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圆媛
(海南广播电视总台 海口 570100)
个体化叙事重点是实现对问题的探究,并表达清晰的观点,而且要就整个事情发生的始末来实现对事件的面貌进行还原。但是,对于故事化的表达来看,需要通过戏剧矛盾的制造来进行突出问题的展现,这样通过程序化的递进来实现理论论证,则能够在传播的过程中有着更好的效果。因此,在融媒体时代下,针对传统媒体行业当中所存在的不足之处来看,通过优化调整,实现以个体化叙事故事化的表达方法进行优化,能够既体现出融媒体时代的特性,又能够在贴合受众群体现实需求中,保证媒体行业的稳定发展。
对于个体化叙事来看,它主要是实现对叙事的内容进行讲述,也就是通过个人进行描述来实现对事件原有的面貌进行还原。因此,对于这项内容来看,它一般是以新闻事实为主,实现对现实问题的反馈进行有效地传递,而且也需要借助相关的人、事或物来完成对叙述质量的保障,这样才能确保叙事的完整性。但是,对于当前所看到的所有媒体行业给予的信息而言,事件发生的过程,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改动。基于此,对于个体化叙述者来看,在融媒体时代中,不仅有记者、采访对象、编辑,也包括了一些自媒体行业的自媒体人。
首先,当新闻的事实完全需要由记者进行讲述的时候,而且记者本身并不能出现在新闻当中,而是以一种幕后的形态来进行播报,那么这种叙述的方式,往往被称作为隐蔽叙述。在应用的过程中,是实现通过对事件的还原来进行事件整体的反馈,同时会通过后期合成来将相应的内容放置在视频当中,并由受众者自行去观看。
其次,当记者拿着摄像机进行客观记录,并将自己所拍摄到的所有内容,利用语言的色彩来实现对信息内容的传递,并保持着叙述的中立性,这时让受众者意识不到叙述者自身发出的声音,那么此时在播报时,则是以缺席叙述者为主所开展的活动。
再次,对于公开叙述者来看,它分为参与叙述者与旁观叙述者,对于这两种方式的应用来看,各有特色,而且能够实现对新闻的实际内容进行有效反馈。
最后,在个体化叙事当中,是以大众的视角为主来实现对现实发生的一些事情进行合理地转播,或者是以批判的口吻来进行个人观点的叙述。因此,这时的叙述者往往是自媒体行业的自媒体人,他们会以独特的视角来实现对事件的本身进行不同程度地还原。
对于叙事来看,在叙事的主体上,其实也是有着区别的。一般情况下,这种主体会被分为大众主体和经营主体,而在现实进行对比的过程中可以发现,所谓的经营主体一般是具备着一定的影响力的人物,而这些人物不仅能够掌握着信息播报的渠道,同时也会拥有一定的行政资源,甚至能够掌握叙述者的话语权,所以他们一直都是新闻叙事当中的主体。对于新闻内容接受的受众大众来看,往往是以接受者、倾听者和阅读者的形象所出现的[1]。但是,随着时代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媒体资源的垄断性被瓦解,所以对于新闻的个体化叙事来看,它并不是以一种垄断的行为而进行运作的,这时自媒体人的出现,彻底打破了过去的垄断性行为,并且也使其自身成为一种全新的大众化活动,这时即使是普通公众,也能够成为个体化叙事的主体,并实现对信息内容进行传播。与此同时,在社会新闻拍摄的时候,也不一定要以记者为主来进行内容的记录与传播,这时对于受众群体来看,他们也有了话语权和信息发布权。对此,在融媒体时代下,针对个体化叙事来看,其实更加的民主,并且也能够以大众文化为主来实现对叙事发展进行更替,这使个体化叙事并不只是一个个体的存在,而是一部分群众的代表。这些自媒体人的出现,代表着集体的立场,更能够实现对现实社会的一些问题进行批判和把关。此外,随着当前网络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的不断普及,受众群体只需要支付一定的费用,就能够在广阔的信息空间当中获取自身想要的信息,并且也能通过信息的交流来实现信息传递,这时每一个人都能够成为叙事的参与者,甚至是信息的传递者,更能够成为叙事的主体。基于此,在这种条件下,利用个性化的方式将新闻事件进行讲述,就成为了当前融媒体时代一个明显的特征。
