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培养

2022-02-13 05:05杨长英
课堂内外·教师版 2022年1期
关键词:道德教育

杨长英

摘  要:道德教育不是短时效应措施,而是持续展开的任务。事实上,“学校中每一样工作,学校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小事,都充斥着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如果教师的德育意识增强,德育能力提升,学校生活中的管理、服务、秩序等都将呈现出一种道德气质,如此一来,学校的道德教育便燃烧希望之光。

关键词:道德教育;德育意识;德育能力

一、学校的德育工作亟须全员参与

学生的道德发展涉及知、情、意、行的综合提升,从德育角度出发,要求教师具备更广、更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教育与德育存在着内在联系,“教育”是一个规范性的用语,而教育实践又是一项道德实践,鉴于此,任何教育都是德育。在当前的中小学教育中,大众时常将学科教学与德育割裂开来。有调查显示:大多数非德育学科教师将德育工作视为德育学科教师的任务,并从德育工作中“退场”。事实上,学校强调要在各学科教学中渗透德育的做法,恰恰从反面揭示了教学与德育割裂的现实。

“教学在本质上是一种道德努力”。从教学与德育的因果关系看,德育是全体教师的共同任务,而非某些教师的专属任务,因为所有教师都要“育人”。由此出发,德育理应成为教师专业化的重要维度。教师要树立“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理念,将小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与品德教育密切联系在一起。

学校是学生离开家庭后进入的第一个教育场所,是学生从私人生活走向公共生活的桥梁。随着学生受教育年限的不断延长,学校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日益凸显,因此,学校生活的道德品性会直接影响学生的道德发展。杜威曾指出,“道德原理与人类的社会生活是不可分离的”,这意味着德育应该与学校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事实上,对善的知识不是从书本或别人身上可汲取的,而是经由长期的教育过程。此代表着生活中成熟经验的结晶。以切身经验及个人实践有关的、在经验的试验中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影响品德。如果学校生活是道德的,那么它就会涵养学生的德行,反之则会削弱他们的德行。所以杜威指出,“威胁着学校运作的重大危险是缺乏可以培养社会精神的情境;这是有效道德训练的大敌。因为这种精神只有在某些情境中才能养成”。如果说学校生活的道德品性是影响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教师亟须积极地关注学校生活的道德性。

二、从不同角度,用多种方法让德育工作多元化

(一)发掘所教学科中所蕴含德育点的意识和能力

其一,发掘所教学科中德育含量的意识和能力。对于语文、品德学科而言,教师较易发掘中的德育内容,而对于数学、英语学科而言,教师则认为较难发掘德育内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教师往往忽视科学精神也代表一种人文精神。其二,关注所教学科中暗含的价值取向的意识。所谓“暗含的价值取向”就是指在学科中隐含地向学生传递价值取向。其三,关注所教学科所预设的课程价值观的意识。所谓“课程价值观”是指人们如何理解课程,如何定位课程价值的取向。在人类的历史上有两种取向的课程价值观:一种是内在取向的课程价值观,比较重视课程本身对于学生成长的意义,给予学生的愉悦体验等;另一种是工具取向的课程价值观,比较重视课程能否给学生或者社会带来某些外在的善。

(二)利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意识和能力

在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中也蕴含着丰富的德育点。杜威曾指出:在讨论学习方法时所描述的相关心理特征,其本身就是道德特质。具体而言教师应具备以下两点,其—,利用教学方法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意识和能力。如果教师长期以灌输、压服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就会形成一种屈从于权威的性格。相反,如果教师能以一种对话、说服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学生则会形成一种尊重他人的性格。其二,利用学习方法促进学生的道德发展意识和能力。比如学生采用主动、合作和包容的学习方法,就容易形成积极、开放和宽容的性格。既然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都是促进学生道德发展的重要路径,那么教师就要努力践行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使之与现代生活所倡导的道德价值相一致。

(三)巧用学校整体生活涵养学生德行意识和能力

“学校中每一样工作,学校生活中发生的每一件小事,都充满了进行道德教育的可能性。”如果学校生活中的管理、服务、秩序等都能体现出一种道德的气质,那么学校的道德教育就有希望。然而, 这一切又取决于教师的道德意识。对于德育专业化的片面理解,人们希望德育成为专职工作,并为学校配备专、兼职的德育工作者队伍。虽然这种分工制度本意是为了加强德育,但实际上却妨碍了中小学全体教师积极参与德育的热情,造成了中小学德育的忽视和削弱!甚至还造成了中小学越加强德育越难以有效实施德育的困境。从教育与德育的内在联系出发,从学生道德发展与学校整体生活的内在联系出发,教师应树立“全员育人”的意识,即所有教师都应不同程度地参与到德育工作中去。从德育的角度讲,教师自身就是学校整体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事实上,学校生活中存在大量的道德信息,教师对待他人的行为和态度,尤其是对待学生层面,往往展现了其对道德原则的敏感性。缺乏考虑的行动,可能投射出教师对学生的歧视、喜爱,或者漠不关心。因此,教师“作为道德实践者,一个非常核心的方面是由教师自身品质及行为方式所构成”。要想从生活的细节出发进行改变,教师就必须具有从德育视角反思学校生活的意识和能力。通过此反思,教师才能成为暂时超越于学校生活的主体,客观地看待学校生活中已经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反道德现象,并避免此类现象对学生的道德发展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然而,虽然“人类有思考能力”,但在生活和工作中并不总是靠思考,而更多是靠习惯。从这个意义上看,培养中小学教师从德育视角反思学校生活的意识和能力就显得至关重要。

三、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道德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一)把握学生生活实际并诊断其道德困惑的意识和能力

将德育从“教”转向“学”,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将学生放任自流,相反,这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學生遇到道德学习的困难时,教师要给予及时的帮助,有效且恰当地指导学生学习道德的方法,为其搭建各种有效的支架,引导其更好地学习。比如在引导学生认同老师辛苦、体谅老师辛苦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活动:先让学生统计老师一周所做的事情,并制作成统计表,然后请他们结合统计表观察思考。

(二)评价学生道德学习的能力

要想让学生树立终生的道德学习意识,教师还必须具有评价学生道德学习的能力。通过评价,既可以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长,又可以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动力,教师也可以提出学生尚待努力的方面,为他们今后的道德学习指明方向。教师一方面应积极探索新型的评价方式,另一方面也应改革传统的评价方式。比如新课改后日益受到人们关注的“档案袋”评价就可以运用到道德学习领域。但是,如果教师能对考试评价进行改造,它依然可以发挥作用。当考试的目的不再是标准答案的记忆,而是学生反思生活和教师了解学生的契机时,考试就可能成为促进学生道德学习的中介环节。

四、结语

综上所述,教师要在工作中,注重对自身德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切实落实好立德树人。

(责任编辑:秦  雷)

参考文献:

[1]章乐. 论新时代中小学教师的德育意识和能力培养[J]. 中国教育学刊,2020(06):1-7.

[2]王学朋. 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德育渗透研究[J]. 新课程(下),2019(12):34-35.

猜你喜欢
道德教育
中小学信息道德教育研究二十年:回顾与展望
品读
浅谈初中德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以“道德教育”为主线的学校德育研究
《现代西方道德教育理论研究》评介
浅谈新时期初中学生道德教育的实现途径
德性培养:道德教育的应然选择
学校“生活本位”道德教育的实施对策探讨
以实践思维引领道德教育
从家庭道德教育困境谈学校德育工作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