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硕士研究生招生面临的困境及对策研究*

2023-01-18 11:50:40杨万鹏史晓瑜徐炜杰王仲科
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学生版) 2022年40期
关键词:生源科目命题

杨万鹏 史晓瑜 徐炜杰 王仲科

(1.新疆石河子市石河子大学研究生院 新疆石河子 832003;2.石河子大学 新疆石河子 832003)

研究生教育的发展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高质量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能为地方经济建设提供广泛的智力支持和坚实的人才基础,而拔尖创新人才和领军人物多依赖地方高校的自主培养。对高校而言,研究生招生是研究生教育质量控制的起始环节,又是资源配置的源头,生源质量决定了研究生培养质量的原始高度,相当于“高层次人才培养”接力赛中的第一棒,重要性不言而喻。

自1977年发布《关于一九七七年招收研究生具体办法的通知》后,于1978年1月重新恢复了研究生的招生工作[1],截至2022年走过了四十余年的风雨历程。在此期间,研究生招生制度历经多次修订,招生各环节也发生了多次的调整与改革,从起初少数人选择继续深造就读研究生,到如今的百万大军进军考研考场;从起初招生制度的不健全,到如今相对健全但须更加完善的招生制度[2];从起初的统考统一命题到现如今的统考统一命题+自主命题;等等。翻天覆地的变化都让现如今的研究生招生工作增加了难度,附加经济的不断增长、社会需求的不断变化以及不同年代人性、人格均发生着变化,同时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各类经济体、社会组织乃至国家的各类考试等自然环境均发生着巨大的变化,正如互联网普及化、电商的崛起、中小型企业的起起落落,以及“云面试”的诞生等新形势下,致使研究生招生制度及机制不得不与时俱进,包括招生政策、报名信息确认条件、招生形式、考试命题、复试方式等都需要研究者不断地探索与研究,并提出适用于当下及未来发展趋势的研究生招生制度,不断完善研究生招生机制。

一、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现状

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招生指标有序增加,研究生规模不断扩大。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相关数据可知(表1),2021年我国研究生报名数达到约377万人,是五年前(2016年)的2.13倍,而到今年(2022年)报名人数已达到约475万,达历史新高,同时,2021年录取数与2016年录取数相比增长了67%。2020年研究生招生规模首次突破百万,达到110万余人,每年百万研究生的招生规模空前庞大,纵观“十三五”期间报名数近乎均是录取数的三倍,报录比从2016年2.65∶1,到2021年3.38∶1,增加了0.73之多,充分说明,考研难度系数不断增大,成功“上岸”可能性不断降低。

表1 近六年我国研究生招生报名与录取大约人数

研究生招生规模的扩大,给研究生管理部门增加了极大的难度,尤其是研究生招生部门,现如今由于行政人员的压缩,致使依靠原有的工作人员配置要完成过去三倍之多的招生规模。除此以外,自提出“双一流”建设高校及学科以来[3],各高校都在努力打造本校的“一流、特色、优势”专业。如何有效合理分配招生计划,同时如何在提高工作效率的基础上,在百万大军中选拔更加优秀的人才等都是亟待解决和思考的问题,需要研究者为此去探索与研究。本文笔者就对以上问题进行了思考,并就存在问题提供了对策,为现如今研究生招生工作提供参考。

二、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面临的困境

(一)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分配

研究生招生计划规模是由国家层面进行调控,每年的招生名额是有一定数量和比例的,一般对于部分“双一流”高校和非“双一流”高校来讲,每年国家下达的招生计划都很有限,增幅也不大,具体分配到各院、系那名额可就屈指可数,因此对于高校而言,招生指标是一种稀缺的资源,关系到一个高校、院(系)的未来发展,而当前关于研究生招生计划的分配还存在一些困境,亟待关注和解决。

