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体育建筑的发展与保护研究
——以天津为例

2022-02-14 07:37喻汝青王佳弈李之祎
建筑与文化 2022年1期
关键词:体育场天津俱乐部

文/喻汝青 王佳弈 李之祎 赵 军

引言

自元明清以来,天津毗邻京城,位居要冲,交通方便,经济发达。由于与外界交流频繁,西方传来的体育活动与本地的传统体育活动交汇融合,逐渐发展出了有着天津特色的健身活动。1860 年开辟通商口岸后,它更是迅速地成为了西方体育传入我国最早的城市之一。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位国际奥委会委员王正廷、中国奥林匹克倡导者张伯苓、中国篮球之父董守义等体育先驱。

本文研究1860—1949 年间在天津兴建的满足人们体育运动、竞技娱乐的建筑,可根据使用主体分为三类:第一是供侨民使用的体育建筑,如回力球馆、英商跑马道、乡谊俱乐部等;第二是学校体育建筑,如南开大学操场、中小学配套体育场所等;第三是社会系统的体育建筑,如基督教青年会等[1]。

1 保护价值

1.1 历史文化价值

天津体育建筑是天津历史建筑中重要的一类,这类建筑体现了竞技精神和人文关怀,反映了当时的人民生活,是民族和时代的缩影。如今遗存的近代体育建筑融合了各国的文化和思想,对此进行研究,既可以了解到天津体育运动的发展历程,又为如今天津城市建设与建筑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历史文脉和文化资源。

1.2 科技艺术价值

中国原有的体育活动场所一般为天然形成的空地或是与宫苑结合。固定形制的体育建筑是由西方传入的,这类建筑对结构跨度和建造技术要求较高。因此,西方在带来新型体育活动的同时,也将先进的建造技术传入中国。与其他建筑类型不同,近代体育建筑的兴起为当时的建造业进行了一次技术革新,对研究天津近代建筑的结构功能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图1)。

图1 天津近代兴建体育建筑与现存近代体育建筑分布示意图(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天津近代体育建筑也将国外的建筑艺术风格带入国内,与我国建筑形态相互影响,体现了中西文化交汇的城市文化艺术特质[2]。如乡谊俱乐部的彩色玻璃穹顶、柱券等体现了强烈的英国风格,英国俱乐部的爱奥尼克巨柱、拱券门窗体现了典型的折衷主义建筑风格。

2 发展沿革

2.1 起步期(1860—1897 年)

1860 年后西方体育传入天津,在天津水师学堂、天津电报学堂、北洋武备学堂、天津医学堂等新式学堂开展近代体育项目。与此同时,西方教会、侨民也将田径、游泳、球类、赛马等活动带入了天津。新式学堂和教会经常组织运动会,西方近代体育在天津逐渐普及,更多的青年得到系统的体育训练。这时的体育活动多在学堂内的操场或者圈出的空地举行。1863 年,英商“天津赛马会”在海光寺的一处空地举办第一次赛马会,并在1871 年建造第一处临时赛马场,赛道1.25英里,整体呈圆形,这是天津近代第一处体育建筑。1895 年12 月,天津成立了中国城市第一个基督教青年会,推广普及近代体育,并在1897 年建成第一座基督教青年会大楼,内设运动场所[3]。

2.2 发展期(1898—1936 年)

19 世纪末20 世纪初,天津近代体育建筑进入蓬勃发展期,民园体育场、新华路体育场、和平游泳馆、和平体育馆、河东体育场、北站体育场等都在这段时期建造。1934 年天津建成了近代规模最大的体育场——北站体育场,并举办了第十八届华北运动会。该体育场包含网球场、篮球场、足球场等设施,配套有浴室和休息室,设施齐全,功能多样,已初步具备“体育综合体”的特征。这段时期也兴建了很多供侨民享乐的俱乐部建筑,如英国乡谊会俱乐部。它是一座混合结构庭院式二层楼房,外以红砖做饰面,内部包含剧场、舞厅、游泳池、乒乓球室、保龄球室等功能[4]。

2.3 停滞期(1937—1949 年)

1937年,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天津沦陷,很多体育活动场所被查封,不少设施被毁,运动场地遭到破坏。尽管日伪军为了粉饰太平,组织了一些表面上的体育活动,但几乎无人参加。这个时期的体育建筑遭受了极大的打击,几乎没有新的建设,旧的场所也很少有人活动。很多体育人才流失,体育事业进入了停滞期,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逐渐复兴起来。

3 保护与改建历程

3.1 保护与改建现状

作者对天津现有近代体育建筑进行走访,发现很多建筑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部分建筑(如北站体育场)已不复存在。不少遗存下来的建筑受到了极大的损坏,如立面严重脱落,内部结构裸露等。这些建筑都经历了规模不等的改建和修复,但由于修复手法使用不当,改建方式落后,重视程度不够,最终呈现的效果不佳。其中典型的案例——基督教青年会,一度整修为天津市少年宫供人们使用,但随着少年宫搬迁,墙壁、天花板都有了不同程度损坏。

