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城融合水平测度及提升路径研究
——以唐山市为例

2022-02-12 07:08肖钦文张宏霄
绿色科技 2022年23期
关键词:唐山市耦合融合

陈 茜,肖钦文,张宏霄,姚 冰

(1.华北理工大学 管理学院,河北 唐山 063000;2.河北建筑工程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河北 张家口 075000)

1 引言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强调要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高等教育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肩负着培养创新人才和提升创新能力的双重使命,应当勇于承担起服务社会发展和推动科技进步的双重责任。在新技术时代一些研究型大学与城市的融合共生主要是通过科技园来实现,如清华科技园、国家大学科技园等。但依旧还有较多大学因专业设置与所在城市经济结构不相匹配等原因,其五大职能履行不充分、实现创新引领发展不够,部分城市利用高校智力资源破解城市发展中的核心难题不足,不同地区校城互动融合存在较大差异,这极大地制约了高校资源向城市发展的动能转化。高校与城市互动不平衡不充分呼唤高水平的校城融合。因此,高质量发展背景下探究校城融合相关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

校城融合一直是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梳理现有文献发现,校城融合相关研究主要分为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两类。定性研究主要运用案例研究法,阐释高校与城市之间的互动关系。王战军等以武汉市为例,重点研究了城市与世界一流大学协同发展的规律与经验,进一步揭示城市通过政策支持、资源支撑、学科引导、经济助推等手段加快世界一流大学的建设,大学通过科技引领、文化影响、社会贡献等提升城市核心竞争力[1];卢笑歌等则采用定性分析法阐释了成都市对成都大学的支撑作用及成都大学在成都市发展中所做的贡献,以期为其他城市型大学发展提供借鉴和经验[2];郄海霞对欧洲、美国、日本、中国的高校与城市的互动关系进行对比研究,并立足于校城融合现实困境提出有针对性的对策建议[3]。此外,杨志卿从历史角度剖析城市对大学兴起的作用的基础上,结合时代背景阐释城市发展对大学的诉求,更深层次分析了高校与城市共生共存的互动关系[4],进一步丰富了校城融合相关研究。在定量研究中,间接测度校城融合水平居多,尤其是探究高等教育与城市经济之间互动关系,相比之下直接实证高校与城市融合发展水平的较少。Valero等运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得出高校的数量与人均GDP存在稳定的正向关系[5];陈晋玲等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分别分析了高等教育结构与城市产业结构的密切关系,得出高等教育的就业人数比重上升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均具有显著的正向效应[6];杨丹等则采用VAR模型对高等教育与经济高质量发展关系进行评价研究,并进一步分析了高等教育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动态传导路径[7];徐秋艳等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高等教育供给结构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协调程度及其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8]。在后续研究中,王修志等以中心城市和副中心城市等61个城市为样本,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寻高校与城市的协调关系,研究发现高等教育发展与城市竞争力协调水平整体较低,且中心城市高于副中心城市[9]。尽管王修志等从宏观层面丰富了校城融合实证研究,但依旧缺乏对校城融合水平动态演化状况的分析,尤其是对具体实施校城融合战略的城市与高校考察不够。鉴于此,为综合考察校城融合发展概况,本文通过设计科学合理的校城融合发展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唐山市校城融合水平进行实证测度,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供参考。

2 校城融合机理分析

校城融合是由高校、政府、企业、社区等多元主体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复杂系统,其互动机理可从融合动因、融合过程、融合成效来进行解析。校城融合动因来源于政府政策的科学引导、知识市场的有序推动以及技术创新的有效驱动这3个方面。融合过程主要表现为高校与政府、企业、高校等组织进行深度合作,即通过校地合作、校企合作、校校合作等模式[10],一方面以培养优质人才、助推科技创新、提供智力支撑、传承社会文化、推动国际化发展等方面作用于城市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发展,为城市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另一方面,城市作为高校人才培养的需求者,在为高校提供办学空间的同时,通过经济结构、社会结构、文化结构等影响高校办学的方向与模式,并不断为高校提供财政、政策、土地支持来优化高校教研环境,在为高校提供物质条件的同时也为高校发展提供机遇。在融合成效方面,校城双方深度融合能够推动高校内涵式发展,同时助推城市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的发展(图1)。

图1 校城融合运行过程

3 校城融合水平测度

3.1 方法选取

3.1.1 熵值法

指标赋权法总体分为客观和主观两种。为了避免人为主观因素引起的评价误差,采用熵权法确定各指标权重。熵权法确定指标权重的步骤:其中i表示年份序列(i=1,2,…,m),j表示是指标数量(j=1,2,…,n)。

(1)指标比重交换:

(1)

(2)指标的熵值计算:

(2)

(3)指标差异度计算:

Bj=1-Kj

(3)

(4)指标权重计算:

(4)

3.1.2 耦合协调度模型

耦合是指两个及两个以上系统间相互影响、相互协调的耦合现象。高校与城市的关系本质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耦合关系。为研究两者之间的互动融合程度,借助耦合模型构建校城融合的耦合度模型,利用耦合度、耦合协调度对两者之间的作用状态进行测度,以此反映高校与城市发展间的影响效果。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探究高校与城市融合发展程度的高低具有较强适切性。基于耦合协调度模型,计算出系统间耦合协调发展水平,具体公式如下:

