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期新闻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守正创新

2022-02-13 09:19
视听 2022年2期
关键词:业界实务课程

董 丹

在新闻传播教育体系中,新闻采写、编辑、评论等实务类课程有着较强的实践性与互动性。从教学目的看,新闻实务类课程旨在提升学生的应用技能与实践能力,让学生进入媒体后能迅速适应业界工作。全球范围内媒体环境巨变,新闻传播行业处在剧烈转型期,大数据、全媒体、人工智能等新技术在新闻传播中的应用日渐丰富。一方面,社会形态与结构的变化影响了社会的运行方式;另一方面,信息传播模式改变了新闻传播的内容生产和分发以及互动反馈模式。如何适应新闻行业的瞬息万变?新闻的生产方式、生产过程、分发渠道及内容消费都不同于以往,新闻传播教育的改革仍有许多创新的空间。

一、转型期媒介环境的变化

截至2021年6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7.60亿,占网民整体的75.2%①。伴随数字化的发展,信息传播不断革新,数字化信息技术改变了信息的采集、合成、传播、经营等环节的运行方式,把历史上不同媒介形态的独立演进过程统一为更加丰富有序的过程②。媒介技术融合和媒体形态融合深度推进,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传统媒体在互联网平台进行“慢直播”,暴雨洪灾时网络媒体通过数据可视化给受众带来不一样的新闻体验,用户黏性进一步提高。促进媒体融合深度发展,打造全方位的新闻传播矩阵成为一项重要举措。新的信息传播结构对传统的新闻教育模式有着颠覆性影响,媒介环境对今天的新闻教育提出了全新要求。

Web3.0时代,信息全时无休止传播,现代传媒技术使信息增量达到无以复加的程度。麦克卢汉曾提出“内爆”(implosion)的概念,内爆就是消除区别的过程,各领域相互渗透③。有学者研究发现,我国主流纸媒的新闻实践近年来在多个方面均呈现出明显的“去专业化”特点④。在新媒介技术语境中,公众参与和公民新闻也撼动着媒体从业者的“把关人”位置,职业认同和身份焦虑成为当下的研究课题。无论是美国密苏里大学还是国内各大高校,转型期新闻传播人才的培育成为世界新闻传播教育关注的问题。

从国家战略层面看,2014年,在国家的指导意见下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融合发展逐步展开。人民日报建立了中央厨房,全国各级媒体也加入媒体融合的发展大军,县级融媒体中心相继成立。2020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指出要深化主流媒体体制机制改革,建立适应全媒体生产传播的一体化组织架构,构建新型采编流程⑤。从发展格局上看,主流媒体、专业媒体和自媒体蓬勃发展,传媒行业竞争加剧。在变革发展的阵痛期,寻求改变是各类媒体的共同愿景。媒介融合关系着传播生态的变革与创新,不同形态的媒体需要在协同合作的基础上求生存和谋发展。

二、新闻传播实践教育面临的困境

我国新闻教育发展约有百年历史,各大新闻院校在培育学生方面各有偏重,资源配置与专业结构有着巨大差异,却存在相同的问题。

(一)新闻教育核心理念与新闻实践的鸿沟

在西方,传播学是一个多样化的、处于多学科以及多种思想方法相交叉的“十字路口”的公共领域⑥。新闻传播的理想课程是什么?学生需要获得知识和技能来应对新闻业界的变化,但在技术和经济转型的时代,学界和业界对于什么是“理想”的新闻课程还没有达成统一的认识。

在建设应用型本科高校的背景下,一些新闻院校更加重视实践型新闻人才的培养和实务类课程的改革。尽管学校在课程设置上增加了新媒体、大数据等新课程,但新闻实务类课程的教育核心理念仍然以信息采集、生产和分发为基础。美国新闻和大众传播教育认证委员会(ACEJMC)的认证规则强调采写、编辑、制作等课程的重要性,但颠覆时期的挑战在于无法预测接下来会发生的事情。当前的规则和机制是信息稀缺的时代创建的,信息分发渠道不再具有垄断优势。面对信息丰富、网络分布、激烈竞争以及交互式、异步和几乎免费的通信过程,学生需要学习一套新的技能。强调标准新闻生产的课程,不管用何种媒体分发信息,仍然是假设在网络环境中可能适用的有限新闻。

媒体环境塑造新闻教育,新闻业的大规模生产塑造了新闻实践教育。回到古希腊的公共讨论广场中,讨论者们畅所欲言分享所闻和所见,信息分享逻辑是从自身到外界。而伴随社交媒体的发展,重新建起了公共讨论场。哈洛伦(1970)的一项原创性研究分析了新闻人对新闻事件的预想如何构建起他们报道和解释新闻的基本框架——即使他们的预想并未被证实⑦。文科“认识方式”的教学能否与新技能的教学同步,从而帮助未来的记者更好地区分事实与虚构?

