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荣达 周 锐
云南省是我国首批低碳试点的省份,在面对“双碳”目标时需要进一步调整能源结构来消减碳排放。本文从云南省能源生产结构和消费结构展开分析,利用IPCC 的碳排放测算方法统计了云南省2008-2020 年的碳排放量,并以能源消费强度来反映单位能源所产生的经济价值。最后,本文根据云南省能源结构的现状分析提出了一些能源结构优化的建议来推动云南省能源结构体系的绿色低碳发展,确保如期实现“双碳”目标。
2022 年1 月24 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六次集体学习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把碳达峰和碳中和作为国家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在“双碳”目标的引领下实施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正逐步迈入新发展阶段。云南省应把握发展良机,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贯彻落实国家的政策方针,坚持绿色发展理念,持续推动能源结构改革,确保能够早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
所谓的“双碳”是指碳达峰和碳中和。《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做好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将碳达峰、碳中和作为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战略决策,并对如何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的目标作出了全面部署。《意见》明确指出了“双碳”的主要目标:实现2030 年前碳达峰目标;实现2060 年前碳中和目标。
目前,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仍然存在不平衡、不全面的状况。因此,云南省必须进一步深化能源体制机制改革,完善能源生产以及能源消费结构,提高非石化能源的生产和消费比重,提高重工业以及高污染高能耗行业的能源利用率,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量。
从2010 年到2020 年,云南省的能源生产总量呈上升趋势。相比于2010 年,云南省2020 年能源生产量增长了55.65%。首先,据2020 年云南省能源生产的数据显示,2020 年全年云南省约有5265.63 万吨原煤,同比增长3.1%。;焦炭产量约为1093.32 万吨,同比增长9.6%;其次,云南省的发电量约为3451.17 亿千瓦小时。其中,水电约为2763.45 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3.7%;火电约为409.81 亿千瓦小时,比上年增长30.3%。此外,从2017 年以来,云南省的原油加工量相对稳定,总体保持在1000 万吨以上。但是,2020 年云南省原油加工量较2019 年大约下降了5.6%。最后,云南省的天然气供应量持续再增。2020 年云南省天然气供应量约为18.63 亿立方米,较2019 年增量2.79 亿立方米,同比增长17.6%。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云南省原煤、焦炭生产量以及发电量平稳发展。原油加工量略有下降,但下降幅度不大。因此,从整体上看,云南省能源生产总量保持得较为稳定,能源生产品种主要为原煤和电力。与此同时,石气的产量也在逐步增加,从而逐渐改善了云南省能源生产结构,促进了能源生产结构合理化,大大改善了云南省能源生产结构中“缺油少气”的局面。
1.能源消费的发展趋势。云南省正处于工业化持续发展阶段,对于能源的需求量和依赖性都比较高。笔者统计了2010-2020 年云南省能源消耗的总量。数据显示,从整体的发展趋势上看,从2010 年到2020 年云南省的能源消费总量呈上涨趋势。其中,2010 年云南省的能源消费总量约为8674.17 万吨标准煤;2020 年,云南省的能源消费量为12981.94 万吨标准煤,比2010 年大约上涨了49.7%,年平均增长率为4.9%。由此推断,云南省的资源依赖型和高耗能的产业比重相当大,能源利用的技术效率不高,呈粗放式经济发展趋势。[1]
2.云南省能源消费现状。首先,云南省的能耗主要来自煤炭和一次电。在2013 年以前,云南省煤炭的消费量始终占能源消费总量的50%以上。但是,云南省的煤炭消费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对煤炭的需求越来越小。截止至2020 年,云南省的煤炭消费量仅占能源消费总量的34.87%。相比于2010 年,煤炭消费量的占比下降了21.86%。其次,云南省的石油消费总量变化幅度并不大,总体上保持稳定。再次,天然气的比重呈缓慢上升趋势。截至2020 年,云南省天然气的消费量比重仅仅比2010年上涨了1.4%,上涨的幅度很小。最后,云南省一次电消费量的变化非常突出,呈逐年上涨的趋势,且上升速度很快。一次电的消费量比重从2010 年的23.98%上涨到了2020 年的44.74%,上涨了约20.76%。并且,一次电的消费量比重已经超越了煤炭的消费量比重,成为云南省主要的能源消费主体。可见,从2010 年到2020 年,云南省逐渐改变了以往过分依赖于煤炭的能源消费状况,能源消费来源更加多元化,能源消费结构更加合理。
3.各部门的能源消费状况
(1)工业能源消费状况。从2016 年到2020 年,工业的能源消费总量持续增加。从2016 年的7091.52 万吨标准煤上升到8809.99 万吨标准煤,大约上升了24.23%。其中,重工业能源消费比重达到了95%左右。首先,从工业发展的能源结构来看,云南省工业发展的原煤消费量呈逐年下降的趋势,从7978.99 万吨降至7047.7 万吨,下降了约11.67%。其次,工业发展的焦炭消费量逐年递增,从904.26 万吨上涨到了1214.51 万吨,上涨了约34.31%。最后,从整体上看,工业发展的石油消费量的上涨幅度较为明显。2020 年,云南省工业发展的石油消费量约为310.83 万吨,是2016 年的2 倍以上。
