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融合背景下纪录片创作的新特征

2022-02-13 22:32:25郝新宇
新闻传播 2022年24期
关键词:纪录片创作

郝新宇

(漯河市广播电视台 河南 462000)

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模式,更改变了人们原有的观念,并且带领着人们去发现外界更广阔的世界。由于现代数字化技术与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各种媒体之间产生了融合,同时这种融合也为电视节目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延展空间,对电视纪录片的创作提出了更新更高的要求。电视纪录片是指采取纪录的方法用来介绍的报道类节目,是电视节目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模块,通常采用专业的电子采录设备将创作者所需的内容进行录制再进行后期制作,录制的题材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及自然生态环境等等方面,其制作的主要目的是为大众呈现一个真实事件的全过程或者事物发展的全过程。

一、我国电视纪录片的发展过程

(一)艰难初创期

在纪录片的创作初期正是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战争刚结束,百废待兴,报纸与广播已经不能满足舆论宣传的需要。在这时,电视媒体应运而生,承担起了舆论宣传的任务。

然而,对于那时的中国来说,成立一个电视台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北京电视台的硬件设施少得可怜,在人员配备方面也十分稀缺。在那样艰苦的条件下,前辈们克服了重重的困难,不断地探索。在这一时期纪录片有个问题:该时期的纪录片主要形式是新闻纪录片,同时由于设备严重不足,创作的纪录片声音和画面剥离,其主要是注重文字的解说,而且纪录片的形态过于单一化。

纪录片《收租院》可以说是在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是北京电视台于1966年初决定要拍摄的[1],在工作人员赶赴四川当地拍摄的过程中,剧组的工作人员受到当地泥塑强烈震撼。你不能想象到一双手竟然能将泥塑人物的面部表情都刻画得如此逼真。当时工作人员便决定了将纪实报道改拍成艺术作品,至此这部电视纪录片便诞生了。该部纪录片主要是拍摄了当地的泥塑,每种泥塑都被能工巧匠制作得栩栩如生,在泥塑人物的脸上我们还可以看到人物清晰的表情,令人惊讶于制作工人的巧手。

(二)混乱特殊期

在电视纪录片的特殊期这一阶段,画面与解说的剥离问题依然存在,且更倾向政治化。由于这一时期正处于“文化大革命”时期,内容多与政治相关,且纪录片中的大话空话较多,严重阻碍了电视纪录片的成长与发展[2]。

这一时期的作品大多与政治相关,题材比较单一,如《鄱湖畔练红心》、《三口大锅闹革命》等等。

(三)改革思变期

这一时期,人们急于想表达自己的新观点与新思想。电视纪录片创作者不断冲破旧的创作观念束缚,横亘在河道上的冰凌逐渐被炸开,一江春水向东流。在解说词的语言组织上更加倾向文学化,但依旧没有脱离画面与解说分离的痼疾。当时的电视纪录片多具大型化的特点,创作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也在社会上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1983年拍摄的《话说长江》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话说长江》主要是讲述中国人的母亲河长江的沿岸地理以及人文。长江滋养了我们的先辈,也将滋养我们的子孙后代。1983年8月份在中央电视台首播,观众对其热评如潮,主要是因为这部纪录片是中国观众第一次全面并且直观地通过纪录片这种形式看到了我们国家的人文与地理。次年又拍摄了《话说运河》。电视纪录片《话说运河》的播出季持续了九个月,观众的评价高于《话说长江》,成为了中国纪录片发展史上最早的一个高潮。

(四)发展繁荣期

处于繁荣期的电视纪录片最大的变革就是脱离了画面与解说剥离的问题,且以纪实为主导。并且由于技术的发展,纪录片更强调同期声,声音与画面同步,同时采取了长镜头来跟拍向大家呈现纪录片的内容。

在这一时期出现了大量优秀的作品,以《流浪北京》为代表,学界认为这是中国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纪录片[3]。该作品主要讲述的就是自由作家张慈等五人在北京寻梦的过程,他们是一群有梦想的年轻人,追求自己梦想,即使梦想不切实际,即使在这个过程中充满了艰辛与痛苦。又比如《望长城》这部大型纪录片。长城是我国著名的古建筑,在古代它作为防御系统保护着国家与人民,为多个朝代守护着家园。纪录片中的主持人沿着长城的遗址,在镜头里,边走边讲述,带着我们考察了长城的修建和变迁,讲述了长城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带着我们领略中国的历史文化。整部纪录片更多的让观众体验了长城遗址沿途居民们的生活状态。