实践基础与理论导向是新闻教育中的核心部分,传统新闻要求记者讲故事,当下的新闻实践教育多数是在教授讲故事的新方法,例如数字时代基于大数据和数据驱动讲故事,多媒体呈现故事等。过去记者的角色是寻找信息,而今发掘独家信息变得艰难。理想化的新闻实践与当下的鸿沟很少在新闻课堂中被深入探讨,教育工作者强调的专业精神通常是侧重对新闻业“重要”的狭隘定义,从而扩大了学术界对新闻业的想象与“外面”实际实践和感知方式之间的鸿沟。

(二)专业细分和媒介融合的割裂

我国媒介融合在深度推进,截至2020年底,国内县级融媒体平台数量增至两千多家。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上强调:“推动媒体融合向纵深发展,要加大全媒体人才培养力度。”⑧近些年,教育部对本科专业进行了调整,但新闻学、广播电视学、编辑出版学、网络与新媒体等专业仍以媒介和传播形态作为专业细分的依据。在媒介融合背景下,越来越多的媒体需要“全能记者”,新闻院校在人才培养上提出“全媒体”“复合型”的目标。按媒介性质设置专业不利于学生形成融媒体思维习惯,专业细分反而增加了人才培养的壁垒⑨。

专业细分会影响学生多元化的新闻生产能力,按照媒介形态进行专业细分,在业务能力培养上定会有所倾斜。当前业界需要集采写编评及多媒体技能为一身的复合型人才,甚至一名记者能独自完成整个新闻生产流程。部分高校在专业设置和培养方式上采用了大类培养模式,学生入校后暂时不进行专业划分,修完通修课程和专业核心课后再分专业学习。这种模式顺应了媒介深度融合的环境变化,但拥有宽口径的知识基础不等同于复合型传媒人才。新闻传播领域中的复合型人才应该是在媒介融合的专业技术上拥有某一领域的专业知识。例如,中国人民大学有“新闻学—法学”“新闻学—国际政治”双学位实验班⑩。由于资金和资源的限制,一些高校很难实施跨学科和跨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财经新闻和国际传播等复合型方向的人才缺口亟待填补。

(三)新闻职业认同与就业对口率偏低

20世纪90年代开始,新闻传播学类本科专业点增加,大量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传媒行业人才竞争加剧。但人才质量不能满足业界的需求,就业对口率不足及职业意愿低下的痛点日益显现。此外,学生对于职业的喜爱度和归属感相对一般。早在2010年,广州日报调查显示,新闻专业大学生的就业对口率已不足一半。新闻传播教育的目的是为传媒行业培养人才,因此,提升学生的新闻职业认同尤为重要。复旦大学新闻学院的毕业生进入媒体机构的比例只在两成左右,最多的年份不超过三成,有相当比重的毕业生不愿意到媒体工作。

社交媒体兴起,传统媒体的受众与广告收入减少,媒体所有权集中等因素导致了媒体格局的重构,就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从需求侧看,传媒行业并非进入壁垒高的行业,新闻传播背景的学生需要和中文等非科班出身的人才展开竞争。新闻传播专业的考研率逐年攀升,考研成为一部分学生的学习目标,本科毕业对口就业已经不是常态。但业界对人才的需求体量并未减少,“泛媒体”岗位有增无减,企事业单位都需要传媒人才。新闻院校的教育与媒体在“现实世界”中的运作方式存在差距,教育者面临着保护和培养学生热情的重大挑战,一是专业学习热情,二是职业热情。从需求端看,业界对技能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从业者容易面临不明确的就业问题。

三、新闻实务类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路径

实务类课程的教学改革不能拘泥于课堂内教学方法的改变,改革的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核心实践能力。学习模式、实践平台和师资是改革创新的三大核心,一是改变传统的“理论+实践”学习模式及课程考核评价模式,整合学生学术知识和业界知识;二是推进校园实践平台与媒体的双向交流,拓宽学生实习实践的渠道;三是搭建业务导师深入参与实务类课程教学的平台,保证实务类课程的师资。

