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南宁市邕宁区朝阳中学 李品德
信息技术具有强大助学功能,无论哪一个学科,都离不开信息技术的辅助和支持,教师有意识利用信息技术展开学科作业设计,能够对学生学习心理产生更多触动,提升作业设计品质,促进学生作业效率。学生对信息化作业比较有感觉,教师适时设计图片、视频、音频、信息搜集、学科融合、网络互动等作业任务,学生接受起来不存在更多障碍,其训练效果更为丰富。信息技术辅助手段具有直观性、交互性、开放性、拓展性等特点,与学科作业设计诉求高度契合,教师在作业设计时有意识地渗透信息技术,能够赢得学科教学的主动权。
学生应用信息技术早已生活常态,对渗透信息技术的作业任务有更高认同感,教师要结合学生信息技术学力基础,对学科作业任务做融合性设计,促使学生顺利进入到作业状态之中,在主动性学习中建立学科认知。图片、文档是信息技术最基本内容,也是各种学科作业设计应用最为广泛的辅学手段。图片、文档带有直观性、可读性等特点,教师对学科作业任务做具体分析,找到图片或者文档介入取点,对作业进行必要整合设计,以成功调动学生学习思维。
如教学浙教版七年级信息技术“编辑文字”,学生小学阶段就已经学习过汉字输入的相关内容,对文本设计有一定操作基础,教师要为学生准备更多文字编辑的任务,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教师设计学科作业方案时,要有意识做出改变,积极渗透文字编辑任务,将书面作业改为电子作业,这样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能够提升训练效度。如语文学科的习作任务,教师要求学生用电子文本的形式呈现出来,推送到班级微信群之中,不仅给学生创造了交流机会,还能够培养学生的操控能力,促进其综合素质的成长。学生利用电脑编辑文本,与书面书写有很多不同点,需要调动更多精力投入其中,训练效果自然大不同。如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教师推出一些文字性作业任务,要求学生以文档形式回答问题,或者制作一些电子图示,都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心理触动。学生对文本式作业形式有特殊感知体验,自然有更高接受度,教师对学科内容做整合处理,其训练效果值得期待。
学生都有文字编辑输入能力,因为平时应用机会有限,其操作效率大多不高,如果学科教师有意识推出相关作业任务,能够为学生带来难得训练机会,其训练价值也会超出我们的想象。学生在文字输入过程中,需要调动学科思维,手脑并用,其感知体验会更为深刻。因为学生输入文字的能力存在个体差异,教师要有循序渐进的意识,逐渐增加相关内容分量,这样才能获得预想的组织效果。学科作业信息化处理,具有更为广阔的应用前景,学科教师需要有创新应用的意识。
视频、音频、动画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助学手段,教师在学科作业设计时,要适时对作业的呈现形式做创新设计,引入信息技术内容,将作业进行立体化处理,刺激学生多种感官,以提升作业感知度。信息技术带有直观性、动态性的特点,学生对这些灵动的信息更为敏感。教师借助这些辅助手段展示作业内容,引导学生借助信息技术展开作业操作活动。学生都能够积极回馈,主动展开学习训练。教师大多习惯布设一些书面作业,学生很容易产生审美疲劳,如果能够借助直观信息技术,对作业做创新处理,能够给学生带来全新的体验。
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展开教学辅助,学生回应会更为主动,教与学互动更为频繁,其组织效果也会更高。如学习“分类整理信息”之后,学生对网络信息共享、交互有了全新认识,教师组织学生对众多信息做分类处理讨论,给学生提供交流机会。学生对信息名称、大小、类型、日期等特征有了一定认识,掌握了创建文件夹、移动、复制等操作要领,为进一步应用电脑奠定基础。学科教学中,教师布置信息化作业时,关涉信息分类是自然选择。如数学学科作业设计,需要运用数据处理软件技术,教师给出具体要求,让学生自行搜集安装相关软件,为进一步操作创造条件。如政治学科,作业关涉一些主题内容,面对海量的网络信息,需要做出合理分类,为进一步思考奠定基础。如物理实验案例信息搜集,需要对相关信息做筛选,找到需要的内容。如历史学科作业,要搜集历史大事件,唯有做出正确筛选,才能获得需要的信息,为作业形成强力支持。不管是哪一种学科,其作业都需要信息的支持,教师有意识地做关联设计,为学生带来更多信息处理的机会,都可能形成学习成长点。