(2)制造业能源消费状况。从2016 年到2020 年,云南省制造业的能源消费总量逐年上涨。2020 年的能源消费总量为7636.25 万吨,比2016 年上涨了29.07%。其中,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耗能量很大,约占全部制造业能源消费总量的74%。另外,从制造业的能源消费结构来看,首先是原煤的消费量持续走低。2020 年共消费了约3264.02 万吨的煤炭,比2016 年减少了3.51%。其次,焦炭的消费量不断走高,2020 年比2016 年上涨了34.72%。最后,石油消费量整体上呈上升趋势。相比于2016 年,2020 年石油消费量约上涨了2.5 倍。
表1:云南省2020 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碳排放计算表
(3)采矿业能源消费状况。从2016 年到2020 年,云南省采矿业的能源消费量较工业和制造业要小很多,且在整体上呈下降趋势。2020 年,采矿业能源消费总量比2016 年下降11.2%。其中,原煤的消费量不断走低。2020 年几乎比2016 年下降了一半。另外,采矿业的焦炭消费量很少,且不断走低。采矿业在2020 年全年只消费了0.28 万吨焦炭,仅仅为2016 年的10%左右。最后,从整体上看,采矿业的石油消费量变化不大,并且略微有所下降。2020 年采矿业的石油消费量较2016 年约下降了2.37%。
通过数据分析可知,在云南省各部门行业中,重工业对于能量的消费量是非常巨大的,占据工业部门的能源消耗的绝对比重。另外,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的能源消耗量很大,可能仍存在着高能耗高污染的现象。
笔者通过收集《云南省统计年鉴》的能源消费量数据来测算各类能源的碳排放量以及相应年份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碳排放量。然后根据《IPCC 温室气体排放指南》中的碳排放量的测算方法,将云南省各年份的相应能源消费量折算为标准统计量(即标准煤)后,再与各自碳排放系数相乘来计算碳排放量。公式表示如下:Ci=Bi×Fi×Ei。其中,Ci表示该能源的碳排放量;Bi表示该能源的碳排放系数;Fi代表折标准煤系数;Ei代表该能源的消费量。通过数据计算得出表1。
表2:2010-2020 年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碳排放量计算表
从表2 的数据可知,从2008 年到2020 年,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碳排放量从6149.43 万吨增长到9368.78 万吨,增长了约3219.35 万吨,上涨了约52.35%,年平均增长率为4.36%。根据表二的数据显示可知,从2008 年到2020 年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碳排放量呈现为波动式的增长趋势。其中,从2008 年到2013 年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碳排放量持续走高。但是,随着云南省适时地调整了产业结构,第二产业中的部分高排放高污染的企业逐渐被替代,从2013 年到2016 年云南省碳排放量有所减少。尤其是2013-2015 年期间,碳排放量从8308.67 万吨下降为7170.00 万吨,下降了1138.67万吨,大约下降了13.7%。但是,从2016 年到2020 年,云南省的碳排放量又呈现上升趋势,从7170 万吨上升到9368.78 万吨,上涨了2198.78 万吨,增长率为30.67%,年平均增长率为6.13%。
从表1 的数据来看,在2020 年云南省的18 种能源类型中,原煤、洗精煤、焦炭、高炉煤气、天然气以及原油是主要的碳排放来源,占碳排放总量的96.29%。其中,原煤的碳排放量最高,达到了3619.997 万吨,占碳排放总量的38.64%。但是,相比于2013 年,原煤的碳排放量减少了1924.33 万吨,降低了37.77%。可见,虽然云南省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变了过分依赖煤炭的旧况,能源消费结构逐渐转变为多元化,但是,云南省规模以上的工业企业的能源消费品种仍以化石能源为主,清洁能源的使用量很少。
笔者根据云南省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碳排放量和工业产值之比来计算碳排放强度,公式为R=C/G。其中,R表示碳排放强度(吨/万元),C 表示碳排放量(万吨),G 表示工业产值(亿元)。通过计算碳排放强度来评价生产总值同碳排放量的关系指标[2],碳排放强度越低就表示单位能源的碳排放量越小,能源的利用率越高。
表3:2008 年-2020 年云南省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
根据表3 的数据可知,从2008-2020 年,云南省碳排放强度的变化幅度较大,从最高的2.66 吨/万元降至1.07 吨/万元。但是,云南省碳排放强度的下降趋势主要体现在两个时期:一是2009—2012 年,二是2013—2015年。这可能是因为2008 年金融危机的爆发以及国家适时地调整了产业结构的原因。这两段时期内碳排放强度的大大降低说明了云南省低碳发展模式的建设初见成效。但是,从2015-2020 年碳排放强度下降的趋势大大减缓,且2020 年的碳排放强度不降反升。可见,云南省的节能减排工作虽然取得重大的成果,但是碳减排工作也面临至瓶颈期。同时,这也意味着云南省节能减碳工作仍具有较大发展前景,需要进一步去推动碳减排工作,从而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的绿色低碳高效发展。
