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钦海
清晨,我习惯去郊外晨练,迎着朝霞来到九龙江畔的林荫小道跑步。
秋天的江边,微风习习,还觉得有点凉意,扑鼻而来的是浓浓的桂花香,空气中夹杂着树叶的清香和花的芬芳,沁人心脾,令人惬意。
沿着小道来到江边,远处就听到江边水域传来“哇,真大条”的叫好声。临近了,我便停下脚步,好奇地走下去江边看看。只见几位垂钓者,有三五成群,一人守着一根钓竿的,也有一个人身旁就放着五、六根的,远远望去,恰似音乐“五线谱”。他们一边注视水面的动静,一边聊天,显得十分休闲自乐。看着这场景和每一根挂在岸边那么精致的鱼竿,也唤起了我童年的一段记忆。
童年,我也喜欢钓鱼,那时用的钓鱼竿都要自己动手制作,没有这般的漂亮。虽说是自制,但还是十分讲究的,总是要寻找那种比较细、长的,而且颜色发黄的“四季竹”做鱼竿,竹子整体还得直一点,特别是竹节处,因为发黄的竹子相对于嫩竹韧性会好得多。再经过火烤校直,这样,既可以定型又可以进一步提高竹的韧性,而且火烤后的竹子不易变形,又不会生虫。
选好了鱼竿,最难忘的是拆下旧扫帚(高粱杆)做鱼浮(沉浮),牙膏皮做坠子,系上鱼线和鱼钩。那时,我就采用在线上系两个鱼钩,把鱼钩系到主线上的不同位置,一个在最下端,一个在下端考上10厘米左右的地方,让两个鱼钩错开,蚯蚓挂饵,这样就提高了同时能钓到两条鱼的可能性。
耕地不离垅头,钓鱼不离滩头。记得时常在空闲的时间,扛起钓鱼竿独自到村庄田间的池塘或小溪里钓鱼。每次看到那鱼儿上钩,像被我“连根拔起”似的,“拔”的时候,它的尾巴还止不住的摇摆,而我却是那么的得意洋洋地把鱼钩从鱼嘴里拔出来,再放鱼食,抛向水里,如此循坏,心里总是乐开了花。
而眼前这幅圆山作背的“垂钓图”,就像只用绿色渲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景亦奇。两岸绿树,袅娜迎人,为秋天清晨的江边增添了一道靓丽的“风景线”,给人一种自然风光美的享受,使人陶醉,为之点赞。
一方江水一处鱼,一方鱼吃一方饵。垂钓翁见到我上前搭腔,也便爽朗地和我交谈了起来。“入秋天气转冷,鱼儿也很精,白天不好钓,有时还得从傍晚五点多出发,独坐水边,深夜垂纶。鱼儿顶浪游,钓鱼要钓风浪口,虽然浮漂只是轻轻点动,都在掌握之中,有时忙碌一天一无所获,有时一天下来鱼虾满篓,但不论收获多少,钓的是一种心情,钓的是一江秀色……”
“姜太公钓鱼尚能如此,愿者上钩……”
这话说得也十分朴实和坦诚。钓鱼人,为鱼起兴,为鱼而痴狂,为鱼而甘受千辛万苦。随着那浮漂的上浮和下顿,抬腕挑杆,鱼上钩了,那激动的心情无与伦比,倘若随着鱼儿挣扎而去,心情又会多么沮丧、失落、后悔……
古今诗人也曾为垂钓这种心境和情怀,精神和耐性,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文。
清代诗人纪晓岚《钓鱼绝句》“一篙一橹一叶舟,一丈长竿一寸钩。一拍一呼复一笑,一人独占一江秋。”正是对钓鱼人那种忘情垂纶的生动写照。
唐代张志和的《渔歌子》佳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诠释了钓鱼人钓的是一种执着。
世间闲娱千百种,惟有垂釣胜神仙。垂钓是一种人与自然交融的生活体验,置身于大自然,逍遥又自在,享受着宁静的闲情,看着那平静的水面,听着动听的鸟语,闻着百花香,呼吸着新鲜的空气,给自己放松心情,梦醉世外桃源。
手里握着鱼竿,才慢慢地领悟到一位作家说的“人生如钓鱼”这句话所蕴含的生活哲理。的确是如此,人生就像去鱼池钓鱼,到处都有钓位,就看你往哪里坐。
每次垂钓,每个人都抱着希望,但未必每次每个人都能成功地拥抱并享受得到自己的希望。垂钓者最大的心理特征不是具有耐性,而是始终抱着乐观的心态,孜孜不倦地追求生活的情趣,不论成功与失败,享受钓鱼的过程,钓的不是鱼,而是一种乐趣,更是一种永不言弃的精神。
记得有人说,人生就是一次等待与希望的过程。法国19世纪浪漫主义作家大仲马在《基督山伯爵》一书中最后的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人类的一切智慧是包含在这四个字里面的‘等待’和‘希望’。”唐朝诗人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就含蓄地揭示了作者那种“坐着看垂钓的人,白白地有羡慕鱼儿”,而“自己也是一条‘鱼’,正等待着当政者来‘钓’”的内心世界。
虽说人生憧憬美好未来,但也不一定有预期的收获,生活中,无论获得什么样的结果,都要持有一颗平常心去对待,只要带着执著的生活情趣不断地去把握,去努力,去追求,去奋斗,希望的花朵总会绽放。
“人生如钓鱼”,它演绎着人生的过程:做人要像鱼杆一样,正直且能屈能伸,既要有原则,坚守底线,又要学会适应环境的变化,刚柔并济,与时俱进;做人要像鱼线一样,有弹性,才能遇到困难的时候,不会被扯断,能披荆斩棘,迎难而上;做人要像浮标一样,善于洞察周边的环境,把握机遇,懂得机会稍纵而逝的道理;做人更要像沿坠一样,懂得与他人合作,发扬“团队精神”,才能相互成就,互利共赢,携手前行!
垂钓,乃人生一本活页的教科书,能给予每个人启迪和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