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的沈雁冰

2022-02-14 03:57贾楠
百年潮 2022年12期
关键词:小说月报革命文学

贾楠

立志书院遗址

沈雁冰是最早参加党的早期组织和参与早期建党活动的党员之一。从通过文学创作关注现实、表达自己的观点,到主导《小说月报》的革新、接受《新青年》新思想的洗礼,再到在中国共产党成立前后用文学为革命发声、提倡“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沈雁冰始终以实际行动关注并支持着中国革命事业的发展。

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1896年7月4日出生于浙江省桐乡县乌镇一个衣食无忧的家庭中。年幼时,沈雁冰在母亲的教育下读书习字,8岁时进国民初等男学堂(前身为立志书院)读书,在这所比较开明的“非私塾”小学里,沈雁冰初步“弄熟了一点史实”,并养成了“留心国家大事”的习惯。从初等学堂毕业后,沈雁冰先后在高等小学、湖州中学、嘉兴中学等学校就读,同时广泛阅读各类书籍,尤其对阅读小说有着浓厚兴趣,这使沈雁冰受益匪浅。从杭州私立安定中学毕业后,1913年,时年18岁的沈雁冰如愿考上北京大学预科班。

1916年,沈雁冰从北京大学预科班毕业后,经人介绍到商务印书馆编译所从事编译工作。在此期间,沈雁冰通过阅读馆里订阅的《青年杂志》(即《新青年》前身),开始接触新的思想,并尝试通过撰写论文,反映他接受的新思想和他的感受。在1917年12月号的《学生杂志》上,沈雁冰发表了第一篇题为《学生与社会》的论文,针对“两千年来封建主义的治学思想”发表了看法,并对当时的学生提出一个总的要求:“学生时代,精神当活泼,而处事不可不慎。處世宜乐观,而于一己之品行学问,不可自满。有担当宇宙之志,而不可先事骄矜,蔑视他人,尤须有自主心,以造成高尚之人格,切用之学问。有奋斗力以战退恶运,以建设新业。”这也是沈雁冰对学生学习与生活的最初想法和论述。

沈雁冰在考取北大预科后的留影

1918年《学生杂志》正月号上,刊登了沈雁冰的一篇社论,题目是《一九一八年之学生》。这篇文章以论述国际局势为线索,呼吁学生应“幡然觉悟,革心洗肠”,更要“革新思想,创造文明”,体现出他对旧习惯、旧思想的深恶痛绝。这是沈雁冰爱国主义和民主主义思想的萌芽,也是他谈论时政问题的开始。这时,俄国十月革命的炮火声刚刚过去,中国大地上的革命还未开始。沈雁冰文章中的“人格之独立”“思想之解放”的内容,从本质上属于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思想,并未触及马克思主义的具体内涵。正如晚年的他自己所述:许多作者认为我早年的思想是进化论,但我研究过,“那时对我思想影响最大,促使我写出这两篇文章的,还是《新青年》”。从沈雁冰读《新青年》开始,到后来与《新青年》的创办人陈独秀在渔阳里二号见面,奠定了沈雁冰坚实的马克思主义革命者的理想和情怀。

随着五四运动的开展,俄国十月革命的影响逐渐深入。沈雁冰开始注意俄国文学,积极搜寻相关文章和书籍,并借助俄国文学表达自己的观点。沈雁冰的文章与其他文学作者最大的不同,就是不以文学谈文学、就文学论文学,他关注现实,关注当下,擅长将文学世界与现实世界相联系。在《学生杂志》第六卷第四至六号上连载的《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就是沈雁冰关注俄国文学后的第一篇评论性文章。在这篇文章中,沈雁冰提出三个观点,即“十九世纪末之世界的文学”“俄国革命之动力”“今后社会之影响”,并且尝试用文学的观点对社会思潮的影响加以解释。

连载于《学生杂志》的《托尔斯泰与今日之俄罗斯》

这时的沈雁冰还没有真正了解马克思主义是什么,也无法真正感受到马克思主义带给他的无穷力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从他所擅长并且热爱的文学阅读和创作开始,以及对《新青年》文章的深入领会,沈雁冰不仅开始对新的思想有所认识、有所领悟并有所感慨,这种新的思想更加深深地烙印在他的心里,成为点燃他走上革命道路的星星之火。

