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南通市启东经济开发区实验小学 施林丹
“微生活”体验是指学生用碎片的时间享受生活,获得微小的生活体验。比如,学生可以在微小的屏幕上体验真实的生活。微生活体验和微课堂、微课有着相似的理念,都是利用碎片化时间完成教学目标。
目前,新课程改革标准否定了唯分数主义论,也否定了“知识本位”主义,要求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提高学生的分数,还要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与综合素养。小学《道德与法治》是一门极其贴近生活化的学科,表现出了极为强烈的生活化气息,旨在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与价值观。但城郊学校周围的娱乐设施较少,留给儿童活动的空间较小,导致学生获得的直接生活体验不足,对课本中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知识理解不够全面和深入。小学道德与法治的教学应当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课堂的教学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时间和资源都允许的条件下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这种体验式、参与式的教学方式,深受学生的喜爱,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情景创造、情景再现的方式,让学生经历“微生活”体验。真实、有效的生活体验,能够引起学生在思想和情感上的共鸣,帮助学生输出思考和学习的成果。贴近生活实际开展活动,能够给学生营造更为真实的体验,有利于学生的情感流动和表达,势必会提高教学效果。
“微生活”体验的教学方式属于参与式课堂的主要手段。目的是让学生通过体验生活,表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意识。在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的学习不只是依赖教师的教学,而是依赖学生自己的体验,尤其是将课本知识融入生活实践的体验,印象最为深刻,效果极其显著,也就印证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这种“体验式”教学模式的实施,在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也彰显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有利于构建新型的师生关系,教师和学生之间关系融洽,关系平等。
在整个教学环节中,新课导入环节显得尤为重要。有时,道德与法治教师不重视新课导入环节,选择跳过的方式,直接开始知识讲解,导致学生的厌学情绪日益增长,逐渐对《道德与法治》这一学科失去了热爱。
教师巧用生活化的素材,导入新课,可以帮助学生获得“微生活”体验。一方面,教师提供的生活化素材,可能是学生熟悉的,甚至是他们曾经经历过的生活片段,这种“似曾相识”的生活片段的再现,能够再次唤醒学生沉睡的记忆,将学生的注意力快速集中到课堂学习上来。另一方面,教师导入的素材,虽然学生未能够亲身经历,但是学生了解到了素材中的内容,仿佛自己亲身经历了一般,便获得了良好的生活体验。为了表现出“微生活”体验的特点,教师在导入素材时一定要做到“微”,即导入微小的生活化片段素材。例如“,爱心的传递者”这一课的教学,在课堂的导入环节,为了让学生回想起人间大爱的行为,教师给学生引入了一些生活化的素材。街道上经常有人们献血的身影,这些血源会被送往医院,可能拯救着一个又一个的生命;贫困地区的学生受到了社会各界人士的帮助,能够在知识的世界中遨游;当自然灾害来临时,消防队员始终走在抗震救灾的最前列;疫情之下,无数的白衣天使成为了最美丽的逆行者;有时候忘记带笔,同桌赶忙递过来的一支笔,就能让自己内心温暖许久;还有公交车让座……这些都是人间充满着爱的行为。教师的生活化素材唤醒了学生的记忆。生活中和同学之间互帮互助的情景历历在目,感受到了来自同学的爱。课上、课下老师时不时的关心也表现了来自老师的爱。同样,虽然学生没有献血、抗震救灾的经历,但是听过有关献血和抗震救灾的报道,以及在PPT上看到教师展示的具体画面,在“微生活”的画面中仿佛自己亲身经历了这件事情,感受到了人们的关爱。在以上案例中,教师利用微小的生活素材唤醒了学生们的生活体验。而这些生活体验和本节课的内容息息相关,每位同学都应该争做爱心的传递者,在社会上传递着自己的爱心,让自己成为“爱之链”上不可或缺的一环。
