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共产党斗争观的生成逻辑及精神意蕴

2022-02-14 22:06闫方洁唐振耘
关键词:斗争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闫方洁,唐振耘

2022年10月16日,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胜利召开,习近平总书记在报告中勉励全党,“务必敢于斗争、善于斗争,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谱写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1)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1-2.。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是一部伟大的斗争史,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中形成了深刻的斗争观。所谓斗争观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对“什么是斗争”“为何要进行斗争”“怎么样进行斗争”等根本问题的系统回答,蕴含着关于斗争的意义目的、精神品格、路径策略等若干方面的丰富内涵。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征程中,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等特征更加明显,斗争形势更加复杂。深入剖析中国共产党斗争观的内在逻辑与精神意蕴,无疑对于我们增强斗争本领,发扬斗争精神,进行具有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具有重要意义。

一、 实践与理论的双重自觉:中国共产党斗争观生成的总体逻辑

作为一个用科学理论武装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这是党的思想优势与宝贵品质。在对待斗争的问题上,我们党也同样如此。斗争既是一个实践问题,又是一个理论问题,在理论与实践双向互动中坚持实践与理论的双重自觉,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斗争观生成的总体逻辑。一方面,我们党从对具体斗争问题的解决中提炼出了斗争的理念与方法,斗争观的生成依托于宝贵的斗争实践;另一方面,斗争观又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现实化与本土化进程密切相关,是坚持马克思主义时代化中国化的必然产物。

(一) 斗争观生成的历史语境:党的百年斗争历程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我们党诞生于国家内忧外患、民族危难之时,一出生就铭刻着斗争的烙印,一路走来就是在斗争中求得生存、获得发展、赢得胜利。”(2)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17.在“中华民族内忧外患、社会危机空前深重的背景下,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进程中”(3)习近平.论中国共产党历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17.,中国共产党应运而生,自诞生之日就背负着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重压下解放中国劳动人民的重任。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党必须在近代中国复杂的社会关系与阶级斗争中找到前进的道路,领导人民投身民主革命的斗争。在28年的民主革命历程中,我们党从政治、军事、经济和思想文化等各个方面,与殖民的、反动的、剥削的阶级势力以及旧制度进行了全方位斗争,虽历经“白色恐怖”和反动派围剿、长征的严酷环境和日寇进逼等挫折和困难,但仍然开辟了工农联合、农村包围城市这一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发展出游击战争、革命根据地等具体斗争方式,在斗争中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

在新中国成立之后,我们党背负起新的历史使命,既要应对帝国主义和反动残余势力的内外威胁,稳固新生政权,继续解放全中国,又要从各个方面着手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为新中国的全方位建设而持续开展斗争。在新政权初生的数年之间,党领导全国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改造,继而在把握了“先进的工业国与落后的农业国”“人民的需求与落后的经济文化”矛盾的基础上,将斗争的焦点转移至经济领域。在开展经济工作的同时,也在社会各领域进行以争取稳定发展环境为目的的斗争,包括民主政治建设、思想文化领域的正本清源、国际外交上争取和平等一系列工作。尽管在社会主义建设中遇到许多曲折和困难,但“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4)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4-5.。

“文化大革命”结束后,面对国家何去何从的重大历史关头,我们党毅然与既往固化的思维模式展开斗争,坚持实事求是的理论态度,进而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上结束了“以阶级斗争为纲”的路线,实现了工作中心的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在作出改革开放决策之后,面对相对落后的生产力状况、人民生活和温饱水平的不足等问题与矛盾,党带领人民进行了各方面长期坚决的斗争,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并开创了邓小平理论,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科学发展观等一系列理论成果。在此过程中,党引领中国人民建设发展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人民民主和依法治国,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繁荣,推进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推动现代化强军建设,并且通过斗争不断克服国内外种种有碍于社会发展和人民利益的风险和困境;由此,党和国家在各领域持续深化改革,稳中求进,取得了巨大成就,促使中国向着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大步迈进,也让人民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步入新时代,我们党的斗争更具时代性与总体性特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目标下,我们党敢于担当责任、勇于直面矛盾,不断解决问题、化解挑战,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下一个百年目标的征程中,持续与“发展的不平衡性和不充分性”这一现状进行伟大斗争;同时,立足世界历史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战略高度,与一切威胁国家安全与人民利益的外部因素进行坚决和持久的斗争。在国内外各类风险和挑战的考验之下,中国共产党保持斗争本色,领导人民完成脱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任务,坚决打好新冠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

