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禹森
摘要:由邢键钧导演的网络悬疑破案剧《猎罪图鉴》以画像师这一职业为切口,打破了以往传统破案剧主角大多是心理师、侦探等职业的固化,凭借剧中三维身份界限的消弭與模糊、情节的对立与融合给了观众崭新的视角,同时传递了当下最具代表性的社会价值,为悬疑破案剧提供了新的借鉴范本。但该剧用仅仅20集的数量展示了好几起案件,细节漏洞较多,逻辑经不起推敲,是该剧的硬伤。通过分析《猎罪图鉴》的得与失,对国产破案剧的影视创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猎罪图鉴;身份重构;情节建构;社会意义;叙事逻辑
近年来,国产破案剧势如破竹,不乏有《沉默的真相》《灭罪师》《白夜追凶》等佳剧,打造了国产破案悬疑类型良好的口碑。推理、悬疑、破案等元素成为破解当下影视流量的一串密码。2022年3月,柠萌影业出品的《猎罪图鉴》正式开播,自播放以来不断登上微博热搜。然而,观众和部分专业剧评人对《猎罪图鉴》的评价呈现出褒贬不一的态势。《猎罪图鉴》凭借剧中人物身份的消弭、情节与隐喻的双重建构以及所传递的思想价值赢得广泛好评,在充斥着“罪”的角落里“猎”,找到正义的曙光。
一、身份的消弭:角色定位的模糊性
破案剧最重要的组块单位是案件,一个案件中最重要的元素则是人物。人物是案件展开和推进的决定因素。通常来讲,破案剧的人物有三维身份,分别是犯罪者、受害者和破案者。学者查·德里把这三维身份命名为“爱伦·坡推理小说角色三角公式”,分别为罪犯、受害者和侦探。[1]犯罪者的作案动机决定了案件的展开维度,破案者的决策推进案情的发展,受害者的视角则提供了案件的多种可能性。由此可见,人物身份在破案剧中是至关重要的决定性因素。然而,随着戏剧影视编剧创作理论的更新与深化,这三维身份呈现出了“消弭”的趋势,换句话说,这三种身份并非永恒固定,它们在不同的情境会消失与重建。
曾有学者提出“角色边界消解化”的概念,该学者认为这三种身份的边界正在逐渐消解,可以无限接近甚至出现了相互转换。[2]而这里所讲的三维身份的“消弭”与“重构”就是建立在这种身份的消解基础上。正因边界被消解了,角色的定位逐渐模糊,在一定的历史时期,犯罪者很有可能是受害者,超过界限范畴,经历身份的消弭,萌发犯罪动机,进行重构才最终成为犯罪者。受害者反之亦然。
纵观《猎罪图鉴》20集,细数大概有10起案件,几乎有四分之三的案件都遵循着一个规律:犯罪者在某历史阶段遭到了受害者(及其身边人)的迫害,于是催生了犯罪心理。比如故事开篇的第一起案件,讲的是整容医生梁毅被杀身亡,而犯罪嫌疑人锁定在他的五名顾客身上。这五位顾客都曾遭到过梁毅的迷奸,并且还被拍摄了大量的隐私视频而遭到威胁。最终,其中一位高级建筑设计师不愿再忍受梁毅对自己的威胁,设法毒杀了梁毅。第四起案件中犯罪者陈铭锋绑架了自己的女友华木姚,背后的真正原因是华木姚的未婚夫陈廷飞顶替了陈铭锋的名字上了大学,而真正的始作俑者竟是华木姚的校长父亲。第六起案件中犯罪者陈秋雯和陆婷合伙杀死了有着家暴倾向的男友。不难看出,这几起案件都表示,在曾经的某个阶段范畴里,犯罪者是受害者本身。建筑师被迷奸威胁、付出了努力却被顶替上大学的陈铭峰以及长期遭到家暴的陈秋雯和陆婷,他们在忍受施暴者的不公和蔑视时活化了内心的暗斑并作出了反击,产生反击心理和决策的这个过程就是身份的消弭,在决策执行后,他们的身份又进行了解体和重构,成为了意义上的犯罪者。同时,那些被杀害的“受害者”曾在同一个范畴里又是给了他们毁灭性打击的“犯罪者”。