教师利用微小的生活素材引入新课,既不过多占用课堂的时间,还能够让学生获得微小但异常深切、真实的生活体验,是一个两全其美的教学办法,非常适合应用在新课导入阶段。
城郊区的娱乐设备有限,受大环境的限制,生活其中的学生可能缺乏相关主题的生活体验,为了不影响课堂教学的进程,教师在课堂上可以开设情景表演的活动,让学生在表演中获得微小的生活体验,这也是一个可取之法。
一般来说,小学生的表演愿望强烈,他们渴望能够有一个舞台,可以展现自己的魅力,他们也渴望成为故事中的主人公。所以,情景表演法总能够得到大部分学生的支持和参与。而且,该年龄段的学生的自制力较差,在课堂上很容易开小差,走神。教师让学生表演起来,动起来,一可以防止学生走神,二可以帮助他们获得生活体验。例如,“合理消费”这节课的教学,主要要求学生树立正确的消费理念,争做合理的消费者。在教学中,有的学生提出来的很多要求都不合理,需要引导学生通过合理比较、转移注意力等多种方法,使自己做出正确的购物选择,真正地做到合理消费。第1组学生的表演情景是:小倩同学看到班级里有部分同学背了名牌的米奇书包,她觉得非常好看。可是她刚刚才买了一个新书包,但是她非常喜欢米奇书包。她向妈妈提出要求——购买米奇书包。第2组的表演情景是:王小小的家境并不宽裕,父母在家靠种地为生,他看班级同学从城里买的运动鞋真好看,他也想要一双,他向父亲提出购买需求。第3组的表演情境是:小丽在超市购物,她觉得矿泉水喝起来没有味道,牛奶她也不喜欢喝。她觉得果汁很好喝,想买一瓶果汁,回家慢慢喝。她向妈妈提出了购物需求。针对以上三组的表演内容,学生自行分配角色,有的饰演故事中提出购买请求的主人公,有的饰演他的爸爸和妈妈。同样,还有的学生饰演超市的管理员等等。这些都根据他们的需要而定。学生在表演时,可以自行发挥,揣摩人物的心理,揣摩爸爸、妈妈、主人公想要说的话。其余的学生观看时也要积极思考:以上要求合理吗?他们的爸爸妈妈会同意他的需求吗?在情景表演中,学生仿佛真切地经历了购物历程。情景表演也能够让学生学会换位思考,理解当自己提出不合理需求时爸爸妈妈心里的所思和所想,学会理解父母。
通过学生生动的表演,教材和生活实际真切地联系在了一起,课堂教学效果很好。学生不仅能够收获到课本中的知识,还多出了许多对生活的感悟,这是“微生活”体验所带来的效果。当然,在课堂上进行“微生活剧”表演时,教师要引导参与表演的学生深入体会自己所扮演的角色心理,将扮演的人物心理通过语言、动作、表情灵活地表现出来,让其他同学通过表演受到道德上的教育,感受到法律上的约束,在心里产生强烈的共鸣和震撼。
小学《道德与法治》教学联系时事热点开展讨论活动,也能够让学生收获到微小的生活体验。之所以被称为热点问题,正是绝大多数或者大部分人正在经历的事情,这些生活体验会更具思考意义。
例如,“身边的公物还好吗”这一课的教学中,爱护公物是学生必须要遵守的行为准则。《中小学生守则》中指出,关爱集体,爱护公物,拾到东西要交公。《中小学生行为规范》中指出,爱屋及乌,不在桌、椅等建筑物和文物古迹上涂抹刻画。因此,这节课重在培养学生的规则意识。而在日常生活中,学生都会接触到各种各样的公物。比如公共厕所、公共扶梯、公共桌椅等等,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必须要学会爱护身边的公物,并对生活中不爱护公物的现象说“不”。教师结合社会中的热点问题开展了一个讨论活动。“同学们,在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都会看到小黄车?最开始,我们的看到的是一辆又一辆整洁、干净的小黄车。可慢慢的,这些小黄车、小蓝车发生了变化。他们的座椅被人们用刀划破、二维码被人们撕去、车身油漆均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损伤……由于少数人公然破坏小黄车、小蓝车,人们的骑行体验也受到了一定的影响。同学们,你们觉得这种损坏公物的现象是对的吗?如果是错误的,你想对社会上的人们说些什么呢?”共享单车是由马云发起的一项全民公益活动。扫描者通过扫描二维码,支付少量的现金,就可以获得共享单车的限时使用权,不仅可以降低二氧化碳的排放,优化环境,还可以帮助人们节约时间,上班、上学都非常方便。可就是这样一项公物,却现在遭到了人们的大肆破坏,这是否也暗示着社会上人们道德品质的沦丧呢?教师剖出这个话题,引起了学生的讨论。有的学生还使用了情景设想法。“假设我现在要骑一辆共享单车,买东西。我看到共享单车被破坏成这个样子,我肯定会非常心疼和难受,我也不会想骑这辆车。请社会上的人们尽可能地保护共享单车,不要去破坏它,爱护我们身边的公物。”