综上所述,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那样,“建立中国共产党、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改革开放、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都是在斗争中诞生、在斗争中发展、在斗争中壮大的”(5)发扬斗争精神 增强斗争本领 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顽强奋斗[N].人民日报, 2019-09-04(1).。党的斗争观不是概念与口号的堆砌,亦非纯粹理念的产物,而是与近代以来中国革命与建设各个阶段的历史任务交融在一起逐渐形成的。党的百年斗争历程构成了斗争观生成的鲜活历史语境。

(二) 斗争观生成的思想语境: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指导

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斗争的思想武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分析中国社会矛盾,提升了对斗争的认识能力,形成了系统的斗争学说,也实现了实践与理论的良好互动。把握中国共产党斗争观的生成逻辑,既要看到在实际斗争工作中积累起来的经验性认识,又要看到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在斗争观生成中的指导性意义。

中国共产党为什么能领导中国人民披荆斩棘、攻克难关,完成民主革命与国家建设的诸多壮举?归根到底在于马克思主义行。在马克思主义的引领之下,中国共产党开启了正义的、正确的斗争之路,将马克思主义的斗争哲学落实为鲜活的斗争实践。其一,正是因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定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我们党领导的斗争才是正义的,党才能成为坚强的领导核心,成为进行伟大斗争的主心骨,从而带领人民合力抗击风险挑战。其二,正是因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我们党才能依据历史发展的规律去促成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才能在具体斗争工作中形成行之有效的策略和方案。其三,正是因为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始终坚持人民立场,心怀民族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党才能充分发挥斗争的自觉性与能动性,弘扬斗争精神和牺牲精神,坚持有条件论但不“唯条件”论,以彻底的革命者和永远的先锋者姿态,与阻碍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因素做斗争。

总之,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指导下,我们党对斗争的认识超越朴素的、经验层面的认知,上升到自觉、科学的理论层面,进而得以从总体上研判不同时期斗争的特点、内容和目标,同时在对现实矛盾的斗争中淬炼出先进的斗争理念,赋予斗争以科学性、人民性等特征,最终在实践与理论双重层面建构出完整、系统的斗争观。

(三) 中国共产党的斗争观是理论与实践的历史交汇与高度融合

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历史,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与近当代中国社会现实相互交融的历史。正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与中国共产党以及广大人民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促使中国革命与建设事业不断开启新局面,达成一个又一个阶段性成就。因此,斗争观的形成逻辑既内化于马克思主义指导之下的实践进程中,也体现在共产党人基于现实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进程中。

具体来说,在长期的斗争过程中,马克思主义始终是中国共产党的行动指南,其基本观点和方法为党的斗争指明了路线和方向,为党的积极探索以及匡正错误的活动提供了理论依据。例如,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的方法论思维和以劳动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指引着共产党人在心怀为人民服务、为国家奉献之信念的基础上,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社会问题,通过不懈研究和大胆尝试明确目标、纠正迷误、寻求方法,最终攻克难关取得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又如,马克思主义致力于改造世界的理论品格推动一代代共产党人在斗争实践中将理想信念转化为物质力量,通过对社会的不断改造来造福人民。

与此同时,马克思主义也在具体的斗争实践中不断接受检验,正是在对鲜活的、现实的斗争任务的分析与把握中,中国共产党人创立出符合中国实际的一系列指导思想。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对中国国情的考察、基于农民运动的斗争实践,摆脱了第三国际以城市暴动为主的武装革命教条,总结归纳出了工农联合、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思想,为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的自立自强提供了方向指引。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在解决经济社会建设诸多难题的进程中历经尝试与摸索,摒弃错误跨越险阻,在深刻总结斗争经验的基础上抓住历史进步的命脉,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开创、坚持、捍卫、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总之,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斗争的历史长河中,变革社会的现实行动和先进的思想指南得到持续的交汇、磨合与联结。中国共产党作为始终保持先锋姿态的历史主体,其斗争观诞生于这种思想和行动的碰撞之中,并在社会历史的发展中持续推进两者的相互交汇。

