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智慧课堂教学研究*

2022-02-14 04:10:42陈学深韦丹妮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40期
关键词:通识智能化师生

陈学深 韦丹妮

(广西理工职业技术学院 广西南宁 532200)

因为信息技术能够解决传统通识教育中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难以突破的困境,所以很早我国就提倡让信息技术渗透到同时教育中,对此国内高校积极响应,完成了教育信息化1.0发展目标。但随着人们对信息技术的认知加深、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1.0版本的教育信息化体系同样暴露出了许多缺陷,主要表现就是未能在通识教育中充分发挥信息技术作用,且许多信息技术的先进功能也没有融入课堂教学中,由此国内相关组织再次提出了教育信息化2.0的发展要求,建议高校通识教育着手深化信息技术,打造智慧课堂教学体系。但教育信息化2.0的要求提出时间较短,故许多高校还没有实现目标,且相关工作缺乏方法支撑,因此有必要进行研究。

一、教育信息化2.0内涵

教育信息化2.0是在教育信息化1.0基础上提出的教育信息化“升级”要求,其主要内涵在于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工作的不断深入融合,即教育信息化1.0已经实现了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工作的融合,但从当前视角来看,两者融合深度不足,如1.0背景下许多教师会使用信息技术去记录大量学生信息,代表信息技术走入教育教学工作,而信息技术的功能不止于此,还有很大的开发空间。因此为了进一步发挥信息化技术作用,推动我国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不断推动两者深度融合,由此就诞生了教育信息化2.0。2.0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发展大体有五个方向:其一是网络化,指教育教学工作需要在信息技术的帮助下与网络接轨,这样能利用网络特性来帮助教育发展;其二是数字化,指利用信息技术的相关功能将现实环境的信息,或者是难以具体衡量的信息转换为数字格式的参数,通过信息技术进行处理,能让教育教学工作更加合理、科学;其三是智能化,指摆脱以往人工控制模式、自动化模式,转而采用先进智能化信息技术给教育教学工作提供帮助,能有效提高工作效率与质量,还能减轻人工负担;其四是个性化,指依靠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根据不同师生的需求提供服务;其五是终身化,指教育教学工作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服务师生终身[1]。

按照这五个方向,能让信息技术的作用在教育教学工作中充分发挥,代表我国教育发展继续朝前迈进,因此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校必须积极开展相关工作,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工作融合。

二、高校通识教育课堂教学现状

(一)网络化服务体系不健全

目前,高校通识教育课堂教学早已与信息技术融合,也通过信息技术与网络接轨,诸如教师会经常通过信息技术在网络中搜集教学相关的资源,但这种应用方式侧面说明当前通识教育服务体系并不健全,其中主要缺陷在网络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方面,即当前网络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仅为教师,学生接受的教育与网络之间并无太多联系。可见,高校通识教育课堂教学与信息技术的融合程度不足,还须进一步提升。

(二)数字化资源转化及推广不足

现状中,高校通识教育课堂教学的一些资源并未完成数字化转化,且部分已经完成数字化转化的资源也没有在教育当中全面推广,具体表现为:其一,高校通识教育课堂教学内容大多还是纸质形式,教学依靠课本教材等,学生很难通过网络获得这些教学内容,说明教学内容并未完成数字化转化;其二,类似于学生学情信息等现已实现了数字化转化,成为一种数字资源,但这些资源尚未向师生普及,主要用于高校高层对自身教育发展的宏观分析,实际作用并未充分发挥。

(三)教育体系滞后

1.0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体系虽然与信息技术结合,课堂教学也从中受益,但从特征来看,通识教育体系滞后,即当前高校通识教育的课堂教学工作中,教师需要人工操作信息技术系统,且许多复杂的关键工作也需要教师自主完成,例如学前分析工作就需要教师负责分析,信息技术只提供信息记录、搜索、展示方面的帮助,说明当前信息教育体系具有人工化特征。除此以外,当前通识教育体系中的信息技术系统在运行逻辑上具有自动化特征,如信息技术系统在得到人工发出的指令后会根据预设流程运作,但不会根据实际情况对流程进行调整,该特征下信息技术虽然提高了相关教学工作效率,但与2.0背景所提倡的智能化发展目标不符。综合两大特征,证明高校通识教育体系滞后,需要改进。

