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淮军民居特征性初探

2022-02-14 07:37印晶金
建筑与文化 2022年1期
关键词:青砖天井院落

文/印晶金 凌 峰

1 研究背景

为应对太平天国起义运动,在曾国藩指导下,李鸿章在家乡合肥组建淮军,太平天国运动平定以后,淮军将领纷纷回乡置办产业、新建住宅,因此淮军民居大多分布在合肥周边县市。淮军民居形成于晚清时期,地处江淮过渡区域,南北为皖南徽派民居以及北方四合院民居两大中国典型性民居。受到地域及历史文化影响,其建筑风格与徽派建筑及北方合院民居有许多相似之处。

淮军文化作为合肥历史上重要文化体系之一,合肥市政府现积极挖掘淮军文化,打造淮军相关特色产业,大力保护以及修复淮军遗址,如六家畈古民居群,刘铭传故居等[1]。合肥所存淮军遗址众多,大多分布在合肥市区(如李鸿章故居、享堂、昭忠祠、龚家花园等)、肥东县(六家畈古民居群、长临河古镇)、肥西县(三河古镇、肥西诸山)、庐江县[2],通过对淮军民居的研究对挖掘合肥历史文化具有深厚意义。

2 研究方法及研究对象

2.1 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文献搜集、实地调研与spss 软件分析相结合,通过文献资料了解合肥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特点,对民居形成原因提供理论支撑;通过实地调研搜集淮军民居庭院相关数据以绘制平面,以及通过照片采集进行特点归纳;采用spss 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探究其内在尺度特征,其与南北民居之间的关系。最终总结出淮军民居的特征性。

2.2 研究对象

本文研究对象是合肥地区环巢湖周围保存相对完整的淮军民居建筑,主要分布在合肥境内的市区、肥东县、肥西县以及庐江县。以李鸿章故居以及吴家花园为代表的普通民居建筑,也有以刘老圩、张老圩为代表的圩堡建筑。对于规模甚大的圩堡建筑,只研究其中与普通民居类似的住宅部分。通过筛选,选取了二十组淮军民居作为研究对象,通过这二十个案例探究淮军民居地域性特征(表1)。

表1 淮军调研民居统计表(表格来源:作者自绘)

3 淮军民居庭院空间特征性分析

3.1 独特的天井构成

淮军民居天井构成形式与传统天井式民居不同,由单坡屋顶与双坡屋顶共同构成“四水归堂形式”。图1 是笔者总结淮军民居中具有天井形式的民居图纸,其中刘秉璋故居、董寅初故居、长临河民俗博物馆以及百年邮政等民居侧面采用单坡屋顶,而李鸿章故居,其享堂库房、吴毓兰故居、吴育仁故居、吴球贞故居、唐五房圩以及九间厅等民居侧面采用双坡屋顶。

图1 具有天井形式的民居图纸(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就天井灰空间,传统天井式民居厅堂采用开放形式,前后空间贯通,以前后厅堂、左右灰空间以及天井共同构成天井空间。淮军民居一般厅堂封闭,形成类似“一明两暗”的建筑形式,以单独天井或天井与侧面灰空间共同组成天井空间,究其原因:

首先刘秉璋故居、董寅初故居、长临河民俗博物馆以及百年邮政等地处三河古镇以及长临河古镇之中,徽商云集。受到徽文化影响,且建筑相对来说比较密集,外墙紧靠,单坡内天井排除雨水较为合适。

而李鸿章故居,其享堂库房、吴毓兰故居、吴育仁故居、吴球贞故居、唐五房圩以及九间厅等民居所占基地比较大,处于圩堡或者地广人稀的古村落中,建筑零散,受到徽文化影响较小,天井形式自由,既满足“四水归堂”形式,又可以排除一部分雨水,减轻内院排水压力,再者侧面作为厢房及走廊使用,双坡屋顶可以提供一个合理层高,尺度舒适。

其次在采光方面,天井式民居多为两层,环天井空间都依靠天井采光,需要将厅堂做成开放形式满足其采光要求。且天井式民居通风除湿主要依靠前后空间贯通形成风压。而淮军民居多为一层,相对于天井式民居,淮军民居则很少有这种问题。

