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介面空间”视角的创新街区空间营造策略研究

2022-02-14 07:37周星呈南雅卿
建筑与文化 2022年1期
关键词:产业园营造层面

文/周星呈 南雅卿

引言

城市的创意产业作为经济、文化和科技相融合的产物,是衡量一个地区综合创新能力、经济活力和整体竞争力的重要标志。当前,国际上的创意企业和创新活动与大都市的旧城复兴联系密切,大量的创意企业选择重回城市中心,形成了今天城市当中的创新街区[1]。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和 “新型城镇化”[3]两大国家战略背景下,城市如何充分发挥主城区的作用来激活创新街区的空间活力、吸引创新企业,这些问题成为当下学术研究的热点。

国内学者对创新街区展开了众多研究,邓智团[4]通过对美国剑桥肯戴尔广场创新街区的研究发现,第三空间通过向创意阶层提供非正式的交流和工作场所能够有效激活城市创新街区活力。张净[5]通过分析布鲁克林科技三角区城市空间更新策略,强调要打造个性鲜明的科技界面。刘帅[6]通过总结创新街区发展特征,强调生活工作一体化的功能空间复合的开发模式。

本文从“介面空间”的视角出发,结合国内外创新街区、创意产业园区以及科技园区的发展历程和空间现象,总结其空间营造的特征,并提出我国创新街区空间营造方面的策略及建议。

1 相关概念解析

1.1 介面空间

介面空间的概念在学术界并没有严格的界定,刘泓志[7]对介面做出了如下阐释:介面的“介”表示“中介”和“介入”,意在体现联结和参与。本质上,介面空间是两种或多种关系的结合地带,不同的关系在介面空间处形成了一个新的场域。从空间关系层面,介面可以表示为公共和私人、移动和留驻、中心和周边的关系;从功能关系层面,介面可以表示为工作、生活、娱乐之间的关系(图1)。

2 创新街区各阶段空间营造发展特征

过去,传统的远郊产业园区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要求,主要是通过生产要素在空间上的集聚[8]。不同功能空间之间分散而孤立(图2 空间1.0;图3 空间1.0),园区内部因缺乏除生产以外的活动而普遍缺乏活力。传统产业园区是空间发展的最初1.0 阶段,空间营造关注基本需求的满足,因而空间建设中心围绕在与生产功能相匹配的内部空间上。

随着新兴科技产业发展,传统远郊产业园区的空间组织方式已经无法适应现代产业智力资源密集、产业规模较小、信息化与网络化的特点[8],园区空间发展进入到2.0 阶段(图2 空间2.0;图3 空间2.0)。在空间组织上,园区向更加集中化、多元化和一体化的模式转变,开始注重不同空间关系之间的协调与组合;在功能上,园区不再单纯以工业加工和科技产品制造为主要目的,部分生活的功能被组织进去。以上海浦东软件园和苹果研发总部为例,园区整体上内向性和向心性明显,内部存在一个尺度较大的景观核心空间,也是整个园区的活力核心;然而,由于区位原因,园区与城市之间互动不足,对外较为封闭(图3)。

随着创意产业和创意经济逐渐成为地区经济活力的重要驱动力,一方面,以上海为代表的大城市为了推进落实“退二进三”的战略要求;另一方面,需要为中心城区外迁后的工业用地指明转型发展方向,“都市工业”和创意产业园区开始发展起来[9]。典型的创意产业园,如:上海M50、成都东郊记忆和德国鲁尔工业区等,属于都市老工业厂房的艺术化再利用,其空间格局大体延续旧工业园区,空间组织仍然具有内向性的特征(图2 空间3.0;图3 空间3.0)。此时,不同功能之间不再是机械地合在一起,而是进行有机结合,工作、生活和娱乐之间关系的介面开始出现(图3)。

图2 国内外创新发展案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3 空间组织与功能要素分布模式的发展过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近年来,创新创业企业大量在高密度的城市化区域集聚,形成了知识高度密集的创意化的城市街区[1]。以纽约熨斗区“硅巷”和上海创智天地与复旦大学路地区为代表的创新街区,分析它们的空间组织模式可以发现,创新街区本质上并没有明确的边界,是一个完全动态的、开放的城市街区,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园区。创新街区广泛地分布在高度城市化的生活区域,完全与城市活动融为一体,街区空间外向化、功能要素的自由流动,在生活、工作和娱乐等方面与城市频繁而密切地产生互动(图3)。