(四)服务统一化

高校通识教育课堂教学中不同师生在不同情况下会有不同的需求,但当前高校在建设信息教育体系时并未意识到这一点,大多情况下都是按照主观需求开展工作的,因此体系内的服务系统具有统一化的特征。如通识教育信息系统中包含了大量服务功能,但这些功能是面向所有师生开放的,且未必能覆盖师生全部需求,说明统一化的服务系统过于主观,不符合2.0的个性化发展要求。

(五)终身服务机制不完善

在信息技术支撑下,高校可以与师生进行随时随地的联系,因此能为师生提供一定的终身服务,但当前终身服务机制并不完善,存在许多缺陷,其中比较主要的缺陷体现在师生信息素养方面。不同师生存在信息素养方面的差异,且大部分师生信息素养不足,这会导致他们不能很好地使用信息技术开展教学等方面的活动,但现代通识教育并未着重培养师生信息素养水平,因此问题依然存在,限制了信息技术作用发挥,不利于师生未来发展。

三、通识教育智慧课堂教学发展策略

现状指出,高校通识教育虽然完成了1.0背景下的信息化发展目标,但因为教育与技术融合深度不足,实际情况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而问题指明了2.0背景下的信息化发展方向,故下文将结合问题提出对应发展策略。

(一)健全网络化服务体系

针对网络化服务体系不健全之处,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要着手补全,使得服务体系更加健全,具体策略为:在现有网络化服务体系的服务对象基础上,增加学生服务对象,要求让学生也开始接触网络,并通过网络获取学习资源。按照这一要求,建议高校建立校园网(之所以要建立校园网,是为了避免学生在网络中接触到不良信息,或者不务正业,同时校园网也方便高校对自身信息进行安全防护),同时开发专门的网络App程序,将App程序向学生群体推广,这样学生就能通过校园网登录App,然后使用App内的信息功能来获取自身资源,如学生若遇到学习问题,可以及时向App描述问题,App则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对学生的学习问题进行分析,向其推荐有助于解决学习问题的资源,同时也会将学生提交的学习问题反馈给教师,若教师认为有必要,可以及时与学生沟通,提供针对性的指导帮助[2]。通过这种方式,使得通识教育课堂教学网络化服务范围增加,兼顾了学生主体需求,奠定了智慧课堂建设基础。

(二)全面转化及推广数字化资源

现代我国信息技术水平得到了飞跃式提升,能将各种形式的现实信息转化为数字资源,因此高校通识教育在建设智慧课堂时,应当利用信息技术将所有现实信息进行数字转化,以便将这些信息资源导入计算机,继续夯实智慧课堂建设基础,同时还要将数字资源向通识教育课堂教学方面推广,促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3]。数字转化的具体方法并不困难,只要选择特定的工具进行信息采集、录入即可,但关键在于经过多年的发展,高校通识教育的现实信息量级、类型都十分庞大、复杂,要保障信息全部被转化,就要确保采集得到的信息足够完整,因此建议高校先整理好自身相关信息再开展工作。信息转化为数字资源后,高校应当组织教师对数字资源的课堂应用方式等进行研究,如针对通识课堂教学,可以利用信息技术从线上向师生推广,让教师在讲课时利用多媒体技术等进行展示,结合课本讲解,或者让学生跟随多媒体内容进行自主学习,由此展现数字资源价值,达成推广目的。