教师在课堂上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发现现实问题展开讨论活动,能够让学生觉得事情就发生在自己身边,自己有话要说。这种联系身边的时事开展的讨论,能够激发学生参与讨论的兴趣,并引发学生专心致志地思考,思考怎么样更好地做一个公民?怎么样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秩序?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里对社会上的不良行为产生强烈的道德谴责,树立爱憎分明的道德观,养成正确爱护公物的行为习惯,这正是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的目的所在。
实践是检验真知、巩固真知的良好途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外实践,并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搭建广阔的平台,可以将道德与法制课堂上抽象的书本知识内化为他们自己的潜在意识升华为学生的自觉行为。要实现这样的教学目标,就必须让学生获得更为真实的“微生活”体验,教师不妨利用课下时间开展课外活动,让学生亲入自然,亲入社会,通过亲力亲为的实践让学生对小学道德与法治内容有着更为深刻的理解,从而自觉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例如,“欢欢喜喜庆国庆”这一课的教学时,作为我国的公民,学生应该了解和我国国情相关的知识。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共同学习了和我国有关的知识点:我们的祖国的全称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新中国的生日是1949年10月1日。我国的国旗是五星红旗。我国的国歌是《义勇军进行曲》。我国国徽上的图案是五星照耀下的天安门,周围是谷穗和齿轮。而国庆节是我们祖国的生日。学生在课本上了解到,每年的国庆节,各个地区,各个民族的人们会用不同的方式来庆祝祖国的生日。由于地方的差异,庆祝方式会有略小的区别。为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教师布置了调查了解庆祝国庆方法的实践活动。“请同学们深入生活实际,调查人们庆祝国庆的方式。可以走到街市里面或者社区里面,开展访问活动。必要的时候,可以请爸爸妈妈来帮忙。一起来参与此次调查活动,”国庆节是祖国的生日。学生可以利用国庆节的假期,更全面地在实践中了解国庆节日。除此之外,有同学在国庆节中听到的一首非常好听的歌曲。“一玉口中国,一瓦顶成家。都说国很大,其实一个家……国是我的国,家是我的家。我爱我的国,我爱我的家。”这位同学积极地学唱这首歌,教师和其他同学看到了他对祖国的热爱。教师在开展相关的实践活动时,秉着让学生放松的初心,挑选好时间,不去增加学生的课后负担。另外,在开展实践活动时,教师还要考虑学生的安全问题,事先需要和家长打好招呼,可以通过微信和QQ的方式及时和学生的家长联系,确保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安全。安全第一是首要。
总之,为了让城郊学生收获到更多生活的体验,学习小学道德与法治的知识,培养良好的道德观、增强学法知法守法的意识,教师可以通过生活素材创设表演情境、联系时事热点开展课外实践等多种方式指导学生开展“微体验”,让学生在体验中受到良好品质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