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办学始末

2022-02-14 05:39孙伟
百年潮 2022年12期
关键词:红军学校

孙伟

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被誉为人民军队无线电通信兵的摇篮。中央苏区时期,该校在国民党的“围剿”与封锁中坚持办学,从无线电训练班到无线电学校再到通信学校,为我党我军培养了一大批早期通信骨干人员,从人才上根本保证了中央苏区与各主要苏区之间、红军总部与各红军主力之间联络的有效畅通,为革命战争的胜利发挥了重要作用。

学校的发展历程

1931年1月中旬红一方面军无线电队成立后不久,人才培养便提上议程。朱德、毛泽东于1月28日联合签发了《红一方面军命令—调学生学无线电》,为各红军、各苏区建立无线电通信储备人才。

命令对选送单位的名额分配、年龄、出身、学历等诸项入学条件,以及学制、科目做了详细的规定。如要求“各部照下列的人数选调可造就的青年到总部无线电队来学习”,“以上共一十四人(各部能多送者更好)”。条件如下:“1.年龄:十四岁以上,二十三岁以下。2.出身:家庭经济地位是工人、雇农、贫农或参加过斗争的。3.性别:不分男女都收。4.学历:经有高等小学毕业或相当程度者,最低限度经初识文字及有些常识者。5.性格:聪明、活泼、忠实、好学、无流氓习气者。6.学习期间:暂定四个月。7.学科课程:机务、报务兼学。”而且经考察,如有“不合格的仍旧驳回”,可见要求之严格。

命令发布后,红军各部队积极、认真地选送学员,第一期训练班如期招生、开学。王诤回忆:“1931年2月初,在江西宁都县小布开办了第一期无线电训练队,队长是我,政委冯文彬,学员有胡立教、李赤华(女)、李建华(女)、曹丹辉、钟贞一、温亮彰、李立田、骆炳林、吴慕林、周淼、肖英、钟佩兰(女),共12人”,“最后剩下10人,共学了4个月就参加了第二次反‘围剿作战”。最初拟抽调14人学报务,录取12名(9男,3女),10人毕业,这也印证了原定的淘汰机制。学习机务的其他5位学员,都顺利毕业了。

在第一期训练班学习的四个月期间,还几度迁移校址。4月下旬,苏区中央局、红一方面军总部从小布、黄陂、青塘转移至东固敖上,训练班也搬到此继续办学。为了粉碎敌人的第二次“围剿”,1931年5月中旬提前结业。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中央苏区出现了一年多相对稳定的环境。这时,红军的无线电装备器材和技术人员大大增加,而且经过两期无线电训练班的实践与摸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此后,学习条件逐渐改观,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专业设置趋于完备,培训质量也显著提升。

据王诤回忆,1931年11月,在福建长汀县办了第三期训练班,学员30多人,有刘士庆(清)、钱江等。从这一期起,训练班从无线电总队分离出来并单独办学,改称中革军委无线电学校,校长刘光甫,政委杨兰史(后为曾三),教务主任沈毅力。这期不到半年,没毕业就开始打赣州,学校就迁至瑞金的洋溪村。从第六期起,学校开始包括有线班、无线班和司号班,还有一个训练鸽子班,一直辦到第十一期时开始长征。

这样,在第三期训练班开办两个多月后的1932年1月,诞生了红军第一所无线电学校,还迁了新校址。同时,班次的序号并未中断,且一直延续到长征前的第十一期。

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旧址

由于驻瑞金洋溪村的中央直属单位比较多,没有多余住房,加之无线电学校准备增加司号队,考虑到数十把军号一吹,会影响其他单位的工作与休息,就迫切需要另选地方,扩大办学规模。经时任瑞金中心县委书记邓小平的建议,新校址选定在交通便利、便于隐蔽、群众基础较好的瑞金坪山岗。