就融媒体时代所带来的信息爆发式出现的现状来看,为保证传统媒体行业在转型的过程中,能够依据当前的个体化叙事形态进行融合,那么就要保证在叙事的过程中,能够使其娱乐性更加突出。毕竟,在大众文化当中,最基本的一种形态就是以感性文化为主的世俗文化。因此,伴随着当前大众文化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强,那么在内容处理上,实现以个体化叙事来进行故事内容的转达,并以趣味性的模式应用来对一些热点问题进行转述,则能够有效利用这种方式来实现将新闻叙事变为主流[2]。此外,对于娱乐性的新闻叙事与纯粹性的新闻叙事来看,二者其实能够通过互相转换来实现融合应用,这时也能够实现在融媒体时代下,通过创新发展来实现对传统媒体进行优化升级。
在个体化叙事当中,模式的转变必然要将内容的匹配与之进行共同优化。因此,在叙事的过程中,针对原有的主题内容来看,表达者可以实现将话语以日常化的口语方式进行播报。但是,对于一些严肃性的内容来看,仍然要保持着自身的专业性。此外,对于受众群体而言,如果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新闻,或者是在新闻观看时内容过于遥远,或播报者自身的播报方式过于死板,那么都很难引起他们的兴趣,这就会导致新闻的传递难以落实。对此,想要实现提升新闻播报的效果,那么则需要通过优化处理来进行整合,这样才能够以日常化的处理方法来进行优化与升级。
首先,对于外焦点叙事来看,它能够实现以真实性原则的应用来保证叙事的结果能够真正以大众文化的传播为基础,实现对文体价值的有效体现。因此,对于这种叙事的方法来看,具备着时代的特性,而且也能通过技术性的改革来实现优化保障。与此同时,当前越来越多的自媒体人也开始利用这种方式来实现对发生的一些事情进行信息的捕捉,并通过增强叙述现场的实际效果来进行转达。对此,针对这种方式来看,在表达的过程中,更能够使受众群体有着熟悉感和亲切感,并且也能通过节奏的调整来实现提升了氛围感。此外,对于个体化叙事来看,在外焦点叙述当中,能够充分利用现场的基本成分来进行有效把控,这时通过结合目的需求来实现对事件的编排进行优化处理,就能够使新闻的层次更加分明,同时也能够通过改变评论与叙述的方式来实现增加新闻的真实性。
其次,对于内焦点叙述来看,在叙事的角度上会有一定的限制,而且在表达上也会让受众群体觉得这是文本当中的内容,并以叙述者的叙述角度来进行转述。毕竟,叙事者需要实现就事件的整体进行认知,同时与主导的参与者来实现将事件进行还原,所以它会局限在参与者的所见所想当中。但是,在进行表达上,它能够实现给读者一种客观的感受,同时能实现对前因后果进行有效阐述。
最后,对于零度焦点叙事来看,这种叙事的方式并没有固定的视角,而且在现实应用的过程中,比较具备灵活性和自由性。同时,对于想要报道的事件来看,能够实现沉浸式的叙述,所以在读者的感受上,往往会让人觉得它有一种权威感和深度感。
对于故事化的表达来看,它是将叙事的方式以故事的形式进行整合,这时通过戏剧模式的冲突关系确认来进行内容整合,并实现悬念的制造,这时就能够使每一个部分都具备着内在矛盾的特性,而且在段落之间又能够通过逻辑关联性的体现来实现环环相扣,这样就能够实现吸引受众群体的目光,并使受众群体能够一直对事件进行追踪。因此,在叙述的过程中,一般会将以故事构架的形式来对节目的整体把控进行控制,这样通过增强戏剧冲突,就能够实现使内容更加丰富,且具备着悬疑的色彩。
一般来讲,对于一些重要的时事内容来看,通常会以反差较大的形象角色表现来实现对冲突的表达。这时,不管是题目上还是节目的内容上,都具备着反差的效果,进而就会给人以探究的心理,让人想一直对事件发生的始末进行追踪。对于节目的构架来看,在人物的刻画上、叙述的方法上、对于问题的设计上,其实都要将戏剧的一些元素应用其中,这样才能在贴近生活的同时,实现将叙事的内容更富有戏剧性,以此才能够通过这种设置悬念的方法来使传递的内容能够获得更好的影响力。
第一,对于新闻事件来看,如果以故事形式的出现进入了大众的视野,且故事具有开头和结尾,那么这时受众群体往往会将这种新闻当作一种特殊的事件,进而就不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这是由于故事自身所具备的属性带来的特点。而且,对于社会当中的一些现象来看,它具有偶发性,因此当事件发生在一些特定的人群身上时,往往就会被故事化的解读。这时,观众由于在收到信息的时候,并没有实现获得体验式的认同和感受,所以这时的新闻事件就很难有影响力[3]。对此,在个体化叙事故事化表达的过程中,如果过多地强调事件本身的主人公,那么就会使受众群体在阅读或观看时,会当成小说、戏剧等内容来进行体验,这时就很难上升到高等级的层次来进行理解,并且也只会被故事内容所吸引,进而就会忽略了群体代表性的作用。
