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睿 苗春凤
1.济南市青少年宫 山东济南 250012;2.江西财经大学人文学院 江西南昌 330013
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引起人们的关注,最早源于民政部2005年做的全国孤儿排查。在2006年民政部会同其他14 个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孤儿救助的意见》中,首次提出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这一概念。据2019年的不完全统计,全国共有事实无人抚养儿童50 万人左右[1]。这类儿童数量大、分布广、生存状况严峻,是不能忽视的一类弱势群体。而这一群体因为家庭结构的不完善以及生活环境的恶劣,长期得不到来自家庭的关爱,心理需求得不到满足,很容易出现自卑、逃避、孤僻等心理问题,严重影响到他们正常的人际交往,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影响着他们的心理健康[2]。
近年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这一群体越来越受到各界关注。2019年,国家层面首次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的意见》,对加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工作作出部署,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正式纳入政府制度性救助体系,填补了儿童福利领域制度的空白[3]。该意见自2020年1月起正式实施,这对促进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成长和发展具有积极作用,对儿童福利发展具有重大的政策示范意义。
2021年国务院发布《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强调儿童是国家的未来、民族的希望,要充分保障儿童的生存、发展、受保护和参与的权利。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健康成长,直接关系到未来我国社会发展的稳定[4]。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作为一类弱势群体,应该得到政府、社会组织的关注与支持。基于此,本研究依托济南某孤困儿童帮扶中心,选择代表性较强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小L 为服务对象,分析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和需求,开展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人际交往能力提升的个案工作介入,以期促进其身心健康发展。
杨生勇等[5]认为,大部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在监护人的照料下,虽然温饱能够得到满足,但情感与心理需求未得到广泛关注,教育缺少保障。姜勇等[6]认为,儿童的认知水平对儿童的交往能力存在较大影响,而父母的教育影响着儿童的交往状态,儿童交往能力的好坏与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以及家庭相处方式有着密切的关系。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由于父母角色的缺失,他们的成长过程与正常孩子相比有一定的差距,在成长过程中出现交往问题是在所难免的,家庭结构不完善是导致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产生偏差行为的重要原因。家庭的社会控制功能弱化,社会化功能无法发挥,导致儿童缺乏重要支持[7],并且可能存在一些严重的心理问题及不良行为,亟需行为矫正[8][9]。相反,亲子之间的紧密情感联系与监护者的高质量行为监控会有效减少儿童的偏差行为[10][11]。
社会支持也是影响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支持的弱化甚至缺失使得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对自身产生一些非理性的信念、不合理的认知,进而容易产生不良行为。若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能够得到一定的社会支持,无论是同伴支持还是学校支持,都有利于儿童提升自身人际交往能力。
