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化赋能: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时代指向与提升策略 *

2022-02-14 07:53曲娇娇高春梅
中国电化教育 2022年12期
关键词:领导力校长育人

曲娇娇,高春梅

(1.东北师范大学 教育学部,吉林 长春 130024;2.齐齐哈尔市民族中学,黑龙江 齐齐哈尔 161006)

校长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顶层设计者,其信息化领导力是破解学校信息化发展困境,推动学校教育信息化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素。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区块链等技术迅猛发展引发了人才需求、教育形态及育人方式的变革,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信息化支持的教育教学成为维持正常教育教学的新常态。在这场人类教育史上的重大教育实践中,广大教育工作者面临着专业发展的新问题、新挑战[1]。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下,亟需构建一种新型管理模式来应对技术驱动对教育带来的深刻改变,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由此成为一个日渐重要的议题。2018年印发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新一代信息技术将逐渐应用于学校发展与建设,学校校长担任首席信息官(CIO);2019年制定的“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 2.0”项目提出,全面实施中小学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培训活动;2021年公布的《关于推进教育新型基础设施建设构建高质量教育支撑体系的指导意见》指出,教育新基建是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数字底座,已成为变革教育的重要牵引力量,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在基础设施环境建设进程中发挥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2022年,国家实施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推动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促进数字化领导力与治理能力的提升。

综上所述,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已成为推进教育数字化战略行动、实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必然选择。在此背景下,如何使中小学校长积极转变角色,调整技术、育人和管理之间的关系,从管理本位的信息化领导模式向以服务为本的信息化治理模式转型,成为重要的理论和实践问题。因此,有必要探索新时代如何通过数字化赋能,分析校长信息化领导能力的时代指向及其面临的困境,以期为新时代我国中小学校长队伍建设提供理论参考。

一、数字化赋能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时代指向

教育治理现代化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指出,需以信息化、智能化手段推进教育治理现代化[3]。面对智能时代信息技术的冲击,实现学校现代化发展转型,促进信息化技术与教育的有机融合,建构系统化的学校数字化治理模式,形成数字化治理体系和机制是新时代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使命。在应对新时代教育信息化的挑战时,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思考应具有鲜明的时代指向,有助于校长在技术变革的时代浪潮中提升育人成效。

(一)智慧教育赋能铸魂育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智慧社会”的概念,并强调要提高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信息技术赋能的智慧教育是社会治理内容的延伸,智慧教育是教育现代化发展中的新型教育形态,对于推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落实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4]。新时代信息技术对于教育的影响,渗透于教育全过程,营造教育新生态,促成智慧教育转型与变革。以“学生为中心”的虚实结合、人技结合、人机结合、协同育人、开放多元、数据驱动的个性化智慧教育成为可能。智能时代教育服务的专业特性会愈发凸显,专业性的教育服务体现在技术层面和教学指导层面,是支撑以学校为基本单位的智慧教育生态运行的重要基础[5]。因此,在智慧教育蓬勃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对学校治理产生了深刻影响,校长应成为智慧教育发展的引领者,发展智慧教育是培养智慧教师,打造智慧课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动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现实需要。

打造高质量的智慧教育是新时代对中小学校长提出的新要求。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作为学校治理中的关键能力,校长需要超越技术的工具理性及传统认知结构和经验习性的束缚,从对技术的浅表性认知、被动接受技术的依附者转向积极适应信息技术、寻求融合创新的能动主体来实现育人的主体性价值。主体性是全面发展人的根本特征[6]。实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智慧教育需要校长在尊重教育教学规律和学生主体性的前提下,使得原本作为外在存在的技术转化为校长实现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内在力量。校长需要以育人为“灵魂”,在教学资源的提供、教学环境的支持、教学服务平台的建设、教育管理的重塑和教学评价的创新等方面提供专业性的教育服务。发挥以智慧教育理念为先导,以智能技术为手段,以融合创新为目标,来促进学生自主的、个性化发展及服务于终身学习体系的智慧型信息化领导力。

