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 悦魏崇辉
(1.华东理工大学 上海 200237 2.上海交通大学 上海 200240)
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疫情,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统揽全局、果断决策,中国人民风雨同舟,勠力同心,为全球抗疫工作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此次新冠肺炎的全面暴发、迅速变异和无情肆虐理应再次触发人类对历史的回望与反思。
时效性强、覆盖面大、易于留存的报纸媒介在近代中国以其简捷、快速、稳定的传播功能和灵活文体,将重大历史事件和民族记忆以全面的、完整的形态保存下来,端送至当代中国人的面前。关于近代疫病的记载和讨论,散见于民国时期的报纸传媒之中。其中以《申报》为代表。《申报》以通讯、报道、杂文、时评等形式记述和呈现了近代中国疫情流行时期的国民状况和应对策略,为我们钩沉近代史料、追溯历史真相、启发当代作为提供了鉴往知来的参照。
《申报》原名《申江新报》,于1872年4月30日(清同治十一年三月二十三日)在上海创刊。作为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申报》共出版27000余期,历史性地跨越了晚清政府、北洋政府、国民政府三个时代之后,于1949年5月27日停刊,发行时间长达77年。《申报》的发行内容涵盖近代中国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方面面的实时性的报道和针砭时弊的评论,记录和见证了自晚清至新中国成立之前,中国社会和思想曲折复杂的发展历程,被广泛誉为中国近现代史研究的“百科全书”。无论是从存续时间的长短还是社会影响的广泛性来说,《申报》的历史地位和现实影响都是同时期其他报刊无法企及的,《申报》本身也成为中国新闻史研究和社会史研究不可或缺的史料文献参考。
由英商美查同伍华特、普莱亚、麦洛基合资创办的《申报》的诞生,标志着中国近代史上首个单独核算、自负盈亏、以牟利为目的报刊出现,是我国近代商业报纸发展的重要动向,一个新的发展进程开始了。[1]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申报》的发行量和影响力达到了巅峰,这与以史量才为代表的领导群体的努力和耕耘息息相关。
一是注重刊物建设的多样性。自史量才接手《申报》后,便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为印刷速度和质量,大量引进先进的技术设备;为增加报纸新闻量,开辟性创立广告科,着力发展广告业务;为增强报刊的科学性和先进性,吸引包括鲁迅、沈从文在内的大批专家、学者的投稿与参与。
二是注重新闻报道的真实性。《申报》明确采访新闻时能做到“事事确实,语语详明”。在日本侵略台湾时期,创办人美查为了了解事实真相,派《申报》的记者亲自前往台湾前线采访,是其办刊宗旨的真实实践。
三是注重文章的政论性。史量才主张记者应“负直系通史之任务”,“同人则以史自役”,以史家的职责来要求记者,例如连续三年对“杨乃武冤案”报道,对真相的披露和对冤案的评介,彰显了《申报》政论性的品格。
四是开办其他营利性副业。从1872年《瀛寰琐记》文艺杂志创办,到1876年第一份用白话文和标点符号的报纸——《民报》的创办;从1877年《瀛寰画报》的出版和1884年第一份时事画报《点石斋画报》的编印,对我国文艺杂志的创办、白话文的推行以及报刊业样态的多样性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日报者属于史部,而更趋于史部之刊物也,历史记载往事,日报则与时推迁,非徒事记载而已也,又必评论之、剖析之,傅读者惩前以毖后,择善而相从”办刊思路的指引下,经过发展和沉淀,《申报》不仅堪称中国近代史史料之宝库的美誉,更可担当新闻传播的典范。但完整存世的《申报》仅有一套,为保存史料的完整性和新闻传播的典范性,中共上海市委和上海市出版局于1982年决定以影印的方式保存并出版全套《申报》。
晚清政府时期。经历了清朝同治、光绪和宣统三个朝代的《申报》,在光绪病危的几个月间,保持对皇帝病情变化的密切关注,连续报道30次以上,并多次刊出御医入诊的时录和药方详情。
北洋政府时期。处在政治、经济反差巨大的上海与租界管辖张力之间的《申报》,史量才充分利用租界带来的政治与经济活动可能空间,常常通过将事实上来自中国的消息泄露给上海的外文报,而后通过转译的形式将其刊登在自己的报纸上,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租界和北洋政府对新闻报刊的限制,化解了国内政治分裂、军阀专制可能引致的对报刊的破坏。
国民政府时期。《申报》将社会百业萧条、人心不稳的状态报道给大众,且将由此引致的极端社会问题——民众自杀事件如实地、全面地、毫不遮掩地展现出来。
大规模的疫病不仅是一个严重的公共卫生事件,同时还是重大的社会问题。《申报》作为近代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刊物之一,在疫情信息发布、疫病成因分析、防疫经验总结方面作出了颇具特色的安排。
1.对患者感染症状公布及时,增强民众的重视。在肺鼠疫起初于哈尔滨扩散后,《申报》便给出肺鼠疫相对清晰的判定标准,以期呼吁民众进行症状自查。在肺鼠疫于哈尔滨蔓延以后,《申报》第一时间获得有关疫情的真实资料,将疫情感染者的病症情况和疫情蔓延形势如实发布。