综上,当前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相关研究大都集中在社会学、心理学方面,并且基于微观视角的研究相对较少。在解决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问题上,社会工作可以发挥作用。本文从个案工作视角出发,以认知行为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为依据,为解决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人际交往障碍问题提供一个新的视角。将认知行为理论与社会支持理论引入实务干预中,旨在全面帮助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解决人际交往障碍问题。在实务过程中,社工通过访谈和引导的方式,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发现自身的非理性信念,重新建构服务对象的认知系统,并帮助其链接社会资源,完善社会支持网络,以从根本上提高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人际交往能力,解决其人际交往障碍问题。
服务对象小L,男,10 岁,小学三年级学生。服务对象出生于济南市某社区,身材瘦小,动作灵活。服务对象三岁时,父母因关系不和离婚,母亲离家,至今没有联系。父母离婚后,服务对象与妹妹由父亲抚养,父亲懒惰且酗酒,喝醉后经常打骂服务对象。服务对象七岁时,父亲因酗酒去世,服务对象的抚养权转给了年近七十的爷爷。目前服务对象与爷爷、妹妹一同生活。爷爷是一名退休工人,奶奶在很多年之前已去世了,爷爷一人抚养两个孩子。爷爷每月都有退休工资,基本生活可以维持。但是爷爷年龄较大,精力有限,教育方式也存在问题。受原生家庭的影响,服务对象性情比较急躁,很容易产生消极情绪,经常与同伴产生冲突。
社工发现服务对象外表看似活泼,但其内心比较自卑。交流时,服务对象也不会正视社工的眼睛,通常表现为眼神躲避或者低头轻声说话。服务对象自尊心较强,比较调皮。在学校里,老师一谈起服务对象,更多表现出唉声叹气。服务对象在学校接受的多是老师的消极评价,在家也很少受到爷爷的表扬,这使得其对自身的评价过于消极。服务对象成绩也较差,认为自己是差生,所以得不到大家的喜欢,在学校的人际圈也比较有限,经常被他人孤立。
通过对服务对象进行深入访谈,并深入其生活环境进行观察,发现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障碍主要表现为自卑心理、交往认知偏差、难以控制消极情绪以及打架等不良行为。服务对象表示喜欢跟别人开玩笑、闹着玩,觉得这样很有意思,其并不能意识到自己的行为会给对方带去不好的感受,也并不懂得如何与人沟通。
为了更直观地了解服务对象的真实状况,社工在服务前后均采用了由马惠霞、白学军[12]编制的《青少年心理健康素质调查表》人际素质分量表,对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状况进行了测量。该量表有较好的信效度,分为三个维度,分别为人际交往能力、人际调控和人际知觉。服务对象完全符合实际情况记4 分,比较符合记3 分,不太符合记2 分,完全不符合记1 分。得分越高则说明在该维度服务对象的能力越强。该量表分为三个等级:得分低于2.05 为低水平,得分在2.05~3.66 之间为中等水平,得分大于3.66 为高水平。社工通过询问,帮助服务对象完成了量表测试,最终得分取平均分。通过测量,服务对象人际交往能力维度得分为1.64 分,人际调控维度得分为1.86 分,人际知觉维度得分为2.25 分,平均分为1.92 分。可见,服务对象得分处于低水平,存在人际交往障碍,亟需社工介入。
社工根据服务对象的相关资料,对服务对象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进行了分析,发现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第一,服务对象的抗逆力水平差。服务对象的自身认知产生偏差,使其在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时手足无措,不能正确应对环境的挑战,不相信自己具有解决问题的能力。第二,服务对象家庭结构不完善及监护人存在错误的教育观念。服务对象由爷爷抚养,爷爷很多时候都表现得力不从心,关注的重点仅放在儿童的物质方面及学习情况,只求儿童吃饱穿暖,学习优秀,往往忽视儿童的心理需求及行为表现,在人际交往方面缺乏对儿童的正确引导与教育。第三,学校老师素质教育的忽视。学校是儿童活动的重要场所,学校若没有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儿童正常的人际交往也会受到负面影响。老师惩罚、打骂类的教育观念,无法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发展,必然不利于促进儿童正常与人交往。第四,社会支持的薄弱。服务对象现有的支持有限,社会支持缺乏,在面对问题时,不能及时寻求有效帮助,人际交往障碍不能得到改善和解决。
