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晓丽 薛本耀
(海南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海南海口 570228)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要求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设社会主义法治文化。《法治中国建设规划(2020—2025年)》中提出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奋力建设良法善治的法制中国。在全面依法治国背景下,高校学生作为法治中国建设的主要参与者,肩负着民族复兴大任,其法律认知度对建设法治国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人地矛盾的加剧,土地违法事件频发,据自然资源部数据显示,2017年,全国共发现土地违法案件7.52万件,同比增长1.60%,涉及土地面积29 800.00 hm2,同比增长10.70%,以农村土地违法案件居多。2021年1月,自然资源部公开通报13起重大土地违法违规案件[1],2021年5月,公开通报处理了31起擅自占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建房典型案例[2],涉及占用的耕地113.02 hm2,占用永久基本农田36.16 hm2。可见,依法治理农村土地违法问题任务艰巨,除了需要自上而下的管制外,更需要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
法律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3],也是法治社会每个公民的行为底线;提高学生土地法律知识的认知度,对于从源头遏制土地违法行为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旨在了解其对农村土地法律知识的认知度,为培养高校学生依法治国的责任意识,提高法律素养提出建议。
本研究采用抽样法,通过微信、QQ等线上平台推送问卷,为了保证问卷效度与信度,在正式调查前进行了小范围的预调查。本研究调查对象主要为不同年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
问卷内容主要有3个模块:调查对象信息、农村土地基础问题知识、农村土地热点问题知识。农村土地基础知识包括土地所有权归属、土地征收、耕地保护;农村土地热点问题知识包括农村“三块地”改革的内容、“农转非”后农户宅基地和承包地退出、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等。
本次调查共回收问卷312份,有效问卷299份,问卷有效率达95.83%。有效问卷中女生占50.57%,男生占49.43%;研究生所占比例为25.67%,本科生所占比例为74.33%,本科生中大一学生占样本比例11.11%、大二占比33.72%、大三占比17.62%、大四占比11.88%。
农村土地基础知识认知度分为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认知度(表1)、农村土地征收合法性认知度(表2)、耕地合法利用的认知度(表3)等,对应问题分别为农村土地所有权归谁所有、什么情况下可以进行土地征收、是否属于耕地合法利用行为。土地所有权归属是土地产权制度的重要内容,我国实行土地公有制,但城乡土地所有制不同,依据土地管理相关法律规定,农村土地除法律规定属于国家所有外,其余属农民集体所有。由表1可见,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认知度在不断提高。53.78%学生选择了“除法律规定属国家所有外,其余属农民集体所有”,也有8.11%学生表示不清楚,2.15%学生甚至认为土地归农民个人所有(私有)。
表1 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的认知度
土地征收是指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将原属于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变为国家所有,但不得以盈利为目的进行征收。按照土地管理法等相关规定,新建希望工程小学、建设水库、建设保障性安居住房属于公共利益,可以采取征收方式获取土地。由表 2可看出,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认知度越来越高。70.65%的学生选择了新建希望工程小学,68.98%的学生选择了建设水库,74.73%的学生选择了建设保障性住房,10.66%学生不清楚什么情况才可以进行土地征收。
表2 农村土地征收合法性的认知度
耕地合法利用是指耕地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用途使用,不得用于非农建设。由表3可知,除大一学生认知度偏低外,其他年级均超过70%的学生认为土地使用者不得随意改变耕地的用途,认为不得占用耕地建房和经营农家乐等,有11.68%的学生不清楚耕地合法利用的相关法律规定。
表3 耕地合法利用的认知度
农村土地热点问题的认知度主要包括农村“三块地”改革内容(表4)、“农转非”后宅基地和承包地退出(表5)、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表6)等3个方面,相应的问题分别为哪些属于农村“三块地”改革的内容、“农转非”后宅基地和承包地该如何退出、 农村土地使用权什么情况下可以抵押。
农村“三块地”改革指的是农村土地征收、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从表4可看出,随着学生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认知有很大的提高;31.61%的学生表示不清楚。
表4 农村“三块地”改革内容的认知度
“农转非”后承包地、宅基地退出是指农民进城落户后,原有的承包地、宅基地使用权的退出,有转让、退给集体等方式。按照现行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农转非”后承包地、宅基地须在遵循合法、自愿、有偿原则下退出。由表5可知,除大一学生外,其他年级以及研究生均有超出65.00%学生认为“农转非”后,宅基地和承包地应实行自愿有偿退出,但有7.88%学生认为应强制退出、5.66%学生认为应无偿退出,17.98%学生表示不清楚相关规定。
表5 “农转非”后宅基地和承包地退出的认知度
土地使用权抵押是土地融资的重要途径,是盘活农村土地资产价值的重要方式。依据农村土地承包法以及农村土地经营权改革的政策[4]规定,目前闲置住房及其宅基地、三权分置后的土地经营权以及 “四荒地”使用权以及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是可以抵押的。由表6可见,有近一半的学生认为依法分配的宅基地、以家庭承包方式取得的承包地、乡(镇)村企业的厂房等建筑物等均是可以抵押的,有18.17%的学生表示不清楚。
表6 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的认知度
为了解学生对农村土地问题的总体认知度,将表1~6中涉及的6个问题及其答案进行了汇总分析,将答案完全正确的情况统计为非常了解,其余则统计为不了解或不太了解,见表7。
表7 农村土地法律知识的总体认知度
就农村土地基础问题而言,学生对农村土地所有权归属、土地征收的合法性、耕地的合法利用等认知度为非常了解的分别为 53.23%、49.16%、69.00%;基础问题平均认知度为非常了解占 57.13%、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占42.87%,可见学生对农村土地基础问题法律知识的认知度处于一般水平。就农村土地热点问题而言,学生对于农村“三块地”改革的内容、“农转非”后宅基地、承包地退出、农村土地使用权抵押等问题非常了解分别占29.77%、67.56%、12.71%;热点问题的平均认知度为非常了解占36.68%、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占63.32%,可见学生对农村土地热点问题的法律知识认知度偏低。综上,学生对于农村土地问题的法律知识非常了解的占46.91%、不了解或不太了解占53.09%,总体认知度一般。
法律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保障,也是法治社会每个公民的行为底线。目前,我国土地法律制度越来越健全,但土地违法事件屡禁不止。在此背景下,本研究以高校学生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形式,对高校学生农村土地法律知识的认知度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学术年级的升高,学生的认知度在不断提高,但目前高校学生对于农村土地法律知识的认知度一般,尤其对于热点问题关注度不够,一方面说明校园法治教育的重要性,另一方面也说明进一步加强高校法治教育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是全民法治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学生是法治教育的重要主体。高校学生尤其高校低年级学生尚未形成成熟、科学的价值观,法律意识相对薄弱,法律素养整体不高[5]。今后应重视校园法制教育,通过课堂内外、线上线下组织科普讲座、通识课程、案例大赛等增强学生的法律认知,并进一步拓展到校外,通过“三下乡”、社会调研、产学研项目等途径去宣传、普及《土地管理法》《农村土地承包法》等法律法规,从而为提升全民的法治意识、法治素养提供智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