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丽梅
语文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往往以问题为抓手开展教学活动,精心设计好一两个主问题,让学生潜心思考,充分交流,就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但是在实施中,有的教师设置的主问题,要么是学生已经知晓的问题,过于简单;要么是落入俗套的问题,调动不起学生的兴趣;要么不对接学生的疑问,以致收效甚微。
那么,教师在设计主问题时,应注意哪些方面呢?
一、主问题,应重视“读者反应”
在阅读教学中,我们不应只重视作品的理解,而忽視读者的反应。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读出独属阅读体验。学生的思维过程是从“我”到作品再到“我”的过程,即认知、理解、评价、论证的过程。因此提出的主问题要从“我→作品”的阅读过程转换为“作品→我”的反应结果。
比如教学《社戏》时,有教师让学生阅读从原文中删去的部分,即“我”在京城看戏三次无聊的经历,提出的主问题是:这部分表达了怎样的情思?就不如改成:你是否赞成编者删去?并阐释理由。比如教学《一滴水经过丽江》时,提问:“丽江美在哪里?”就不如问:“如果你是一滴水,这一路走来,你想在丽江的哪个地方多待一会儿,为什么?”比如教学《太空一日》,教师询问学生“太空一日”是惊险刺激的一日,说说发生了哪些意外。就不如改成:用一个词语形容“太空一日”的经历,并结合全文说出你的理由。
重视“反应”不仅能让学生理解文本,更重要的是形成自我观点。教师基于学生反应提出主问题,可以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主问题,应侧重语言建构和情境化
阅读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借助别人的妙用建构自我,对文章的语言特色、语言技巧尝试借鉴。比如学习《范进中举》,有老师提问:围绕范进中举,形形色色的人物粉墨登场,如胡屠户、众乡邻、张乡绅……请赏析这些人物的形象并体会讽刺手法的运用。不如改为:如果你想写一篇小说,讽刺现实生活中的某类人,请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谈谈本文给你的启发。提出的主问题应着力于学生语言文字运用的提高。如果说赏析仅仅指向文本,那么建构面对的是学生;如果说赏析指向的是现在的品味,那么建构着眼于以后的运用。
叶圣陶先生曾指出:“教育所以可贵,乃在能为儿童特设境遇使他们发生需求,努力学习。”落实在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提出的主问题应当侧重情境化,避免刻板冷漠,可以采用模拟情景、带入语境、调动情感体验等方式。
通过模拟情景的方式创设主问题,让学生联系生活,在生动有趣的体验中开展学习。例如教学《中国石拱桥》时,让学生当导游讲解赵州桥和卢沟桥;教学《梦回繁华》时,让学生当专家进行评析。这就可以让学生仿佛置身其中,充满亲切感,而不是枯燥地阐述说明对象的特点。
通过带入语境的方式设计主问题,可以增强学生的想象力和细读文本的能力。比如执教《社戏》时,可询问学生:“如果你来到平桥村,你最喜欢和谁成为朋友?”这样的主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研读课文,不仅可以让学生体会“我”的童年的美好生活,而且逐一分析文中出现的人物的特点,产生同理心,获得新的认知。
通过调动情感的方式生发主问题,可以加深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如执教《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时,可先让学生回忆自己遇到过的困难和挫折,品味其在自己人生中的重要意义,然后再让学生去揣摩作者的观点和态度,他们就容易和文本产生共鸣。设计的主问题如果能够打开学生的心扉,就能使学生学以致用,在思想情感上得到共鸣。
三、主问题,应陌生化、可选择
1.追求陌生化,避免流俗
单一、模式化的提问形式,必然会导致学生思维的麻木和兴趣的丧失。提出的主问题,要适当陌生化,引领学生超越浅层次理解,激发新鲜感和好奇心,促使学生深度阅读。
比如执教《湖心亭看雪》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文中的矛盾点,这样一下子就激发出了学生的探究欲望,最终学生通过看似矛盾处触摸到作者孤傲寂寞的心灵。比如执教《渡荆门送别时》,教师可以由学生学过的送别诗引入,让学生说说这首诗是谁送别谁。学生先是茫然,然后在不断读诗思考、交流争辩中找到答案。采用陌生化策略,让主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不用老师耳提面命,学生就迫不及待地投入阅读思考了。
2.选择多元化,面向全体
学生的兴趣点是不同的,为学生提供多种可选择的话题,更有利于开展多元化、差异化教学,实现因材施教。因此,教师提出主问题的时候,可以多给学生些话题。
比如执教《罗布泊,消逝的仙湖》时,笔者从不同角度出示了5个角度、13个小话题供学生选择。
(1)概括课文的角度:课文内容简介。
(2)抒发情感,表达感受的角度:①一株胡杨的诉说;②塔里木河的呻吟。
(3)赏析语言的角度:①课文中的数字;②课文中的忧患意识;③四个“盲目”用得好;④我这样品析课文中的一段话。
(4)结合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①梦回仙湖;②悲剧还在上演;③假如我是一位百岁老人。
(5)利用课文中的某些片段,或者组合课文中的文句来写:①说说“问题出在今30年”中的“问题”;②课文中的“水”;③“我”眼中的罗布泊(或罗布泊的泪水)。
借助多元化的选择,努力追求“开放而富有活力”的新课堂。求深不求广,学生无论选择哪一点作答,都要细读文本,不断思索,从而对知识点理解得全面、有深度,真正起到训练作用。
总之,教师设计主问题时,应努力做到重视读者反应,侧重语言建构和情境化,求陌生化、给选择,符合新课标的要求,有利于助推学生的全面发展,构建出新的语文课堂。
[本文系山东省基础教育教学改革重点项目“构建基于学生感受、质疑、发现的语文新课堂”的阶段性成果(编号:3700012)与潍坊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基于学情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主问题’设计与实施的研究”的阶段成果(编号:2020WFYB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