社工通过对资料的分析,对服务对象的需求进行了评估,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提升自信心的需要。服务对象父亲去世,母亲离家,极缺乏安全感,心理较为自卑,缺乏自信,需要提高服务对象的自信心,促进其更好地融入环境。二是改善不合理信念的需要。服务对象没有对自身形成客观的认识,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服务对象也并不能真正意识到其行为背后可能会给自己和他人带来伤害。其监护人不合理的信念同样需要改善。三是掌握沟通技巧的需要。服务对象的某些交往观念存在偏差,并且缺乏相应的沟通技巧,导致其人际关系较差,得不到老师及同学的认可。四是建立社会支持网络的需要。当前服务对象的支持网络比较薄弱,主要是依靠爷爷与妹妹的帮助,缺乏来自学校及社会的帮助。
个案工作服务的总体目标是通过直接治疗与间接治疗相结合,改善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问题,完善其支持网络,促进其社会化发展。具体目标包括:给予服务对象爱与关怀,增强其安全感;改善服务对象不合理的信念,帮助服务对象学习沟通技巧,扩大人际交往圈;帮助服务对象链接社会资源,完善社会支持网络,解决服务对象人际交往障碍。
本研究选用心理社会治疗模式进行服务。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既关注服务对象的心理,也注重其社会环境,是一种将服务对象个人及社会综合考虑的服务模式[13]。个案工作介入主要包括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建立专业关系阶段,目的是缓解服务对象的紧张与恐惧,与服务对象建立信任关系;第二阶段是直接治疗阶段,通过对服务对象的直接介入,改善服务对象自身的人际交往障碍问题;第三阶段是间接治疗阶段,此阶段主要是对服务对象环境的介入,帮助服务对象链接资源,完善其社会支持网络;第四阶段是巩固发展阶段,巩固服务成效,做好结案准备。
1.第一阶段:建立专业关系
社工整理资料后,便拟定了第一次会谈的访谈提纲,与服务对象进行第一次会谈。会谈的主要任务有两个:一是观察服务对象的偏差行为表现;二是建立彼此信任的专业关系。社工与服务对象刚见面时,服务对象聊天比较被动。为了保证服务对象能够接纳社工,社工主动进行了自我介绍,通过选择让彼此舒服的称呼拉近了彼此之间的距离。社工从服务对象的爱好入手寻找话题,创造了轻松、愉快的谈话氛围,引导服务对象自由地表达。在社工的耐心陪伴、鼓励与引导下,服务对象逐渐打开内心,开始愿意与社工分享自己的故事,社工感到非常欣慰。在建立专业关系期间,社工也经常打电话与服务对象保持联系,鼓励他多多表达。在这一阶段,社工主要运用倾听、关注、尊重、鼓励的技巧,引导服务对象逐渐对社工产生了信任,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关系。
2.第二阶段:直接服务
(1)改善错误自我认知,提升自信心
认知行为理论认为人的偏差行为的产生是因为其认知、信念出现了偏差。所以要想帮助服务对象提升自信心、解决人际交往的障碍,就要帮助其摒弃不合理的信念,建立客观的自我认知。监护人及老师要帮助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尊感。应当给予儿童鼓励与肯定,引导儿童发挥主观能动性,帮助儿童形成客观的自我认知,避免消极心理的产生,进而提升其自信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社工介入服务时应重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自身的优势资源,帮助儿童发挥自身优势,帮助他们关注到自身闪光点及周围环境的资源,引导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因此,本次的服务目标就是要挖掘服务对象自身优势,增强服务对象自信心。为了营造轻松的会谈环境,打开服务对象的内心,社工选择在一个较为温馨的房间进行会谈,并同意其选择一个自己舒适的姿势。在会谈初期,服务对象谈到自身表现时显得闷闷不乐。这时社工主动分享自身相似的经历,对其表达同理心,并鼓励他。然后社工运用优势视角,关注到服务对象身上的优势,使服务对象认识到自身的优势。在了解了服务对象相关不合理信念后,社工帮助服务对象发现自己在体育方面的优势,减少悲观的信念,提升其自信心。当谈到体育时,服务对象非常激动,一直向社工分享自己在体育方面取得的成绩,社工对其优秀表现给予了赞许与肯定。但是服务对象告诉社工,虽然也觉得自己在体育方面有优势,但是得不到别人的表扬,所以时常会陷入自我怀疑。社工通过自我披露的技巧拉近与服务对象的心理距离,促使服务对象打开内心世界,坦诚沟通。通过故事的讲解,使服务对象意识到自我认识的偏差,建立与他人沟通的自信心。服务对象的面部表情变化非常明显,表现越来越自如,与社工的关系也越来越亲近。
