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 丹,张海燕,2
(1.新疆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7;2.新疆师范大学预科教育学院,新疆乌鲁木齐,830017)
本文借助CiteSpace可视化分析软件就十八大以来学界围绕“农村教育”或“乡村教育”开展的系列研究,分析中国农村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与趋势,以期把握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及发展方向,为新发展阶段农村教育的研究重点提供理论索引。
本文以“农村教育”或含“乡村教育”为主题在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中对北大核心期刊和CSSCI期刊文献进行检索,检索范围设定为2012年1月—2022年4月,共选取了2662条有效文献作为研究样本。
本研究借助CiteSpace软件对现有文献进行文献计量统计,并绘制生成年发文量、研究作者与研究机构、关键词及研究前沿等图谱,从而更好地展现出十八大以来农村教育的研究前沿与发展方向。
1.发文量分析
2012—2022年农村教育研究的文献数量变化如图1所示。党的十八大以来,农村教育相关研究文献数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大体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2—2017年,农村教育的发文趋势呈V字形,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这期间发文量的最低点在2014年,2014年之后发文量呈稳步上升的趋势。这是由于从2014年开始,“精准扶贫”“教育扶贫”思想和政策密集落地。第二阶段为2018年至今,农村教育的发文量呈持续上升的趋势。这是因为乡村振兴战略为新农村教育建设指明了方向,使发文量呈持续上升的趋势。总体来看,农村教育领域的研究热度逐渐增长,越来越受到学术界的关注。
图1 2012—2022年我国农村教育发文量统计图(2022年为预测数据)
2.研究作者
2012—2022年,我国农村教育研究领域出现的几位高产作者具体如图2和表1所示。从作者频次表可以看出,排名前三的作者是邬志辉、郝文武、曲铁华,说明这三位作者对农村教育研究领域贡献最大。从图谱可知,虽然作者整体间分布离散,但仍然存在连线,说明部分作者之间存在合作,但未形成集中的合作团队。从图谱中的作者所属地区来看,东北地区和西南地区的作者较多,而西北地区作者较少,说明西北地区对农村教育的研究相对薄弱。
图2 2012—2022年农村教育研究领域的作者共现图谱
表1 2012—2022年农村教育研究领域的作者频次表
3.研究机构
如图3和表2所示,从研究机构的性质来看,主要是各类教育学院或教育研究所。对我国农村教育研究较多的机构是以东北师范大学为代表的高校,其中频次最高的是东北师范大学(频次125),其次是西南大学教育学部(频次86),为我国农村教育的研究做出了突出贡献。除此之外,频次高于20的研究机构有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陕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等,可知农村教育的发展受到学界的关注。从研究机构的地域分布来看,我国东北地区与西南地区对农村教育的研究较多,而西北地区有关农村教育的研究较为薄弱。
图3 2012—2022年农村教育研究领域研究机构图
表2 2012—2022年农村教育研究领域机构表
续表
4.研究热点前沿分析
(1)关键词共现分析
将转化后的文献数据导入软件进行分析,最终得到高频关键词统计表(表3)。高频关键词可以揭示某个领域的研究热点,频次越大,说明该关键词越受到学界的关注。例如,表3乡村振兴的频次达到了303次,说明该关键词得到了学界的密切关注,是农村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关键词的中介中心性表示关键词的重要程度,中介中心性越大,则该关键词越重要。从高频关键词统计表(表3)可知,中心性最强的是农村教师,中心性达到0.36,说明学界对“农村教师”主题的研究较为关注。频次排名前十的关键词如表3所示。排名前三位的关键词依次是乡村振兴、农村教育(乡村教育)、乡村教师,是农村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
表3 2012-2022年农村教育研究高频关键词统计表
(2)关键词聚类分析
在关键词共现的基础上,通过CiteSpace软件对文献的研究热点进行聚类分析,删除与主题不相关的聚类后,得到十大聚类标签,分别是#1义务教育、#2农村教育、#3职业教育、#4乡村教育、#5对策、#6困境、#7乡村学校、#8乡村教师、#9教育公平、#10农村教师,这十大聚类的聚类轮廓值均为0.9以上,说明了聚类有极高相似性,成为我国农村教育研究领域的重要热点内容(表4)。
表4 2012—2022年农村教育研究领域热点聚类分析列表
(3)研究前沿分析