在第五期行将结束、第六期准备开办之时,根据反“围剿”斗争对通信人才的需要,中革军委于1933年3月决定扩大无线电学校招生规模,增加通信专业,并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通信学校,隶属于中革军委通信联络局,校长刘光甫,政委曾三,教务主任沈毅力。当时的通信学校校部设有政治处、队列科、文书科、教务处、教员室等机构。政治处设有主任、书记各1人,保卫干事2人。队列科主要管理组织,兼管伙食。文书科3人,管理文印工作。教务处下设教员若干人。后来,随着办学规模进一步扩大,学校机关也进行了调整。

由于前方报务员奇缺,为了解决当务之急,从实际出发安排分班教学。据李力回忆,第六期学制是半年,但也不是固定不变的,早学完就可早毕业。开学几个月后,由于学员们进步快慢不一,20人被分为甲、乙两个班,每班10人,分班上课。结果,甲班的10名学员于1933年9月9日提前毕业,成为该校学制最短的一期。

中革军委于1934年2月16日发布的征调通令规定,“现通信学校无线电科第七期已全部毕业,须即征调无线电第二期预科学生”。可见,第七期招收的无线电学员须经过预科环节。1934年7月8日,中革军委下达的征调命令写道:“通信学校无线电科第十期预科,现有学员修业期满已转入正科学习。”预科修业合格期满,才能转入正科学习。

红军通信学校第九、十、十一期不能完全区分开来,原因有二:其一,正值第五次反“围剿”的严峻时刻,到1934年八九月间,第九期还没有毕业;其二,从预科到正科的环节延长了学制,出现了数期学员同校学习的现象。

红军通信学校还在1934年7月举办过一期无线电科高级班,主要针对已有的无线电干部或骨干人员进行业务提升。该班共五人,有钟夫翔、李林、郑执中、李金水(景瑞)、朱虚之。张瑞是教员,刘光甫任校长兼教电学、装配及修理收发报机等。高级班是随着长征走的,长征途中陆续被分配了工作。

据曾三回忆,到1934年,学校的学员已增加到1000多人,分8个队:1个无线电队、1个电话队、5个司号队、1个旗语队。其中,学司号的最多,有六七百人,学电话的100多人,学旗语的100多人,学无线电的每期几十人。

1934年10月,红军通信学校改称“通信教导大队”,共425人,编入红军通信团跟随长征。无线电人才的培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据统计,长征之前累计培训2100多人,其中无线电专业人员330余人。

学校的教学概况

那么,学校的学员构成怎样,教员的来源与授课水平如何,业务学习的主要内容有哪些,怎样开展政治学习,学员是如何克服困难获得真才实学、顺利毕业的呢?当时的课程如何设置,教材又是怎么编写的呢?

(一)学员—严格选拔、刻苦认真

学员们事先都经过组织的严格审查、挑选,所以政治素质普遍较好。他们大都是政治机关的青年干事、指导员、党或团的支部书记、宣传员和司令部门的通信员、侦察员、司号员等,属于部队的优秀青年,也有少数是由地方上自愿参军的。除了电话队有些年龄较大的学员以外,其他都是十四五岁到十八九岁的青年。教职员工的年龄也不过20多岁。因此,整个学校呈现出一派生气勃勃的景象。

学员的文化程度,以无线电队的为最高,但也只有初小毕业和高小肄业,或者在红军里学过两三年文化,能写墙报。当时要求很高,要学的东西很多,必须学习英文和数学,而学制只有六个月,学员普遍文化程度又比较低,困难肯定不少。不过,各单位选送的学员学习时认真、刻苦、耐劳,对待工作服从安排、兢兢业业。大家的学习既紧张,又很愉快、努力。

绝大多数人能按时毕业,对于组织分配的工作,无论分配上前线还是留后方工作都乐于接受,对工作挑肥拣瘦的现象是没有的。把生长在农村的青年、同敌人拼过明枪明刀的战士调到国民党统治区做地下工作,尽管他们没有思想准备,但都毫无保留地服从命令。后来在上海为党的事业牺牲的第二期学员李白,是一个杰出代表。

