种有效的研究框架与建构方式,并指导学科发展走向交融、变革,由此建立学科发展的实践标准和价值立场,因此范式研究在学科研究中具有特殊价值。在传播学领域,传播范式的研究成为我们透视传播现象的重要途径。自媒体时代,“人人皆有麦克风”,大众通过个性化语言表达观点,从而形成一种新的交互方式,由此形成了独特的网络语言传播。青年是网络运用的特殊群体,他们思想新锐、见解独特、价值多元,青年网络语言传播具有网络部落的圈群范式、融合消解的复合范式、自由组合的开放范式等特征。探寻其中的规律对我们掌握青年思想、针对性开展青年工作大有启思。
圈群交往容易造成价值迷失。在网络空间中,青年们往往通过不同的地缘、业缘、趣缘等群组或空间,建立形成不同的朋友圈、微信群、空间群,由此形成若干圈群。青年是一个有较强表达欲望的群体,然而现实空间由于各种限制,他们并没有找到更多的公共表达机会。而虚拟环境下,青年们可以借助朋友圈、公众号等开放平台表达意见,并参与和介入公共生活。青年在网络平台的表达主要分为情感性表达、工具性表达和价值性表达。“情感式表达表现为公众在情感的驱动下非常快速地表达意见,同时夹杂大量的私人情感”,以凸显个体丰富的情感色彩。由于青年是颇具个性主张的群体,往往喜欢表达一些与主流价值观不同的观点,来确证自己的“特殊性”,从而赢得别人的关注。一旦情感表达群体共识形成,就很容易在同龄人当中形成极强的感染力,形成对主流话语传播的阻滞;工具性表达主要是青年在面对个人利益诉求无法满足时,通过网络平台点击、转发、评论达到信息扩散,进而通过舆论发酵促使相关部门解决问题。价值性表达是针对公益慈善、公共环保等公共生活参与,传递对社会发展和社会现实的关注。总而言之,虚拟空间,某种程度提高了青年的主体意识。但是,信息发布门槛降低,也使得青年认识问题往往停留于表层,并没去深刻理解事实的逻辑真相和深层原因。形式化、片面化使用却会降低主流话语的内在功效。一些青年在网络话语场出于好奇,尽情狂欢,而往往是“随大流”,或者“标新立异”,他们喜欢通过赞同非主流思想来显示自己的独特性,通过点赞、转发、评论等方式表达反主流话语,这些做法都会影响其他青年的价值判断,使正面教育所倡导的主流价值观面临被解构的风险。一些青年不能够合理合法地表达个人诉求和情感,有些人甚至成为负面情绪和负面新闻的传播者,当工具性理性超越价值性理性时,青年的网络表达实效就大打折扣了。
多元主体造成监控压力变大。监控力指的是为了实现教育目标,在教育过程中对话语传播的甄别、反馈、控制和调节的过程,它是话语传播有效开展的重要保障。虚拟环境下,每个传播主体都可随时随地发布信息,信息的生产和传递门槛降低。“谁来监控”成为当前青年网络语言传播亟待解决的首要问题。一般来说,官方的自媒体平台都有比较严格的监控系统和流程,大部分都能做到多层审核、把关。网络环境下,每个个体都成为内容的生产者,追求的是“快”,迟滞的后果就是失去首发优势和流量损失,这就给话语监控带来难度。而个人用户的内容生产没有监控,即用户对自己发布的内容负责。因此,一些个人用户为了博人眼球也会出现随意发布或转发信息、恶评他人发布的内容、肆无忌惮传播不良信息等现象。同时,在自媒体环境下,传播者与传播受众的身份界限是模糊不清的。在人人媒体的今天,对每一个传播与接收信息的个体进行监管,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加之,虚拟环境下,信息传播具有匿名性的特点。当传播者在网络平台上以非真实身份或匿名身份传播与主流价值相背离的信息时,对舆论就会形成负面影响。在信息技术发展下,可以隐匿身份进行传播的平台越来越多,对这些负面信息进行监管与处理的难度也就越来越大。如果信息未能及时处理,自媒体传播速度极快,负面信息就会传播到更广的范围。长此以往,这种负性价值观的传递会产生“破窗效应”。对藏匿于虚拟环境当中,妄图借助语言传播负面价值观者进行有效监管,是虚拟环境所遇到的新问题。
碎片化表达弱化了语言的受众粘性。粘性的概念源于流体力学,用来表明流体运动的一种摩擦状态。现在多用于描述网络用户对某个品牌或产品的忠诚度,由此也形成了“黏度”“粘性系数”等新的词汇。网络空间是流动性很强的平台,受众会在不同的空间穿插,受众粘性就成为考察网络平台被用户持续关注的程度、重复使用的频度以及依赖度。网络平台,青年话语表达呈现的方式多元、多样,相关内容的粘性程度成为我们衡量话语形式是否被接受的重要指标。
恩格斯指出:“我们不知道有任何一种力量能够强制处在健康清醒状态的每一个人接受某种思想。”网络空间信息丰富多元,青年有了更多自主选择的权利,内容的呈现如果缺乏形式感、接受度,他们就不会选择“关注”,而会把时间和精力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地方。网络环境中,青年们更倾向于以文字、图片、视频、动漫等图文并茂的方式替代线下的互动、交往、学习,形成了碎片化阅读、快餐化学习,网络空间的互动交往形式如蜻蜓点水,无法深入人心,遮蔽了话语沟通的本质。事实上,网络是技术构建出来的拟态环境,是无法完全与现实生活割裂的,虚拟环境的问题最终还是要回到现实当中来解决。因此,教育工作者可以通过自媒体去了解学生,要引导青年从自媒体中走出来,通过现实生活交往找到自我完善的方法和路径,这是自媒体空间无法替代的。