基于关键词共现,本文运用CiteSpace可视化软件中的突现词检测计算突变率高的词汇,分析关键词的突变情况,从而把握该领域的研究前沿。得出2012—2022年农村教育研究领域的10个突现关键词(图4),粗线表示突现的起止年份。
如图4所示,关键词突现热度强弱排名前5的依次是乡村振兴、城镇化、农村、对策、乡村教师。同时,图4显示了十八大以后的农村教育研究领域的前沿突变历程,大致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12—2017年,涵盖的关键词较多,如“对策”“农村教师”“撤点并校”“特岗教师”“城镇化”等。第二阶段为2018—2022年,“精准扶贫”“乡村振兴”等关键词的突现率较高。基于突现关键词图谱的分析发现,农村教育的研究在不同的时间段呈现不同的前沿图景。目前,“乡村振兴”已成为农村教育研究领域中最新前沿。
基于以上数据的分析结合高质量文献内容,进一步归纳整理,得出十八大之后农村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教育类别、农村学校、农村教师等主题。
1.关于农村教育类别的研究
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突破口是乡村教育振兴。基于CiteSpace对农村教育的数据及二次文献分析,研究类别主要衍生为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对策、农村义务教育。
(1)农村教育的困境与对策研究
在价值取向上,目前乡村教育主要面临“务农”和“离农”两种价值取向的艰难选择。[1-2]近年来,诸多学者就该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但至今未能很好地解决农村教育的价值取向问题。从现存的问题出发,有研究认为:乡村教育层化现象严重,地区差异巨大;乡村教育标准化程度较低,信息化设施滞后;生源流失,缺乏优质师资及乡土意识薄弱,乡土元素缺失。[3]同时提出:乡村教育振兴要坚持梯次发展策略,解决层化差异;推动现代信息技术应用,支撑乡村教育的跨越式发展;选择多样化发展方式,解决乡村教育资源不充分的现实问题;构建产业经济与教育发展的共生机制,破解乡村教育的效益困境等难题。[3]此外,针对乡村教育中存在学校布局、师资力量、学生资源等方面问题,还有研究对具体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4]
(2)农村义务教育研究
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是历史的选择,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要明晰政府的职责,通过政府制定相应的政策、城乡教师共同发展等路径推动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5-6]从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出发,推进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要增强学校领导力量、切实做好师资保障工作、积极推进课程教学建设、努力拓展学生学习经验、有效提升家长教育参与度等方式。[7]就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方面,学者普遍指出应强化省级统筹农村义务教育资金,完善经费的配套机制,健全立法与监督等工作。[8-9]也有研究认为新时代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充分利用学区制办学,通过对区域内各类教育资源的整体优化与合理配置,能够有效促进教育均衡发展。[10-11]
综上,农村义务教育是农村教育研究领域的重点。近年来,农村义务教育得到极大提升,现存问题主要是“务农”和“离农”两种价值取向的艰难选择,以及乡村教育学校布局、师资力量、学生资源、信息化建设滞后、乡村教育信心差等。对此,不同的学者针对具体的问题提出了可行性的建议。
2.关于乡村学校的研究
乡村学校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农村教育的发展现状。从乡村学校这一关键词中衍生出乡村学校布局调整、农村小规模学校等。
(1)乡村学校布局调整研究
在农村学校布局方面,周斌等人认为要建设中国特色的农村学校,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对农村学校进行撤销与合并,分配高质量的教师、多媒体技术和其他教学设施,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12]从农村两类学校出发,有研究指出就教育公平优先与教育效率先行的矛盾而言,应合理配置教育资源进行平衡,明确两类学校(农村小规模学校与农村寄宿制学校)定位进行调适,以助力农村学校布局工作。[13]还有研究认为在农村学校布局方面要综合考虑,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大力推进城乡教育一体化均衡发展。[14-15]
(2)农村小规模学校研究
