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需 徐翠容 王 芸 汪李平
(1 武汉市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湖北武汉 430070;2 华中农业大学园艺林学学院,湖北武汉 430070)
我国蔬菜产业结构性生产过剩以及因蔬菜产品质量、结构、销售导致的收益水平低下等问题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如何合理调控生产布局,引导差异化发展,已成为蔬菜产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蔬菜种业市场供需端着手,提出建立基于种业市场交易大数据的蔬菜市场行情预警监测体系,并从蔬菜种子进出口贸易、蔬菜种企景气指数、蔬菜主产区基地、蔬菜批发市场、蔬菜国家级繁种基地等多维度监测进行了论述,为我国搭建完整的蔬菜市场行情监测预警体系提出较为全面的思考与建议。
近年来,我国蔬菜产品局部性、结构性滞销问题频发,市场价格异常波动频繁,导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发生明显变化,挫伤蔬菜生产经营者的积极性,不利于我国蔬菜产业的健康发展,对国民经济平稳运行构成不利影响。我国作为世界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2019 年蔬菜种植面积和总产量分别达到2 087 万hm和7.21 亿t(丁海凤 等,2020),结构性生产过剩的问题已经成为行业共识,目前中国农业发展的主要矛盾已经由过去的总量不足转变为结构性矛盾(魏后凯,2017)。有学者提出政府应实施大蒜最低保护价格制度,以保护生产者利益(董少杰,2012)。例如山东金乡等大蒜主产区出台了政策性的市场价格保险机制(陈明均和谭贺,2017),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大蒜市场供求关系失衡的问题。如何合理调控生产布局,引导差异化发展成为蔬菜产业发展亟须解决的问题。
目前,我国尚未建成一个功能完善、准确及时、标准统一的全国蔬菜市场监测预警体系。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增加农民收入,必须健全国家对农业的支持保护体系”“完善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完善种植面积和产量的统计调查,改进成本和价格监测办法”,表明国家主管部门已经意识到有必要早日建成国家级农业市场监测预警体系。一个合理的预警系统将能有效引导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者合理规划生产,对保持蔬菜产业的平稳,避免农民盲目生产具有重要意义。
农业预警系统应用,起始于1975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建立的“全球粮食与农业信息及早期预警体系(GIEWS)”(郑素芳 等,2012),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和组织较早开展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相关研究与应用,主要应用于粮食生产安全领域的监测。而我国农产品预警相关研究起始于1978年,基于国家市场经济发展需要,主要服务于国家宏观经济调控。
我国农业领域相关预警系统主要分为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主要应用于粮食与生猪市场行情监测预警)和农业预警监测体系(主要应用于病虫害监测、农产品质量、农产品市场环境的预警监测)。结合中国国情,科学家先后开发了农业政策分析模型(CAPSiM)(黄季焜和李宁辉,2003)、中国世界农业区域市场均衡模型(CWARMEM)(陆文聪 等,2013)、中国农产品监测预警系统模型(CAMES)(许世卫 等,2015)等。
