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玲玲
(河南省郑州市妇幼保健院妇科 郑州 450012)
子宫肌瘤是子宫平滑肌组织增生形成的良性肿瘤,是临床妇科较为常见的良性肿瘤疾病。由于大部分患者在发生子宫肌瘤时无明显症状,或仅表现出月经异常、阴道分泌物增多等非特异症状,病情早期难以引起患者的重视[1]。已有研究表明,子宫肌瘤可突入子宫腔,对受精卵着床造成阻碍从而影响生育,且肌瘤逐渐变大可导致宫腔变形、内膜供血不足,引发流产、胎儿生长受限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威胁母婴健康及预后生活质量[2~3]。目前临床多采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进行治疗,虽具有微创、恢复快等特点,但患者术后仍易受到疼痛、负性情绪等影响,不利于预后[4~5]。因此,采取积极的护理干预以减轻术后疼痛对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疼痛护理是临床围术期应用较多的综合护理模式,可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心理弹性是心理及行为对外界变化的反应状态,有学者认为心理弹性使患者即使在身患重病的情况下,仍能产生适应较好或发展顺利的应对方式面对疾病[6]。本研究探讨子宫肌瘤患者围术期采用疼痛护理结合心理弹性训练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分析医院2019 年5 月至2020 年5 月收治的88 例子宫肌瘤围术期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干预方式不同分为两组。对照组43 例,年龄30~50 岁,平均(39.48±3.74)岁;肌瘤直径2.6~3.5 cm,平均(2.88±0.21)cm;单发肌瘤 26 例,多发肌瘤17 例;肌瘤位置,肌壁间27 例,浆膜下8例,黏膜下8 例。研究组45 例,年龄30~51 岁,平均(40.17±2.69)岁;肌瘤直径 2.4~3.6 cm,平均(2.91±0.30)cm;单发肌瘤 27 例,多发肌瘤 18 例;肌瘤位置,肌壁间31 例,浆膜下9 例,黏膜下5 例。两组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伦理字20220524003 号)。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纳入标准:符合子宫肌瘤诊断标准[7],且经超声学检查确诊;均接受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治疗,且符合手术适应证;临床资料完整。(2)排除标准:近期内接受过腹部、盆腔手术治疗者;合并恶性肿瘤者;合并子宫内膜炎、宫颈炎等生殖系统或其他疾病者;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者;认知及精神功能障碍无法配合研究者。
1.3 干预方法
1.3.1 对照组 接受疼痛护理干预。患者在入院后由责任护士为其介绍医院的环境,保证病房内的环境整洁、干净。为患者及家属介绍子宫肌瘤的疾病常识以及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相关事项。监测患者的生命体征,提前预约手术时间并准备好手术需要的材料。手术前由于大部分患者会对手术产生焦虑、恐惧、抑郁等负性情绪,加之处在陌生的环境中,更易受到负性情绪的影响,责任护士应主动与患者进行沟通交流,逐一为患者解答问题,并叮嘱患者家属予以陪伴。手术前常规禁食12 h、禁水6 h,在手术当天责任护士应提前将手术室温度设置成24~26℃,并积极配合手术医师完成手术。术后回至病房后,责任护士定时评估疼痛程度,尽量选择深呼吸、播放音乐等非药物的方法缓解疼痛,同时可热敷与按摩小腹,扩张局部毛细血管,降低疼痛程度。根据患者的恢复程度,鼓励患者尽早下床活动并进行适当的锻炼。
1.3.2 研究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心理弹性训练干预。在患者入院后,选择合理的时间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可引导患者宣泄情绪并鼓励患者主动表达自己消极情绪,由护理人员从不同角度讲解积极可行的方法改善负性情绪。另外,责任护士需要与患者家属保持沟通交流,并要求尽可能全程陪伴在患者身边,使其感受到被关爱。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将自我护理、术后康复护理等方式分解为多个步骤并依次为患者进行具体讲解。术前耐心为患者介绍手术室的环境、手术的方案流程、体位及注意事项等,可将以往成功的案例为患者例举说明从而提高依从性。术中受到消毒、手术室环境、输液等影响,会出现体温降低的情况,可预先调节手术室环境温度,采用棉被覆盖非手术部位等措施。术后为患者指导饮食、康复锻炼、镇痛泵的使用等,并为患者及家属说明居家护理的方式,鼓励患者自行主动完成相关事项,从而加强术后自我管理能力与意识。对患者的心理弹性进行评估,通过主题游戏、个案分析、分享与讨论的方式进行训练,每次训练都应包括“热身、互动、凝聚、分享及结束”5 项环节的训练,内容包含出现问题时的自我应对措施、构建良好的自我认知、培养正确的思维方式、提高交际水平、纠正不当行为等。在训练结束后要求所有患者对训练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在下次训练中进行针对性训练。训练的时间为1 次/周,60 min/次。两组均干预1 周。
