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记者如何讲好新闻故事

2022-02-13 17:38陈鹏飞
传播力研究 2022年32期
关键词:新闻记者受众内容

◎陈鹏飞

(汕尾广播电视台,广东 汕尾 516600)

在全媒体时代,新闻信息带有线性传播的特点,通常只能在人们脑海中短时间停留。而讲好新闻故事,采用艺术化表达方式增强新闻报道的可读性,使新闻内容更加立体丰满,可以给受众留下深刻印象,有效增强新闻的吸引力,提高新闻关注度,达到广泛传播新闻信息的目标。因此,作为新闻记者,应探索如何讲好新闻故事的问题,从而更好地开展新闻采编工作。

一、新闻记者的新闻故事采编现状

(一)故事内容枯燥

一直以来,新闻故事都给受众留下了内容枯燥的印象。在互联网环境中,微信、抖音等各种自媒体的出现,向受众传递了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相较于娱乐八卦,内容简单的新闻故事显然缺乏足够的吸引力,难以激发受众阅读的兴趣。新闻故事内容枯燥、单薄,与当代新闻记者重视编辑、轻视素材采集有关。从各大新闻媒体新闻采编情况来看,普遍存在与受众脱节的情况,说明记者较少深入群众当中了解生活事件和群众反馈,前期仅仅通过网络收集相关素材,然后将主要精力放在后期处理上[1]。未能深入探索新闻背后的故事,导致记者在思考新闻内容时缺乏情感共鸣,在撰写报道时自然难以融入情感和深刻的思想,最终造成故事内容单薄,难以吸引受众的目光。

(二)故事缺乏逻辑

新闻记者采用故事化表达方式进行新闻报道时,也容易陷入到情节过度等陷阱中,违背了新闻撰写的基本原则。为博人眼球,部分记者在艺术化加工时容易出现情绪化的情况,刻意放大矛盾冲突,将邻里纠纷、警情事件等大写特写,甚至杜撰一些无法取证的细节内容,导致故事缺乏逻辑,给新闻的真实性带来了损害。如部分新闻栏目通过设悬念等方式进行事件讲解时,将原本简单的事情叙述得“一波三折”,实际并无复杂情节支撑,最终导致新闻面目全非,给受众留下了“上当”的感受,反而削弱了新闻的公信力。此外,部分自媒体记者完全按照自身喜好进行故事内容选择,在故事讲述的过程中表达出强烈的主观情感,造成新闻内容浅薄,成为了情感宣泄的渠道,最终导致新闻故事低俗化、庸俗化,缺乏实际的社会意义。

(三)故事表述固化

在信息大爆炸的时代,新闻记者需面对激烈的媒体竞争,想要通过新闻故事吸引受众,要求展现报道特色。目前来看,新闻故事表述带有固化特征,尽管可以通过各种媒体平台传播,但各平台上的内容接近,主要通过图文+声音讲解的形式或整段视频进行新闻报道。忽视了不同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特点,造成新闻故事表述固化的同时,也引发了内容同质化问题,缺乏竞争优势。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习惯于利用碎片化时间收看新闻。而相较于内容丰富、形式各异的短视频,采取流水式解读方式导致故事讲述缓慢,需要受众耗费较长时间进行视频观看,难以在短时间捕捉到核心思想和内容。在作品缺乏吸引力的情况下,受众往往缺乏足够的浏览耐心,最终将选择“一划而过”,造成新闻故事被淹没在海量信息中,难以激起“水花”。

二、新闻记者讲好新闻故事的方法对策

(一)走进社会找故事

采用故事化表达方式转变大众对新闻报道留下的严肃、刻板印象,首先应讲述受众感兴趣的新闻故事。对自媒体平台信息传播规律展开分析,可以发现当前民众不仅对国内外新闻事件感兴趣,而且在休闲时大多阅读与生活息息相关的热点新闻。面对受众的多元化需求,新闻记者应走进社会寻找发生在人们身边的故事,做到关注民生。通过报道贴近实际的新闻引发受众的共鸣,使受众感受到新闻工作者的人文情怀,进而获得良好的体验。深入基层了解真实的社会生活,能够使新闻记者保持敏锐的嗅觉,及时发现新闻线索,通过深挖群众背后的故事把握新闻价值[2]。如关注教育、医疗等问题,到偏远地区了解贫困民众的求学、就医困难,揭示城乡资源分配差距的同时,可以通过新闻报道获取社会力量,探寻如何解决民众的生活困难。作为新闻记者,应当转变只关心“大事”的新闻思维,在新闻故事采编过程中关注民众生活,透过社会表层现象揭露其中存在的问题,做到从“小事”出发引发社会共鸣,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因此,在日常工作中,新闻记者应保持对普通民众的关注,而并非是始终将目光聚焦在名人身上,既看到“伟人”“英雄”的不凡,也能看到普通人的辛勤和奉献。经常与周围的民众交流,捕捉令人动容、深刻的一瞬,用贴近民众的质朴话语讲好新闻故事,同样可以创造出热点新闻,展现作为媒体人的社会责任意识。结合这一目标,新闻记者应走出工作舒适圈,到群众当中找寻新闻素材,避免新闻故事的来源局限在“网络”上,确保新闻与群众始终保持密切的关联。