(二)融合育人构建高水平的在线教学

2019年印发的《关于促进在线教育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2年,实现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在线教育质量不断提升,学习型社会建设取得重要进展”。此外,新冠肺炎疫情使得在线教育实践不断丰富完善,成为保障正常教学秩序的主要形态,为维持全球教育系统稳定运行提供了解决方案。随着在线教育从教育辅助转变为主要教育形式,独特的教学组织形式对教师的教学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都提出了新要求,加快了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步伐。在智能技术日益趋向人机结合、人脑结合的今天,智能技术产品应用的日常化、便捷化、大众化使得在线教育日趋智能化、人性化[7]。总体来看,在线教学使知识传授呈现自主式、个性化、多样化等特点。在线教育作为技术赋能教育所产生的一种新型教育方式,产生了新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和教学方法,推动了传统教育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8]。校长作为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关键人物,对在线教学的规划与管理应是一个逐渐递进、螺旋上升的过程,即技术接受—理念探索—分析资源—理解学习—理念提升—技术整合—成效评价的过程。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有助于丰富在线教育理论和实践,打造在线教育新格局。

在线教育常态化呼唤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发挥对建构高质量在线教育服务具有重要推动作用,因此校长要对“技术”与“育人”之间的矛盾与张力有正确的认识。校长是在线教学服务平台的建设者、教学资源的提供者、教育管理的重塑者、信息化素养提升的引领者、教学评价的创新者及提供专业性教育服务的组织者,是传统课堂和在线教育形成育人合力,实现融合育人,构建高水平在线教学的关键因素。线上教学使传统学校的时空得到了延伸,同时促进了国民信息素养的提升,教育技术工具的开发、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深度融合以及对未来“数字公民”的培养。为促进线上教学成为常态化教学的有力保障,实现线上和线下融合育人的目标,不同学习环境、学习设备、学习平台、学习需求、教学方式、教学资源、师资队伍等方面的创新性变革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建设提出了挑战。新时代的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要加强数字技术在教育管理与应用中的人文关怀,强化技术应用伦理规范[9]。只有坚持技术的人文关怀,开发和利用技术的工具价值,才能实现技术的“合人的目的性”的运用,促进教育的正向变革[10]。

(三)协同育人构建高效率的家校社共同体

随着信息技术对传统教育的不断解构,教育的时空边界得到了拓展,育人空间由学校逐渐辐射到家庭及社会。由于新型智能技术的应用有助于虚拟交流空间的形成,有助于优化不同空间的交流效果,以此高效地解决实体空间容纳力有限问题[11]。发挥学校主导、家长参与、社会支持的协同育人新格局,是实现“五育融合”教育发展目标的重要举措;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构建智能时代下家校社协同育人共同体是加快教育现代化进程的重要路径。2021年3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家校社协同育人有效模式。“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能在“减出来”的时间里利用家庭育人环境和丰富的社会资源,为个性化发展提供教育契机,通过对育人时空的延伸来丰富学生认知、情感体验、德育教育、实践能力等综合素养及能力的提升。

“双减”背景下构建智能时代家校社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营造全面育人的教育环境,是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发挥组织与合作能力的重心。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以加速家校社传统功能的适应性转变、打破技术与教育融合的边界、重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协同多利益主体、提升教师作为指导者的积极作用及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是新时代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基本功。

二、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的现实困境

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最终应该指向“人的信息化”,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对于实现“人的信息化”和发挥育人的价值性功能至关重要。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强调教育人员通过自身的态度和意识,运用信息化的相关知识和技能,加以整合利用学校的信息化资源,并对其管理结果进行总结和评价[12]。目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过程中存在着一些现实问题,亟待改革。

(一)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意识不明晰

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意识主要指对信息技术的感知能力、理解能力、反思能力与伦理意识。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意识是校长信息化能力体系的重要基石,直接影响其信息化领导力的发挥与学校信息化创新应用的实现。

其一,校长对“工具化”的过度追求遮蔽了育人功能。校长以“技术为中心”的工具理性,导致校长将过多精力投入对新技术的采纳与适应往复过程中,忽视了技术对于人发展的原初目的与意义。追求智能通用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满足于提高教育的功能和效率,而不是以教育的特殊需求为出发点。这也正如马尔库塞所说的“单向度的人”,即“技术的解放力量-使事物工具化-转而成为解放的桎梏,即使人也工具化”[13]。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校长信息技术应用伦理意识薄弱,导致教育缺失生命意蕴、师生主体性被边缘化,阻碍学生实现全面和谐的发展目标[14]。