1919年爆发的五四运动对社会各界的影响越来越大、越来越广,这种影响反映到上海商务印书馆,就是从《小说月报》的革新开始。《小说月报》于1910年在上海创刊,由商务印书馆主办印行,是文学类期刊,最初是由恽铁樵、王莼农主编,主要刊登文言类的章回小说、旧体诗词、改良新剧,以及用文言翻译的西洋小说和剧本。其中,趣味庸俗、供人游戏消遣的言情小说和即兴小说占了很大篇幅。因此,五四运动前未革新的《小说月报》成为被鸳鸯蝴蝶派控制的主要刊物之一。

1920年1月,《小说月报》从第十一卷开始进行部分革新。沈雁冰主持增设了“小说新潮”栏目,开始登载白话小说、新体诗、西方翻译作品和各类时政论文,《小说月报》的面貌开始发生了一些变化。同年11月,沈雁冰完全接任《小说月报》主编后,随即对其进行彻底革新,“小说新潮”以外的栏目也悄然发生着改变。此时,文学研究会正在酝酿成立,沈雁冰作为发起人之一,与北京的郑振铎、王统照等人联系,邀请文学研究会的同仁为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供稿。1921年,在全面革新后的《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一号中,刊载了沈雁冰主笔的《改革宣言》,其中提出对当今文学界依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的观点:“实将创造中国之新文艺,对世界尽贡献之责任。”沈雁冰将眼光放之世界,期盼将中国的文学发展成为世界的文学,并将从《新青年》等新式刊物吸收的新思想、新认识融入革新中,不仅使文学内容本身得到改善,而且有助于新思想的传播,更为后来革命理想的宣传开辟了一块净土、打造了一块阵地。

文学研究会成员合影(1921 年3 月在上海半淞园聚会时所摄),左起:沈泽民、郑振铎、沈雁冰、叶绍钧

当《小说月报》第十二卷第一期最后发稿时,文学研究会发起人名单以“附录”形式全部刊出。沈雁冰作为主要发起人之一,提出文学应为人生,即“为人生的艺术”。文学研究会成立初期,不仅组织成立“读书会”,而且出版刊物、编辑丛书,主办的《文学旬刊》附在《时事新报》出版,后改为《文学周刊》。文学研究会及其主办刊物一方面是为了介绍外国的文艺以促进中国新文学的发展,另一方面是为了介绍世界先进的新思想、新理论。为正面表达文学研究会的宗旨和目的,沈雁冰发表了论文《新文学研究者的责任与努力》。该文从三个方面展开论述,一是关于新文学运动的目的,认为应该使文学更能表现当代全体人类的生活,更能宣泄当代全体人类的感情;二是关于介绍西洋文学的目的,不仅在于介绍西洋文学艺术,更在于由此介绍世界的现代思想;三是关于创作,认为观察与想象是文学创作必不可少的两种能力。

沈雁冰在书房(摄于1921年)

全面革新后的《小说月报》以崭新面貌出版,成为倡导“为人生”的现实主义文学的重要阵地,成为文学研究会代用机关刊物,广受关注和欢迎,“各处分馆纷纷来电要求下期多发,于是第二期印了七千,到第一卷末期,已印一万。”

在革新《小说月报》的过程中,沈雁冰也撰写了大量关注现实中女性在生活、工作和家庭等方面问题的文章。1920年1月,他陆续翻译并在《妇女杂志》上发表了《现在妇女所要求的是什么》《英国女子在工业上的情况》《妇女解放问题的建设方面》《历史上的妇人》及《强迫的婚姻》等文章,从社会解放的视域表达女性解放方面的理想。在时代洪流的引导和表达新思想文章的加持下,提倡了多年“贤妻良母”的《妇女杂志》,从此改弦更张,成为提倡新思想的期刊代表。