二、 实践源流:中国共产党的斗争观是对斗争经验的凝练和总结

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最显著的特征,斗争归根到底要落脚为实践问题,因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460.。在百年奋斗历程中结合具体的斗争形势与斗争任务,中国共产党人形成了具有针对性的斗争方法和斗争策略,系统回答了“和什么进行斗争”“怎样进行斗争”的问题,同时立足于社会的基本矛盾与发展大势回答了“为什么要斗争”“斗争为了什么”的问题,在实践视角下赋予斗争观以丰富内涵。

(一) 百年斗争实践孕育丰富的斗争方法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战争和群众工作中总结提炼了斗争目标、斗争路线以及战略战术等,形成了对各类斗争问题的总体阐释和论断。首先,革命年代的斗争在各个领域有不同形式,其中武装斗争是革命之关键,正如毛泽东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强调:“我们党的发展、巩固和布尔什维克化,是在革命战争中进行的,没有武装斗争,就不会有今天的共产党”(7)毛泽东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10.。但是,他也提醒全党“着重武装斗争,不是说可以放弃其他形式的斗争;相反,没有武装斗争以外的各种形式的斗争相配合,武装斗争就不能取得胜利”(8)同②:636.。除武装斗争之外,我们党还高度重视生产的、民主的、思想的以及党自身等各个方面的斗争要素,以及它们之间的有机联系。“我们要战胜敌人,首先要依靠手里拿枪的军队。但是仅仅有这种军队是不够的,我们还要有文化的军队,这是团结自己、战胜敌人必不可少的一支军队。”(9)毛泽东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847.在抗战时期,邓小平提到,“民主政治斗争之开展,正是好现象,因为它可以真正表露各阶级的意见和要求,也可以暴露某些党派的实质,使群众认清其面貌”(10)邓小平文选: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14.。刘少奇阐述了党内斗争的问题:“我们必须发展批评和自我批评,正确地进行党内斗争,来反对党内一切坏的现象,克服党内的分歧。”(11)刘少奇.论共产党员的修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8:108.总之,在革命年代的艰苦奋战中,中国共产党以百折不挠、坚忍不拔的姿态直面民族危机与人民苦难,历经与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反动派的交锋,在丰富的斗争实践中将“武器的批判”变为“批判的武器”,从而为斗争观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以及步入社会主义建设时期,我们党继续保持着积极斗争的姿态,以勇于斗争的精神面貌应对一切难关。毛泽东在《做一个完全的革命派》中说:“我们的新国家成立以后,各方面工作都在开创,都在发展,全国人民正在蓬蓬勃勃地在各个战线上开展真正人民革命的伟大斗争,在军事战线上,在经济战线上,在思想战线上,在土地改革的战线上都是从古未有的极其伟大的斗争。”(12)毛泽东文集:第6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79.概括来说,这一时期党的斗争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基于维护社会主义制度的需要,我们党在国家政权、反腐整风、意识形态安全、外交等领域中依旧有条不紊地开展着带有对抗性质的斗争;另一方面,随着国内外形势与工作目标的变化,斗争形式、斗争目标等均发生了一定转变。尤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国家发展和人民利益的实现成为核心任务,其他各领域的斗争都服从于这一核心。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高度重视对党的斗争传统的继承和对斗争精神的发扬,提出了许多关于“伟大斗争”的论断。同时在明确当前社会主义建设任务的长期性和艰难性的基础上,将斗争与抵御挑战、化解风险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相联系,勉励全党要总结运用党在不同时期的历史经验,做好较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增强斗争意识与本领,全面提高治国理政和应对问题的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全党必须清醒认识前进道路上进行伟大斗争的长期性、复杂性、艰巨性,坚持底线思维,增强忧患意识,发扬斗争精神,提高斗争本领。既要敢于斗争,勇于碰硬,又要善于斗争,讲究斗争艺术和策略。”(13)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9.围绕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军事、外交和生态方面的各类重大挑战和风险、各类新问题与新需求,我们党在斗争策略方面知进退、守底线、明目标、善迂回,以昂扬的斗争精神与扎实的斗争本领迎接新时代伟大斗争的新格局。