国内以5 类主要农作物(水稻、小麦、玉米、大豆、棉花)为监测对象的预警体系研究发展较快,但蔬菜行业品类繁多,且绝大部分蔬菜品类不具备主要农作物季产年销的属性,若将蔬菜与该5 类农作物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我国农产品市场行情具有明显的不合理性。所以有必要对蔬菜市场预警体系进行独立研究。
目前国内市场日常消费蔬菜种类众多,据统计共约13 大类(不含食用菌)90 余个品类。蔬菜生产表现出总体面积大、区域分布散、单元面积小、上市批次多、供应周期短、季节性特点鲜明、统计难度大等特征,因此在农产品领域中蔬菜的监测难度最大。
国内外农产品预警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粮食、生猪领域,蔬菜领域可供参考的研究资料较少。目前已有科学家从不同角度研究了蔬菜市场预警体系,例如,基于数量安全角度,提出通过从供应水平、生产效益、流通收益3 个角度制定预警指标(阎晓军和赵安平,2011);以绝对供需差异划分预警等级建立农产品市场预警设计思路,并确定重点监测季节(郑燕和马骥,2016);以农资、种子和肥料等多种生产资料为相关指标,提出推行反周期性的调控策略(杨媛媛,2017);建立基于“互联网+”的蔬菜价格预测体系(张标 等,2018);利用大数据优势,建立农产品市场监测预警模型,以便对农产品市场供需两端进行动态监测和预警(刘倩,2018)。虽然这些研究为构建新型、符合我国国情的蔬菜市场行情监测预警体系提供了新思路,但目前还未构建成一个完整的蔬菜市场行情监测预警体系框架。
大宗农产品市场行情受外部经济波动和内部结构变化影响,蔬菜市场行情的波动因素与大宗农产品市场波动因素具有高度相似性,但是蔬菜生产在供应周期和供应地点上都表现出更明显的分散性、地域性、季节性差异,导致蔬菜市场行情监测预警难度远高于大宗农产品。我国蔬菜价格的波动除了受生产成本、流通成本、气象异常、自然灾害、地方政府引导性农业政策偏差、舆论误导、季节性生产等因素影响,还受到蔬菜品种内部价格关联(喻妍 等,2019)、货币汇率(岳瑞雪和谭砚文,2019)等多重因素影响。虽然影响蔬菜市场行情的因素很多,但是供求关系仍然是决定蔬菜市场行情的决定性因素。
国内蔬菜产业供应端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加上国内蔬菜市场预警监测体系缺失,受蛛网理论影响的盲目生产行为占市场主流,这与我国蔬菜市场信息传播途径少、传播途径不畅通有较大关系。
我国农产品价格监测起始于1978 年,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统计实施,统计对象是以粮食为主的主要农产品的价格指数、农资价格指数、消费价格指数等,发布渠道为统计年鉴(钱婷婷 等,2017),此类数据主要为国家宏观调控服务,但是缺乏信息的时效性。
目前,全国性蔬菜市场行情信息的实时获取渠道主要为由农业农村部建设的全国农产品批发价格信息系统(pfscnew.agri.gov.cn)和商务部建设的全国农产品商务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新农村商网,nc.mofcom.gov.cn)。两个网络平台市场监测功能相似,由全国100 多家大型农产品批发市场的市场管理人员采集市场行情数据,每日发布价格行情、价格指数,每月发布区域性行情总结报告,均有助于了解蔬菜市场实时行情,但功能仅局限于历史数据复盘分析,基于中远期历史性月平均价格的分析不能准确解释月中的价格剧烈波动,市场监测预警需要基于多年日度性大数据分析,所以远期种植指导意义大受影响。
蔬菜产业的特殊性决定了通过在产品销售终端开展数据采集来实现对我国蔬菜市场监测预警的难度较大,而在生产端的调查统计则相对容易。我国蔬菜产业流通模式的上游主要为蔬菜种子企业及其他农资(肥料、农药、农膜等)企业(图1)。农以种为先,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和蔬菜产业链的起点,更能反映生产(供应链中端)和市场(供应链后端)走向。鉴于目前我国蔬菜总体生产面积大、区域生产分布散、单元生产面积小的现状,在蔬菜生产端监测预警难度巨大,所以从蔬菜种子市场供需端着手,以上游行情波动来预警下游行情波动,成为构建蔬菜市场监测预警系统的关键。
图1 我国蔬菜流通模式示意图