就是这样一些淳朴、热情的革命战士,通过勤奋学习,很快掌握了无线电通信这一专门技术,基本上成了通信工作的骨干。他们毕业后,有不少人担任了队长、政委或指导员。红军通信学校是一个革命的大熔炉,它培育了我们党最早的一代通信战士。

(二)教员—改造信任、负责耐心

党对那些从旧军队中投诚或解放过来的技术人员十分重视,采取教育、团结、改造、信任、使用的政策,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使他们很好地为红军服务与工作。这批特殊人才对红军无线电人才的培养发挥了很大作用。

据刘寅回忆,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在开始时,他们几个被俘的报务人员都被安排当教员,吴如生、韦文宫去红三军团电台工作后,就只有王诤和刘寅教课了。王诤经过正规学校的训练,技术上比较全面,机务、报务都可以教。刘寅勉强可以教一些收、发报技术和文化课。

刘寅自第一期开始就担任教员,他不辞劳苦,勤奋工作,细致耐心,为我军培养无线电技术人员倾注了大量心血,是一位深受大家爱戴和尊敬的好教员。很多人都在他的教育、帮助下,最终掌握了无线电收发报技术。据第五期学员周涌回忆,刘寅的教学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以下这三件事情让他记忆犹新:第一,刘寅的专业技术熟练,收发报技术高超。一分钟能抄收或拍发英文150个字、中文130个字以上,而且点划清楚,间隔均匀,是一个技术精湛的收发报能手。第二,刘寅对教学工作严肃认真,一丝不苟,责任心很强。他们这期学员文化程度普遍不高,而且参差不齐,有的只上过几年学,大家虽然精力充沛,学习劲头很足,但学习中的困难是可想而知的。刘寅针对这种情况,坚持从实际出发,因人施教,讲课深入浅出,非常耐心,比较难懂一些的问题反复讲解,直到大家能听懂为止,而且特别注重教育大家在实践中学习,要求大家多练多听,手把手地教大家练习收发报技能。第三,刘寅关心、团结同志,处处为人师表。那时物质条件十分艰苦,教学设施也很简陋。他不仅教育大家要克服困难、艰苦奋斗,而且自己在工作和生活中也很简朴,他经常找学员们谈心,征求对学习和生活方面的意见,鼓励大家勤学苦练。

一些从国民党军队过来的教员最初看了学校的教学计划后直摇头,担心学员们学不好。但是最后都对大家的学习成绩感到信服,他们惊奇地赞扬说:“红军战士,这样低的文化程度,能在这样短的时间里,就掌握了这一复杂技术,真是奇迹。”他们也从学员身上受到感染,更加乐于帮助大家迅速掌握技术。

(三)业务—因材施教、学以致用

最初,无线电训练班附设在无线电台内,就是无线电大队的组成部分之一,技术教员全都是电台的工作人员,一套人马,两项任务。训练班的同志们,既是学员,又是工作人员。部队宿营时,他们协助技术人员工作,行军时他们做宣传鼓动工作,还常常为生病掉队的监护员背枪,背包袱,个子大的还替运输员抬蓄电池和挑机器。所以,学习都是利用战斗间隙进行的,有时行军小憩的时间也被充分利用。除了条件艰苦之外,当时还没有教材,就一句一句、一节一节地拼凑。懂得的就教,需要的就学,大家的学习热情丝毫不减。

从第三期到长征出发前,沈毅力一直担任教务主任,主持学校的教务工作。他说,那时候也不晓得教学计划该怎么搞,只知道报务这门课程开始学多少,中间学多少,以后再学多少,安排个学习进度。当时,由于敌人的封锁包围,训練没有教材,蜂鸣器、手键也很少。为了保证教学,解决教材问题,他就把通报手续、勤务用语汇集起来,想一部分,写一部分,教一部分,并编写成讲义油印出来,发给学员。这些在后来看来,是不成其为教材的,可是当时解决了大问题,很管用。宁都起义后过来一些搞无线电工作的同志,经大家修改补充,教材就像样了。自中革军委无线电学校组建后,逐渐设置了专职教员,编写了训练教材,建立了比较正规的教学制度,有效地提高了训练质量。