综上所述,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建设各个时期,党斗争的具体任务目标和侧重点均有所不同。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随着问题情境的重构,一些具体斗争方法的适用性会随之变化,但是这些斗争方法的背后所蕴藏的明确的斗争目标、坚定的斗争态度和灵活的斗争策略等,依旧具有重要价值。中国共产党人应继承自革命年代所铸就的自觉而敏锐的斗争精神,在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奋进的新征程上推动斗争方法在新的实践中进一步得到检验,在层出不穷的新问题与复杂的新形势中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

(二) 百年斗争实践淬炼自觉的斗争理念

我们党在百年艰辛奋斗历程中既形成了灵活具体的斗争方法,又孕育、淬炼出了高度自觉的斗争理念。斗争方法与斗争理念共同统一于现实的斗争实践中,方法蕴含着理念,理念支撑着方法,虽无法对二者做出泾渭分明的区分,但它们在范畴的层面依旧具有一定差异。具体来说,斗争方法具有丰富性、时代性与特殊性,斗争理念则具有系统性、理论性与普遍性;斗争方法更多地关注阶段性目标,而理念的背后则是更远大的目标。作为党的斗争观的两个基本向度,斗争方法主要回答“和什么进行斗争”“怎样进行斗争”的问题,斗争理念则主要回答“为什么要斗争”“斗争为了什么”的问题。

首先,斗争理念包含着我们党对于现实斗争进程与方向的基本认识,回答了“为什么要斗争”的问题。完成社会变革、推动历史进步、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追求和价值目标,也构成了我们党斗争事业的最终方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共产党人承担起各具特点的斗争任务,展开了不同形式与内容的斗争,但归根到底这些斗争任务的最终目标共同指向人民的美好生活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共产党人从来没有任何特殊利益,也不会局限于任何局部的利益,她致力于历史的进步和人类的解放,坚持在持续不断的斗争中促进主观意志与客观世界的有机结合,在持续不断的斗争中把握历史的趋势与规律,推进社会的变革与发展。正是因为如此,我们党得以始终以科学的思想和方法论来指导斗争实践,从对现实的透彻研究出发形成行之有效的斗争方法与策略,使斗争的科学方法和远大目标相结合,从而与封建阶级、资产阶级等执迷于狭隘利益而无法以实际行动变革社会的历史活动形成鲜明对比,这也正是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斗争事业与其他一切斗争的不同之处。

其次,斗争理念中包含着我们党关于斗争目标与理想的坚定信念,回答了“斗争为了什么”的问题。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这一历史使命,是党领导一切斗争的最终目标。中国共产党诞生于近代中国内忧外患的历史境遇中,在过去的救国方案受挫于阶级局限之时,唯有中国共产党真正从广大中国劳动人民的利益出发,直面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深重苦难,以彻底的革命姿态与帝国主义、封建势力和官僚资产阶级等压迫与剥削的力量斗争,并向一切腐朽的社会关系展开斗争,进而争取民族独立,解放中国人民。也正因为始终心系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中国共产党才能永葆先锋性和正确性,才能以辩证和批判的态度与实事求是的作风与阻碍历史进步和社会发展的一切因素斗争,真正承担起国家富强和人民自由全面发展的历史使命。

总之,斗争理念与斗争方法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斗争观的内在向度,共同孕育了中国共产党人坚韧的斗争意志和高超的斗争本领,推动了斗争实践的胜利。正是在先进、自觉、坚定的斗争理念的支撑下,在科学、灵活、丰富的斗争方法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迸发出不被一切敌人压倒而是压倒一切敌人的英雄气概,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从而能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使中国社会发生历史性变革。