农村小规模学校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分析外国农村小规模学校布局调整的优秀案例为国内小规模学校的建设提供经验;第二类是根据国内小规模学校实际的情况提出建议。在美国,中小学校规模一直是教育政策研究领域争论十分激烈的问题,占优势的观点是小规模学校较好。[16]英国在小规模学校发展时表现出不同的行动趋势,采用合作方式实现小规模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即通过学校联盟和区域学校的形式有效提升学校教育质量。[17]日本通过制定小规模学校标准的思路、提升学校活力、提高复式教学质量及加强社区合作等方面的措施。[18]同时,日本各级政府就乡村小规模学校在经费和师资方面进行有力度的倾斜,契合乡村社会、经济、文化与学校的课内外活动,对我国农村学校助力乡村振兴战略也具有现实借鉴意义。[18]以上是基于外国优秀案例的分析,为我国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提供了经验借鉴。段兆兵指出,为了解决学生持续流失等问题,要形成稳定、可持续的长远发展战略,通过提高教育质量重振人心,用多样化方法办出特色,以城乡统筹与资源共享推进城乡公共教育服务一体化,通过标准化建设推进教育技术装备的现代化。[19]欧阳修俊等人认为乡村小规模学校是乡村教育发展“最薄弱”且“最关键”的环节,并提出乡村小规模学校的整体变革应以乡村课程整合为突破口,校长在地方文化领导加强和教师“乡本教研”能力提升,人与自然共生的“乡土课程”整合,乡村学生在行动中学习的实践路径。[20]赵丹等人基于对陕西省宁强县实地分析,提出以下建议:城乡义务教育布局统筹中坚持公平优先、效率兼顾、质量导向的价值取向;采用科学的规划程序和调整模式,合理撤并和保留小规模学校;加强政策支持,补偿偏远地区儿童求学成本;构建校际合作网络,促进小规模学校共享优质资源。[21]除此之外,还有学者提出农村小规模学校可以通过联盟发展进而抱团取暖,在整合学校资源的过程中取长补短,推动农村小规模学校共同发展。[22-23]总体来看,当前研究普遍指出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是农村学校发展的关键环节,也是未来农村学校的发展方向,而要使农村小规模学校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就需要政府、学校、家长、教师和学生多角度共同合力,促进学校发展。
总体来看,我国不断加强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农村学校的办学条件基本实现现代化,乡镇寄宿制学校逐渐关注学生心理诉求,发展成就较为显著。但是,仍然存在攻坚难点,即乡村学生的持续流失、乡村教育与乡土文化的疏离、教育质量焦虑带来的“信心流失”等。
3.关于乡村教师的研究
农村教师是我国教师队伍的基础力量,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力量。近年来,农村教师的研究也不断得到学者的重视。对农村教师主题相关文献进行二次分析,衍生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与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等主要话题。
(1)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研究
在专业发展问题上,李桃红等人指出目前教师专业发展存在以下问题:首先,农村教师自身缺少清晰的专业发展意识和强烈的专业发展意愿;其次,农村学校的氛围、制度环境、福利待遇、社会环境、文化资源等;最后,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内外部动力不足,导致服务支持系统出现失调,难以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24]在专业发展路径上,有学者从宏观层面分析,认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必须从政府政策、社会环境及学校管理等层面共同推进。[25]更多的研究则是从乡村教师的职前培养与职后培训等路径提出建议。[26-27]在专业发展体系上,王晓丽等人认为,应从建立健全乡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引导激励体系、建立促进乡村教师个人专业发展能动性的支持系统、构建基于教育教学改进的乡村教师专业实践共同体等方面,尽快完善乡村教师的专业发展支持系统。[28]还有学者通过分析中西部农村教师提出当前中西部农村教师专业发展陷入多重危机,解决危机应从转型农村教师专业发展的制度逻辑,建立公平而有质量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农村教育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构建农村教师专业发展模式的本土取向。[29]