(三)智能化改革

智能化发展方向下,高校应当在现有通识教育体系与信息技术结合的基础上,继续融入智能化技术,该项技术最大的特征就是具有与人类相似的智能逻辑,可以进行自主学习、自主分析,因此依靠该项技术,通识教育中很多复杂的关键工作都可以由智能化技术来完成,教师作为人工只需要进行简单的管理即可,这样同时教育就能有效摆脱人工模式与自动化模式,朝教育信息化2.0方向迈进。智能化技术的引入需要注意两个要点:其一是大数据,即智能化技术虽然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但其本身依然是技术工具,无法在没有数据支撑的情况下进行自主学习或分析,因此需要先建构大数据奠定智能化技术的引入基础。关于大数据的建构,可依靠上述提到的信息采集进行,但此处的信息采集不仅涉及通识教育本身,还涉及外部网络中的所有相关资源,例如国家某领域的最新科研成果等,这些数据都是重要的智能化资源。同时因为大数据的数据量级、类型庞杂,所以不能通过人工进行采集,建议选择“关键词搜索”等自动化技术工具来完成;其二是神经网络,即智能化技术的核心就是神经网络,其本质是一种模仿人类思维模式所建构的模型,因此高校在通识教育智慧课堂构建中需要搭建神经网络模型[4]。神经网络模型具有多种形式,常见的有前馈型、反馈型、卷积型等,不同形式的神经网络模型适用情况不同,但彼此并不冲突,故高校可以根据自身需求搭建多个模型,实际应用时合理切换即可。

(四)服务个性化改革

主观视角下,高校在现有通识教育信息系统中建构的服务功能太过统一,也无法满足师生全部需求,因此在2.0背景下建议进行服务个性化改革,推动智慧课堂建立。服务个性化改革的具体策略为:高校理应从客观视角出发,使用信息技术对师生教学活动的整个过程进行信息采集,并根据采集所得信息进行分析(分析工作可由智能化技术完成),这样就能知道师生当前存在何种需求。然后继续按照师生当前需求对现有功能体系进行分析,如果现有功能体系中没有可满足师生需求的功能,就要着手开发,使得功能体系更完整,也能更好地针对师生个性化需求提供服务[5]。以个人工作为例,通过信息采集与分析工作了解到,高校内通识课程教师认为自身虽然可以与学生进行线上交流,但交流的形式属于离线形式,即教师会通过各种通信软件向学生发送离线学习资源,该形式存在实时性不足的缺陷,导致教师无法及时给学生提供指导帮助,也不能监督学生学习。因此笔者提议在信息平台现有功能基础上开发在线直播功能,配合原本的离线功能让师生随时随地交流,满足教师教学个性化需求。

(五)完善终身服务机制

面对当前终身服务机制的缺陷,高校在通识教育信息化2.0发展中应当着手补完,着重培养师生信息素养,此举能让信息技术作用充分发挥,并给师生未来终身发展提供帮助。关于师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策略,首先,高校可以利用智能化技术等对师生现有信息素养水平进行评价,目的是了解师生信息素养方面存在的具体问题;其次,针对具体问题设定培养方法,例如某教师的思维比较传统,始终不理解资源共享,对此,就可以进行针对性培训,讲解资源共享基本概念、教育价值及意义等,促使教师信息素养提升,故即使该教师离开高校,也能继续与高校内其他教师保持资源共享关系及信息沟通联系,促进多方终身发展。

结语

综上,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校通识教育发展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即需要从多个角度出发建构智慧课堂。针对该目标,高校需要先了解自身通识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中的问题,再以问题为导向采取策略推动发展。推动发展下,通识教育将与信息化技术结合得更加紧密,且能够将一些更加先进的技术功能融入课堂教学,借此完成智慧课堂建构目标,提高通识教育效率、质量。

猜你喜欢
通识智能化师生
智能化战争多维透视
军事文摘(2022年19期)2022-10-18 02:41:14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甘肃教育(2021年12期)2021-11-02 06:30:00
印刷智能化,下一站……
印刷工业(2020年4期)2020-10-27 02:45:52
简述大学通识课教学改革
基于“物联网+”的智能化站所初探
通识少年“种”石油
探索科学(2017年3期)2017-05-03 11:23:30
通识少年小课堂 血液之旅
探索科学(2017年1期)2017-03-03 01:41:24
通识少年·拿破仑
探索科学(2016年11期)2017-01-17 13:08:58
麻辣师生
石油石化演进智能化
能源(2015年8期)2015-05-26 09:15: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