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见福楼拜:从未远去的“包法利夫人”

2022-02-14 09:42李亚丽
看世界 2022年2期
关键词:包法利夫人包法利福楼拜

李亚丽

1991年的电影《包法利夫人》剧照

1848年的夏天,诺曼底大区各地的报纸刊登了一则简讯:27岁的法国女人德尔芬妮·德拉马尔,因不满婚后的平淡生活,想要在物欲与情欲中寻找满足。结果她在购买奢侈衣物和居家用品上欠下巨款,又被情人所弃,最后在情感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下自杀了。

这个故事给了小说家居斯塔夫·福楼拜(Gustave Flaubert)灵感。彼时,他正处于创作的摸索阶段,写了两本小说,但都没有成功。在好友建议下,福楼拜决定以德拉马尔的故事为原型,创作一部长篇小说,即后来成为法国文学代表作的《包法利夫人》。

一个女人的欲望故事,何以将福楼拜送上文坛巨擘之位?

1821年,福楼拜出生于诺曼底地区鲁昂市的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父亲是当地有名的外科医生,哥哥阿希尔继承父业,也是名医。和哥哥相比,福楼拜发育迟缓,直到9岁才学会识字。可神奇的是,在常人眼中智力低下的小福楼拜,却展现出了文学天赋。

17 岁的福楼拜甚至写道:“艺术高于一切,一本诗集胜过一条铁路。”

照顾他的女佣非常擅长讲故事,这些奇思妙想使他还不会阅读,便会在头脑中构思各种故事。识字之后,小福楼拜便开始爱上读书,甚至自编自演戏剧。福楼拜13岁时就编辑了手抄报《艺术与进步》,14岁就迷上文学创作。但即便有这样的天赋,父亲并不看好。

19岁的福楼拜中学毕业之后,就被父亲“安排”进入巴黎大学法学院就读,但实际上他对法律丝毫没有兴趣,也很少去上课。他仍然偷偷住在鲁昂,每天不是沉浸在雨果的浪漫主义作品中,就是醉心于斯宾诺莎的唯理主义。

福楼拜的肖像油画

福楼拜曾说:“在我身上存在两个截然不同的人:一个酷爱大叫大嚷,酷爱激情,酷爱鹰的展翅翱翔、句子的铿锵和臻于巅峰的思想;另一个竭尽全力挖掘搜寻真实,既喜爱揭示细微的事实,也喜爱揭示重大事件……”

然而,“不务正业”的后果,是三年之后福楼拜在法科考试中的失败。紧接着在1844年,福楼拜又突发神经官能症(类似癫痫),这让他自此与父亲青睐的“正统事业”告别。

因祸得福的是,福楼拜终于迈向梦想,走上中意已久的职业写作之路。加上出生于医宦之家,福楼拜并不需要过多考虑生计问题。他住在父母留给自己的近郊克鲁瓦塞小别墅里,每天琢磨着如何写出震惊法国资产阶级的妙作,于是直到36岁才正式发表自己的作品。

福楼拜的少年时代是在浪漫主义风靡法国的时期度过的,雨果曾是他心中的偶像。17岁的福楼拜甚至写道:“艺术高于一切,一本诗集胜过一条铁路。”

后来在法国诗人兼小说家勒普瓦特万的影响下,他开始沉迷于巴鲁赫·斯宾诺莎的唯理主义,以及19世纪中期在法国流行的实证科学。

所以,在福楼拜早期的作品中,他极力将浪漫主义的激情与科学缜密的写实相结合,创作了以自己青少年时期生活为素材的《情感教育》长篇小说的初稿蓝本,和以基督教隐修士之传说为题材的小说《圣安东尼的诱惑》初稿。然而好友看过之后,都表示平平。于是这两部作品也暂时搁浅。

从法国当时的社会和文学环境来看,浪漫主义作品确实为主流。许多作家认为,从资产者的日常生活中撷取题材十分困难,作品要想出彩,只能依靠杜撰的故事和离奇的情节。所以,“写实”本身也是不被看好的。