二、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新思维

新媒体的产生与广泛运用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今天,信息技术高速发展,让人们的收视习惯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在全媒体的大环境下,通过电视来收看内容的观众每年在不断地下降,甚至有些家庭已经放弃了购买电视机。但是这并不等同于视频内容没有了市场,大众只是改变了收看方式而已。我们知道,新媒体下的观众群体是清晰的,但是由于新媒体的发展,电视的观众群体变得模糊起来。就其传播的方式来说,新媒体不再只是简单的播出方式,而是应该具有多元化的传播方式。

其实,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后就会明白,之前呈现在观众面前的纪录片大多都显得很高端。但网络环境下,只有让观众对内容与其形式感兴趣,观众们才会愿意去点击观看,这就需要有化整为零的思维。因为谁能够与碎片化共存,谁就会有更多新的发展希望。

在观念转变方面,一要对宏大叙事有一个清晰的辨认,要认识到宏大的场景不是万能的;二要对碎片化的记录有一个清晰的认知[4],碎片化不是单独的个体,它看似是片段,但是通过片段不断地相互关联,可能会产生新的生命,会上升到新的高度,不应该被片面地看待和理解。

那么,仅仅把视频内容剪辑短就能够制作出一部成功的微纪录片了吗?答案肯定是否定的。观众不会因为视频变短了就会想去观看。要想吸引观众,必须在短视频中突出新的视角和内容的思想性,在制作中更要突出巧妙的构思,要让受众想象不到,这样观众才会产生观看的兴趣。

除了微纪录片内容展现形式的变化外,新兴媒体的互动性也应该在微纪录片中有所呈现,比如微博、微信等等。毕竟参与也是新媒体的一种特性,只有全方位的融合才有可能改变纪录片在人们头脑中高高在上的固有印象。

此外,在新媒体时代,电视纪录片转变为微纪录片的出现更容易发挥影像资料的“长尾效应”[5],毕竟以往的纪录片大多播出之后就封存了,而现在小视频的出现可以在新媒体上进行深入探讨,这是新媒体给电视纪录片带来的新变化,也为电视纪录片创作者提供了全新的创作灵感来源。

三、电视纪录片创作的新特征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一直都是单方面叙述,而且内容多比较专业,对于一般群体来说不容易理解与接受,所以它的观看群体大多集中于高学历一类人群中。创作电视纪录片一般都会有专业的团队与专业的设备。在媒体融合的需求下,电视纪录片的播放途径更加广泛,网络、手机随便下载一个App或者在网页中查询就会找到你所喜欢的节目。

纪录片也不再是较强新闻性的节目,人们更注重其趣味性,比如近年来很火的《舌尖上的中国》,通过故事与美食的融合让我们体验到不同视觉与心理的享受。

纪录片在网络与手机上播放时还可通过发弹幕的模式与观众进行交流与讨论,加深观众对于该纪录片以及创作者拍摄理念的理解,这对于传播文化有着积极的作用。

纪录片在保持自身属性的同时,应既要贴合大众口味,不高高在上,又要坚持真理,保持正能量,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大众,让纪录片成为媒体中的一股清泉。[6]

在媒体融合时代,电视纪录片传播的渠道和方式有了很大的改变,使得创作者在创作的过程中更加多元化,不会局限于固定模式,但是创作者依旧需要注意公信力的保障以及职业素养的培养。

电视节目尤其是纪录类节目在信息的收集、选择、编排、制作以及播放等各个环节中需要实时监控,防止节目的“泛娱乐化”倾向。我们应始终坚持纪录类节目的真实性、知识性、艺术性和观赏性的完美统一。

电视纪录片的创作借助网络化、数字化的传播必将更加繁荣,这要求从业者的素养及职业道德更上一层楼,需要建设高素质的全媒体数字化运作团队,熟悉电视、互联网以及微博、微信等新兴媒体,并能通过这些渠道让电视纪录片成为“网红”,这才是电视纪录片创新发展的出路所在,才是电视纪录片创作者必须去努力的方向。■

猜你喜欢
纪录片创作
超赞的自然纪录片
咱也过回『创作』瘾
一部微纪录片的感悟
小读者(2020年4期)2020-06-16 03:33:50
《如诗如画》创作谈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9年3期)2019-03-16 05:14:34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电影(2018年12期)2018-12-23 02:18:40
纪录片之页
传记文学(2018年11期)2018-11-13 08:48:26
《一墙之隔》创作谈
创作随笔
文艺论坛(2016年23期)2016-02-28 09:24:07
创作心得
小说月刊(2014年1期)2014-04-23 09:0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