对我国部分地区蔬菜种子市场供需高峰期进行统计,由表1 可知,种子销售高峰期与播种高峰期存在一定的时间差,合理利用这个窗口期可以有效实现对生产计划的正确引导。开展基于种子供需行情波动的分析预测,可以为政府有效组织蔬菜生产、为种子企业制定产销策略、为农户及时调整种植计划提供重要参考。在此基础上,可逐步建成一个以蔬菜种子市场行情监测为主体,结合蔬菜种子进出口贸易、蔬菜种企景气指数、蔬菜主产区基地、蔬菜批发市场、国家级蔬菜繁种基地等多维度监测的中国蔬菜市场行情监测预警体系。
2016 年1 月1 日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正式实施,同时《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农作物种子标签和使用说明管理办法》《农作物种子标签二维码编码规则》等相关核心配套规则办法开始实施,既为我国种业发展提供了法律保障,也为建立基于蔬菜种业供销信息大数据的蔬菜市场预警监测体系提供了可能。
我国蔬菜种子行业营销体系以科研单位/进口代理商+种子企业+经销商为主要经营模式(图2),所以蔬菜种子流通信息需要从供销两端采集。因小微企业制种、农民自留种占比较低,本文暂不做考虑。蔬菜种子的销售周期要先于蔬菜产品供应周期,所以通过监测国内种子市场行情波动可以预警蔬菜市场行情波动;通过对种子流向的大数据分析,可以提前预警区域性蔬菜市场行情风险。可见构建一个种业市场交易大数据系统有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图2 中国蔬菜种子市场流通示意图
3.1.1 构建统一的二维码分发平台 《农作物种子标签二维码编码规则》第三条规定“农作物种子标签二维码具有唯一性,一个二维码对应唯一一个销售单元种子”,使我国销售端种子“一袋一码”有了法律依据,并为构建种业市场交易大数据提供了可能性。第七条规定“产品追溯网址由企业提供并保证有效”,此项规定赋予企业自主权,但是不利于建立国家级种业市场交易大数据库。大数据库的建立是基于大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实时性,构建统一的二维码追溯网址分发平台,这就需要对现有标签法第七条进行适当修改,使其既符合国家宏观调控需要,也能降低企业经营成本。
3.1.2 建成中国蔬菜种业市场交易大数据库 建议在统一二维码分发平台的基础上,统一信息采集标准;标准化采集蔬菜种业信息,对蔬菜种子信息进行分类,建立蔬菜种子市场交易大数据库。之后种子企业(总经销商)需要依据《农作物种子标签和使用说明管理办法》第二章第六条规定上传内容如作物种类、种子类别、品种名称等信息;基层分销商补充上传销售时间、销售地点等关键销售端信息。即可通过农作物种子的标签二维码确定种子信息类别,对标签二维码包含的种子信息进行采集,并通过信息传输设备对标签二维码未包含的种子信息进行标准化录入并采集。最后根据蔬菜种类对种子交易数据进行分类,根据时间轴对数据信息进行排序并对缺失数据进行预处理。
3.1.3 对蔬菜种业市场交易大数据信息的利用 对种业市场交易大数据的利用需要构建分析和预测数学模型,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
①通过待监测蔬菜种子市场交易信息,分析种子销售数据波动,对超出历史种子销售阈值的数据波动进行产前预警。② 通过待监测蔬菜种子市场交易信息和预期播种面积,分析待监测蔬菜的上市周期及预期供应量数据波动,对超出历史供应量阈值的数据波动进行产中预警。③通过农产品市场交易平台获取蔬菜历史需求信息,并结合预期供应量,预测分析蔬菜市场销售趋势,绘制预期销售趋势曲线图,对超出预期销售趋势历史阈值的曲线波动进行产后预警。
此外,通过蔬菜种子市场交易大数据管理系统(图3)进行分析,可以及时了解每一种蔬菜细分品类的种子销售行情,每一袋种子的销售区域、销售时间,由此推算出每个地区各类蔬菜的生产面积、区域特色,分析潜在市场风险,在风险爆发前及时制定解决预案。
图3 蔬菜种子市场交易大数据信息管理系统架构图