在《小说月报》的审稿和编辑的斗争中,沈雁冰有原则、有方法、有底气,面对由反动官僚和市侩组成的反对派的阻挠和恐吓,沈雁冰坚定不移地革新《小说月报》,并义正词严进行交涉:如果馆方干涉《小说月报》任何一篇稿件的内容,“我仍将在上海与北京四大报纸副刊上用公开信揭发商务当局的背信弃义及其反对新文学的顽固态度”。同时他在《小说月报》上连续刊登两篇社论正面抨击通俗文学“礼拜六派”,在一定程度上配合了革命宣传的需要。

沈雁冰以文学起步,从文学中看懂旧社会的封建体制、看透旧体制的反动压迫;他力所能及地用实际行动突破藩篱重建新文学秩序。但他也逐渐认识到,在这样一条破旧立新的道路上,只凭文字之书不可取,而要看世界之书、实践之书,将文学的范围扩大至整个时代的变迁、整个社会体制的变化,通过一种新思想的开始,由革命推进,直至建立新的秩序。

《新青年》从第八卷第一期开始,其内容在简要介绍其他学说的同时,着重介绍马克思主义理论。沈雁冰不仅从中吸纳了较为系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而且陆续发表了诸多阐发关于女性解放、社会运动以及有关俄国政府和人民的见解的评论文章,如《世界两大系的妇人运动和中国的妇人运动》《评女子参政运动》《我们该怎样预备了去谈妇女解放问题》《女子的觉悟》《俄国人民及苏维埃政府》和《组织劳动团体运动之我见》等,为革命发声。沈雁冰的文学思想、才能和主张逐渐受到陈独秀等人的关注和重视,1920年5月,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在上海首先成立后,陈独秀随即邀请他参加,并嘱其为《新青年》等刊物撰稿。沈雁冰由此真正開启以文学创作支持革命发展的奋斗历程。

1920年8月,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在陈独秀、李汉俊、李达、陈望道、沈玄庐和俞秀松的发起下成立。10月,沈雁冰和邵力子去渔阳里二号拜访陈独秀,当时第三国际代表吴廷康也在场。陈独秀征求邵力子、沈雁冰关于成立中国共产党组织的意见,沈雁冰即刻表示赞同。于是,沈雁冰在李达和李汉俊介绍下正式加入上海共产党早期组织,开始参加无产阶级政治活动、革命活动。

上海的共产党早期组织成立后,创办了党刊《共产党》—这是第一个秘密发行的党刊,专门宣传和介绍共产党的理论和实践,以及第三国际、苏联和各国工人运动的消息,编辑部也设在渔阳里二号,写稿人是包括沈雁冰在内的党组织成员。在1920年12月7日出版的《共产党》第二号上,刊发了沈雁冰翻译的《共产党是什么意思》《美国共产党党纲》《共产党国际联盟对美国IWW的恳请》及《美国共产党宣言》等四篇文章。在翻译这些著作过程中,对于什么是共产主义、共产党的党纲和内部组织的架构如何,沈雁冰都有了清晰的认知。1921年4月7日出版的《共产党》第三号,刊发了沈雁冰的评论文章《自治运动与社会革命》,在文章中,沈雁冰深刻且犀利地指出:中国的前途只有无产阶级革命。他反对各省没有前途的自治运动,反对当时被极力鼓吹的资产阶级民主,反对一切为军阀和帝国主义服务的理论。此时的沈雁冰,已经从内心完全认可了马克思主义、认可了无产阶级革命,并且相信无产阶级革命终将在中国胜利、终将带领中国人民从水深火热走向光明坦途。在1921年5月出版的《共产党》第四号上,沈雁冰翻译了列宁的《国家与革命》,因为不是德文直译,且对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知之甚少,沈雁冰觉得翻译起来有些吃力,便没有继续翻译下去。

沈雁冰以P生的笔名发表在《共产党》杂志上的《美国共产党宣言》译文

沈雁冰的革命道路始终与他的文学之路相互交错、交织。党的一大后,1921年秋天,陈独秀返回上海担起总书记之责后,商务印书馆想请陈独秀担任馆外的名誉编辑,沈雁冰受命前去探询。经过交流与沟通,陈独秀决定在馆务不太繁琐的前提下出任名誉编辑。此后,陈独秀所居住的渔阳里二号继续成为支部大会的“据点”。但由于反动派举报,陈独秀家被巡捕房查抄,支部大会无法继续在同一个地方举办,就在开会时随时转换地点,有时也会在沈雁冰家举办。对此,沈雁冰的家人也给予了很大的支持。