三、 理论品格:中国共产党的斗争观是对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的坚守

斗争不仅是一个实践问题,也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作为思想武器,始终自觉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和方法来分析社会矛盾,并在现实斗争中将其具体化;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中国共产党进一步深化了关于斗争本质、动力、目的等根本性问题的总体认知,将对斗争的认识上升至思辨层面,形成了独特的斗争哲学。

(一) 斗争是社会在矛盾中运动发展的现实过程

对立统一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从矛盾的观点出发,马克思主义从根本上回答了事物为什么会发展的问题,又为人们提供了认识世界与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在社会历史领域,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构成了发展的原动力。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的发展既在一般意义上受到社会基本矛盾的驱动,又在具体层面上表现出多种特殊矛盾的展开。中国共产党要解决中国社会的具体矛盾,就必须既从总体上把握中国社会矛盾的普遍形式,又从特殊性上剖析具体矛盾的内容与形态。

一百年来,正是在对各个历史时期社会主要矛盾的科学分析和准确把握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才能始终顺应中国革命、建设、改革大势,并为理论创新与政策制订提供可靠依据。革命时期,毛泽东在《矛盾论》中指出:“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过程中,有中国社会各被压迫阶级和帝国主义的矛盾,有人民大众和封建制度的矛盾,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农民及城市小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有各个反动的统治集团之间的矛盾等等,情形是非常复杂的。”(14)毛泽东选集:第1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311-312.正是通过对复杂社会矛盾的辩证分析,中国共产党得以认清近代中国的全局形势,为革命斗争的胜利打下基础。新中国成立之后,社会格局发生了转变,中国共产党人依据现实情形区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在此基础上进行政治、经济、军事领域的斗争,应对祖国大陆完全统一、恢复发展经济、民主制度建设等挑战,为建设社会主义制度奠定基础。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统筹把握政治经济建设、社会治理文化创新、党的建设与国家安全事务等不同领域矛盾的基础上,将关乎人民生活与社会总体进程的经济问题作为矛盾的重点,以此指导斗争工作的展开。

唯物辩证法指出,矛盾自身是通过扬弃来实现发展的,事物在对立统一的交替否定之中展开。因此,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过程就是推动中国社会矛盾自我扬弃的过程。在革命年代,党依靠武装斗争、土地革命、民主建设等方式带领人民推翻旧的封建和殖民等制度的压迫,促进社会走向独立和民主,由此解决深重的民族矛盾和阶级矛盾。在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过程中,我们党持续完善现代化国家治理体系,通过制定合理的政策推动政治、经济和人民生活领域中矛盾的化解和扬弃。总之,在破解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存留和新出现的具体矛盾的基础上,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基本矛盾得到持续解决,中国社会由此获得发展。也正是因为从矛盾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斗争,中国共产党人超越了对斗争的庸俗化、狭隘化理解,使一切斗争都成为有的放矢的、进步的、发展的行动。

(二) 斗争是人民主体性和需求实现的现实进程

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鲜明的理论品格,人民群众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人民的解放也是马克思主义最高价值目标。在马克思主义人民性的引领下,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斗争无疑属于人民群众的斗争。一方面,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作用是同社会基本矛盾推动社会前进相一致的,人民群众构成了斗争的主体,是推动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另一方面,斗争的目的也要从人民群众解放自身的进程中获取,斗争实质上就是人民发展需求现实化的过程。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群众开展斗争,既是为了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改造社会,也是要依靠和发动人民的自觉力量去从事变革社会的伟业。

首先,人民群众的实践成果奠定了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精神基础,也构成了社会斗争赖以展开的基石。在各种具体的斗争中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是我们党赢得斗争胜利的法宝。我们党在革命时期就认识到“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15)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9:136.。我们党以根据地的形式深入乡村,宣传革命思想,激发人民的斗争觉悟,使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新中国的建设历史同样也是人民群众的斗争史,我们党动员广大劳动人民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克服物质条件的局限性,对抗国内外反革命势力的阻挠和干扰,恢复、发展生产,初步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制度框架,稳固了社会主义政权的基础。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潮流中,我们党更是充分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善于从人民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进而与一切制约生产力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要素展开彻底斗争。