第三期学员30余人,都是从部队选调上来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根据这种情况,采取了分别教学的方法。没有文化的先学识字,学习三个月以后,再学习无线电报务或机务课程。有一定文化基础的,一上来就学习技术课。基本上掌握了技术以后,再增加外文、勤务用语、通报手续等课程,学期为六个月。学习有指标,经过考核,符合要求的按期毕业,早达到要求的提前毕业,不符合要求的继续留校学习,直到学好为止。

据《红军通信学校六个月教育时间表》(1933年10月)(此表为该校第六期学员之六个月的教育时间计算表)显示,从第1周开始的1933年10月24日,至第27周结束的1934年4月30日,共计189日,除去缺课32日,全期实际教育时间为157日。除第19周、第27周预定为本期野营演习外,教育进度计划145日,每日以5小时计算。每日功课5小时,会议(或自习)1小时20分,早操30分钟,夜间自习1小时30分(会议时间作为政治课补助时间),野外演习或续课数或整日,会议时间可作为汇报时间使用。

学员每天的具体学习、作息时间等,可见《工农红军通信学校起居操课时间图表》。大体上分为上午、下午、晚上三个时间段。起床:六时;早点名:六时廿分;早操:六时卅分至七时;早饭:七时廿分至七时四十分;操课(壹):八时至九时;操课(贰):九时十五分至十时十五分;自习:十时卅分至十时五十分;午饭:十二时至十二时廿分;讨论:十二时卅分至十二时五十分;办公时间:八时至十一时卅分。操课(叁):十三时至十四时;操课(肆):十四时十五分至十五时十五分;操课(伍):十五时卅分至十六时卅分;办公时间:十三时至十六时卅分。晚饭:十六时四十分至十七時;娱乐:十七时十分至十八时十分;汇报:十八时卅分至十八时四十分;自习:十八时五十分至廿时廿分;晚点名:廿时卅分;就寝:廿一时。

随着教员、学员、器材、教材等要素的日渐匹配,培训的质量显著提升,教学方案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教学设计更加紧凑、合理。实行严格的正规化、军事化管理,注重阶段性考核与毕业考试相结合。

王诤把该时期培训工作的成功经验总结为:(1)培训形式分为速成班、普通班和干部班,以速成班为主要形式。(2)针对教员程度有限、学员文化低且程度不齐这一特点,组织教员互相听课,集体讨论教学内容,研究适合对象的教学法;召开教员、学员代表联席会议,检讨教与学两方面的工作,以求教学相长。(3)贯彻学以致用的原则,根据实际工作与将来工作需要,确定教学内容,一次只设一、二门主课,次要内容以后再补。(4)重视实物教学与实习,使技术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使所学解决实际问题。(5)工作与学习相结合,机关与学校相结合,轮训班与总结工作经验相结合,电台、工厂工作人员兼做教学工作。事实表明,日后各抗日根据地自行培训无线电人员时,就是参照上述经验与做法实施的。

工农红军通信学校起居操课时间图表

(四)政治—立场坚定、常抓不懈

红军无线电人才培养过程中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非常注重政治素质的培养与提升。可以说,政治能力的锻造从始至终一刻也没有放松过,而政治素养的高低也在某种程度上影响着战令的传达、敌码的破译、秘密的保守等。

在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开学典礼上,朱德亲自参加并讲了话,他强调:在建设红军无线电通信事业中,要不怕困难。他还说,在红军的字典里是没有困难两个字的。他最后语重心长地说,无线电技术是要大发展的。你们要发挥尖兵作用,将来革命胜利了,掌管全国无线电事业的担子就落在你们肩上。