(二)耐心倾听好故事

提起新闻记者,人们常常会联想到记者善于提问,能够在采访时把控节奏,诱导采访对象表露真实的想法和感情。但实际上,新闻记者想要讲好故事,首先应听好故事。将新闻事件当成是内核,在挖掘真相的过程中还应照顾采访对象的情绪,在以亲和态度、家常语言与对方聊天的过程中,除了围绕核心内容进行发散式提问,还应注意倾听对方回答的内容,以便从中了解故事细节,为后续生动、准确撰写故事奠定坚实基础。注意对方的眼神、表情和口气,可以发现从中传递出的情感态度,在对方需要抒发的情况下留给其更多的时间,辅助适当引导可以帮助采访对象完整叙述所见、所闻和所感,体会整个事件中人物的情绪波动、思想变化,从而对新闻事件产生深刻理解。认真倾听,做到感同身受,然后通过语言对话完成心灵交流,才能获得采访对象的信任,在采访中获得更多的线索、信息,为后续讲好新闻故事奠定坚实基础。面向一线人员的采访,时常因专业领域差异而遇到对话沟通不畅的情况,对新闻记者业务能力提出了较大的考验。通过前期对接了解采访对象的性格特征,在撰写新闻故事时将对方记忆深刻的事件当成切入点,由对方进行更多表达后,记者可以从细节中发掘线索。围绕不理解的故事节点展开提问,可以使对方更准确、更全面地讲述完整事件的经过,做到掌握整个新闻故事。

例如,在笔者参与制作的党建引领疫情的电教片《汕尾,我们守护》中,在对援鄂医疗队、一线医护人员、抗疫志愿者、外卖小哥、环卫工等不同职业、不同岗位的人进行采访的过程中,通过耐心倾听做到了深挖每个人在抗疫期间发生的故事,从多个角度反映了疫情严峻和党组织的引领作用。透过许多人物的经历,受众从自身出发获得了丰富的感受,在对新闻故事产生深刻印象的同时,形成了强烈的情感共鸣。

(三)明确故事大主题

对前期素材进行整理,然后撰写新闻故事,首先应明确大主题原则,确保可以把握时代脉搏,讲述群众想听的故事。从小事件出发选择故事素材,还应提前把握新闻整体发展态势,从大局角度进行考量,合理选择故事的切入点,从个体事件引申至社会发展,揭示故事的深刻寓意。为此,需要将新闻事件放到对应的社会背景中思考,如在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之际,结合推进党史学习教育的大背景进行新闻故事撰写,笔者明确了真实还原彭士禄“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心路历程的故事主题,参与制作编辑纪录片《彭士禄》。通过大量人物事迹的描述,客观讲述彭士禄以身许国、科技报国的一生,使受众为彭士禄无私拓荒中国核动力事业的故事而感动,最终作品引发了强烈反响,荣获多个奖项。作为新闻记者,应认识到新闻故事需要与时代和大环境相协调,确保在贴合实际进行新闻报道的同时,使选题达到一定高度,以便创作出新闻精品。将新闻故事放在国内政策、经济、社会大背景下,呈现出国家发展和变化,使人们感受社会新气象的同时,思考社会发展问题,能够使新闻产生强烈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因此,在新闻撰写的过程中,首先需要透过文章标题突出内容主题,在第一时间吸引受众阅读新闻内容,从海量信息中脱颖而出。在以回顾黄旭华的一生为主题时,笔者通过了解黄旭华背井离乡六十年、隐姓埋名三十载的人生故事,有感于黄旭华院士面临的忠孝两难全局面,最终制作了标题为《忠与孝》重大主题公益广告,讲述黄旭华为国尽忠经历的同时,展现了老一辈舍小家、顾大家的伟大情怀,最终准确诠释了黄旭华对父母的大孝,引发了受众的情感共鸣,向新一代受众传递了正能量。通过把握新闻大主题,在故事撰写中突出和深化主题,可以增加内容厚度,使故事更具张力的同时,向受众传递人文关怀,感受故事温度,最终实现传播效益的最大化。