其次,斗争的力量在人民,斗争的目的也在人民。为了真正使人民的利益和意愿得到实现,我们党在斗争中始终坚持贴近群众,关注人民诉求。毛泽东在《关心群众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提出:“一切群众的实际生活问题,都是我们应当注意的问题。假如我们对这些问题注意了,解决了,满足了群众的需要,我们就真正成了群众生活的组织者,群众就会真正围绕在我们的周围,热烈地拥护我们。”(16)同①:137.在“为了人民的斗争”中,人民的积极性得以充分调动,我们党才能打败国内盘踞的封建主义者、帝国主义者、官僚资产阶级等反动势力,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中国。在执政的过程中,我们党继续将人民利益的实现作为斗争宗旨,在进一步深化改革、建设现代化的新征程中提升人民的幸福感与获得感。进入21世纪以来,在与非典、汶川地震、洪涝灾害、新冠肺炎疫情等一系列重大风险的斗争中,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中,人民生命和人民健康得以保障,人民需求和人民利益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人所理解的斗争并不局限于一时一地的对立,也不局限于不同群体间的矛盾或者是某些问题间的冲突;相反,斗争既反映了生产力进一步发展的需求,又是劳动者为实现自我发展而采取的正义行为。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斗争符合民族独立、国家富强的需要,符合社会进步与人类解放的长远需要,意在满足人民需求、彰显人民意志,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斗争。

(三) 斗争的理念与方法是对马克思主义观点和原则的具体化

斗争理念与方法的形成既脱胎于中国共产党变革社会的实际行动,也离不开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运用与融会贯通。一方面,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中国共产党人探求斗争道路提供了方法遵循和行动准则。例如,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观点、矛盾的观点、实践的观点等,都对共产党人因时而变、发展出符合实际的斗争方法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遵循发展的观点,我们党在斗争中始终将推动社会历史进步作为目标,为各项工作明确方向,使得斗争的举措总体上有利于经济水平的提高、社会制度的完善和人民生活的改善;遵循着矛盾的观点,我们党针对不同阶段和社会领域的矛盾运动,把握其中的主次关系、剖析矛盾的具体形式与特点,使社会问题获得循序渐进的解决;遵循实践的观点,我们党的斗争始终脚踏实地,依托于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条件,一步步落实推动社会变革和进步的举措,为人民群众带来切实可感的发展成果与利益。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改造世界、解放人类这一价值目标的传承与诠释。在马克思主义看来,斗争具有重要的工具价值,因为斗争就是矛盾自身的运动形式,是人们在实践中除旧布新推动历史进步的过程,也是达成人的自由发展的必由之路。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理念始终指向社会历史的整体发展,通过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领域各方面的持续斗争建设起富强、民主、文明的现代化社会,提升人民群众的物质和精神生活水准,实现民族的独立自主和国家的繁荣富强。同时,中国共产党的斗争理念始终指向人民的解放。所有的斗争活动归根结底是依靠人民进行的社会实践活动,也是人民群众走向觉醒,彰显自身利益、价值和需求的行动,人民的主体地位在中国共产党的斗争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彰显。

综上所述,党的斗争方法和斗争理念在实践中的演进过程,同时也是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在中国社会得到现实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和思维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正确地理解中国社会情况,准确地把握中国社会斗争态势,科学地谋划中国社会的斗争目标。反之,也正是在中国共产党人一以贯之的斗争实践中,马克思主义才获得了持续的深化与发展。

四、 在新时代历史方位下传承发扬中国共产党斗争观的精神意蕴

习近平总书记说:“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不可战胜的强大精神力量。”(17)习近平重要讲话单行本(2021年合订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97.中国共产党人的斗争历程蕴含着丰富的斗争精神和宝贵的斗争品格。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和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节点,面对日益复杂的国内外形势与社会发展中呈现出来的新问题和新需求,我们要传承斗争观的精神价值和内在品格,在不懈的斗争实践中向伟大新征程继续奋进。