第一期无线电训练班开学的第三天,毛泽东亲自给大家上政治课。他首先讲了革命的必然性。他说:革命是不可阻挡的,必然要发展的。天要下雨,娘要嫁人,是无法阻止的。工人、农民要起来革命,反动派是无法阻止的。国民党并不可怕,蒋介石兵多没有什么了不起,历史上的赤壁之战都是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战例,我们是一定要,也一定能打败敌人的,因为老百姓反对他们,拥护我们。他还生动形象而深刻地指出:“无线电通讯是我们的千里眼,顺风耳,它可以帮助我们调动部队,做到随时撒得开,又收得拢……”

1934年2月7日,在江西瑞金召开了中国工农红军全国政治工作会议,周恩来作了《一切政治工作为着前线上的胜利》的演讲,具体、形象地总结了政治工作对通讯人员提高思想认识、做好本职工作的重要性:“政治工作要保障通讯联络的迅速、准确。要对通讯人员加以很好的政治训练,要注意巩固他们政治情绪,提高他们的政治责任,通信队中要有很好的政治工作。哪一个军团政治部注意到通信队的工作(不论无线电或徒步通讯),那个军团通讯工作就要好一些。通讯队的政治教育是很重要的。”

学校领导十分注重对学员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尽管学习技术课的时间很紧张,但曾三政委每学期都给学员们上政治课,讲党和红军的性质、任务,共产主义远大理想,马列主义的基础知识,以及党的方针政策。这使学员们从理论上明白了吃苦的意义,感到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远大理想,有苦不怕苦,吃苦反觉甜。

毕业的时候曾三又给大家讲话,他总结了半年来的学习与生活,指出:“只有我们红军战士才能在这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仅用半年时间,就完成了通信学校的学业。”他勉励大家再接再厉,在前方的战斗岗位上,进一步努力钻研技术,提高业务能力,成为红色通信技术人员,为红军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据曾三回忆,1933年红军通信学校在坪山岗举办了一次小型的无线电机器展览会,在展室的前言上有几句话:一个红色的技术人员,一定要做到三个条件:政治要坚定,技术要精明,体格要健壮。从此,政治坚定、技术精明、体格健壮就成了训练通信技术人员的基本要求。这三大基本要求正是红军通信学校的办学方针,它成为全校师生员工的行动纲领。红军通信学校政治处的同志,还以红军通信兵必须具备的三项基本条件为基础,编写了一段歌词:“一个红色的技术人员,一定要做到三个条件:政治坚定,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武装我头脑;技术精明,精明,还要精明,学习工作联系最要紧;体格健壮,才能战斗顽强。通信学校的同志要努力!”歌词确定后,再配上当时在红军中流行的一首歌谱,就很快在学校中传唱开来,一直唱到了陕北。

学校的生活情况

虽然红军通信学校条件艰苦,但学习之余的文娱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形式多样,无线电学员们还积极参与到中央苏区开展的轰轰烈烈的生产运动、节省运动中来,从而展现了这个独特群体的风采。

(一)条件—非常艰苦、克服困难

无线电学员的学习条件是整个中央苏区物资状况的缩影,条件的异常艰苦与高涨的学习热情形成了鲜明对比。这些学员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并相互感染、激励着,学习时铸就的吃苦耐劳精神,也使得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克服更加难以想象的困难。

曾三在《红军通信战士的摇篮》一文中,对此有比较全面的回忆:

学习条件是很差的。校舍是群众让出来的一些房子,东一间、西一间地住着教员和学员。床是用石块和砖头垒起“腿”来,搁上两块木板做成的。住在楼上的就把稻草铺在楼板上。每人只有一条布“毯子”,通常都是两个人共睡一床,以便垫一条,盖一条,冬天就再把棉衣盖上。好在江南稻草很多,能保暖。夏天的夜晚,蚊子多得很,除受优待的教员有蚊帐以外,大家都只能用艾蒿一类野草烧烟赶蚊子。这样仍免不了蚊子叮咬,影响睡眠。但第二天还是照样抖起精神上课。教室里的桌子、凳子很少,多数是用几块石头架起一块木板来当桌子用,坐的也多是石头和蒲团。