(2)农村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在数量和质量上取得了一定的成就,大大提升了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30-31]在取得成果的同时,还有一些问题并未得到解决,如农村教师队伍流失、农村教师自我认同感低等。针对农村教师队伍的流失现象,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要提高农村教师的工资待遇,完善补助政策,引导乡村教师合理流动。[32-33]在农村教师队伍建设路径上,周晔认为建设高质量的教师队伍是促进新时代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推进乡村振兴、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应从精准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完善乡村教师资格准入制度、为乡村教师提供适切的职后培训及建立和完善乡村教师退出机制四方面重点推进。[34]就乡村教师队伍质量而言,当前研究普遍指出要明确不合格教师的判定标准,完善教师聘任制并发挥作用建立完善农村义务教育阶段不合格教师退出保障机制。[35]刘善槐指出,乡村教师队伍建设作为完善农村教育管理体制的题中之义,是我国义务教育总体办学质量提升和教育现代化实现的关键,必须多措并举,协同发力。[36]除此之外,还有学者提出在智能时代,应合理利用人工智能助推乡村教师队伍建设。[37]
基于文献分析表明,近十年,我国农村教师的数量和质量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整体素质得到了提升,教师的培训频次有所上升,但农村教师专业发展受限,自我认同感低,农村教师心理等问题仍未得到解决。
综上所述,十八大以来,我国农村教育发展与社会政治形势密切相关,体现了较强的时代性,农村教育方面的相关政策始终引领着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从数量上看,农村教育的文章数量总体呈持续增长的趋势,尤其从十九大之后,进入稳步增长期。当前研究作者以师范类高校科研人员为主,代表性人物有邬志辉、郝文武、曲铁华和刘善槐等。研究实力较强的单位包括东北师范大学教育学部、西南大学教育学部、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等研究机构。通过数据和文献分析可见,农村教育的热点主题集中在乡村振兴、农村教师和农村学校研究等。从前沿分析来看,根据农村教育研究的关键词突现图谱可见,“乡村振兴”是最热的突现关键词,热度值高达67.63,自2019年开始至今一直是学术界持续关注的热点。
未来农村教育研究应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更加紧密结合国家政策导向,通过把握研究内容、拓宽研究视域及运用多种研究方法推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第一,农村教育的发展要遵循国家政策的引领。党的十八大以来,从大力促进教育公平,合理配置教育资源,重点向农村、边远、贫困、民族地区倾斜到加强统筹乡村教育工作,提高乡村基础教育质量,推进乡村职业教育和继续教育的发展。
第二,就研究内容而言,应将重点放在乡村学校教学质量、西北地区的农村教育、提升农村地区的“软实力”及留守儿童等方向上。乡村学校教学质量是乡村教育的核心,而关于乡村学校教学质量的研究内容极少。东北和西南地区关于农村教育的研究相对较为成熟,而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农村教育研究相对薄弱。在新发展阶段,应加强关注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进一步提升农村教育的“软实力”:当前农村地区教育的硬件已经基本得到完善,但农村教育的“软实力”仍让人堪忧,如对农村教育的信心差、农村教师职业认同感低。因此,我国应提升农村教育“软实力”,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信心,提升农村教师的职业认同感与获得感。同时,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过程中,应多关注农村小规模学校的发展,关注留守儿童的发展,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和安全感。
第三,就研究的视域看,研究者大多从农村教育政策等宏观层面进行研究,尚未聚焦到农村教育的微观层面。因此,要加强对农村教师心理问题、乡村儿童发展等微观层面的研究,构建完整的研究体系,促进农村教育研究不断全面发展。新发展阶段,随着国家农村教育政策的变化,农村研究视域也应进一步拓宽,既要看到宏观层面,又要关注微观层面。
第四,从研究方法看,需将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结合起来。从当前所研究的文献数据来看,农村教育研究以思辨性研究为主,实证研究较少。接下来,农村教育研究应发挥理论研究的价值导向,与实证研究结合,激发振兴乡村教育的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