3.2 呈过渡性的庭院空间尺度

由于地域位置的特殊性,致使淮军民居存在纯天井式、纯院落式、天井与院落并存的三种民居形式,以下对天井与院落进行分开叙述,探究其庭院尺度特点。

3.2.1 天井空间

下图是笔者所调研20 处淮军民居共21 个天井,研究其长宽高、面积、高宽比、长宽比等探究其自身特点以及形成原因。

(1)从天井长度及面积看,淮军民居之间相差很大,最长长度达12.2 米,面积最大者88.93 平方米,最短者2.26 米,最小面积仅5.11平方米,面积过小的天井均分布在三河古镇。究其原因,三河古镇是古代经济重镇,货物集散之地,由巢湖水系冲积而成,地形限制及人口涌入造成三河古镇用地紧张,使得建筑随着河流及地形布置,其天井空间尺度虽然较其他民居小,但基本满足了采光通风的要求,见图2。

图2 淮军民居天井长宽高及面积统计表(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通过spss 软件对二十一个天井进行数据分析,与刘胜澜所总结的南方天井式民居各项数据进行对比后发现几点特点,见图3。

图3 天井高宽比、长宽比、面积直方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首先,天井长宽比与天井式民居比例相似,平均比例在1.8 ∶1 左右。而淮军民居天井平均高宽比为0.9 ∶1,显然这个比例远小于天井式民居,这是因为合肥地区淮军民居多为一层而南方天井式民居多为两层,后者天井空间更显深邃,采光通风能力不如淮军民居。

其次,21 个天井平均面积为40.06 平方米,而南方天井式民居天井尺寸在10 平方米到25 平方米之间[3]。据此看,淮军民居天井空间平均面积要远大于南方天井式民居。究其原因,江淮地区地势平坦,平原面积占比大,其建筑占地面积以及建筑进深都很大,不像皖南民居布局紧凑,因此天井面积也随之增大。

3.2.2 院落

下图是笔者所调研20 处淮军民居总共22 个院落,研究其长宽高、面积、高宽比、长宽比等来探究其特点及生成原因。

(1)从院落长度及面积来看,淮军民居之间相差很大,最长长度达19.4 米,面积最大者263.84 平方米,最短长度为6.66 米,最小面积仅为23.04 平方米,十五个数据中,李鸿章享堂的院落空间面积与其他院落面积相差很大,为263.84 平方米和228.29 平方米。究其原因,李鸿章享堂由享堂、仓房和祭祀区三部分组成,享堂部分为合院式布局,按照居住建筑修建,有“事死如事生”的说法,但建筑注重庄重,庭院尺度很大。仓房部分为享堂管理者居住,用来收佃租等,其建筑尺度宜人,见图4。

图4 淮军民居院落长宽高及面积统计表(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2)通过spss 软件对22 个院落空间进行数据整理以及分析后,通过与刘胜澜所总结的南方天井式民居各项数据进行对比以后发现几点特点,见图5。

图5 院落高宽比、长宽比、面积直方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首先院落长宽比和北方合院民居比例相似,平均比例为2.056 ∶1,北方合院式民居前院在3.33 ∶1 ~2.5 ∶1 之间,内院在1.25∶1~1.0∶1之间,后院在5∶1~3.33∶1之间。淮军民居院落平均高宽比为0.544 ∶1,显然这个比例远大于北方合院式民居内院高宽比。究其原因,合肥所处纬度的气候与北京有差异,江淮地区所处夏热冬冷地区,更加讲究夏季遮光纳凉,冬季采光保暖。北京所处严寒地区,冬季采暖为第一要务,为保证其采光采暖,尺度远大于江淮院落。

其次,据图表来看,这22 个院落平均面积为90.55 平方米,与合肥淮军民居天井数据进行对比,合肥民居院落空间面积天井面积尺度相差不大。究其原因,江淮民居建筑天井以及院落并存,且多成串联式布置,天井宽度比院落多了灰空间宽度,因此院落尺度相对天井来说相差不大。

3.3 多样的庭院空间组合方式

如图6,将20栋淮军民居建筑进行组合分类,按形式基本可将其建筑单体分为一明两暗、对合二进、回字形、转心楼四种形式。以下这几种建筑组成方式进行分别叙述:

图6 淮军民居组合单体(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1)一明两暗:即由一层或两层的建筑单体与三面围墙共同组成整体,规模很小,很少单独使用,一般作为多进建筑其中一部分使用。