3.1.4 开展蔬菜种业细分市场交易大数据的挖掘分析 通过对蔬菜种业市场交易大数据的进一步分析,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我国蔬菜生产的区域特色。例如,可以通过了解辣椒种业市场销售行情,提前预警待检测地区辣椒播种面积、辣椒种类、主流品种、集中上市期,以及上市高峰期辣椒供应量较往年的波动情况;还可提前预警当地辣椒局部性滞销风险,及时通过有效渠道引导生产者调整生产方案,发展区域特色农产品;政府主管部门则可提前制定应对局部性供需失衡措施。
另外,通过我国蔬菜种业交易大数据,可以了解我国蔬菜种植结构、区域生产特色、局部供应周期、进口种子市场占有率等宏观情况。
国产蔬菜种子在个别领域市场占有率不高,国外种企在青花菜、胡萝卜、洋葱、芫荽等高端蔬菜种子市场所占份额较大。在山东寿光,“洋种子”市场占有率超过三成,菠菜、青花菜、胡萝卜、菜椒、大红果番茄等常见蔬菜品种市场占有率达60%~80%(薛其勤 等,2015;范立国 等,2018;卞靖和陈曦,2020)。因此有效监测分析蔬菜细分种子进口规模有利于更快捷地预测我国蔬菜市场行情趋势。
2019 年我国蔬菜种子进口规模2.24 亿美元(表2),占农作物种子总进口额的51%;排列前5 位的国家进口额占总进口额的66.87%(表3),且呈逐年递增趋势。表明我国本土蔬菜种子企业在某些蔬菜作物上市场竞争力弱,力量分散,行业寡头尚未形成,无法与国际种企巨头竞争。而20 世纪90 年代国际种企通过一系列跨国兼并重组,使国际种业格局更加趋向于垄断经营(高红治,2012),我国蔬菜种子企业在国际市场上形式严峻。
表2 2014—2019 年中国蔬菜种子进出口总量
表3 2019 年中国蔬菜种子主要进口国及品类
2019 年我国蔬菜种子出口规模1.16 亿美元(表2),较进口规模有明显差距。2016—2019 年出口总量逐年降低,但是出口额未有明显波动,表明我国高品质种子出口占比有了明显提升。结合多年历史数据,我国蔬菜种子出口国家主要集中在荷兰、韩国、美国、日本等国际蔬菜种子贸易发达国家(表4)。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数据显示,我国蔬菜种子出口主要贸易形式为对外制种出口,占蔬菜种子出口总量九成以上,且高端蔬菜制种比重在不断增长,表明我国蔬菜制种产业具有国际竞争优势。
表4 2019 年中国蔬菜种子主要出口国及品类
种业国际贸易会对国内蔬菜市场行情产生间接影响(李建政 等,2020)。目前进入我国蔬菜种子市场的国际种业巨头主要有美国孟山都、法国利马格兰、德国拜耳、荷兰瑞克斯旺、日本坂田、日本泷井、泰国正大、以色列海泽拉等。种业巨头主要通过在华建立全资或合资公司,由国内种子进出口代理商进口、分销商在国内销售的方式进入中国市场(黄山松 等,2014)。
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于2017 年9 月13 日正式上线,平台对国家、省、市、县四级的种业管理数据信息进行整合,实现品种登记、品种保护、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种子进出口等种业管理相关信息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公开,品种可追溯、种子质量可追溯、市场主体可追溯。但是目前平台对种子进出口信息采集还有不足,信息采集存在标准不统一、分类不准确、信息不完整等问题,尤其是未将进出口种子重量、价格信息纳入统计范围,所以无法准确监测蔬菜种子进出口贸易行情变化,无法发挥预警功能。若能在现有工作基础上加以改进,对蔬菜种子进出口贸易数据进行监测并加以利用,将对我国蔬菜行业宏观监测预警起到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蔬菜种子行业市场规模达120 亿~150 亿(方智远,2018),已成长为全球第二大蔬菜种子市场,但是我国蔬菜种子行业“散”“乱”“弱”的问题突出。截至2020 年11 月,全国共有蔬菜(含西甜瓜)种子经营单位逾2 300 家(中国种业大数据平台数据),2019 年中国种子协会认定中国蔬菜种业信用骨干企业20 家,而这20 家骨干企业占全国蔬菜种业市场份额不足10%,表明我国蔬菜种企的市场集中度不高。
2016 年新修订版《农作物种子生产经营许可管理办法》颁布,对非主要农作物种子经营提出更高要求,提高准入门槛,引导行业兼并重组,提升综合实力,培育龙头企业,提高国际竞争力,保护民族种业。待国内行业集中度较高时,则可以选取行业排名前20 家或前50 家企业,开展种业市场交易信息集中监测,形成我国蔬菜种企景气指数,以引导我国蔬菜种子市场交易宏观调控。