(2)改善交往认知,正视自身行为
良好的人际关系对于儿童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能促进儿童的认知及社会化发展。服务对象没有正确认识自身的行为,没有掌握正确的沟通技巧,导致人际关系较差。因此,本次服务的目标就是帮助服务对象改善不合理的交往认知,建立正确的交往认知,使其正确认识自身的行为。当被问到“是否与同学发生过冲突”这个问题时,服务对象表现得非常积极,接着就向社工讲述了他与同桌发生争吵的一件事,并表现得非常委屈。从这个故事中,社工发现引起双方争吵的原因在于服务对象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给对方带来了伤害,所以没有及时给对方道歉。基于这个问题,社工让服务对象与妹妹进行了故事重演,反思自己的行为方式及情绪反应。接下来社工建议服务对象与妹妹角色互换,又把故事重新演了一遍,鼓励服务对象换位思考。通过与服务对象的交流,社工发现他还是比较渴望与人交往的,只是表达的方式需要改善。在本次会谈中,社工主要运用人格发展反思的技巧,引导服务对象认识、评价之前的经历,引导他正确认识自身的行为表达方式。并运用同理心,表达出自己对其内心情感的理解,拉近了彼此之间的关系。通过角色扮演的游戏,引导其换位思考,服务对象感受到了对方的想法,同时也意识到了自己的行为是需要改善的。通过本次服务,服务对象的交往信念有了明显的改善,开始学会客观看待自己的行为。
(3)学习沟通技巧,扩展人际交往圈
服务对象人际关系差的原因不仅仅是因为自身交往认知存在问题,还因为缺乏正确的沟通技巧。经过上次的服务后,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本次服务的主要目标就是帮助其学习沟通技巧,扩大人际交往圈。首先,社工陪同服务对象一同观看了动画短片《有效沟通》,通过这个短片,引导其意识到良好沟通的重要性以及学习如何进行有效沟通。在看短片前,社工向服务对象通俗地解释了什么是有效沟通,以便其更容易理解短片内容。短片以动画的形式展现,服务对象看得很认真,并时不时地和社工讨论一番,非常激动。短片结束后,社工没有第一时间告诉服务对象应该怎么做,而是鼓励他与妹妹再次重演与同桌吵架的故事,此时引导他运用自己认为正确的沟通方式。然后社工对本次扮演进行了总结,巩固服务对象的学习成果。本次会谈中,社工首先运用支持技巧,对服务对象的正向行为提出表扬,增强其成就感及自信心。其次运用现实情况反思技巧帮助服务对象认识自身的行为,指出当前需要改善的行为。最后运用忠告的技巧,告知了服务对象应该如何更好地与人交朋友。
3.第三阶段:间接服务
(1)缓解爷爷焦虑,改善其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是促进儿童健康发展的重要保障。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家庭结构不完善,家庭教育缺乏,家庭支持系统比较薄弱,很难给予儿童一定的支持。因此,本次服务的内容主要是与爷爷进行交流,改善爷爷消极的信念和教育方式,增强其对服务对象的情感支持,帮助服务对象矫正人际交往问题。通过与爷爷的交流发现,家庭的变故使爷爷自身存在一些比较悲观的想法,对孙子、孙女的期待过高,对他们的前程感到担忧迷茫,生气时会忍不住打骂孩子。社工首先向爷爷介绍了近期的服务情况,让爷爷了解社工服务,拉近与爷爷之间的距离。其次,告诉爷爷服务对象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原因,尤其是家庭方面的原因,让爷爷意识到家庭支持对于儿童人际关系的重要性。再次,帮助爷爷回顾、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帮助爷爷意识到打骂教育并不利于解决问题,反而可能会加重服务对象的心理问题。最后,引导爷爷多多鼓励、支持服务对象,降低期待,减少焦虑。在本次会谈中,社工运用了直接治疗技巧中的心理动力反思技巧,帮助爷爷了解自身的情绪及行为方式,还运用了直接影响中的坚持技巧,指出了爷爷不合理的教育方式可能会给服务对象带来的不利影响。当社工直接指出爷爷的不良教育方式时,爷爷没有否认,并欣然接受了社工的建议。