其二,校长对信息技术服务范围的认知局限,阻碍了“技术促进人发展”的全面实现。2021年4月,东北师范大学承办了“校长领导力提升高级研修班”项目,对研修校长调研的结果显示,信息化在师生日常管理应用中的占比仅为13.92%,在学生课余生活应用中的占比是0.87%,以信息技术作为减轻教师工作负担载体的校长更少。除此之外,大部分校长认为信息技术对教育的服务多是以计算机、电子白板等信息化硬件设施与传统教育的融合,而忽视了信息技术在创新教学环境、管理模式中的应用。另一方面,学校中弥漫着技术至上的评估思维,学校信息化评估缺乏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人本”视角,忽视数字技术对人发展的价值评定。例如,有校长把在线教学作为线下教学的补充,然而当前在线教学的实施效果无法得到有效测量,校长的主观决断将影响学生综合素养提高。校长的信息化认知能力直接影响信息化在学校运行各环节融合与创新使用的程度。如果校长因为教育技术实践中产生的不确定性因素,导致了对新技术的误用甚至是抵触,或者由于个人认知缺失曲解信息化教育理念,但这种伪多元性却有可能造成学校师生因无法分享信息化教育的成果而沦为牺牲者[15]。

其三,支撑性学习资源功能发挥不完善,导致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意识淡漠,不能充分展示其作用。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方面的培训未能满足智能时代的教育需求,校长对于学校信息化建设缺少动态发展的思维模式,将会导致学校信息化发展停滞不前,造成信息化设备利用率较低、数字资源的适切性较差、教育信息化的服务范围局限于学校等现象。随着新一代智能技术的不断发展,校长过去的知识经验和决策惯习将会成为一种束缚,最终影响学校信息化愿景的实现。因此构建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培训项目,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现实问题。

(二)校长的信息化管理设计能力发展不均衡

校长的信息化管理设计能力是对学校信息化愿景的规划,包括资源建设、学校信息化管理、课程教学、师资队伍的培养等方面。受现实因素的制约,当前校长的信息化管理设计能力无法有效推动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创新性变革。

其一,校长的信息化规划缺乏主动性。相关研究结果显示,74.83%的学校都制定了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65.56%的学校制定了相关规划,但并不完善;制定非常完善的信息化规划的学校只占 9.27;而其余 25.17%的学校并没有制定相关的教育信息化发展规划[16]。除此之外,许多校长仅仅将信息化办学作为应付上级检查的某一项指标或工作[17]。校长主动适应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变革,对教师数字化教学能力及学生数字化学习能力的提升、消解数字鸿沟和有效开展教育教学具有积极意义。而现实情况是校长在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中围绕学校信息化教学创新制定方案,服务教育教学改革的能力缺失现象明显。学校制定的评价指标中很少纳入教师信息化应用能力培训,在学校教研及赛课中把学科教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采取激励制度的校长较少,建立学校信息化团队的校长更是寥寥无几。

其二,校长的信息化规划缺乏人本性。很多校长的技术规划目标往往专注于购买设备、建立实验室和设置线路,局限于硬件建设和软件开发,而不考虑组织和文化上的巨大变化[18]。容易出现重复投入等低水平信息化建设现象,缺少对技术在满足师生发展需求上的考量。很多校长更关注教师绩效管理和学生成绩方面的数据监测与评估,而忽视在促进教与学改进方面的数据使用。当技术变革与时代背景下对人才需求的变化融合到一起时,教育发生革命性变化的“奇点”就到来了[19]。片面的信息化规划能力容易造成技术设施、数字资源与育人的割裂,导致信息技术实际育人的功效始终停留在媒介技术的表象,进而使育人成为缺失生命关怀的存在。

其三,校长的信息化规划缺乏适应性。这种现象在偏远农村表现得愈加明显,有51.1%的教师认为缺乏适切的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信息化教学有序推进的最大困难。以“城市本位”开发的教学资源难以适应农村学校的实际教学[20]。脱离学生生活场域的教育资源晦涩难懂,使得学生学得枯燥乏味,进而导致师生认知上的“水土不服”,适用性和灵活性较差。