通过以上分析,笔者认为云南省在节能减排的发展道路上已经取得了重大成果,但距离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仍有一定的差距。因此,云南省应把发展绿色低碳能源为关键,以重工业和高排放高污染行业的整治为重点,坚持走绿色低碳的发展道路。
云南省仍需进一步优化能源品种和生产结构。虽然云南省的能源生产结构正朝着多元化发展,但是其能源生产依然以石化能源为主,在清洁能源的开发上仍比较落后。在可再生能源使用上,云南省对水能的利用是比较充分的。云南省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部分地区的海拔落差很大,拥有十分丰富的水能。近些年来,云南省因地制宜地开发利用了丰富的水能资源,建设了大量的水力发电站,在2020 年全年共生产了2763.45 亿千瓦小时的水电。但云南省在其他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上仍存在很大的不足,因此,仍需进一步调整能源生产结构。首先,云南省应当进一步加速对绿色低碳技术的重大科技攻关,推动先进技术的研发,推进低碳前沿技术攻关,利用好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其次,加强高校协作,鼓励高校建立节能低碳和新能源技术研发的科研项目和实验室,培养或引进专业技术人才,推动云南省科学研究与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1.推动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云南省通过产业结构的优化改造,推动产业升级,大力发展第三产业,逐步降低工业产业在经济中比重,坚持发展新型工业化道路[3],已经从“二三一”经济发展模式发展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模式,第三产业成为主导产业。但是,云南省的第二产业结构失衡,重工业与轻工业发展仍很不平衡。2020年云南省重工业总产值占比达到了70.2%。此外,云南省第二产业的发展主要依赖于化学原料及化学品制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以及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污染较大的行业。
针对以上的问题,首先云南省应当加快推进重工业内部的产业结构改革,重点关注高耗能高污染行业。落实节能减排的评价体系,制定有关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等行业和领域的“双碳”实施方案。健全关于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法律法规以及统计监测体系,从而加强对传统高能耗产业的监测能力,督促相关行业实现低耗能、低排放的低碳化转型。其次,同步推进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产业的绿色发展,提高生态农业和旅游服务业的低碳发展水平。以低碳旅游为例,一要营造低碳旅游吸引物,充分挖掘森林、湿地等自然高碳汇体资源的旅游价值;二是配置低碳旅游设施,建设生态停车场,发展低碳旅游设施,倡导低碳旅游消费方式;三是培育低碳旅游体验环境,打造低碳旅游企业,旅游企业要引入碳汇机制的旅游环境培育理念,注重提供企业的生态文明建设。[4]
2.建设清洁低碳的能源体系。在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的现状下,云南省能源消费结构呈现出多元化合理化的发展趋势。其中,原煤和焦炭的使用量大大减少,原油和天然气等能源的使用量逐渐增长。但是从能源消费的整体结构看,煤炭依然为云南省能源消费的主要来源之一,非可再生能源仍是能源消费主体,清洁低碳能源的使用量非常少。面对以上不足,首先云南省应严格控制石化能源消耗总量,坚持国家的能源发展战略,节能优先,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建立健全能源管理体系,进一步减少煤炭、焦炭、石油以及天然气的等化石能源的使用量。此外,云南省能源消费结构必须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必须积极开发非化石能源。因此,云南省必须进一步提高科学研发水平,实施非化石能源的替代性的方案,提高清洁能源的利用比例,例如风能、水能、太阳能、生物能等可再生能源,提高清洁能源的消费比例。
3.建立低碳发展模式示范点。首先云南省在完善相关的法规法律和监测体系的同时,应当同步加强对钢铁、有色金属、石化化工、建筑建材等部门和企业的宣传教育,引导企业主动学习“双碳”的相关政策,了解低碳节能的发展理念,主动对接国家的“双碳”政策。其次,还可以建立低碳节能发展的示范点,鼓励并支持部分企业率先实施低碳发展模式,实施重点行业领域减污降碳行动,引导和推动云南企业建立持续 清洁生产运行机制,加快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确保“节能降耗减污增效”取得实效。[5]
引用
[1]刘敬龙,罗卓英.气候变化背景下云南省低碳经济发展研究[J].河南科学,2013,(12):2260-2264.
[2]朱新春,吴兆雪.低碳经济及其影响因素的多维度比较分析[J].社会科学研究,2010(05):1-6.
[3]刘霞.我国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J].赤子,2014,(11):215-216.
[4]王鹏,殷凤朝.区域能源消费碳排放及优化路径——以山东潍坊为例[J].河南科学,2022,40(03):449-456.
[5]鲁彩荣,李建玲,潘波,王远勤,王恩达,李晓明,朱观强,田安红,李浩然,龙潭清,付莉萍,叶力.云积极消减碳排放和增加碳汇的建议[J].创造,2022,30(04):7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