(一) 新时代要以坚定的理想信念与初心坚持斗争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必须安不忘危、存不忘亡、乐不忘忧,时刻保持警醒,不断振奋精神,勇于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18)习近平在“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总结大会上的讲话[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20:17.我们党在近代民族危机和人民的深重苦难情势中应运而生,一路以来正是由于对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对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这一初心的坚守,中国共产党人才能始终保持对斗争目标清晰而自觉的认知,才能始终在斗争中保持进步性。

新时代、新征程和新的历史使命的重重考验要求我们党要不断提高组织能力、执政能力和治理水平,同时也对每个共产党员的思想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近些年来,党内出现了一些违反纪律乃至法律,因一己私利而不惜侵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负面现象。中国共产党人投身新时代的伟大斗争,就要与一切违背社会主义道路和原则的错误进行斗争,与改革发展进程中的痼疾斗争,更要与危害人民利益的隐患和问题进行斗争。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纪委六次全会上强调,必须从政治、思想、纪律和反腐等多方面推动党的自我革命,“必须坚持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和组织力凝聚力,锻造敢于善于斗争、勇于自我革命的干部队伍”(19)坚持严的主基调不动摇 坚持不懈把全面从严治党向纵深推进[N].人民日报,2022-01-19(1).。

自我革命意味着以刀刃向内的勇气消除重大党内隐患,破除利益固化的藩篱,实现党的自我净化、自我革新、自我提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要坚决打赢反腐败斗争攻坚战持久战。腐败是危害党的战斗力的最大毒瘤,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政党,我们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坚持到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不是天生的,而是在不断的自我革命中淬炼而成的。只有把自我革命进行到底,中国共产党才能坚定初心与使命,提高自身的战斗力、凝聚力和组织力,从而引领伟大的社会革命。

(二) 新时代要以实事求是、理论结合实际的态度深化斗争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斗争的历程中凝聚了许多宝贵的历史经验,最重要的一条就是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即要在斗争实践中将理论目标和原则现实化,在具体的斗争中丰富对斗争本身的认识,动态地修正、完善斗争方法和策略,以防跌入教条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泥潭。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我们党依据近代中国的现实状况确立了反帝反封建的斗争目标,并逐步克服共产国际和既往革命理论的教条化影响,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党批判了“本本主义”带来的“左倾”与右倾斗争误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把握实际斗争形势,采取灵活多变的军事战略和多种多样的斗争方法,最终实现了革命的胜利。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开始了对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在吸取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在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精神的引领下做出改革开放的战略决策。自此之后,党领导人民进行全方位的社会变革,在反复调研、试验和总结中创造性实施了土地承包、企业改组、经济特区等一系列植根于现实的新举措和新政策,因地制宜地将改革事业推向纵深。通过一系列在政治、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不懈斗争,中国共产党逐步建立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取得了巨大的发展成果。

在未来的征程上,中国共产党必将与中国人民一同面对诸多新的发展困境、社会矛盾和世界性的挑战,同时继续解决原有的一些问题,斗争则会在这些新旧阻力交织下向更复杂的状态延续和发展。要持续保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生机活力,中国共产党人就必须继续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联系实际的认识路线,坚持实事求是的基本原则,以求真务实的态度应对种种变局和难关,才能团结带领人民有效应对重大挑战、抵御重大风险、克服重大阻力、解决重大矛盾,进行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

(三) 新时代要以迎难而上、苦干实干的精神投身斗争

通往民族复兴和人民解放的道路绝非坦途,而是曲折艰辛的长期斗争过程。我们党曾面对无数的危机和困境,不论是反动势力对革命队伍的围逼,或是社会主义事业探索的曲折,还是复杂的国际局势带来的压力,都曾作为严峻的现实问题摆在党的面前。但是党的斗争实践从不因为道路的曲折和险阻而停步踌躇,因为要以斗争促进社会矛盾的解决和转化,就不能够逃避问题和困境,就必须有迎难而上、敢于斗争的勇气和意志,以及苦干实干、善于斗争的品质和能力。