(三)校长信息素养尚不能支撑数字化教育治理要求

校长的信息化治理能力主要包括在横向和纵向上协调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关系,将技术融入学校信息化环境、师资队伍及教育教学进行积极的建设能力。人—技术—资源是校长在信息化建设中发挥管理职责的重要因素,但学校信息化建设中人—技术—资源之间关系的割裂现象严重。

其一,校长以数据为支撑建立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的学校治理能力薄弱。有效整合各类教育数据可以为校长的管理、决策和改进提供数据支持,有效提升校长的治理效能。调研表明,大部分学校的校长还没有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管理流程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对具有个体情境价值的数据还没有做到深入挖掘和利用,使管理流程一刀切的现象明显。现实教育表明,非常多的异构数据正在生成——通过对标准化和情境化数据的处理,将其用于监管和控制,而不是改进目的[21]。校长以数据为支持提高管理服务质量和效率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其二,校长对数字化平台、资源的选择与创新应用能力薄弱。信息化的发展和更替日新月异,在教育信息化资源数量庞大、种类繁多的情况下,尽管具有智能技术的产品研发与平台建设已取得可喜的成绩,但应用在教育实践中的绩效平平[22]。校长因无法精准提供适切学生自主的、个性化的、高效的数字化教育资源,使得学生所获取的知识具有片面性、重复性并缺少对知识的创新性再造能力。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要根植于信息技术与学校育人质量的深度融合,构建集教学、培训、教研等为一体的信息化应用平台,而不是信息技术在学校管理中的简单应用。

其三,校长整合校内外信息化资源,提高育人成效发挥不充分。校长以信息技术赋能教师专业发展的能力匮乏,技术应用者与技术设计者之间存在天然的意识屏障,技术设计者缺乏服务于学生发展的意识,仅停留在以内容的生动形象、呈现方式的直观立体来获得感官的享受及操作的便捷阶段,使得教师成为教育技术的中转站。教师作为技术的应用者难以将技术应用的实际功效反馈给设计者。相关的培训服务也仅仅关注于获取设备的操作技能,而不是技术整合策略和项目设计技巧,导致技术应用与具体教育教学环节的脱节[23]。另一方面,校长在信息化评估中忽视评估的激励作用。教师往往认为信息技术延长他们的工作时间,改变了他们的工作惯习,加重了他们的工作负担,导致教职员工信息化专业发展动力不足[24]。技术与教学能否做到深度融合的前提是被使用者接受,所以校长需要创建良性的评估体系来调动教师接受技术的积极性,使技术发挥为教师减负增效的作用。除此之外,家长与社区组织成员等外部利益相关者参与学校信息化治理,是新时代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路径。而现实情况是校长整合家庭与社会的育人资源,构建协同育人的信息化教育体系的能力较弱。家—校—社合作育人能力并没有借助技术力量,实现育人理念统一、育人时空交替、育人资源互补等双主体的育人方式,甚至会出现基于利益驱动下的双方博弈,加剧了彼此之间的冲突。

三、数字化赋能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提升策略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对学校信息化发展发挥着关键作用。但当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还面临一些困境,并受诸多要素的影响与制约。通过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存在问题分析,探索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策略,实现数字化赋能,将融合和创新应用信息技术贯穿于校长领导力影响和引领的全过程,回归真正育人的核心旨趣是新时代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提升的重要指标。构建从基础建设到融合应用、从素养培育到能力提升、从数据汇聚到安全管理、从示范引领到整体提升的制度体系。

(一)提升校长自身的教育信息化素养

随着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人的信息化素养也应与此相匹配,才有可能超越技术的工具理性价值,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信息化不仅是环境、软硬件、资源等的建设,更是一种先进教育理念的变革。基于此,提升校长信息化领导力是教育治理体系的重要内容,要积极提升校长自身的信息化素养和数字技能,引领校长积极应对数字时代背景下教育治理能力的变革。强化校长对教育信息化的正确理解能力,认识到信息技术对教育变革的重要意义,把握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与战略部署。