福楼拜的长篇小说《包法利夫人》插图

经历两次失败之后,福楼拜不仅没有放弃写实,反而决心不再走浪漫主义道路,将浪漫主义的主观抒情成分,有意识地从创作中剔除。

在福楼拜看来,文学的力量不在故事本身,而在于作者怎样叙述、描写和处理。于是,在1856年,他第三次发起文學上的进攻,并创新性地创作了一部客观主义风格的“新小说”。

1856年,《巴黎杂志》连载的一部小说轰动文坛,也在社会上引起轩然大波。司法当局对作者提起公诉,指控小说“伤风败俗、亵渎宗教”,并传唤作者到法庭受审。这位作者是福楼拜,而这部小说就是《包法利夫人》。

最后,审判以“宣判无罪”结束,然而《包法利夫人》却在文学领域一炮而红。福楼拜的第三次创新性尝试,成功了。

在福楼拜看来,小说可以被称作“生活的科学形式”,作者应约束自己的感情,像科学家对待大自然一样去冷静客观地对待眼前的作品。他认为,“作者的想象,即使让读者模模糊糊地猜测到,都是不允许的”,“优秀的作家应该凭理性而不是激情来从事写作,激情地位愈小,作品艺术性愈高”。

以发生在诺曼底的真实故事为蓝本,《包法利夫人》的故事线并不复杂:出身农村的女主角爱玛,从小被父母送到修道院接受贵族化的教育,在嫁给乡镇医生以为能迎来浪漫生活时,却发现现实婚姻的琐碎与无聊。她不甘现状,在反复偷情与贷款购买奢侈品中寻求满足,最后无力偿债,情人又都弃她而去,爱玛最终选择服下砒霜自杀。

这略显俗套的人生悲剧,出彩处就在于福楼拜以“冷静客观”的笔触,呈现了这一悲剧的前因后果。他并没有对出身平民阶层的女主人公进行道德审判,反而揭露了大量资产阶级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揭示了浪漫与现实的鸿沟,同时反映了他对“浪漫”的厌恶。

福楼拜曾对好友说:“爱玛,就是我!”的确,他毕生都处在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之中:出身于资产阶级,却看惯并厌恶了这个阶层的虚伪和庸碌,同情下层群众,却深知人的复杂欲望和虚荣永远都得不到彻底满足和释放。

福楼拜花了5年时间才完成《包法利夫人》。他反复修改,悉心打磨,1800页正反两面写满的《包法利夫人》草稿,删减到最后只剩下不到500页。圣伯夫从《包法利夫人》看出了“一种新文学的标志”;左拉宣称“新的艺术法典写出来了”。这些说法即便略显夸张,也证明了福楼拜这一尝试的成功。

有了成功的经验,福楼拜又花4年创作了《萨朗波》,接着重写了《情感教育》和《圣安东尼的诱惑》。之后,1875年至1877年,他创作了《淳朴的心》《圣朱利安传奇》《希罗迪娅》等短篇小说。

晚年福楼拜依旧伏案于长篇小说《布瓦尔和佩库歇》的创作。然而1880年,他突发中风去世,未完成的《布瓦尔和佩库歇》也成为他留给世界的最后一部作品。

福楼拜曾说:“我可怜的包法利夫人,正同时在法兰西20个村落里受苦、哭泣。”

如今两个世纪过去,他似乎从未离开。

责任编辑吴阳煜 wyy@nfcmag.com

猜你喜欢
包法利夫人包法利福楼拜
《包法利夫人》之爱玛与包法利的关系分析
一块棉布造就莫泊桑
福楼拜的『笨学生』
再读经典《包法利夫人》
莫泊桑拜师
文化隔阂的尴尬:“潘金莲”翻译成英文该咋说
《包法利夫人》与拉波那德的插图
电影《包法利夫人》中艾玛形象塑造解读
包法利夫人的浪漫之殇
《包法利夫人》中的环境描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