由于国民党反动军队的封锁,物资供应非常困难,学习、办公用品很缺乏。没有纸张,就用当地产的竹子自己造毛边纸用。油印教材缺少蜡纸,校长刘光甫想了个办法,把毛边纸放到大米汤里过一下,晾干以后当蜡纸用,那种“土蜡纸”还真能印不少份。毛笔、土墨虽然能买到,但是学无线电的同志练习数码和英文用的铅笔和钢笔就难搞到了。大家从书上看到外国人从前把雁翎削成笔尖,蘸水写字,就学着利用竹片或鹅翎削尖了做钢笔。如果分到一个钢笔尖,那就会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它,用了必擦,不让它生锈,用坏了还要磨磨、修修再用。为了节约铅笔,每个班都专门开会讨论,研究削铅笔和用铅笔的方法。一支铅笔用到只剩二三公分长还舍不得扔掉,削两片竹片夹着铅笔头,用线绳拴牢继续用。那时没有电灯,也买不到煤油,就用燃烧的松枝照明,满屋烟雾。为了保证教学,有时就用苏区自己炼制的樟脑油。这种油很贵,1桶樟脑油的价钱相当于10桶煤油的价钱,可见当时的领导很重视学校的工作,舍得在培训学生上下本钱。

在许多亲历者的回忆中,他们对学习、生活条件等,用了“很差”“非常困难”“极其简陋”“难以令人置信”“十分贫乏”“极其艰苦”“相当艰苦”“窘迫”“难以想象的困难”等词,然而这些苦在他们看来根本算不了什么,因为他们是革命精神的富有者。学员们刻苦学习、不惧艰难,对胜利的前途充满着无限信心,共同战胜了各种困难,并成功训练出红军中一批批无线电人才。

(二)文体—丰富多彩、形式多样

据曾三回忆,学校有俱乐部,各队有列宁室,有墙报、棋子、乐器。全校只有一个篮球,但经常进行比赛。晚会也常开,晚会上有唱歌、猜谜语、讲故事等几种节目,有时就来个捉迷藏。每逢春节,学员们就同群众一起敲锣打鼓,跳跳唱唱,热闹几天。

紧张学习之余,每天晚饭后的一点自由活动时间,可以打篮球、乒乓球等。每当星期六休息的时候,党团员常常组织起来给驻地的红军家属担水砍柴,下地干活。逢年过节或其他纪念日子,学员们常常编排文藝节目,向驻地人民群众进行宣传。

伍云甫回忆,党组织对宣传教育工作抓得很紧。每一个单位都有“列宁室”的组织,负责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教育工作。每到一个地方,如有两三天的休息,就在官兵中开展文娱体育活动,以及办墙报、出油印报等。同志们战斗、工作和生活,都是紧张而又丰富多彩的。朱德总司令经常给他们作时事报告,并参加各项文体活动,在他的教育和带动下,大家都能文能武,朝气勃勃,斗志昂扬。朱德还有一次和大家一起参加时事测验的考试,起到了很好的学习带头模范作用。

(三)劳动—自食其力、生产竞赛

由于条件很艰苦,所以学员们在课外也逐渐学会了与困难作斗争,如常到河沟里摸小鱼,或到山上挖竹笋。同时,还积极参加生产劳动,开展生产竞赛,如耕种、养鸡、养猪、养鹅、种菜、打柴等,只要不损害群众利益的生产门路,大家都干。这样,不仅改善了师生生活,而且与苏区其他军民一样尽量做到自给自足,减少苏维埃政府及民众的负担。

据黄明生回忆,当时他感到最忙的是早晨。早晨要出操、早读、上早课,还要浇菜。大家天不亮就要起床,每天第一件事是积尿浇菜。为了粉碎敌人的经济封锁,每个无线电学员都担负了几十斤蔬菜的种植任务。对此,在《红色中华》《红星报》等苏区报纸上经常有所报道。

如1933年10月8日《红星》第10期刊文《葱茏碧绿的通校菜园》指出,“通讯学校于八月初开始整顿并扩大苏维埃菜园,在中央总支委领导与全校学员积极拥护下,已取得了伟大的成功”。虽然很久不下雨,但发扬了刻苦耐劳的精神,成绩喜人,如“全校四队都建立了占二十多担谷地面的菜园”,“第一、二队已出产萝卜青菜三百余斤。司号队的葱子也长的非常茂盛”。

