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阳
在贞观四年,唐太宗李世民跟当朝一众公卿谈论反腐倡廉话题时,说到一句古语,“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此話可深以为戒。
唐人吴兢在《贞观政要·卷六·论贪鄙》中,记载了唐太宗这番语重心长的话语:徇私贪污,不但破坏国法、伤害百姓,即使事情没有败露,心中怎能不常怀恐惧呢?恐惧多了也有因此而导致死亡的。大丈夫岂能为了贪求财物,而害了自己的身家性命,使子孙蒙受羞耻呢?你们应当深刻地思考这些话。
在唐太宗这番话中,关于贪腐之人即便事情没有败露,也可能因为内心恐惧导致死亡的说法,虽有待证实,但在他治下的贞观年间,这样的情况或许偶有发生。在他身后的一千多年间,假如想要为这样的观点寻找论据也不容易。但是,“贤者多财损其志,愚者多财生其过”的古训,却很有道理。
所谓“贤者”,指的是道德十分完备的人,自然也可以说是十分高尚的人。这样的人假如财富陡然增加了,那么注意力很有可能会转移到财富的使用、怎样才能让自己更好地享受生活上来。而一旦如此,在其人生的道路上出现一时的彷徨与迷茫,失去事业上的进取之心,从此沉迷于物质享受,是很有可能的。
对于“愚者”,即遇事脑袋转不过来的人来说,巨大的财富极有可能令其失去理性,乃至于败家丧德。“都是钱多惹的祸”,如今这样的流行语我们不是经常听见吗?
由此,钱多财富猛,真的可能会让贤者丧失志向,也可能让愚者犯下更多的错误。唐太宗向他的臣子们阐发这样的道理,目的在于告诫大家,在自己的位置上一定要尽忠尽责,好好工作,别为钱财而犯法。
而我们能够想象的是,假如当官的都能听进他的这番教诲,那么就他们自身来说,无疑可以长久地享受朝廷给他们的丰厚俸禄;于国家来说,则可能因此政清官廉,永葆稳固。
不能不说,唐太宗的这些要求和愿望是十分善意的,然而其身后的唐朝发展却并未如他所期待的那样。随着唐太宗故去和代际更迭,大唐王朝的政风出现了很大幅度的下滑,一步步走上了前朝走过的道路,终究没能跳出“其兴也勃焉,其亡也忽焉”的历史周期率。虽然唐太宗对于财富的观点非常深刻、令人警醒,但封建制度本身的弊端冥冥之中早已注定了其朝代的命数。
纵观历史,居于高位者的谆谆告诫、从上到下的政府官员严格自律、看淡物质与爱惜名声、始终保持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这些固然重要,但建立健全的反腐倡廉制度,足以保证不管何人都不敢贪、不能贪、不想贪,无疑更加重要。
【原载《前线》】
插图 / 财富是把双刃剑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