第二,利用个体化叙事故事化进行表达,那么在新闻播报的过程中,能够以不直白讲述的方式来将新闻内容进行传达,这时就能有效规避新闻传播时所存在的一些弊端问题。毕竟,对于现实生活来看,人们的生活离不开情境和语境,而在进行交流与沟通的过程中,作为信息载体的本身,其实在对话时就是意识形态的传播。因此,对于故事化的处理来看,它其实是将参与者与当事人将事件当中的一些观点进行归纳后,实现对过程进行整理,然后再以演绎的方式将新闻内容进行展示,这时对于新闻本身来看,它更像是文学作品,并且也具备着鲜明的特性,更有着思想与内涵。但是,它的真实性却有待商榷,而且也会由于非必然性和偶然性而产生一些误区。虽然,这种方式并不是完全没有意义,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来看,它其实会削弱普遍性。
融媒体时代的到来,使得媒体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通过创新、优化来改变过去的运行模式,这样才能适配时代发展的需求进行转变,从而才不会被行业发展所淘汰。因此,在个体化叙事故事化表达上,随着技术的不断更新,针对新闻传播的发展方式来看,其实也通过了优化创新体现了融媒体时代的特性。对此,在具体分析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以下几点来进行确认:
对于个体化叙事来看,它代表的并不是某一个人,而是一个群体,而且在叙事的过程中,需要通过信息交流来实现对内容的表达。因此,用通俗的话语来讲,在叙事上通过对内容的转述来进行加工,这时将叙述的内容进行优化,就能在情节把控上给予质量保障。基于此,对于个体化叙事故事化的表达来看,在新闻传播上,其实是以故事化的处理手段为基础来对新闻传播进行质量保障。对此,在融媒体时代下,想要保证新媒体能够发挥自身的文本优势,并实现在整合的过程中,将整个叙事的体系进行优化处理,那么就需要通过归纳整理来实现对基础元素进行有效应用,同时利用现实工具来进行整合,这时通过技术的有效使用,就能保证叙述的内容更具备交互性,并且也能够使基础元素在应用的过程中,可以形成全新的故事,这时既能保证叙事的情节更加丰富,又能确保在现实应用的过程中取得良好的社会反应。值得注意的是,对于这种模式的体现来看,当前的主流App上所推送的新闻内容则能够以此点进行体现,而且对于后续的发展来看,这也是融媒体时代下的必然发展趋势。
对于新闻叙事的框架创新来看,其实是体现在新闻叙述者以及新闻文本的创新上。毕竟,在现有技术的匹配过程中,其实能够实现对新闻的文本内容给予多元化的帮助,这时就能够利用AI技术来实现场景再现,这样在内容转述上,就能够打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更能够让受众群体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并实现对事件发生的每一个细节之处进行自主探索。对此,这既能够通过这种互动形式来实现将读者与新闻的距离进行拉近,并且也能够使受众群体的活跃度获得提升。此外,在融媒体时代下,针对新闻叙事的框架创新工作开展来看,最重要的一点是在于个体化叙事故事化的处理上,这时需要在视角上进行融合创新,这样才能保证可以利用感性认知为主来实现对故事的叙事性内容结构进行优化,以此才能实现利用全新的视角进行组织报道,这样才能使新闻报道的内容更具备新奇性。
在融媒体时代,媒体行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必须要依据现实以实际情况为主进行优化创新,这样才能有效规避风险问题的发生。因此,对于新闻播报来看,以个体化叙事故事化进行表达,其实更有利于新闻播报的影响力获得提升,并且也能通过系统整合来实现贴合大众群体的需求,这时就能够真正以受众群体的要求为主来实现对各项工作进行细节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