值得注意的是,这种身份的消弭并不是绝对性的。他们虽然已经完成了由受害者到犯罪者的重构,但是他们曾经作为受害者的良知与光芒并没有消弭,而是一直保留在内心深处。陈铭峰在与华木姚的接触中真心喜欢上了这个女孩儿,为了她,他展现自己优雅、绅士的那一面;陈秋雯和陆婷在警局戴着手铐仍不忘对着对方微笑,说出一句“对不起”。而那些意义上的受害者,观众可以随处感受到他们内心的肮脏和不堪,陈廷飞在面对警察的问话时一副事不关己、高高在上的态度,与他顶替别人上大学的模样如出一辙。正是这种相对化的消弭给予了观众思考的空间,这些犯罪者内心的良知使整部剧的价值上升到了人文主义的高度。
人物是破案剧的核心。作为影视剧,必须要有明确的正邪对立,但作为研究样本,受害者与犯罪者身份的消弭便使之更有人文主义色彩。将人物塑造得更加“圆形化”是破案剧冲出重围的关键所在。除了受害者与犯罪者,如何将破案者更加“圆形化”,是当下编剧需要熟虑的问题。
二、情节的二元对立:明与暗的交织
通俗来讲,叙事型的影视剧一般有两条叙事线索贯穿全文,即明线与暗线。破案剧的明线一般是指破案者调查案件由此引发的一系列行动的故事线,暗线则是犯罪者如何被激发犯罪动机产生了危害社会的行为的故事线。之前有学者称这两条线为“叙事结构的二元对立”,指出“二者在整个破案故事中具有连续和因果的关系,二者的矛盾冲突构成了全剧的焦点”[3]。明线与暗线的博弈,成为破案剧故事吸引力的核心单元。
然而问题在于以往许多破案剧都将重心落脚在明线上,即警察们是如何凭借智谋破案的过程,暗线却落笔粗糙。当然,不可否定的是,两者之间必须要有一方被侧重描写,暗线的潦草有利于观众保持悬念感,不站在上帝视角反而有继续观看下去的欲望。但是暗线过于粗糙化和潦草化不利于整体的情节塑造,从结构上来说是不符合创作规律的。如何成功地把明线与暗线从对立的状态转化为融合的运动,是剧作者首先要思考的难题。《猎罪图鉴》则将这两者编排得非常好。
和大多数破案剧的模式一样,《猎罪图鉴》的明线是警察破案找到凶手的过程,然而不同的是,暗线中犯罪者的杀人动机和犯罪行为是通过剧中一个最重要的隐喻符号来实现的——画。男主角沈翊除了画像师、警察的身份,还是一名大学警校的美术老师。在这部影片中,许多世界名画在几起重点案件中都成了隐喻符号,作用就在于组成暗线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暗喻凶手的作案动机与背后真相。举例来讲,第一集中整容医生梁毅被杀身亡事件,在案件没开始调查之前,剧中镜头的第一个画面是沈翊正在向他的学生讲述名画《马拉之死》,让学生找到这幅画的三个秘密。《马拉之死》的三个秘密对应着此案的作案时间、空间等。在警方最终锁定真正的杀人凶手时,镜头又把沈翊讲述《马拉之死》的画面与侦查画面平行剪辑在了一起,构成了一组明线与暗线相互交织运动的场景,以便进行情节的推进。《马拉之死》的最后一个谎言是马拉由杀戮者变成了慈善者,而科黛则是拯救世人的女英雄,暗示着高级女建筑师为了防止梁毅的欺压和威胁产生了犯罪心理,她才是最后的凶手。第十二集是关于两个年轻女性陈秋雯和陆婷联手杀死了家暴男的案件,明线是警方察觉出了陈秋雯撒谎的破绽,无法判定陈秋雯就是真正的凶手,那么真相是什么呢?这时,镜头一切,转到了沈翊正在课上讲解阿尔泰米西亚·真蒂莱斯基的画作《朱迪斯斩杀赫罗弗尼斯》,画面内容里,两名女性联手杀害了邪恶势力的盟友,暗示着案件的背后真相是死者前女友陈秋雯和现女友陆婷联手杀死了家暴男友。由此可见,《猎罪图鉴》里的画作不仅仅只是具有表征意义的隐喻符号,同时还作为暗线,与明线互相交织在一起,以此构成了破案剧情节的二元对立,推动故事的发展,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增添了视觉感受。