2.对疫情蔓延情况描述客观,避免谣言的扩散。自1910年10月27日,哈尔滨媒体报告了首例因肺鼠疫感染死亡的病例之后,东三省的疫情情形之严重、扩散之迅速引发了民众的恐慌。《申报》公布公共卫生部门“立派王培元、侯光迪二医士迅速往查办理,极为认真”的做法,并及时发布死亡排查原因。同时,宣传科学的防疫手段,避免了夸大疫情和错误防疫的谣言产生与传播。
一方面,通过疫病产生的根源分析,宣传防疫知识。自在城市定点医院附近建立了江湾卫生机构之后,上海对疫病防控的程度逐渐强化。此前,《申报》于1910年11月就对疫病产生的根源和传播的途径进行分析和宣传。而后,《申报》发布对疫病防控的方式和做法,如实行自我防御、进行全面消杀、阻隔人际传播。
另一方面,优化民间传播的路径形式,宣传防疫手段。一是优化传播语言路径。在《申报》肺鼠疫蔓延于哈尔滨期间,《申报》用大众话语形式发布《鼠疫谣》,以普通市民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形式宣传防疫的手段。二是优化传播的方式手段。《申报》开辟性向公众播报“卫生演说会”。
一方面,常设卫生栏目实时关注疫情动态。《申报》常设卫生栏目旨在普及日常卫生、健康知识,关注传染病高发季节时的疫病预防和自检。肺鼠疫猖獗期间,自1910年12月23日起,《申报》连续28天实时公布感染人数和死亡人数。同时,顺势发布数据的来源,“聘定美国毕业黄琼仙女医士及前办北洋防疫事宜侯光迪医生常川驻院,并请著名化学西医在院化验病人身上血液是否染疫”,[2]以确保实时播报数据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据统计,自肺鼠疫暴发后,《申报》高频次发布关于鼠疫的新闻、评论、广告,两个月提及“鼠疫”407次。到了1911年,更是高达810次。[3]
另一方面,常态总结经验提前防控疫情重演。在肺鼠疫最严重的时段,《申报》分析和总结肺鼠疫产生的原因和传播的渠道。总结防疫的方法和途径,避免疫情大规模蔓延。在肺鼠疫接近尾声时,《申报》发布《公立医院调查北省瘟疫报告》,对肺鼠疫总体情况进行通报和经验总结。在再次出现肺鼠疫苗头性症状时,第一时间如实将两名感染者的信息公布于众,起到引起民众防控之功。
以《申报》为代表的上海报业,在肺鼠疫的知识普及、过程防控和疫病防治的宣传上起到了难以估量的作用。新冠肺炎疫情的现实告诉我们,防疫事业是一个未竟的事业,需要当代的新闻媒介学史增识、知古鉴今。
以《申报》为镜鉴,可发觉早在1894年,《申报》便开始发布关于鼠疫的报道《菩萨心肠》,[4]以增加民众对鼠疫的全面认识;维护正规防疫医院的形象;明确疫病防治的途径,“办法极为周密,是以北氛虽恶,而在沪居民犹得晏然无警,共享平安,洵属莫大幸福……今者,本医院调查防范一切加严,而唯一方法尤赖于疠。沪同胞共同留意保卫,一有疫发,立时扑灭,万勿使之滋蔓难图。”[5]
大众传媒在疫病防控中应充当健康知识“播种机”。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做好宣传教育和舆论引导工作,统筹网上网下、国内国际、大事小事,更好强信心、暖人心、聚民心,更好维护社会大局稳定。第一,强化显政,坚定战胜疫情信心。第二,把握主导,壮大网上正能量。第三,占据主动,有效影响国际舆论。”[6]以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我们认为大众传媒可以在疫病防控中做的工作有:一是设置卫生防疫专栏,常态化的、日常性的定期发布健康饮食和良好作息知识,实现健康知识的传播和普及;二是在传染病高发季节,对传染病的潜在诱因、传染病传播渠道和传染病感染症状等细节及时刊登,引起大众的重视和防控;三是在疫病突发时期,大众传媒应当定时播报传染病相关情况,做到角度多样、信息充分、内容丰满。
以《申报》为镜鉴,可发觉《申报》一方面,注重推送内容权威性,在疫情扩散背景下,以此打消民众对整个疫情大局严重性的夸张预判和盲目武断;另一方面,注重发布内容的客观性,“附近老闸捕房恐肇事端,即饬中西探捕到场弹压,旋由解事者告以续议之期尚未最后决定,决定后一定登报,大众始散”,[7]在因披露不及时、传播速度慢等引致的信息不对称条件下,《申报》有效地遏制了谣言的产生和扩散。
大众传媒在疫病防控中应做好疫病谣言的“终结者”。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要根据事实来描述事实,既准确报道个别事实,又从宏观上把握和反映事件或事物的全貌。舆论监督和正面宣传是统一的。新闻媒体要直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直面社会丑恶现象,激浊扬清、针砭时弊,同时发表批评性报道要事实准确、分析客观。”[8]新闻媒体人首先要保持理性,辨明真相,保持操守,而后才能承担起不制造谣言、不传播谣言、规避谣言的社会责任和传媒使命。
以《申报》为镜鉴,《申报》总经理史量才在疫情防控中承担了重要的作用:“入夏以来,天气酷热,疫癙发生,大战之后,必有大疫,传染蔓延,尤意中事。”他向淞沪战区善后筹备委员会喊话,应“设法预防,在嘉定南翔、黄渡、宝昆山等处筹设防疫医院,并分别派员施行注射防疫针”,[9]同时在前线增设防疫药品、设备,避免了大规模疫病的产生。
大众传媒在疫病防控中当好了疫情防控的“传播器”。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快疾控体系改革,扩大重点人群监测覆盖面,完善多渠道监测预警机制,全面提升疫情监测预警和应急反应能力。”[10]大众传媒充分关注专业人士的声音,回应广大民众的关切,肩负起疫情防控“传播器”的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