其一,树立科学合理的技术价值观。现代信息技术虽然具备超越人的某些能力,但教育的目的是育人,人是有生命有差异性的生动的个体,使祛魅的现代信息技术走向返魅的后现代技术,弱化技术异化应把人文关怀作为技术活动首要考虑的因素[25]。个性化的人是教育数字化的出发点和归宿[26]。因此,校长要具有人文关怀的技术价值观,由技术的操作者转向创新应用技术的服务者,发挥教育专家和技术人员的服务优势,提升数字化治理的素养。同时校长要对教育数字化的本质有深刻的认识,具有数字化意识和思维。且应具有技术在教育情境应用中进行反思的批判理性,校长要在尊重教育规律的基础上,要具有技术的辩证观。通过培训学习使校长的心智不受技术挤压,适度把握技术原理、创新应用、风险认知及育人规律,形成科学合理的技术价值观。

其二,培养数字化治理能力和方法。创设“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信息化育人环境,注重智能化教学与学习环境建设,从实体的教学空间转向智慧的学习空间,在虚实结合的环境下为学生构建丰富的学习社区、多样性的育人空间及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成为具备创新能力的智慧型人才。变革传统教学模式,建设网络化、智能化的教育场域,打造以智慧教育为依托的智慧课堂,促进数字化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同时注重提高教师的数字化教学能力及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力。除此之外,校长应在学校的治理体系中融合数字技术,改变传统繁冗的工作程序和管理方式,实现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智能技术提高管理效能。

其三,建立校长信息化培训服务平台。通过跟踪式培训构建以固定人群为基础的校长信息化专业发展联盟,采取线上和线下混合培训为主,实地考察为辅的模式;通过专家指导及校本研修等多种形式,为校长群体搭建经验交流及共享平台,整合优质培训资源,提高培训的个性化和专业化水平。通过信息化培训平台介入对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各个方面进行指导、评价和监督,关注校长信息化领导行为的动态变化过程,为校长信息领导力发展提供体制机制保障,同时增强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针对不同地域和类型的学校、不同年龄和性别的校长通过专题性案例分析、个案诊断和经验分享等信息化培训项目开展的培训,满足校长的个性化需求。尤其是受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体制影响,农村学校信息化建设依然存在较多痼疾。为了缩小城乡教育差距,体现乡村教育的发展特色,针对校长的信息化培训应体现多元化、差异化和校本化,把校长信息化培训融入校长专业发展的重要职责中。

(二)明晰以全面育人为理念的信息化领导力规划目标

校长的信息化规划能力关系到学校信息化发展的目标和方向,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助推力量。校长信息化规划能力的实施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境,善于运用教育理论专家和技术专家的力量,强化顶层设计凝聚“云端”合力,协同多元利益群体促进学校信息化的创新发展,在对育人、技术和管理三者关系充分认识的基础上,制定有利于学校长远规划的学校信息化发展愿景。

其一,校长信息化规划应由技术驱动转向育人驱动。信息化2.0时代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发展进入了“深水区”,给教育带来强大的技术冲击,改变着教育的结构和运行方式。校长需要对信息化的教育理念、教学模式、学习方式、评价机制和管理体制进行融合与创新。从关注基础设施建设向更好地满足个人需求转变,满足受用者自身的发展需求是校长信息化规划能力的核心。此外,把信息技术融入学校的日常环境,塑造应用信息技术的环境及文化,打破教师育人场域中技术与教学的隔离,并为校长治理提供数据化依据。

其二,把师生信息素养提升作为构建智慧校园的试金石。人机交互时代对教师的信息化素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教师的信息化素养正在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必备能力。一方面,把对教师信息化素养的提升作为引领教师专业发展的“脚手架”。2022年4月,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颁布《新时代基础教育强师计划》在目标任务中明确提出“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师德修养、教育教学能力和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建设显著加强”。教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向以技术支持服务于学习者需求的设计者和指导者。校长要以学校信息化教育教学改革发展来引领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另一方面,提高学生信息化综合素养。重点是学生在信息时代下数字化学习能力的提升,并提高信息化风险意识、重视信息化安全建设等方面下功夫,培养面向未来的数字公民。