1.4 观察指标 (1)术后恢复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术后体温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住院时间。(2)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后30 min、1 h、6 h、24 h 疼痛程度,满分 10 分,分值低则疼痛轻。(3) 心理状态。采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两组干预前、干预1 周后心理状态。HAMD 量表包括抑郁情绪、自杀、有罪感等24 个项目,其中14 个项目采用0~4 分评分法,10 个项目采用0~2 分评分法,得分越高则抑郁程度越严重。HAMA 量表包含焦虑心境、紧张、失眠、认知功能等14 个项目,采用0~4 级评分法,得分越高则焦虑程度越严重。(4)睡眠质量。采用匹茨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估两组干预前、干预1 周后睡眠质量。内容包含入睡时间、睡眠障碍、催眠药物、日间功能7 项,总分21 分,得分越低则表示睡眠质量越好。(5)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GQOLI-74)于干预前、干预1 周后评估。每项分值0~100 分,得分越高生活质量越好。(6)并发症发生情况。统计两组尿潴留、盆腔粘连、胃肠出血等并发症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 软件处理数据。VAS、HAMA、HAMD、PSQI 及 GQOLI-74 评分等计量资料以()表示,行t检验;计数资料用%表示,行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对比 研究组体温恢复时间、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见表1。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对比(d,)
表1 两组术后恢复情况对比(d,)
组别 n 体温恢复时间 排气时间 住院时间对照组研究组43 45 t P 0.90±0.36 0.36±0.42 6.462 0.000 2.08±0.27 1.24±0.31 13.529 0.000 6.55±1.46 4.23±1.08 8.444 0.000
2.2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与睡眠质量评分对比两组干预后HAMA、HAMD 及PSQI 评分较干预前降低,且研究组HAMA、HAMD 及PSQI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与睡眠质量评分对比(分,)
表2 两组干预前后心理状态与睡眠质量评分对比(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相比,*P<0.05。
PSQI干预前 干预1 周后对照组研究组组别 n HAMA干预前 干预1 周后HAMD干预前 干预1 周后43 45 t P 25.30±3.62 24.98±3.49 0.422 0.674 9.47±1.13*7.64±1.40*6.729 0.000 26.13±3.95 26.47±3.70 0.417 0.678 8.36±1.30*6.53±1.12*7.061 0.000 14.49±4.49 13.82±4.37 0.709 0.480 9.17±2.84*6.72±2.23*4.512 0.000
2.3 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对比 两组干预后躯体、社会、心理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评分较干预前提高,且研究组躯体、社会、心理功能及物质生活状态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GQOLI-74 评分对比(分,)
表3 两组干预前后GQOLI-74 评分对比(分,)
注:与本组干预前相比,*P<0.05。
物质生活状态干预前 干预1 周后对照组研究组组别 n 躯体功能干预前 干预1 周后社会功能干预前 干预1 周后心理功能干预前 干预1 周后43 45 t P 43.56±5.31 42.47±5.23 0.970 0.335 62.17±7.63*72.54±8.62*5.965 0.000 41.35±5.08 39.72±4.36 1.618 0.109 65.91±7.63*75.75±8.83*5.582 0.000 35.72±4.05 36.86±4.35 1.271 0.207 60.26±6.85*68.42±7.63*5.271 0.000 66.47±7.91 65.24±7.58 0.745 0.458 74.34±8.26*78.85±8.64*2.501 0.014