剧里引用了大量的世界名画,看得出来编剧在取材时所下的功夫,在科普美术文化知识的同时也催生着剧情的波动。破案剧的暗线如何利用创作技巧巧妙地辅助明线,而不是被白板化,是当下破案剧在情节建构时需要做出努力的地方,《猎罪图鉴》则给出了一个优质的范本。
三、窘境:逻辑的桎梏
上述的讨论囊括了《猎罪图鉴》几大突出的闪光点,但是与之前豆瓣高评分的《白夜追凶》和《隐秘的角落》对比起来,仅仅在7分左右徘徊的《猎罪图鉴》还不能算是一部非常成熟的悬疑破案剧。在20集的数量范围内要叙述将近10起案件,几乎每两集就要讲完一个故事,其中还可能涉及两起案件穿插在一起,这对编剧的写作细节能力要求非常高。《猎罪图鉴》的窘境就在于,案件数量多,逻辑漏洞又非常明显,使之成了整部剧的桎梏所在。
首先,男主角沈翊的设定过于完美化。作为一名专业的画像师,沈翊有“三岁画老”的能力,但是作为一位美术专业出身的特聘警察,几乎每一起案件都是他一个人在推理,所有的关键细节和转折点都由他一人突破。主角光环过于浓厚导致其他警察变成了“背景板”。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并不是指美术专业的刑警不具备心理学和刑侦学的能力,而是过于彰显一个人的能力导致其他的群体被边缘化,逻辑上是不能让观众信服的;其次,在一些细节上,片方也没有处理得非常好。比如第一起案件中,戴手套和不破坏犯罪现场的原貌是警察最基本的职业素养,但是沈翊在没有戴手套的前提下直接碰了犯罪现场的酒杯。之后沈翊在出租车一案中,直接将犯罪分子的画像拿在手上,而不是尘封在文件袋或者机密文件中。制作者在设计这些细节的时候并不严谨,导致逻辑漏洞很多,影响了观众的观感。
2020年,《隐秘的角落》获得了业内一片好评,这里可以拿它和《猎罪图鉴》进行比较。《隐秘的角落》只有12集,篇幅更短,但是整体只讲述了一个案件,因此环环相扣,逻辑缜密,有非常大的叙事空间来铺垫细节。反观《猎罪图鉴》,几乎两集要讲完一个故事,每一集的时长只有30分钟左右,这就非常考验编剧的功底。叙事空间小了,细节铺垫的就越少,就很容易漏洞百出。除此之外,《隐秘的角落》虽然是网络剧,但是却有着电影一般的质感,它运用了单机广角运动场镜头——内部蒙太奇长镜头,将悬疑的氛围渲染得恰到好處,人物和影像融为了一体[4]。《猎罪图鉴》相较而言就粗糙了许多,在质感上还需要下更多的功夫。
《猎罪图鉴》较为羸弱的逻辑为它添上了败笔,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观众的观感。逻辑是否经得起推敲对破案剧来说尤为重要,它决定着悬念在观众心中的摇摆程度。
四、结语
这几年,中国本土的悬疑破案剧层出不穷,但是大多都缺乏高质量制作水准。希望以后的破案剧制作团队能吸取国内外优秀破案剧的优点,取其精华,补齐短板,为中国影视剧市场带来更优秀的作品。
参考文献:
〔1〕肖模.悬念惊险片:一个定义[J].世界电影,1992(6).
〔2〕王韵,李蓉蓉.边界消解与落差转化:我国悬疑剧类型转向下的悬念构建[J].中国电视,2021(12):65-69.
〔3〕雷颖.破案电视剧的结构主义初探[J].电影文学, 2007(12):66-67.
〔4〕李兰.(隐秘的角落)悬疑叙事策略浅探[J].美与时代(下),2020(12):120-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