1.招生指标下达的滞后性

众所周知,研究生招生工作是前置的,例如招录2021年9月入学的学生,则须在2020年9月开始启动2021年研究生招生工作,而高校获悉招生指标的时间则是在2021年1-3月份期间,导致在2021年研究生招生启动开始专业目录的编制中就不知当年的招生指标,致使学生在2020年10月份报名时就很迷茫,这一方面对学生报名造成了干扰,正如,除却专业本身具有的特色和高校该专业的发展外,对一些相近专业间,个别专业报名扎堆,而个别专业却很少。另一方面无形中增大了管理者的工作量,管理者也只知道上年度的招生数,对于当年的招生数也确实不知,只能对学生回答往年招生数及招录比等,并不能给予学生准确的答案。同时指标下达的滞后对学校下年度研究生发展计划的制订,二级学院下年度发展计划、预算的制定以及导师招生指标的分配等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2.招生指标分配制度的不完善

新时代下的高校发展与过往不同,在20世纪,各地都以建设综合型大学为目标,大学内则包含各学科、各门类共同发展,在这个过程中,由于生源分配逐年削减、资金投入不够等因素,致使强院(系)开始走下坡路,强势的专业逐渐暗淡,而新增学院(系)由于建设期短,学院整体实力不雄厚,没有积淀,致使生源分配小量增加,因此无论是强还是弱,生源都没有分配足,发展都不是很好,学校的资源也都没有得到最大的利用和发挥。新时代下,高校的强校理念发展转变,建设优势专业、地区特色专业和学校一批强势学科,以强带弱,强的要更强,分配的资源也要相对更多,而弱的要不断进取发展,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大力发展本院特色,从而达到为国育才和强校、科技强国的目标。但20世纪遗留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的改进,对于招生生源分配各高校还沿用之前的分配方式,在各院上一年度实际招生指标上递增或保持稳定,并不涉及减少,例如“温水青蛙”,说明各招生单位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的方案还存在漏洞和不完善。

(二)研究生招生考试初试自命题

目前,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考试类型不同,其中统一考试涉及面广、影响大、社会关注度高、政策性强、保密级别高、工作程序复杂等,是研究生招生的重要渠道,也是研究生招生机制改革的重难点。而统一招考具体又分为初试和复试,其中初试是以笔试为主,则笔试所需试卷则分为全国统一命题科目和招生单位自命题科目,二者区别在于全国统一命题科目是由国家公布大纲、组织命题、阅卷,试卷的保密要求则是绝密级;而自命题科目则是主要由招生单位自主公布大纲、组织命题、印制、寄送、阅卷、录入成绩等,保密级别则是机密级。

全国研究生招生单位有850余所,对应的自命题科目、试题数目则更为庞大,在这样的条件下,各单位所制试卷则参差不齐,不尽相同,与全国统一考试科目存在一定的差距[4]。同时,自命题科目的工作程序复杂,保密管理相对较弱,因此导致近年来有关自命题科目出错不断,尽管2013年启动了标准化考场,有非常大的改进,但还是出现错印、错装、错寄等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自命题科目“科学、规范、安全”的目标,因此研究生招考自命题工作仍面临着一些难题。

1.工作程序复杂,面临误差操作

自命题工作一般包括:按照国家要求制定本校自命题要求、组织专家命题、组织专人形式审查、印刷、打印考生试题袋、封装盖章、按报名考试点(以下简称“考点”)分装、寄送、阅卷、录入成绩等系列流程。可见程序是多么烦琐,且环环相扣,若在其中某一环节出现一点小差错,都将会造成不可预计的后果[4]。对招生部门而言,需要提前打印好所有报考本校、涉及参加自命题考试的考生小信封袋(即试题袋),每位考生的小信封袋有1-2个不等,然后组织专人对小信封进行封装,成千上百套不同的试题,再逐一装入对应的考生试题袋中,然后再封装,仅一环节程序就如此复杂,还可能会面临错漏。而考点与招生单位间的寄送较为烦琐,阅卷环节,试题加分项众多,合分时若存在多加或少加那将会直接影响该考生的卷面成绩。因此自命题工作程序非常复杂,若在某一环节制定不合理、操作不规范,可能会出现误差,那将造成不良的后果。