要引导青年的表达走向,教育者必须顺应时代潮流,密切关注青年网络思想、行为动态,主动研究网络交流话语特点,学会运用青年喜闻乐见的语言形式与之开展话语沟通,才能在双向互动的交往过程中,提高青年自我省察能力,增强对话语内容的情感认同。
树立多元的互联网思维。首先要建立用户思维,言青年之所言。在网络交往之中,教育者与青年之间的观念和知识不同,导致青年对教育者所传播的主流价值信息缺乏关注,而教育者也被青年隔离在他们圈群自组织之外,网络交往的有效性难以保证,其中最关键是要掌握青年的需求。从徐川、陈果、张召忠等“网红”名人的成功经验可以发现,他们都抓住了受众需求这一点。这些“网红”在向青年提供内容的时候,除了注意话语表达内容之外,更多是从用户即青年角度去思考、表达,按照他们最易接受的方式说话,也就是“把握输出端,打造友好的用户界面”。我们不难发现,要把网络流行语作为融入青年自组织的突破口,通过使用新的表达方式,构建崭新的青年话语表达体系。再次,要建立迭代思维,持续生产符合青年需求的产品。在网络环境中,青年对相对比较严肃、刻板的内容的阅读量偏低、关注持久度不够,这从侧面也显示出内容生产吸引力不足的问题。因此,虚拟环境下应开发有价值的产品,允许有所不足,在持续迭代中完善产品。这些产品必须体现“微”和“快”两个特点,要为青年提供更多有价值感的信息,形成主流价值对青年圈群的强大感召力。
掌控议程设置权,主导舆论方向。虚拟环境多元、开放的传播特征让各方都有表达的权力和欲望,形成了虚拟空间“嘈杂”的舆论场。青年正处思想成长期,面对纷繁复杂的网络舆论,真假难辨,不加引导就容易迷失方向。在话语传播过程,科学、合理的议程设置是应对复杂网络环境的关键。议程设置包括媒介议程、公众议程(舆论)、政策议程三个过程,是通过议题的设置有效引导舆论方向的行动。议程设置是传统媒体时代开展舆论引导的一种有效办法,与传统媒体相比,虚拟环境下的议程设置的形式和特点发生了很大变化,但作为舆论引导的方式仍然起着作用。要根据青年的认知特点和现实需求对话语内容作出科学有效的设置,引起青年关注,比如,针对中国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可设置成与青年生活密切相关的议题,吸引他们讨论;同时,要积极关注并回应舆论热点,针对青年思想疑惑和困难,作出有效回应,以解答他们困惑,如对香港少数极端分子掀起的“反修例”风波,做出的各种极端行为,因许多青年都是通过网络或媒体报道了解,对事实真相一知半解,教育者要主动关注学生在网络空间的舆情动向,通过恰当的议题选取,对“一国两制”、《基本法》,特区政府启动的修例作出集中、全面的解读,既解答学生疑惑,也引导青年理性表达诉求。面对青年在网络空间发表的丧言论、怼言论或者不正当的思想观点,可以利用“议程设置”对舆论进行引导,以促进青年实际问题的解决,及时化解他们的负面情绪,并在此过程中加强价值引导。
打造“微平台”阵地,让网络语言传播多元化。虚拟环境下,教育者要更多利用“三微一端”,积极创建网上“微平台”,以更加新颖、鲜活、特色的方式使网络语言传播更立体。一是开发文创产品,提高趣味性。教育者要主动探索话语内容思想呈现多样化,运用新技术提高传播内容的趣味性、娱乐性是拓宽话语互动的一种包容性思路。如过去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大多采用对其理论内涵的学理阐述,叙事方式显得宏大,难以引起青年兴趣。网络环境下,可通过开发表情包、动漫、短视频等可视化、图文并茂形式呈现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关的主题内容,这样更易获得青年接受,提高对主流价值的行动自觉。此外,在开展互动性青年专题讨论时,探索运用手机直播室、微访谈、云组织生活会等形式,运用趣味化方式将教育话语内容的思想性嵌入青年日常碎片时间,打造他们的网络精神家园。二是打造网络矩阵队伍,加强渗透性。网络环境下,各种力量交锋、交融容易消弭话语主导力,教育者要主动占领这一平台,借助微信公众号、微博、短视频、客户端、百度贴吧等载体,创建思想教育工作平台,并主动与《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官媒客户端链接起来,及时将主流意识形态传达给青年们,让权威发声。同时,尝试运用自媒体平台开展个性化学习交流,以传统课堂为依托,将“微”技术嵌入课堂教学,建设“微课”体系,包括课程学习、主题讨论和心得撰写,以实现交流的交互化。要形成对网络舆论的掌控必须打造一支“引导者—发声者—权威者”三者合一的网络矩阵队伍。因此,第一,要充分发挥话语主体引导者的作用,掌握好信息传播、舆论引导的“时”“度”“效”,科学发声。第二,要主动培养并引导青年“意见领袖”,理性发声。第三,要主动邀请知名、专业学者在网络平台发表具有的公信力和认可度的观点,权威发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