(一)整合学习模式,改革课程考核方式

媒体越来越重视求职者的实践经验,但学生实习实践的质量参差不齐,教育工作者必须考虑如何让学生为就业做好准备。新闻实务类课程经常被拆解为课堂理论讲授和课外实践作业两部分内容,容易让理论与实践脱节。越来越多的西方新闻教育者采用创造性方法来促进基于实践的学习。

1.WIL课程与顶点课程设计。Work-Integrated Learning(WIL)被称为整合学生学术和业界知识计划的概括术语。通常情况下,学生在业界实习难以进行学术互动。在WIL课程中,教育者可以为学生提供综合学术指导。顶点课程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已被纳入其他学科多年,但在新闻传播项目中还没有脱颖而出。在新闻实务类课程中,可以通过新闻编辑室模拟、新闻项目实践和实习来设计顶点课程,让学生整合并充分利用知识,同时培养相关技能和态度。

早在2012年,美国西部的研究型大学就进行了整合社交媒体报道课程的项目。这类课程注重教学方法、学习成果和学生参与,例如,整个学期都需要学生通过Facebook页面的生产和维护完成每周的新闻报道。课堂上指导学生进行实践活动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相信掌握相关的知识能提高未来就业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学生的就业自信,减少身份焦虑。

2.注重实践过程的全面评价。基于媒介环境和人才需求的变化,实务类课程的考核评价方式也需要相应调整。专业课程教学质量的情况往往可以通过考核来了解,考核的情况反过来又会作用于学生的学习态度。高校通常采用平时成绩考核加上期末成绩考核的方式来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而期末成绩考核仍以考试为主。在教授新闻实务类课程时,需要及时指导和评价学生提交的作品,再通过返工修订将作品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新闻实务类课程的考核应该更加注重实践过程的完整评价。美国新闻实务类课程的考核主要由考勤、日常小测验、课堂表现、阶段性练习、个人或小组期末作品等部分组成⑪。期终笔试的考核方式逐渐缩减,在所有评价项目中的权重也下降了。西方的新闻实务类课程要求学生进行多媒体项目实践,分阶段多次进行课程考核,十分注重对学生学习过程的全面评价。湖南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在改革课程考核中,尝试以论文、面试与口试、实践作品、案例分析、研究心得、诊断报告等多种形式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分阶段考察实践全过程的方法能增进学生的学习热情,也可以针对实践情况进行相关的反馈。

(二)推进双向交流,拓宽实习渠道

有研究表明,课程内容和媒体实习互为补充,有助于提升毕业生的职业认同⑫。各大新闻院校都拥有自己的实习实践平台,如广播站、通讯社和新媒体平台。这些校内平台缺乏和业界的交流,未能给学生提供与业界实践高度关联的空间环境。在近些年的教学改革中,部分高校充分利用媒体和企业资源,推进校内和业界的双向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广西大学和人民网创建了校媒共建新媒体实验室,学校提供场地和基本硬件设施,人民网负责新媒体实验技术、平台支持和新媒体应用开发,充分让学生和业界进行交流。复旦大学的新闻传播实务课程有专门的经费支持,通过工作坊来加强学生对热点专题的操练,还有常规化的小实习、大实习以及暑期实战项目等。中国人民大学通过“新闻学子走基层”、新闻夏令营以及调研活动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⑬。

西方的弹出式新闻编辑室(Pop-up Newsrooms)近年来备受关注,这个“临时的虚拟新闻编辑室”具备公民新闻风格。谷歌和Facebook等大型媒体机构也采用了弹出式新闻室,它们与大学和媒体机构合作报道项目和事件。弹出式新闻编辑室的形式非常灵活,旨在帮助学生提升移动新闻技能,可以将教育工作者、行业和学生聚集起来报道共同的事件。美国的弹出式新闻编辑室曾多次报道选举等重大的国家事件。弹出式新闻编辑室所有的报道都是在几个小时到几天的有限时间内完成的,学生是新闻收集过程的节点。学生主要通过移动终端在Twitter、Facebook等社交媒体网站发布内容或进行直播。采访后会立即在推特上发布相关内容,这让学生们更加意识到没有他人把关时应如何进行实践。