2.试卷接触者多,保密工作艰巨

古往今来,科举考题的泄露、试卷的泄密层出不穷,只要是闭卷考试,那都牵扯到试卷的保密工作,可见保密工作的艰巨。研究生招考作为国家级考试,自命题科目作为机密级事项,责任重大,万无一失。但由于自命题的制卷过程并非一人所能完成,根据其制卷的要求,出卷的构成一般分为出(阅)卷专家、组织领导、专职工作人员。由于自命题出题涉及印刷、密封、邮寄、核对等负责的工作,一般需要在考试前1个月就开始命题,命题周期一般持续时间为3—5天。出(阅)卷专家大多为学校的教授、组织者为学院的领导,专职人员则为招生工作人员,若严格按照高考式命题,自命题开始一直封闭到考试结束,显然不能够实现,因此接触试卷人员的流动是无法约束的,故而自命题的保密工作难度极大,可能会出现泄密问题造成严重的后果。

(三)研究生招生复试、面试

1.生源流动大,诚信问题突出

研究生初试成绩的基本要求,教育部是按照一区、二区制定,一区有21省(市),基本为经济发达地区;二区有10省(区),大多为西北、民族自治区等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虽然一区分数线高于二区分数线,但每年一区报考人数明显高于二区报考人数,一区竞争大,再有研究生招考的特性,一志愿滑档,可以参加调剂,且只要不被录取,调剂高校总次数不做限制等诸多因素,导致每年生源流动极大,诚信问题突出,且二区地区和普通类高校受影响尤为突出。主要体现在同意参加系统中调剂,但到面试时却反悔不来参加;已被调剂高校拟录取,却又放弃资格,被一志愿高校补录;已报录取库,并发通知书,但临近开学,却放弃入学资格等诸如此类,虽然影响不大,后果不严重,但这种行为很恶劣,因为该行为,使一些很想继续深造的学生,不能上学,同时对学校、导师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2.面试环节存异议,制度亟待完善

研究生复试中一般面试环节是必不可少项,在整个复试中占比非常大,尤其新冠疫情发生以来,全国大部分高校采取远程复试的方式,各高校就将复试中专业课考查的方式由笔试改为开放性试题问答的方式,因此也就包含面试环节。面试人员主要是考生与考官、秘书,考官通过提问的方式,考查考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同时对考生个人有一个基本的了解。这些都采用网络“云面试”,就存在一些隐患,网络问题、系统问题、环境问题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考生作答及考官的评判。与此同时还有部分主观因素,有部分考生在考完试就开始联系报考院校的专家,表达有意选他为导师,还有部分本校生源考取本校等,面试组一般都为本学科组的专家组成,难免遇到专家与考生有过联系的情况,人是有感情的动物,故而可能会有一些主观因素影响考生与考官双方。

三、完善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对策

从以上对研究生招生工作中一些事项的具体分析可以看出,目前研究生招生工作切实还存在一些疑虑和问题,对研究生招生工作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针对上述问题笔者提出了解决和进一步完善的对策[6]。

(一)加强上下沟通,落实政策

众所周知,研究生招生工作具有环节多、种类多、形式多等特点,同时研究生招生工作也极具时效性、政策性、保密性等多重性质,因此该项工作如出现衔接不恰当、环节不理顺、政策未执行到位、实施不及时、处理不果断等情况,都将会造成重大失误,或许会改变一位考生的未来人生规划,断送一名工作者的大好前程,损坏一个知名高校的名誉等不可预测的后果。因此,应加大对研究生招生政策的学习掌握,加强与上级部门的沟通与汇报,积极向招生领导小组汇报工作进度,将问题解决在“萌芽期”。

(二)强化自命题各环节,严守本心

1.科学规范做好自命题工作,加强管理与监督

科学制订自命题工作方案,规范自命题工作流程是加强自命题工作管理的基础。在对自命题的“质”和“量”提出要求后,当前全面加强自命题工作的监督管理,仍是该工作的重中之重[7]。教育部每年就自命题工作都会下发指导性文件,明确要求各单位要加强组织领导、完善制度建设、健全各类软硬件以及具体实施细则办法等内容,但在各单位执行中依旧不能将自命题实现“零”失误。因此建议各自命题单位在建立健全自命题工作制度的同时明确责任追究制度,针对工作中产生的漏题、丢失试卷、印制、分装、错寄、拆卷等问题,对当事人及相关领导进行问责。对工作中产生的泄题、泄密等违纪违法事件依法追究涉事人及相关领导法律责任[5]。招生单位要根据国家教育考试相关要求,切实做好本单位招生工作,进一步加强完善规章制度和实施办法,对标对表,优化工作流程,明确责任分工,不能简单地将工作下放到二级学院,招生单位领导小组要加强管理与督查工作,以此从根源上进一步降低自命题风险。