从传统远郊产业园区和近郊科技城,到城市内部旧改的创意产业园区,再到城市化生活环境的创新街区的创新发展,即从过去单纯的从事生产的园区,到生产与生活并重,再到不断吸引外来游客和城市居民、充满多样性的复合街区的发展过程。功能之间的互动关系走向复杂,介面空间成为创新街区空间营造的关键(图4)。

图4 功能互动模式发展过程(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 创新街区的空间营造策略

3.1 创新街区宏观层面的介面空间营造

创新街区是城市之中最具创意的地区,这样的地区一般也是城市网红打卡地,有很多城市居民和外来游客前来参观和消费。在宏观层面,即城市层面,创新街区介面空间的营造方式主要在于,作为城市的创新介面是如何标识自身并与城市空间进行互动。

以纽约市的高线公园为例[10],高线公园由废旧多年的高架铁路改造而成,全线2.4 公里,改造之后的高线公园不仅仅是一个社区公园,也是纽约市内大型的户外艺术展览区(图2、图3)。它不仅带动了周边地区的发展,还是纽约居民和游客必去的打卡地,成为纽约的新景观地标。高线公园以毫不间断的姿态横向切入多变的城市景观中,不同建筑类型在高线公园两侧混合排列。同时,公园全线全方位打开的室外社交空间,将公园区域与社区、街道以及城市融为一体。高线公园自身就是一个介面空间,它提供了一个街区与城市、社区与游客、城市与自然互动的场所。

3.2 创新街区中观层面的介面空间营造

创新街区在中观层面主要通过功能空间混合策略来营造介面空间。创新街区的混合开发策略主要有平面用地性质混合与空间立体分层混合两个层面[11]。平面用地性质混合通过在街区平面中的功能多元组织,弥补了单纯以“功能分区”为导向的用地开发短板,可以更好地应对创新人群需求的复杂性与灵活性,同时有助于激发街区的活力,营造地区的24 小时活力区。空间立体分层混合方面,将结合利用地上地下空间,通过立体连廊、下沉广场等空间形式手段,提高立体空间的可达性,模糊室外与室内、平面与立体的界限关系,引导行为活动更加自然地连接和发生联系,激发更多潜在空间活动的可能性,形成相互渗透溶解的功能互动关系介面。

3.3 创新街区微观层面的介面空间营造

在微观层面,街道空间关系和室内外空间交互机制决定了创新街区的介面空间营造策略,主要有三个方面:非正式办公空间、建筑的外向性、街道界面形象。第一,出于对互动交流的灵活便宜需求,创新办公、创客交流、创意展示等一系列活动,逐渐由传统封闭固化的室内空间,转向开放灵活的中庭、屋顶花园以及室外场所,从而突破传统固有场所,形成无实体边界的、具有高度灵活性的创新空间介面。第二,建筑空间外向性提高内外互动的可能,如:透明幕墙、灰空间、活动幕墙、院落空间等。第三,异质性的建筑风貌所塑造的街道界面形象,有利于触发更丰富的空间体验和感受。成都春熙路的巨型裸眼3D 屏幕通过分享3D 广告,吸引并聚集了很多前来观看的市民。这类场所的形成不是物理空间导向,而是通过有效的介面,用社会活动与需求定义了这个场外观演场所[7]。

结语

创新街区是城市创新活动的载体,也是当下城市经济的重要推动力。本文基于“介面中心”的视角,通过梳理不同发展阶段的科技以及创意产业园区的空间和功能发展特征,进一步明确了创新街区的空间组织特征、功能要素分布模式、功能互动模式的发展过程,其在空间营造方面是一种从“空间中心”的注重空间本体的设计到“介面中心”的注重功能间的交互关系的设计的转变。依据上述不同阶段创新街区空间营造特征的总结,并结合“介面空间设计”本质是关系设计的设计思路,本文提出了创新街区三个层面的空间营造策略:宏观层面注重标识自身并与城市空间进行互动;中观层面的功能混合策略;微观层面的非正式办公空间、建筑的外向性、街道界面形象的设计思路,为未来的创新街区空间营造提供设计依据和参考。

猜你喜欢
产业园营造层面
诚心为“侨” 营造“家”温暖
2021年山西将完成营造林26.67万公顷(400万亩)
基于选项层面的认知诊断非参数方法*
山西打造首个电商快递产业园
田园养生景观营造探讨
山西首个快递+农产品产业园将于10月建成
江苏宿迁建成扶贫产业园
擅长营造美好的音色 Marantz SA-10 S1/PM-10 S1
中国文化产业园100强名单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