(四)保证故事的真实性

在新闻故事创作的过程中,应遵循真实性原则,保证新闻内容真实,传递的新闻信息准确。为此,新闻记者在撰写新闻稿件时要求了解事件背后的故事,以免仅凭想象补充缺失情节,确保故事逻辑顺畅、内容完整,真正做到不忘初心。在故事编辑时,应理清新闻事件和故事叙述的主次关系,坚定维护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在此基础上利用故事化叙事形式增强内容的可读性、趣味性,不能出现本末倒置问题。在剪辑新闻素材的过程中,禁止通过曲解内容制造情感冲突,也不能使用夸张词汇进行解说,而是尽量使用同期声展现故事发展过程,客观揭示人物的心理状态,确保故事得到严谨、有序叙述[3]。因此,在故事写作的过程中,记者需要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寻求平衡,结合事件中人物情感适当进行感性表达,保证事件叙述的完整度,同时需要始终保持理性思考,客观展现新闻事件发生的过程,揭示因果关系。在保证故事真实性的前提下,可以利用故事化手段描绘故事发展过程,展现新闻的导向性特征,发挥新闻的舆论引导作用。在2020年疫情防控期间,笔者深入一线采访环卫工,从凌晨五点跟随环卫工开始拍摄,记录下环卫工从家里出发,到中午吃饭休息的工作历程。通过真实记录疫情暴发特殊时期城市的变化,与环卫工依然坚守工作岗位形成了鲜明对比,适时向环卫工提出“出门工作怕不怕,为什么还要坚持打扫城市?”的问题,能够牵动受众感受。面对环卫工“怕,但是也必须继续工作,因为家里的两个孩子上学要交学费。”的回答,尽管并未对环卫工人的奉献精神进行歌颂,但也能使受众从真实生活中体会到每名坚守岗位的普通人在疫情期间对城市作出的贡献,通过环卫工善良而朴实的行动,感受到生命的平凡与伟大,使受众体会平民英雄的力量。

(五)增强新闻的故事性

强调新闻内容的故事性,目的是将枯燥的新闻转化为生动的内容,使广大受众愿意花时间阅读新闻。为此,记者需要做到合理选择故事讲解方式,如采用倒叙法、插叙法等多种方法展现情节,激发受众的好奇心,吸引观众弄清新闻事件的前因后果[4]。在明确叙述方式的同时,记者也可以参照故事文体的撰写方式展现冲突,利用新闻事件中的逻辑矛盾激发受众探寻真相的欲望,赋予故事深刻的内涵,体现故事的张力,使新闻变得更加鲜活,产生强烈的感召力。在社会新闻事件中,常常涉及多个利益方,存在多变的矛盾。围绕这些矛盾点揭示事件实质,引领受众深入思考发生的原因和解决对策,才能起到引领社会健康发展的作用。因此,想要讲好新闻故事,要求记者合理运用故事创作手法揭示新闻内容,确保在吸引受众关注的同时,展现故事的传播价值。

(六)立体化传递故事

在新闻故事表达方面,新闻记者应结合媒体融合发展背景突破思维局限,采取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元素组合形式进行新闻内容立体化生产和传播,推动新闻报道的平台化、媒体化发展。结合各种媒体平台的信息传播特征,实现故事立体式再编辑和创作,使新闻在网络上迅速、广泛传播,才能取得最优的报道效果。为此,针对新闻事件可以进行系列报道,采取立体化形式全方位讲述故事的前因、后果,引发民众深思。如面对突发事件,可以先通过手机记录真实影像资料,并通过移动客户端进行简单编辑和报道。在引发关注的同时,通过深入调查收集更多的图片、音视频等素材,然后通过文字编辑进行故事详细叙述,借助微信、微博等各种平台传播,打造热点新闻。将新闻故事当成是产品,通过一次性收集素材实现多元化生产,可以使故事通过各种途径更好地传递至受众处,满足受众多元化信息阅读需求。如在短视频广泛流行的背景下,以视频形式进行新闻故事采编,在播放音视频等原始素材的基础上,可以通过现代信息技术加入音效等,增强故事的感染力,引导受众随着故事情节发展实现情感递进,结尾设置故事彩蛋进行内容延续,给受众带来深刻的感受[5]。在受众情绪得到有效调动的基础上,可以将新闻内容一键转发至微信、微博等平台,从而拓宽新闻传播途径。因此,通过丰富新闻故事的播报形式,可以充分发挥各种媒体平台的价值,通过应用现代传播技术取得理想的新闻传播效果。

三、结语

作为新闻记者,想要讲好新闻故事,首先应深入基层探寻新闻故事,通过挖掘群众身边的故事引发群众的共鸣。运用采访技巧了解故事的同时,应做到耐心倾听,通过以小见大设立新闻大主题,为撰写新闻故事指明方向。在编写新闻报道的过程中,应遵循真实性原则,在此基础上通过找寻矛盾、多层次分析等措施增强新闻的故事性,并学会运用融媒体手段实现立体化传递,满足受众多元化需求,在优化新闻传播效果的同时,确保受众感知故事背后的深层意义。

猜你喜欢
新闻记者受众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2019 新版新闻记者证公示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
2019新版新闻记者证全新登场
新版新闻记者证式样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主要内容
韩剧迷受众心理解读——以《来自星星的你》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