3.2 现存建筑概况

以下将简要介绍九座近代兴建的较为重要的天津体育建筑,他们为天津的体育事业提供了必要的场所。作为近代体育浪潮的见证者和传承者,他们的身世和经历值得我们去发现和探索(图2)。

图2 现存建筑外观 (图片来源:作者自摄)

(1)天津市干部俱乐部。原名英国乡谊俱乐部,由英商于1925 年兴建的混合结构庭院式二层楼房,整体呈现浓厚的英国田园风格。俱乐部位于河西区,功能全面,提供的娱乐服务在当时首屈一指。现已被改建为社会服务、娱乐健身的场所,场地原有景观多数保留,建筑整体保存完好。

(2)马可波罗俱乐部。原回力球场,1935 年由西侨建造,位于河北区。当时的人们以体育竞技为由在此行赌博之事,现用作娱乐餐饮、影院使用。对建筑的简单改造并没有让它焕发新的活力,仍然来客寥寥,是改造较为失败的案例之一。

(3)天津市少年宫。原址为基督教青年会会所,1914 年建成,今位于南开区,由西侨建造。这里是中国第一个室内篮球场。如今虽作为少年儿童活动的场所在使用,但内部设施老旧,技术落后,需要进一步的改造修缮。

(4)新华路体育场。原为英国球场,1890 年由英租界工部局修建,位于和平区,是天津修建较早,功能复合的大型球场。经过多次修建,场地功能、设施逐渐完善,向现代技术靠齐。现作为综合性体育场馆供民众使用。

(5)天津迎宾馆。原英商跑马道,位于河西区,1925 年建成。这是当时远东最大的跑马场,供英国人赛马之用,不允许华人参与。附属建筑即为乡谊俱乐部。现为天津迎宾馆,作为酒店向民众开放,已经完全失去了体育场所原有的功能。

(6)北站体育场。坐落在河北区,是天津市建筑年代最久,规模最大的体育场所之一,由河北省政府出资修建,于1934 年竣工。日军侵华时期遭到大肆破坏,至今经历了多次整修改建,原貌已不可见。

(7)民园体育场。位于和平区,由英租界在1926 年修建,主要功能为足球和田径。建国后经过多次改建,如今的民园体育场功能更为综合,配套设施有商场和博物馆等,但内外已按原貌进行了完全的重修。

(8)河东体育场。原名刘台体育场,位于河东区,为1924 年社会系统建造。解放后逐渐修建了看台、附属球场等设施,功能变得更加复合,与现代生活适应较为良好。如今主要功能为足球场,被市体委命名为“足球之乡”。

(9)和平游泳馆。原名浮水会,位于和平区,1902 年由工部局修建。原本是露天游泳池,1986年重新设计结构,整修为游泳馆,混凝土门架式结构,室内设备也逐渐完善。如今对市民开放,发展前景良好。

3.3 体育建筑保护改建存在的问题

(1)政府政策支持不够。2005 年7 月,政府出台了《天津市历史风貌建筑保护条例》,对遗存的天津历史建筑进行系统化的保护、利用和管理。但对于体育建筑这一类型没有更加详尽的、针对性的政策,保护时与其他的历史风貌建筑一视同仁,没有发挥出体育建筑的独特风格,使近代体育建筑的保护陷入瓶颈。

(2)不能适应现代需求。现存的近代体育建筑还保留着原始的功能格局,但其内部装饰普遍存在着内饰老化、隔音较差、通风不良、表皮脱落等各种各样的问题。虽然它们依旧保留体育功能向社会开放,但缺少国家机关监督,没有引入最新的运营模式。出于商业运营的目的,很多建筑被出租作为商用,不利于体育建筑的发展。如何将它们赋予新的生机,是目前体育建筑保护应当关注的问题。

(3)建筑结构老化。任何建筑都有其使用年限,天津近代体育建筑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慢慢老化,产生不同程度的安全问题。如北站体育场已被完全拆毁,另作他用。民园体育场也是经过多次大小改建,终不敌岁月,于2012 年完全拆除,按原有外表重新建设。

结语

通过对天津近代体育建筑的发展沿革及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保护与再利用。(1)可考虑利用体育馆独特的空间感受,保留部分历史痕迹和体育功能,将其改造成具有时代特色的新型综合体。置入购物、休闲娱乐、场景交互等功能,将历史风貌与现代结构技术、空间营造方式相结合,既拥有独特的空间感受,又是闲暇时间小坐游乐的好去处,这对现代人有着极大吸引力。(2)改善内部自然采光及人工照明,置换通风系统,利用新能源,增加现代化的功能用房,采用更安全舒适的内部设施:如现代化的桌椅、缓冲地板等。于此同时增加更多的共享空间,满足现代人交流、休憩的需求。(3)在天津近代体育建筑中引入新的技术模式,让历史建筑可持续发展。近代体育建筑的宣传不能只停留在网络和纸质媒体上,可结合VR 技术和立体多感官等数字技术展现近代体育建筑的独特风貌,加强使用者对近代体育建筑的参观体验。

猜你喜欢
体育场天津俱乐部
如果天津有“画”说
Two Funny Men
天津卷
《天津之眼》
天津
他只做有“思享”的讲座,让小小微信装下一个“万人体育场”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
侦探俱乐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