(2)联系学校老师,获取老师支持
通过与服务对象交流发现,其语文老师的教育方式是导致其出现与他人沟通不畅的因素之一。服务对象向社工表示,他和同学都不喜欢语文老师,因为语文老师从不表扬他们,只会批评甚至打他们。因此,社工决定与服务对象的语文老师会谈,以增强老师的关注和支持。因为时间原因,采取了电话会谈的方式。首先,社工向语文老师了解了服务对象近期与同伴的交往情况,以评估服务对象的变化。随后社工向老师咨询了对服务对象的看法,老师声称已经进步许多。最后,社工运用直接影响中的提议技巧,建议老师多采用鼓励式教育方式、多关注服务对象的心理状况,增强对服务对象的情感支持。本次服务中,社工主要扮演的是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帮助服务对象巩固身边现有的资源。通过本次服务,老师表示今后会多加注意服务对象,在课堂上也会多关注他的表现,同时也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减少批评教育。
(3)链接志愿者团队,获取社会支持
个体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更容易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服务对象因为家庭的变故,社会支持网络非常薄弱,无法在遇到困难时获得有效帮助。因此,帮助服务对象构建社会支持网络对于服务对象的成长来讲十分必要。经过多方面的评估分析,社工建议志愿团为服务对象提供一对一志愿者帮扶。社工首先向服务对象及爷爷介绍了志愿团的相关情况,让爷爷加大对志愿团更深层次的认识。爷爷了解了志愿团做的工作后向社工提出请求,非常希望能有志愿者对接帮扶。其后,社工通过电话联系了志愿团团长,团长为服务对象匹配了合适的志愿者,并与服务对象进行了初步的交流。志愿者在视频中表示,将会与服务对象签署帮扶协议,确定帮扶关系。社工在本次服务中依然扮演资源链接者的角色,帮助服务对象链接到了一对一志愿者。志愿团队的对接,在一定意义上改善了服务对象家庭的现有状态,增强了其社会支持网络。
4.第四阶段:巩固发展阶段
经过直接服务与间接服务两个阶段,服务对象的偏差行为明显改善了许多,基本目标已达成。因此,本次会谈是服务的最后一次会谈,主要是帮助服务对象巩固以往的服务效果,为结案做准备。社工首先协助服务对象对之前的服务过程进行了回顾。其次,社工询问了服务对象近期发生的事情,服务对象表示最近经常得到别人的表扬,与他人能够进行友好的交流,并且也交到了好朋友。社工也向爷爷询问了服务对象的近期表现,爷爷向社工反映服务对象更加懂事了。社工对服务对象的表现提出了表扬,强化了服务对象积极与他人沟通的行为。然后,社工向服务对象提出结案,与服务对象探讨了之后可能出现或面临的问题,并鼓励服务对象勇敢面对困难,学会自我解决问题。在服务的最后阶段,社工主要是对服务对象进行了效果巩固,通过鼓励、支持,使得服务对象相信自己已有解决问题的能力。最后,社工向服务对象告知了结案计划,做好结案准备。
1.服务对象人际交往情况评估
服务结束后,社工对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状况进行了后测,发现服务对象各项得分均有明显提升。服务对象人际交往能力维度得分为2.58 分,人际调控维度得分为3.18 分,人际知觉维度得分为3.35 分,平均分为3.04 分,人际素质得分处于中等水平。
2.对不同主体的评估
为了准确评估服务效果,社工对服务对象、爷爷、教师及一对一帮扶志愿者等多方主体进行了评估。服务对象表示自己不再与同学吵架,并且回家主动做作业、收拾书包;爷爷表示服务对象爱笑了,并且在上周带了朋友回家;学校教师告诉社工,服务对象在学校能够主动与同学交流,课下积极参与同学间游戏;志愿者表示服务对象变得更加乐观,对生活充满了希望。总之,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障碍得到了解决,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
3.服务对象满意度的评估
社工围绕“对社工的整体评价”“社工帮你提高了自信心”“社工帮你改善了人际交往情况”及“社工帮你链接到了更多的资源”四方面向服务对象进行满意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服务对象对社工的整体评价是“非常满意”,对各项服务也都是“非常满意”。可以看出社工帮助服务对象提升了自信心,解决了人际交往方面的问题,并得到了服务对象的认可和肯定。