学生对网络信息比较敏感,学科作业需要更多信息素材的支持,教师设计作业提出具体要求,给学生作业带来更多学习启示。学生基本掌握信息筛选、分类、整合的方法,为执行相关作业提供条件,教师对此有清晰认识,无疑能够创造更多训练机会,让学生在信息整合过程中建立学科认知基础。学科作业设计与信息做对接,其适合性更高,体现学科融合意识,学科教师设计作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信息应用基础。
教师设计信息搜集、课件制作之类的作业任务,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其训练效果也会更为丰富。初中学生有比较丰富的学习经历,对信息技术也比较熟悉,如果教师设计一些网络信息搜集、课件制作等作业任务,学生会积极参与其中。特别是课件制作,教师要求学生以视频、音频、动画等等形式展现作业,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进行实践操作训练,能够促进学生学科认知的顺利内化。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能力和意识都已经具备,教师在作业设计环节渗透学生信息应用内容,能够及时唤醒学生学习思维。
学生对智能手机、电脑、网络、多媒体等信息设备应用最为熟悉,教师推出信息化作业任务,学生不仅有更高参与热情,还能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如学习“搜集网络信息”的相关内容之后,学生掌握了信息搜集的基本手段,如果学科作业需要信息支持,学生都会主动行动起来。如语文学科有课内课外阅读结合方面的作业任务,教师要求学生借助网络搜集课外阅读内容,给出一些关键词,学生都会顺利找到这些素材内容,并主动展开阅读学习。网络信息搜集时,可以瞬间获得海量资源,教师指导学生做信息处理,能够拓宽阅读视野。如历史、地理等学科作业设计时,不妨渗透信息搜集任务,如历史大事、历史人物、历史年代等内容,地理名词、地理数据、地理案例等。学生对这些网络信息做筛选处理,解决了学科作业,促进学科知识体系的建立。如音乐、美术、体育等学科,利用网络搜集信息更为频繁,如音乐作品欣赏与网络对接,可以创造更多欣赏契机。
学生有搜集网络信息的基础能力,为多种学科作业操作提供保障,教师要做好学情调查,对学生信息应用情况做出客观评估,以便展开作业设计和组织。学生对信息搜集之类的作业任务有更高接受度,教师要对作业呈现形式展开创新研究,科学融入信息技术内容,以调动学生学习主动性。如果有需要,教师在课堂教案设计之前,给学生布设一些预习作业,利用网络搜集相关信息素材,这样可以为教师教学设计提供参数,也能够创造更多的训练机会。
学科作业设计要紧贴学生思维,信息技术辅助应用,无疑是最佳选择,教师对教学内容做深度分析,找到作业设计与信息技术结合点,对作业任务做创意设计,势必能够创造更多作业新起点。任务驱动、创客性作业,与信息技术衔接更为紧密,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做作业组织,学生对作业任务有更高责任心,自然会主动进入到实践探索环节。教师给予作业更多创造性,学生在信息技术辅助下展开具体探索,符合学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