(1)系统耦合度计算:

(5)

(2)系统协调度计算:

T=αE×bU

(6)

(3)耦合协调度计算:

(7)

耦合协调度D∈[0,1];C为耦合度;T为系统协调度。a和b反映了高等教育与城市发展的相对重要程度,由于两者同等重要,因此取值a=b=0.5,且a+b=1。耦合协调类别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为了直观反映高校与城市发展间协调程度所处的发展阶段,借鉴前人关于耦合协调度的评价标准,确定耦合协调划分标准如表1所示。

表1 耦合协调度评价标准

3.2 指标设计

为贯彻产教融合战略部署,2018年9月份唐山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支持华北理工大学建设一流大学推动校城深度融合发展的意见》,着手推动校城融合工作向纵深发展,校城融合成果丰厚。2021年7月份唐山市入选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唐山市积极展开一系列工作部署,并与唐山师范学院签订产教城融合发展合作协议,进一步推动构建地方支持高校,高校服务地方良性互动融合格局。

为计算上述E、U、C等综合水平,则需构建测度高校-城市复合系统中高校发展水平、城市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在遵循代表性、系统性、可行性原则的前提下,构建校城融合水平评价指标体系。高校发展以高等教育理论为依据,许多学者已在指标设计方面作出贡献,一般从高等教育规模(数量与质量)进行评价[11],小部分研究者从投入-产出的过程角度[12]及高校基本职能履行角度来考虑[13],基本满足了评估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水平的基本要求。在充分借鉴前人有关高等教育发展指标设计[14,15]的基础上,考虑唐山市案例实际情况,采用人才培养及科技转化这两个维度衡量高校发展情况。现有量度城市发展水平的指标体系较为成熟,已有研究者专门对城市竞争力进行了系统评价。在充分借鉴有关学者研究基础上,从经济发展[16]、社会进步[17]、生态环境[18,19]、基础设施[20]这4个维度对城市发展水平进行测度(表2)。

表2 高校发展与城市发展评价指标

3.3 数据来源与处理

相关数据是由《唐山市统计年鉴》《河北科技统计年鉴》等汇总整理而成。在时间跨度上,考虑数据对比性(将实施校城融合战略的前后水平进行比较)和可获得性(2019年之后有关高校发展的相关数据统计局未公布),选取2015~2019年数据进行实证。由于指标众多且量纲不一,无法进行比较和运算,拟采用极值法进行数据标准化处理,以消除量纲影响。极值法计算后指标数值将处于0~1之间,为避免计算过程中对数运算无意义,还需对标准化处理后数据进行非负化处理,指标处理过程中采用平移0.0001单位进行非负化处理。其中正向、逆向指标标准化处理公式如下(其中Mj为Xij最大值,mj为Xij最小值):

(8)

3.4 实证分析

3.4.1 高校发展水平分析

自2015年以来唐山市普通高等院校数量增加至11所;在校生数、专任教师数逐年增加,并在2019年达到顶峰;2013~2019年毕业生人数出现一定的波动情况,在2017年形成波谷,为30786人。2015~2019年唐山市人才培养情况发展向好,人才培养指数逐年递增;在科技转化方面,5年间出现一定程度波动,总体呈现“N”字型,第一个拐点出现在2016年的0.3589,第二个拐点出现在2018年的0.2982,这与2016年科技产出突增密不可分。从总体情况来看,唐山市高校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出递增趋势,但是在2016年出现轻微波动,究其原因在于这期间代表人力资本输出的毕业生数与代表科技成果转化的项目(课题)、发表科技论文、出版科技著作数不断减少,影响了唐山市高校发展水平(图2)。

图2 唐山市高校发展情况

3.4.2 城市发展水平分析

2015~2019年唐山市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生态建设、基础设施水平逐年递增,发展势头强劲,最大值均出现在2019年,分别为0.1801、0.2131、0.2040、0.1847。在增长率方面,经济发展的增长率在2017年降低至12.71%,在后续年份中逐渐回升;社会进步的增长率情况与经济发展类似,在2017年形成增长率波谷;在生态建设方面,增长率总体呈现降低趋势,在2018年增长率低至4.84%;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增长率呈现N字型。从总体情况来看,城市发展水平逐年增加,在2019年达到顶峰为0.7819,但从增长率来看, 2016~2018年的增长率逐年递减,从115.4%降低至30.75%。自2018年唐山市实施校城融合战略以来,唐山市综合发展水平增长率逐渐回升至39.06%,增长了0.2196。