长期以来,我国蔬菜市场监测主要关注批发市场,忽略了对主产区基地的监测,使得蔬菜市场监测预警缺乏前瞻性。我国已经形成了城市近远郊结合、高山蔬菜、外埠调剂的蔬菜供销模式,随着“农超对接”“农校对接”“社区支持农业(CSA)农场”等新型供销模式的发展,蔬菜规模化生产面积不断扩大,“互联网+”技术的不断进步使远程数据传输手段多样、方便和快捷。建成有效的监测体系,对我国主产区蔬菜基地开展监测,对了解产区供应端行情变化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开展影响产区价格与批发价格比值、批发价格与农超价格比值影响因素的相关研究,对解决我国蔬菜产业中间环节难题具有指导意义。
从国家战略层面打造蔬菜种子生产优势区,全面加强良种繁育基地建设,稳定种子生产能力。
2012 年12 月26 日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全国现代农作物种业发展规划(2012—2020 年)》,提出加强国家级和区域级种子生产基地建设,分区域、分作物建设优势种子生产基地,重点建设国家级西北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西南杂交水稻种子生产基地、海南南繁基地。
2017 年1 月19 日,农业部下发《农业部办公厅关于第一批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认定的通知》,通知共认定安徽省萧县等13 个区域性蔬菜(含西甜瓜)良种繁育基地。2019 年6 月17 日,农业农村部下发《农业农村部关于认定第二批国家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的通知》,通知共认定河北省任县等8 个区域性蔬菜(含西甜瓜)良种繁育基地。两份通知对于引导我国蔬菜制种产业科学布局起到重要作用。
2021 年7 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推出三大举措,全面推动国家级制种基地转型升级。我国已形成以海南、甘肃、四川三大国家级育制种基地为核心,52 个制种大县和100 个区域性良种繁育基地为骨干的种业基地“国家队”,为全国提供了70%以上的农作物用种,其中杂交玉米、杂交水稻制种大县年均产量分别占全国年用种量的85%和75%以上(农业农村部数据)。
国家级育制种基地的建立,为健全我国蔬菜种子市场调控体系,及时掌握育种面积波动,管控风险向下传导,推动建立蔬菜种业信息服务平台,推进物联网技术应用,引导企业建立覆盖生产、加工、流通等环节的蔬菜种子质量可追溯系统打下了坚实基础。
①法律层面尚不支持。目前我国尚未从法律层面规定蔬菜种业生产经营者上传市场相关数据的义务,且相关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涉及企业经营敏感数据,所以采集蔬菜种业市场交易基础数据存在较大难度。
②基础研究工作难度大。我国蔬菜市场总体规模大、从业人口多、经营主体结构复杂。蔬菜价格影响因素多,本文所述观点主要是基于宏观经济中总供给与总需求的平衡,节假日、政策引导、自然灾害、公共卫生事件、流通成本、生产要素等因素考虑不足,对零售价、批发价、收购价之间的影响因素也考虑不足。此外,我国国土面积大,不同区域种植制度、种植模式、技术水平等差异较大,要建立普遍适用的监测预警数学模型,还有很多基础工作需要进一步研究。
③关于蔬菜种业市场波动与蔬菜产品市场行情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种植制度多样性与用种量之间的关系、蔬菜种子新旧迭代等相关基础研究仍欠缺,相关观点缺少实践数据支撑,具体误差水平有待检验。
④预警信息的发布对蔬菜市场经济秩序的潜在影响有待研究,引导性信息的发布要充分考虑发布的时效性和权威性,避免出现反作用。
⑤国内外关于建立蔬菜市场监测预警体系的相关理论研究较少,可供参考的文献不多,所以观点存在考虑不周全、有待商榷之处,尚待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