2.减少自命题使用范围,推进自命题库建设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下,原本就复杂、问题频出的自命题工作无疑是雪上添霜,又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因此建议招生单位一是要科学规范做好自命题工作,加强管理与监督;二是要减少自命题的使用范围,改用全国统考科目或联考科目,从根源上降低自命题的出错概率;三是在无全国统考科目或联考科目可选的情况下,建议各招生单位要建立自命题题库,有效地避免了因招生工作人员知识建构储备不足,工作人员不认真负责,脱离大纲命题等错误,因此自命题库的建设将是继续使用自命题科目的重要要求。

(三)健全复试制度,细化面试环节

1.加强制度建设,完善面试环节

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包括资格审查、面试、加试等环节,参加复试的考生则分为“一志愿”和“调剂”考生。招生单位要加强完善本单位复试工作方案,细化面试各个环节,在方案制订中一是要符合国家招生政策和省级考试院的招生要求;二是要秉持“择优遴选、宁缺毋滥”的基本原则,科学、公平地选拔优秀学子;三是要充分结合本单位培养目标、学科特点、专业特色等综合研讨;四是严格执行信息公开的要求,一方面是接受社会人士和广大考生的监督,另一方面是宣传本单位的招生政策等相关招生要求;五是要明确复试工作中面试的各个环节,并提出一定的要求,同时在“云面试”的新环境下,对面试时使用的软件要提前与考生进行测试,符合要求的“云面试”室的建设,做好参与面试成员的培训,以及对面试试题科学化命制要提出更高的要求,尽可能满足开放性、综合性的题目等其他面试环节的要求[8]。总之各招生单位要进一步加强制度的建设,认真完善面试各环节是做好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的基本保障。

2.有效降低“放鸽子”,提高入学率

近年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每年都在增加,报录比逐年增大,学生的竞争愈加激烈,考研难度不断增大,学生的压力也随之增大,“云面试”新形势下,硕士研究生复试阶段“放鸽子”现象屡见不鲜,尤其是西北地区高校、地方高校等在硕士研究生复试工作中部分专业在调剂复试中需要经过2—3轮,才能完成招生指标。笔者分析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一是全国各招生单位复试时间不一致,部分考生在报考“一志愿”单位还未完成复试的情况下,由于担心不能被录取而提前参加其他招生单位的“调剂”工作,而导致前者或后者生源的流失;二是在“调剂”工作中,学生可以同时接收三所招生单位的复试通知,因此致使至少有两所招生单位面临生源流失或“放鸽子”;三是“云面试”的使用,有效降低了考生复试成本,同时增大了考生的选择性。鉴于此情况,建议各招生单位一是要按照教育部统一部署,不擅自提前或太晚开展复试工作,与大部门招生单位进度持平;二是各招生单位在国家要求复试差额比例不低于120%的基础上,适当扩大本单位进入复试的比例,有生源可以递补,有效避免因“放鸽子”而完不成招生目标。三是根据学校特色、激励政策吸引优秀生源等措施有效提高硕士研究生入学率。

结语

研究生招生工作作为国家培养高层次人才的重要环节,如何“安全、公平、科学”选拔优秀的“苗子”进行培养,是研招工作者或科研人员不断去探索和研究的问题,本文就分析了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对策,但还有不足之处,需要更多同行来探讨,为我国硕士研究生招生工作贡献一份力量。

猜你喜欢
生源科目命题
长洲怡生源记货单考论
广州文博(2023年0期)2023-12-21 07:23:28
2024年拟在河北招生的普通高校招生专业选考科目要求发布
考试与招生(2022年2期)2022-03-18 08:10:02
农村生源不是“摇钱树”
今日农业(2020年15期)2020-12-15 10:16:11
下一站命题
让讨厌的科目“牛”起来
高校生源危机:“狼真来了”
汉语或成俄罗斯高考科目
关于独立学院建设研究生生源基地的探索与思考
河南科技(2014年3期)2014-02-27 14:06:12
2012年“春季擂台”命题
对联(2011年24期)2011-11-20 02:42:38
2011年“冬季擂台”命题
对联(2011年18期)2011-11-19 23:35: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