表3 唐山市发展水平情况

3.4.3 校城融合水平分析

从耦合度来看,唐山市2015~2019年高校与城市耦合指数逐年递增。2015年与2016年的C取值均处于0.4~0.5之间,表明唐山市高校与城市耦合度处于拮抗阶段,即两个系统存在相互作用但并非协调阶段,且相互作用方向的稳定性和有序性不足;2016年之后C值处于0.5~0.8之间,表明高校与城市处于磨合阶段。在耦合协调度方面,2015年耦合协调度值为0.1993,表明高校与城市协调状态属于严重失调阶段,两者并未形成良好的协调互动关系;2016~2018年高校与城市的协调关系尽管逐渐改善,但仍处于失调阶段,分别属于轻度失调、濒临失调及勉强失调等级;自2018年唐山市实施校城融合战略以来,2019年耦合协调指数呈现出跨越式增长,从失调阶段进入协调阶段,并直接跳过了初级协调阶段,进入中度协调等级,这表明校城融合战略的实施对改善两者耦合协调关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图3)。

4 结论与建议

4.1 结论

校城融合是推动高校资源向城市高质量发展动能转化的重要途径。本文立足于高校与城市融合实践现状,在总结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剖析校城融合机理,并采用耦合协调度模型对2015~2019年唐山市校城融合水平进行量化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①从高校发展水平来看,唐山市高校发展水平总体呈现出递增趋势,在2016年出现轻微波动,究其原因在于唐山市高校输出的人力资本与科技成果减少。②从城市发展水平来看,考察期内唐山市城市发展水平逐年增加,但增长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再增加态势,其回升的转折点在于唐山市2018年推动实施校城融合战略。③从校城融合发展水平来看,唐山市校城融合水平逐年提升,并在2018年实施校城融合战略以来,耦合协调水平出现跨越式增长,直接跳过了初级协调阶段,从失调阶段进入协调阶段。

图3 唐山市校城融合水平趋势

4.2 建议

在高质量发展背景下,为提升校城融合水平,在结合唐山市校城融合研究结论与实践现状的基础上,提出如下建议。

4.2.1 加强校城融合规划

校城融合主要依靠双方共同签署框架协议进行合作并具体执行,但鲜有对合作事宜的阶段性目标和长期目标有具体的规划,这极大地制约了校城融合工作开展的持续性。校城融合是一项需要长期推进的工作,应制定详尽、符合彼此实际情况的中长期规划,并根据规划确定合作目标。在规划制定方面,需要大学高层领导和城市高层领导在对校城发展情况进行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并不断更新和优化协议内容,促使双方不断达成新的共识。同时,政府部门要强化城市内部资源有效配置,将高校发展规划纳入城市中长期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不断提升校城行动的协同性。高校要明确转型时期发展目标和定位,主动对接政府、企业、社区等组织,紧紧围绕城市发展痛点问题,积极开展平台搭建、项目合作等,实现高校改革发展与社会建设全方位对接。

4.2.2 搭建校城融合平台

“政府搭台,校企唱戏”是校城融合运转的主要特征。政府作为地方资源的最大集成者,在资金、项目、土地方面具有巨大优势,应积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加大对政府部门、高校、企业联合人才培养、技术攻关等方面的政策、资金等支持力度,通过搭建各类平台为校城融合提供载体支撑。如积极搭建技术转化平台,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校城融合项目,促进高校科研成果的转化与推广;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建立研究院、实验室、研究中心、实践基地等创新平台,逐步增强高校人才培养与城市人才需求的适切性、高校科学研究与现实实践的契合性;为企业和高校牵线搭桥,支持企业与高校联合申报各级各类科研项目,发挥人才、科技等资源的整合作用。高校可利用这些创新平台,将政府或企业中的教育资源进行整合,一方面鼓励高校教师去政府或企业兼职,另一方面为政府或企业高层管理人员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改革提供渠道,进而打造校地、校企、校校合作人才培养的特色模式。

4.2.3 完善校城融合机制

良好的机制是推动校城融合有序运转的重要保障。在协调交流机制方面,建立统一的、正式的沟通协调机构,其组织人员由高校与城市方面人员共同组成,并依托协调机构形成统一的沟通模式,同时开展定期协调与应急协调,最大限度化解由信息不对称等导致的沟通低效、合作不畅、资源不流通等难题。在激励机制方面,强化政府在政策、资金、平台等方面的引导作用,通过完善相关法规体系、强化相关政策落地与衔接、加大经费投入力度、加强校城融合平台运行与保障等方面,激发高校、企业、其他组织等参与校城融合的意愿,协同推进和保障校城融合工作的有序开展。在考核机制方面,通过合理选择绩效评价主体,设立以政府评价为主、辅之以第三方评价的评估方式,采用科学合理的绩效评估指标体系对校城融合项目和工作人员进行阶段性的考核与评估,同时将校城融合成效指标纳入高校教育工作考核与政府部门年度绩效考核等,并把评估结果与后续资金、政策投入挂钩。在约束机制方面,通过共同制定工作方案,确定总目标、总要求、总原则,对校城融合工作做出具体部署,同时共同研制相关规章制度,将校城融合项目根据合作内容和经费支出等划分为不同级别、种类的合作项目,按照级别和种类设定相应的规章制度,做到合作事项管理有制度所依。

猜你喜欢
唐山市耦合融合
非Lipschitz条件下超前带跳倒向耦合随机微分方程的Wong-Zakai逼近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中国人民银行唐山市中心支行
唐山市
融合菜
唐山市还乡河水污染综合治理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唐山市
《融合》
基于磁耦合的高效水下非接触式通信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