这样,在学习和工作之余拿起锄头自己种菜,既节省了菜金,又改善了伙食。同时,开展热火朝天的劳动竞赛,也是粉碎国民党经济封锁的一个有力举措。

(四)节省—积极参与、成绩显著

中革军委于1932年10月24日发布了《关于节省经费的训令》。为了粉碎国民党军准备发动的第四次“围剿”,“应该即刻进行节省运动”,而且“节省经费在目前实有很伟大的意义。现在后方各苏维埃机关及群众中正在那里进行广大的节省运动”。有关办法规定如下,如“尽量减少特别费及杂支,除急需品(如制冬衣之棉花、布匹及无线电用之汽油)外,可不必购买”。又如“在苏区内,洋油异常缺少,价值昂高,除非高级指挥机关办公及夜间传达外,一律用茶油点灯,不要用洋油,以节省办公费(另外节省洋油的意义,还能留作无线电充电用。白区内洋油很多的地方,价值比茶油便宜,当然点灯可用洋油)”。在此要求下,一方面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仍坚持购买汽油,另一方面尽可能减少一切不必要的日常开支,特别提倡使用茶油点灯照明,以节省汽油用于无线电发电。

对于这场前、后方共同掀起的节省、反浪费的浪潮,广大无线电学员也积极参与其中,如直接捐钱、退还公债、节省津贴,节省伙食尾子、请求免发公谷费等。学校还专门建立了学员节约簿,校领导会对其中做得好的同学提出表扬。

《红色中华》的“红板”栏目上,也经常报道他们取得的成绩。如《通信学校的节省运动》一文指出,该校出台了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且在校党支委的领导下坚决予以执行。“(一)节省灯油的实际办法—早晨提早起床,把温习的时间提到早上,把会议和讨论放在晚上,并利用月光开会,实行会合办公;(二)节省纸张,尽量利用一切废纸写字;(三)保证公物,进行补衣运动;(四)保护灯罩;(五)在伙食方面,除节省食米外,并(甲)加强对协助经济委员会的领导,使成为改良伙食杜绝贪污的主要设计机关,(乙)消灭贪污浪费与偷窃等现象,(丙)种菜养猪,并用大力来开煤矿。”

结语

创建无线电训练班和学校,大力培养红军自己的通信技术人员,这是我党我军在无线电通信事业建设上带有战略性的决策,顺应了现代战争的历史潮流,在根本上服务于对敌战争。学校在党的有力领导下,在毛泽东、朱德等人的亲切关怀下,经过全校师生和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克服了极端困难的条件,从无到有,由小到大,建成了一所设有无线电等多种通信专业的学校,培养了包括无线电人才在内的数以千计的通信技术人才。这样,在苏区和红军中,壮大了无线电通信队伍,发展了较为先进、有效的通信网,为党的无线电通信事业的发展及革命战争的胜利作出了特殊的重要贡献。

办学过程中,既遵循了干部教育和业务培训的通常规律,又极大程度兼顾了无线电的专业性和学员文化普遍较低的特殊性。经过不断总结经验,改进与创新教学方法,以“短期、实用”速成培训为主,贯彻学以致用的基本原则,大力鼓励互帮互教、教学相长。学校确立了正确的办学方针与先进的办学理念,执行严格的学员选拔和考核制度,加强教员的队伍建设,规范教学计划及内容,采取因陋就简的教学保障,最终探索出一条较成功的人才培养之路。(责任编辑 姚建萍)

【本文是中宣部2019年宣传思想文化青年英才资助项目“中央红军长征初期电文”的阶段性成果】

猜你喜欢
红军学校
只有我一个人在学校是这样吗
少寨红军桥
盛开只等红军来
十送红军
石背上村有口“红军井”
再唱十送红军
学校推介
上学校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