教师设计一些探索性作业任务,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深度学习的机会。初中学生对挑战性学习任务有更高认同感,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心理展开设计,推出一些创客性作业任务,势必对学生的感官带来更冲击,其训练效果值得期待。在教学“公式与函数”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展示班级阶段性考试成绩表,利用“公式和函数”相关功能,计算总分、平均分、及格率等数据。学生对考试分数最为敏感,教师要鼓励学生自行展开操作,对关心的数据做具体计算操作。学生都能够主动行动起来,对相关“命令”应用展开探索,逐渐掌握操作要领。数据处理追求快捷准确高效,学生通过学习这部分内容,对数据处理有了全新认识。学科教学中,教师针对学生数据处理能力基础展开作业组织,能够形成丰富训练动机。如数学学科作业中的数据处理,完全可以与“公式和函数”内容相对接,创造更多数据处理机会。如数学几率计算、函数处理时,都可以借助信息技术软件应用进行操作。教师精选作业任务,学生才能热情更高,其训练效果也会更好。即便是一些考查学科,也有调查数据处理问题,教师可以推出数据化作业任务,让学生借助电脑做处理工具,为作业训练增加更多内容。
学生对数据处理和应用比较有感觉,学科教师针对学生数据处理基础,布置相关任务,为学生带来更多实践操作的机会。学科作业设计渗透创客、任务驱动内容,不仅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训练机会,也能够顺利启动学生的学习思维,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进入学科核心。学科作业有自身特点,教师要做好对接处理,让信息技术成为学生处理作业的重要工具,这样可以发挥信息技术助学的功能。学科作业设计要体现学科特点,也要观照学生学力基础,还要考虑信息技术应用,教师需要做好全面思考,以提升作业设计的品质。
教师设计一些网络化学科作业,学生接受更为自然,信息搜集、信息共享、网络交互、网络展示和评价等,都可以与学科作业操作相结合,形成更多学习契机。网络作业设计,有效延伸学生的训练视野。教师要对网络作业呈现形式做创意设计,要求学生主动进入到作业探究环节,在具体实践中建立学科认知。如果有可能,教师还可以吸纳一些学生家长参与网络作业操作环节,这对学生也是一种激励。
学生对信息化作业有较高敏感性,教师针对学生学习心理展开设计,适时渗透信息技术因素,能够创造更多作业设计结合点。如“编辑数据表”,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能够借助excel软件,对图表做美化修饰操作,形成图表应用意识。学生先观察生活中的一些图表,对其特征做分析讨论,然后利用excel软件进行美化操作,逐渐掌握图表设计技巧。学科作业设计时,教师对学生图表应用能力做出评估,适时渗透相关内容,能够完成学科对接。如数学学科作业设计,需要处理很多数据,教师要求学生列出数据图表,并做数据分析,可以将数据做条理化处理。数学数据要求更为准确,在图表设计时,要注意贴近学科要求。如语文学科社会调查活动中,需要将调查数据做列表处理,还要借助处理手段,对数据进行具体分析,归结出调查结论。语文学科对数据要求不是很严格,教师在图表性作业分析作业要求设计时,要多关注图表的直观性,给学生带来更多心理触动。如英语学科作业设计时,教师要求学生将各种语法要点做成图表,也能够促进其认知的梳理。如物理、化学学科作业中也有不少数据内容,教师还可以将一些学科知识点作为作业任务,让学生列出图表,对知识结构做规划,也能够创造一些训练契机。学生接受图表性作业任务时,开始积极观察和分析,找到制作图表的途径,其训练热情不断高涨。
图表应用在不同学科作业设计中都有用途,教师根据学科作业需要做出设计,无疑能够创造更多训练机会。图表应用、图表展示、图表讨论,都可以借助网络展开,如果有需要,教师组织学生围绕图表应用问题组织学生做交互活动,也能够带来一些学习成长点。图表应用与学科作业相结合,需要技术支持,教师要做好研究和实践探索,以提升作业设计适合性,成功激发学生训练热情,以提升训练效率和品质。
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各种学科教学之中,特别是学科作业设计环节,教师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展开组织和探索,能够给学生带来更多作业启示。信息技术带有直观性、互动性、开放性特点,与学科作业设计有太多融合点,教师对学科内容展开深度分析,找到作业设计起点,结合学生学习基础,推出更多适合的作业任务,能够顺利启动学生学科思维,让学生在主动作业探索中成长学科核心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