(三)聘用业务型专任教师,搭建业界导师互动平台

近年来,各大高校都在推动应用型本科建设、新文科建设,新闻院校也在进行学科专业改造与师资队伍的建设,师资结构和质量对开展实务类课程的教学工作尤为关键。2021年4月,教育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表明“探索将行业企业从业经历、社会实践经历作为聘用职业院校专业课教师的重要条件”⑭。尽管许多高校都在聘用“双师型”导师,但新闻业界人士在高校内属于外聘类型,只是开展相关的讲座。此类讲座并不是系统有序的,通常都是根据学校的安排临时进行的。

在师资聘用类型上,可以放宽业务型教师的学历要求,注重教师的实践能力和背景。高校通常比较注重教师的学位背景和学术能力,教学岗位的教师更擅长基础理论研究,实务类课程的教学也容易变为学术导向。一些没有博士学位的教师想要成为专任教师十分困难,外聘类业界教师受限于新闻工作压力无法保证长期稳定的教学。2021年,人社部和教育部印发了《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强调克服唯论文、唯“帽子”、唯学历、唯奖项、唯项目等倾向⑮。应用性较强的专业更需要在教师的聘用上进行改变,针对不同类型的人才制定不同的聘用标准,这样才能让学生的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有效衔接。

此外,业界导师进入校园的模式应该常态化。高校搭建的实习基地不仅是学生实践的平台,也可以成为业界导师的互动平台,让业界导师深度参与人才培养。例如,武汉大学在实习基地中搭建起“双师”互动平台,学校专任教师与基地指导教师密切交往;业界导师受邀进入校园和师生进行互动,共同指导学生的实践活动。浙江工业大学通过校媒合作,优化课程设置,强化实践教学能力。

四、结语

面对新时期媒介环境的变化,新闻传播专业人才的培育存在明显的挑战。不断变化的新闻传播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有着根本性的变化,这意味着以实践为基础的实务类课程对于传媒毕业生至关重要。确保新闻传播专业的毕业生具备在动态媒体环境中工作的能力,就需要在学习与教学方法、实践平台和师资结构等方面进行改革和创新。改革实践教育是提高实践能力的基础,而复合型传媒人才的培养更需要复合的新闻生产能力。

注释:

①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4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2-03.http://www.cnnic.cn/hlwfzyj/hlwxzbg/hlwtjbg/202109/t20210915_71543.htm.

②高钢.媒介融合趋势下中国新闻教育的改革思考[C].新闻学论集第29辑,2013:139-145.

③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46.

④王海燕,刘湘.数字化环境下的新闻“去专业化”研究——基于2018与2012年我国报纸新闻的比较内容分析[J].新闻大学,2020(07):79-93+124.

⑤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 《关于加快推进媒体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EB/OL].新华社,2020-09-26.http://www.gov.cn/zhengce/2020-09/26/content_5547310.htm.

⑥石义彬.单向度、超真实、内爆[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3:10.

⑦ Helloran,J.Elliot,P.andMurdock.Communications and Demonstrations[G],penguin Harmondsworth,1970.

⑧习近平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十四次会议[EB/OL].新华网,2020-06-30.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leaders/2 020-06/30/c_1126179095.htm.

⑨许向东.媒介融合环境下新闻实务教学的创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8-03-22(003).

⑩宋雪.AI时代新闻学教育变革路径探析[J].传媒,2019(15):85-87.

⑪甘露.美国新闻实务类课程考核体系探析[J].传媒,2019(22):85-87.

⑫陶建杰,张涛.上海地区新闻专业本科生的职业认同及其影响因素[J].国际新闻界,2016(08):116-133.

⑬赵雅文.以“供给侧改革”创新驱动我国高校新闻传播教育的“新常态”[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6(12):137-140.

⑭教育部.教育部等六部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指导意见 [EB/OL].2021-01-04.http://www.moe.gov.cn/srcsite/A10/s7151/202101/t20210108_509152.html.

⑮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教育部关于深化高等学校教师职称制度改革的指导意见 [EB/OL].2021-01-27.http://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1-01/27/content_5583094.htm.

猜你喜欢
业界实务课程
业界聚焦
业界聚焦
业界聚焦
业界聚焦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ICC TA858rev实务应用探讨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ODI实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