“迎难而上”彰显着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表明共产党人改造世界、持之以恒地向着造福人民群众这一目标砥砺前行的决心。“苦干实干”体现着我们党的务实作风,表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品格的坚守。宝贵的斗争精神在中国共产党百年斗争历程中始终闪耀着光辉:在革命年代,中国共产党人移师井冈山、建设革命区、踏上长征路、扎根延安地,先后形成了“井冈山精神”“苏区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等伟大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年代,中国共产党人攻坚克难,克服经济、社会与科技工作中的艰难险阻,取得了卓越的成果,形成了“‘两弹一星’精神”“焦裕禄精神”“劳模精神”“抗震救灾精神”等伟大精神。这些伟大精神中无不蕴含着迎难而上、苦干实干的宝贵斗争品质。

实现民族复兴与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罕有捷径。党的十八大以来,无论是面对科技领域的卡脖子难题,还是面对民生领域的贫困难题,甚至是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我们党均带领人民群众以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迎难而上,苦干实干、克服阻力、持续奋斗,实现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伟大成就与脱贫攻坚战的伟大胜利,守护了人民的幸福安康。进入新时代,国内外的风险与挑战愈加艰巨:社会各领域矛盾的转化、人民诉求的多样化、党自身的治理与革命、国际格局的激荡等一系列问题横亘于新时代的征途上,旧的问题亟待解决,新的疑难问题日渐增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必须积极主动、未雨绸缪,见微知著、防微杜渐,下好先手棋,打好主动仗,做好应对任何形式的矛盾风险挑战的准备,做好经济上、政治上、文化上、社会上、外交上、军事上各种斗争的准备。”(20)习近平.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1:107.面对发展中的难题,任何贪图享受、消极懈怠、回避矛盾的思想和行为都是错误的,我们应知难而进、迎难而上,全力战胜前进道路上的各种困难和挑战,依靠顽强斗争打开事业发展新天地。

(四) 新时代要以开拓创新的风貌推动斗争

斗争的目的就是要抵御旧事物的阻力,在现实中促进新事物的产生,推动社会革新。中国共产党始终用发展的观点指导斗争,时刻以变化、运动的眼光看待事物,从不安于现状,通过不断开拓进取促进新生力量的壮大。在这个意义上,中国共产党的百年斗争史,也是一部不断推进实践创新、进行理论创造的历史。

创新是打破陈规、开辟新路的勇气和洞见,是敢为人先、率先垂范的先锋特质,既包括变革物质基础和制度结构的现实创新,也包括变革文化和观念的理论创新。在革命时期,我们党不拘泥于共产国际的既有经验,开创了工农武装割据革命道路,依据斗争形势的变化创造性地运用游击战、运动战等军事策略,极大地保存和扩展了革命的力量;同时,党在革命区与封建的社会结构和社会观念进行斗争,发挥创新精神,建设了具有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性质的新的政治经济制度。在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我们党摆脱了计划经济时代的旧观念和苏联模式的影响,带领人民大胆地试、勇敢地改,从试点到全局,摸着石头过河,闯出了一片新天地,探索出一条前无古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正因为党在百年斗争历程中始终保持破旧立新的进取姿态,才能在斗争实践中开创出新的物质基础和思想成果,创造一个又一个崭新的历史成就。

“我们党依靠斗争走到今天,也必然要依靠斗争赢得未来。”(21)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80.历史上中国共产党人通过创新突破了诸多难关,进入新时代,我们面临的风险考验只会越来越复杂。各种斗争不是短期的而是长期的,至少会伴随我们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全过程。实现伟大梦想必须进行伟大斗争,必须在实践中革除不适应新形势的陈规旧俗,不断推出新的策略、措施和方法,在解决新的问题中满足新的发展需求。同时,新时代也是进一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的历史机遇期,我们党将抓住机遇突破思维禁锢和旧有经验,勇于走出历史舒适区,以批判创新的精神向一切落后于时代、逆流于人民意愿的旧因素发起斗争,将先进的理念逐步付诸实践,谱写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绚丽的华章。

猜你喜欢
斗争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百年华诞》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颂
中国共产党何以拥有强大的群众组织力?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朱允炆和叔叔们的斗争(下)
正当防卫正当斗争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