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艳芬
几天前我从一个废品摊前经过,发现他们收了一大堆成包的新书。拿起一看,是某单位出版的一本工作文集,而且是精装。想当初,编辑、排版、审稿、校对、印刷、装订,耗费了多少人力物力?而现在,几百本书,却成为“文化垃圾”,被当废纸卖了。
以前也曾遇到一件这样的事情。上边一位领导出了文集,向下推销。正好我们单位有事需要请这位领导帮忙,于是就买了一千本。可拉回来以后,没有人看,只能堆在仓库里,最后都被当作废品处理。
当然,这些书花的都是公款。出书者或者得了名,或者获了利。身边人和下边人,也愿意成就这种好事。反正不花自己一分钱,又何乐而不为?只要能让领导高兴,自己就有机会。至于那些书会不会成为垃圾和废品,没有人在意。
公款制造垃圾,私款也制造垃圾。这些年最流行的一件事,就是个人出书。一开始,是有些经常在报刊上发表文章的人,积累到一定程度,便要出个文集,以便作为加入作家协会的资本。还有一些人,多年呕心沥血,创作出一部长篇小说或其他作品,想要通过出版,实现自己的作家之梦。
到后来,一些没有能力发表作品的人,也想通过出版,一举成名天下知。于是,有条件出书的人出书,没条件出书的人也出书。而且只要你肯花钱,就有出版机构帮你运作。
很多的诗歌、散文,在书店里摆一年,一本都卖不出去。无奈只得自己推销。有权的用权,有关系的用关系,没权也没关系的用脸皮,好歹都能卖出一些。而那些书的命运,可就惨了。好一点的,束之高阁;差一点的,直接被扔进废纸堆。
而更严重的“文化垃圾”,不在书刊,不在报纸,而在微信。很多微信群里,每天都有几十条甚至几百条新消息,其中有半数以上,都是“垃圾”。
一类是“震惊体”新聞。什么“刚刚发生”“最最严重”“必须要看”“马上转发”。看似毛骨悚然,实则空洞无物。
二类是“爆炸性”小说。“废物女婿变富翁”“穷困男孩当老板”“草根小伙做大官”“财色兼收奇葩男”……浮夸情节,无中生有,画饼充饥。
三类是“跟屁式”胡侃。出了一件新鲜事,就有一万人跟在后边评说。为了赚流量,不惜哗众取宠、胡猜乱想、凭空捏造。
四类是“自恋式”创作。有很多的人,天天在微信群里晒自己的作品,或诗词、或书画、或楹联、或感悟。其中不少味同嚼蜡,点击寥寥。但他们自己,却乐在其中。
五类是“有偿式”造势。有些人把自己的公众号,也变成了赚钱的工具。只要你给我钱,我就帮你编辑、转发、点赞、跟帖。
谁在制造“文化垃圾”?一是急于升迁的人,说是政绩,实是垃圾;二是急于出名的人,故作高深,沽名钓誉;三是急于获利的人,唯利是图,见利忘义。
有什么办法呢?我们只能各自小心,认真筛选。对那些“垃圾”制造者,一经发现,立刻屏蔽。或者,任你天花乱坠,我自岿然不动。
【原载《讽刺与幽默》】
湖南常德 王 炜荐
插图 / 书籍走向废品站 / 佚 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