2.4 两组疼痛评分对比 研究组术后30 min、1 h、6 h、24 h 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4。
表4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疼痛评分对比(分,)
表4 两组术后不同时间段疼痛评分对比(分,)
组别 n 术后30 min 术后1 h 术后6 h 术后24 h对照组研究组43 45 t P 3.42±0.58 2.36±0.37 10.169 0.000 2.91±0.36 2.17±0.26 11.011 0.000 2.21±0.25 1.64±0.30 9.659 0.000 1.48±0.32 1.21±0.26 4.353 0.000
2.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 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8.89%,低于对照组的25.58%(P<0.05)。见表5。
表5 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例(%)]
子宫肌瘤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多认为与雌激素水平、遗传易感性及干细胞功能失调等密切相关[8]。子宫肌瘤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呈上升趋势,不仅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还提高了早产、难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发生率。随着腹腔镜技术的广泛应用,腹腔镜下子宫肌瘤剔除术成为治疗子宫肌瘤的重要术式。但由于剔除术会导致部分患者失去生育功能且部分患者伴有卵巢功能衰竭,患者在围术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焦虑等负性情绪,影响预后恢复[9~10]。因此,寻找一种科学、合理的护理模式对围术期患者尤为重要。
疼痛护理是以控制患者疼痛为基础,根据患者不同疼痛程度制定护理流程,最终达到改善或彻底消除疼痛的护理方式[11]。心理弹性训练是近年来临床结合心理学提出的一种新型干预模式,认为人在面对疾病、受到创伤后会在短期内出现抑郁、紧张及创伤后应激障碍等精神病理性的心理变化,通常需要几个月甚至几年才可恢复至正常水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而通过心理弹性训练可有效改善不良情绪,从而有利于疾病的治疗[12~13]。在子宫肌瘤剔除术后患者多会由于剔除子宫肌瘤缺血、缺氧、水肿导致子宫组织钾离子、氢离子等外流,刺激痛觉感受器而出现下腹部持续性疼痛的症状[14]。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术后 30 min、1 h、6 h、24 h VAS 评分均较对照组低,且体温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也短于对照组。提示疼痛护理结合心理弹性训练可降低术后疼痛程度,促进恢复。分析原因可能是疼痛护理不局限于单纯对患者的疼痛进行缓解或消除,还对患者的作息、饮食、精神状态等方面进行改善,提高围术期患者的舒适程度,从而加快神经功能等恢复,缩短了恢复时间。而心理弹性训练则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制定相应的训练方式,在缓解患者不良情绪后更利于护理的开展,从而提高了疼痛护理的效率。研究组干预后HAMA、HAMD、PSQI 评分低于对照组,GQOLI-74 评分高于对照组,提示联合护理模式可有效改善子宫肌瘤围术期患者的心理状态,提高睡眠及生活质量。这可能是因为疼痛护理在术前预先做好准备措施,减少环境及心理情绪的影响并全程予以陪伴;在术后采用非药物形式缓解疼痛并予以按摩、热敷,可缩短患者的恢复时间,增加护患之间的信任,保证睡眠质量,从而改善预后心理状态并提高生活质量。通过心理弹性训练可挖掘并激发患者的潜能,增加患者理性认知的同时可结合应激情景进行合理评价,对自我正确的分析与评价可提高情绪控制能力,减少疾病带来的消极影响,从而改善心理状态,提高预后生活质量。杨恩女等[15]研究发现,心理弹性训练可提高卵巢恶性肿瘤患者的心理弹性,减轻心理负担,改善预后及生活质量,这与本研究结果近似。本研究结果还显示,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提示疼痛护理结合心理弹性训练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率。究其原因,可能是心理弹性训练提高了患者治疗配合度,因此可以减少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综上所述,疼痛护理结合心理弹性训练可降低子宫肌瘤患者术后疼痛程度,改善患者心理状态,并提高睡眠及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