其三,以技术赋能为学校管理精准画像。数字化在信息化的生态系统上构建数字驱动的模式,挖掘数据的潜在价值,并将其抽象为知识进行分析和决策[27]。智能化的教育场域可以为校长管理学校提供数据支持,通过智能化的数据提取、测评和分析可以获得教师发展及学生成长的档案信息,以智慧校园管理平台实现管理系统的信息化,有助于校长实现个性化的监管、测评和指导,推动数字化赋能的创新性教育评价成为学校治理的重要手段。一方面,以评估制度作为激发教师热情和创造力的催化剂,激发教师的主体性与智慧,形成信息技术与教学创新融合的系统生态。另一方面,校长可以借助信息化手段,通过管理信息平台、大数据技术等为教师队伍减负、提质和增效,从而更好地支持精准决策和顶层设计,助力校长实现教育管理的信息化和精细化,为校长精准制定决策提供支持。

(三)提升智能技术支撑的家校社协同信息化教育治理能力

校长的信息化教育治理能力对实现学校信息化的愿景规划至关重要,校长应整合校内外资源,建设信息化环境,调整完善信息化制度,培养信息化师资队伍,开展信息化教学。2021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一起重新构想我们的未来:一种新的教育社会契约》的报告中指出,重新构想学校,使人在不同文化和社会空间中接受教育的机会。校长应持续有效地应用信息技术拓展学生受教育的时空,提升学生的生命质量。

其一,拓展师生优质教学资源服务领域。首先,利用数字技术为学生搭建育人平台。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社会生活、经验的联系,形成以学校为中心的区块链模式的虚实结合的育人时空,以智慧课堂实现虚拟仿真实训等,构建数字化育人场域,增强学生虚实融合的体验。让学生在虚拟和现实叠加的新型空间里进行自主化和个性化的学习,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参与性和多向互动性。利用人工智能对教育数据的智能感知等技术精准把握课程实施中学生个性化需求,支撑构建“互联网+教育”新生态,有效解决人民群众对高质量教育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短缺之间的矛盾。其次,校长要为教师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与在线教育平台,开展优质数字资源库建设与应用,搭建城乡、区域内外跨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再次,课堂教学是数字化赋能的核心场域。校长要整合在线教育、移动学习、微课程、无边界课堂和混合式学习的教育教学方式,推进学习空间的拓展及重构,同时加强课程综合,注重关联。2022年4月教育部颁布《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指出,统筹设计综合课程和跨学科主题学习,校长需要思考如何将技术引入跨学科学习,以提升学生在智能时代跨学科项目中的学习力。

其二,加强对教师信息素养培训的广度与深度。通过联合国和欧盟数字素养的优秀案例来对教师培训,推进教师队伍数字化建设,服务于学校信息化系统的有序运转,提高教师资源鉴别、呈现、重组及持续建设教学资源的能力;强化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有机融合,提高教师运用新技术开展教案设计、课件制作、网络授课、家校合作、学生评价及开展教科研的综合能力;培养教师在教学管理和课程教学中积极使用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使教师具有超越技术本身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与智慧。

其三,发挥信息化治理能力的辐射作用。信息化素养已经由简单的对电脑知识的掌握与使用,演变为具有社会属性与价值立场的素养概念,它关乎人们如何在数字时代下获得生命质量的提升。国家《“十四五”国家信息化规划》提出实施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提升行动。对家长进行信息素养的培训,提升家长的信息化素养,避免技术对人生存时空的掠夺及对人思想的奴役,营造智能时代下良好的家庭教育环境,减少学生和家长沉迷于网络的现象。

其四,提供政策、资金、资源及人员方面的支持。上级资金投入不足及缺乏持续性等问题,影响校长信息化领导力的发挥程度。校长应积极主动与教育行政部门的教育信息化投入与建设相协调,以便更为有效地落实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教育信息化规章制度、利用相关资源和技术人员的支持,从而助力于学校信息化建设。

猜你喜欢
领导力校长育人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领导力拓新 2018年度最具领导力中国医院院长评选揭晓
校长的圣诞节这花是你的吗?(一)
领导力愿望清单
《领导力21法则》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校长老爸有点儿傻
他们用“五招”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