(2)对合二进:即两组建筑与两面围墙对合建构组成,中间形成长方形庭院,这种组合方式可以作为一个小民居或者作为多进民居建筑的一部分。

(3)三合天井:即一组建筑与一面围墙对合建构,左右两侧有一个或者两个连接的厢房,中间形成方形庭院,这种组合方式可以作为一个小民居或者作为多进民居建筑的一部分。

(4)转心楼一般为二层,由于可以骑马围楼走一圈,又称为走马楼,开间与进深都可以很大,占地面积很大,可以作为独立的院落(唐五房圩),也可以成为多进院落中的一部分,建筑布局形式比较灵活,平面可不完全对称(李鸿章故居转心楼)。

究其形成原因:首先淮军民居地处江淮地区,文化杂糅,建筑风格同样兼具南北特色,受到合院式民居与天井式民居的共同影响,同时拥有天井与院落形式,使得建筑单体复杂多样。其次淮军民居庭院空间多采用串联连接,布局与一般民居类似,受到传统儒家文化影响,整个空间一般中轴线对称布置,且功能分区明显,女眷只能在限定的区域内活动(如转心楼以及后花园)。

3.4 气候适应性的围合墙体构造

合肥淮军民居围合墙体材料多为青石、青砖以及木材,在选材及砌筑方面都有很大考究。笔者所调研淮军民居均处于环巢湖周围,是历史上洪水泛滥地区。为了减少水患及潮气对建筑的影响,在墙体构造上一般有两种形式,一种为青石基础+密实青砖墙+空心青砖墙,二为密实青砖墙+空心青砖墙。

由于经济、水患、气候以及江右文化等多种原因影响,所有墙体均为青砖直接裸露,经过雨水长期冲刷,墙体呈现出青黄相接的颜色,这与南方民居白石灰墙以及北方民居青砖灰缝墙体有一定区别。

如图3 所示,由于江淮地区冬冷夏热的气候特点,古代合肥居民采用类似生土建筑的墙体构造,空心墙中采用泥土杂物填充,这种墙体构造手法使得房屋夏季阴凉,冬季温暖,是一种极为生态的建筑构造手法,也是其区别其他民居的一大特点。

3.5 青砖黄墙、黑瓦、红门窗为主的建筑色彩体系

笔者对20所淮军民居色彩统计并进行分析,按比例进行色彩归纳,得出合肥淮军民居庭院空间主要由青灰色、黄色、黑色以及暗红色四种色彩组成,笔者将其归纳为青砖黄墙、黑瓦、红门窗构成的建筑色彩体系。究其形成原因:

首先由于皖中地区气候原因,粉刷墙面易霉变脱落,所以墙体外部不加涂面,以青砖墙为主,因此建筑主色调为青灰。

其次淮军民居多采用实心墙与空心墙组合砌筑,空心墙采用泥土杂物进行填充,经过长时间日晒雨淋,裸露的墙体逐渐呈现黄色。

再者,古代江淮地区生产力有限,在烧制青砖过程中,出现介于红砖与青砖之间的砖,因此很多青砖表面呈现出青色、黄色及红色等多种颜色(图7、图8)。

图7 墙体构造(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8 民居色彩(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最后,江淮地区作为古代军事重镇,受到封建等级制度影响,建筑色彩使用受到较大限制,但是淮军作为官宦阶级可以使用普通民居不能用的红色。

结语

通过对20 个淮军民居调研及分析,对其天井“四水归堂”的构成形式、呈现南北过渡性特征的庭院空间尺度、多样的庭院空间组合方式、呈现气候适应性的围合墙体以及青砖黄墙、黑瓦、红门窗为主的建筑色彩体系等五个方面展开对淮军民居庭院空间特征性研究,并且解析其形成原因。

合肥地处江淮区域,环抱巢湖,古时长期受到战乱影响,并且作为古代水运重镇,经济繁荣,人口迁移较为频繁,使合肥先后受到道教文化、吴楚文化、中原儒家文化、徽文化以及江右文化共同作用,并且受到江淮地区冬冷夏热气候影响,使得淮军民居融合了“天人合一”、封建等级尊卑的思想,并伴随着马头墙、裸露青砖墙以及生土构造墙体等多种特点。

猜你喜欢
青砖天井院落
泥灰雕塑:青砖黛瓦上的技艺传承
不同火源位置情况下的内天井结构建筑
Neve Tzedek天井住宅
八一作品
古建筑青砖墙体修复施工技术研究
烈马
天井庭园,幻境犹深
青砖茶 良心做——湖南伟仁永巨茶业股份有限公司
雨天
院落里的黄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