本研究运用个案工作中的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进行介入,结果表明,个案工作对于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人际交往障碍的改善具有一定成效。首先,本研究选用的心理社会治疗模式不仅注重服务对象自身的发展,同时也注重环境的改善及社会资源的链接,不仅为社工提供了较为清晰的工作思路,同时也为服务对象提供了更全面的支持。其次,本研究所运用的相关理论提供了指导,帮助社工明确了服务方向。在认知行为理论的指导下,社工引导服务对象改善自我认知和非理性观念,重构交往认知及学习新行为,最终使服务对象的人际交往能力得到了提高。社会支持理论的运用则有效保障了服务对象的健康发展。研究表明,个案工作的针对性及专业性可以改善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人际交往障碍问题,对问题的解决是具有一定成效的。
同时,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需要多方主体助力。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单靠自身及家庭的努力很难摆脱困境。当前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提供的社会救助主要是最基本的金钱救助,仅能缓解他们的贫困问题。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在人际交往方面出现的问题是长期的且复杂的,并非仅仅是贫穷导致的,不合理的信念、情感需求被忽视等因素也是导致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重要原因。社工为服务对象提供了人际交往能力提升服务,完善了家庭支持,链接了学校资源及社会力量,在一定程度上扩大了其社会支持网络,使多方主体参与到服务对象人际交往障碍的矫治中来。
总之,促进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健康发展,不仅要提高儿童自身的能力,发挥儿童自身优势,还要注重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完善。
第一,提升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抗逆力。首先,监护人及老师要帮助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正确认识自己,提高自尊感。应当给予儿童鼓励与肯定,引导儿童发挥主观能动性,帮助儿童形成客观的自我认知,避免消极心理的产生,进而提升其自信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次,社工介入服务时应重视事实无人抚养儿童自身的优势资源,帮助儿童发挥自身优势,帮助他们关注到自身闪光点及周围环境的资源,引导其树立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提升其自信心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第二,改善监护人的教育观念。首先,监护人要改善自身的教育意识,在满足儿童生理需求的基础之上,加强对儿童的认知、心理及行为方面的教育,重视儿童的社会化发展。其次,监护人要反思自己的教育方式,禁止采用惩罚、打骂的教育方式,给予儿童耐心的陪伴,主动了解儿童的行为表现以及内心的想法,做到平等沟通,当儿童真正感受到爱与关怀时,不良行为才会慢慢淡化。
第三,加强学校素质教育。儿童正处于认知水平快速发展及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对其进行素质教育培养尤为重要。尤其是对事实无人抚养儿童来讲,学校教育是非常宝贵的成长资源。首先,学校要发展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应大力推进文化课程之外的活动的开展,为儿童提供交友平台,帮助儿童树立自信心。其次,学校的老师也要对自己的教育方式及态度进行深刻反思,定位自己的角色。老师要摒弃惩罚、打骂类的教育观念,注重儿童各方面的整体发展,做到与儿童平等交流,以引导者、促进者、教育者的角色因材施教,同时注重儿童优势的培养,正确引导儿童的正向人际交往行为。
第四,建立多方联动的帮扶模式。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普遍比较薄弱,仅仅依靠家庭等现有的支持远不能有效保障儿童的发展。应为其寻找完善的帮扶模式,探索“社区+社会组织+社工+社区志愿者+社会慈善资源”的可行方案,充分链接社会支持,弥补家庭功能的缺失,更好地帮助儿童克服人际交往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