随着革命事业的发展壮大,各省的党组织也次第建立起来,党中央和各省党组织之间的信件往来和人员接触也日益频繁,为了谨慎起见,避免渔阳里二号的事件再次发生,党中央决定设立联络员。此时的沈雁冰还在商务印书馆进行《小说月报》的编辑工作,党中央认为这是一个很好的掩护,且沈雁冰的工作向来细致负责,又有很好的工作经验和社会活动意识,于是派他为直属中央的联络员,暂时划编到中央工作人员的一个支部里。外埠送给中央的信件会寄送到沈雁冰处,信封外写“沈雁冰”,信封内另写“钟英”,意为“中央”的谐音,沈雁冰则负责每日汇总送至中央办公地点。外埠人员来沪找中央,也是先到沈雁冰处,对上暗号后,问明来人住处,然后把姓名住址报至中央。为了能及时传达消息,沈雁冰自成为中央的联络员之后,从未擅自离岗,更是每日都要到商务印书馆的编译所办公,以便更好更准确传递消息、迎送来人。这份工作一直由沈雁冰负责,直至他于1925年离开上海方告一段落。

除了拿起文学的武器来发表政论和见解而影响更多的人,以及躬行实践为党组织尽心尽力,沈雁冰还在其他方面尽可能地发挥着自己的光和热。也是在1921年,他利用自己工作的便利,将结识的技术工人糜文溶和柳普青介绍给组织上海印刷工人工会的徐梅坤,几人一同商定在工人当中发展党员、团员,并第一次组织了大规模的群众集会。由于当时缺少经验指导,集会没有取得太好的效果,但糜、柳二人后来经介绍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沈雁冰在这些基层工作中,通过自己的摸索,逐渐掌握一些心得和方法,成为他以后革命工作中宝贵的经验。在接近1921年底的一段时间里,沈雁冰同陈望道、邵力子等人一起,到平民女校担任英文教师,在这所平民女校中培养出一批妇女运动工作者。

1922年后,沈雁冰曾担任过上海执行委员会委员长、上海地方兼区执行委员会委员等职,同时兼任上海大学教授。1927年南昌起义失败后,他遭到蒋介石的通缉,与党组织失去了联系。1931年,他向瞿秋白提出恢复党籍的要求,但没有得到当时上级的答复。后来到了延安,他再一次向张闻天提出恢复党组织生活的要求。经党中央慎重研究以后,认为他留在黨外工作,对革命更为有利。

1927年之后,沈雁冰用“茅盾”的笔名陆续创作了《幻灭》《子夜》《林家铺子》等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并陆续完成了《风景谈》《白杨礼赞》等脍炙人口的散文佳作,他用实际行动,成就了“只有竹子那样的虚心,牛皮筋那样的坚韧,烈火那样的热情,才能产生出真正不朽的艺术”的佳话。新中国成立后,沈雁冰出任中央人民政府文化部部长,长期主编《人民文学》杂志,继续为中国文学事业作贡献,也为自己的文学之路续写辉煌。

在上海大学任教时的沈雁冰

沈雁冰始终坚持在党的领导下进行文学创作,他的文学成就始终与革命信仰保持一致。1981年3月,沈雁冰在弥留之际,给党中央写信,提出恢复党籍的请求。27日,沈雁冰长逝于北京。3月31日,中共中央根据他生前的请求,决定恢复其中国共产党党籍,党龄从1921年算起。正如沈雁冰曾经说过的,“我要向党组织表示我对共产主义的理想至死不变,我做一名共产党员的心愿至死不变”,沈雁冰对党组织的赤诚之心始终如一,他为中国革命及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新中国成立后的文学发展都作出了重要贡献。

(责任编辑 姜睿)

猜你喜欢
小说月报革命文学
2022年《小说月报·原创版》总目录
我们需要文学
“太虚幻境”的文学溯源
油改水革命谁主沉浮
打的
生日礼物
革命人永远是年轻
粉红革命
小说《这条河也留不住你吗》被转载
我与文学三十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