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振华,陈海如,鲜靖苹,王可星
(1.新乡学院 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2.新乡学院 生命科学与基础医学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3)
道路绿化与植物配置是城市形象和人居环境质量的直观体现。丰富的植物种类和适宜的配置模式,使道路绿带在发挥分隔、引导作用的同时[1],还能愉悦游客居民的身心,并提供遮荫降温[2]、滞尘减噪[3]、固碳释氧[4~7]等生态服务。道路截面上的绿带包括中间分车绿带、两侧分车绿带、人行道绿带等,在道路红线外还常设有路旁绿带[8]。道路绿化植物的选择通常遵循乔木—灌木—绿篱—草本结合、适地适树、与城市规划及市政设施相协调等原则[9]。
国内外有不少学者对城市道路绿化形式及绿地景观效果进行了研究[10~12]。如,葛文璇[13]阐述和探讨了我国城市道路与城市环境的关系及发展趋势,并提出合理化建议。王富彬等[14]对哈尔滨市域范围内主要道路绿地的植物构成进行取样调查,分析植物种类组成、生态位分布、植物配比关系、观赏特性及道路绿地质量等,提出哈尔滨市可持续性道路绿地建设应注意的问题和对策。罗国良[15]研究了广州城市道路及其周边绿地的植物配置,并提出相应的改造措施及配置原则。张守臣等[16]阐述了城市道路植物配置应遵循城市绿地的规划原则和生态学原理,充分挖掘城市丰富的文化内涵,为市民创造人性化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目前,常见的植物配置已不能满足人们对城市道路绿化的要求,越来越多的城市将新的理念和配置模式运用于植物的选择和配置当中。范钦栋等[17]以西安市西咸新区为例,采用层次分析法等,分析和评价“海绵城市”理念下道路植草沟的植物选择,筛选出18种优良的道路植草沟品种,为我国的道路植草沟植物选择提供了案例参考。丁文儒[18]以成都市深圳路为改造对象,对生态工法在道路绿化带建设中的应用进行了理论探索,提出了基于生态工法的道路绿化带景观营造理念的核心、主旨和价值,以及五大原则等内容,并针对深圳路绿化带的各种不适宜景观,制定了若干景观改造方案。韦琦[19]、赵蕾[20]则研究了花境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论述了种植花境前的准备工作及配置重点,为以后花境在道路景观设计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刘冬梅[21]以济南市贯通东西的重要景观干道旅游路为例,通过9个样方测定、5类典型性景观分析,探讨了济南景观干道植物配置及景观特征。王春华等[22]、唐红等[23]发现国内中小城市道路绿化存在苗木品种单一、绿化与道路设施不匹配及越冬准备工作不充分等问题。此外在调研中发现,许多城市的道路绿化为了追求单一的功能或目的,常常忽略道路绿化和植物景观的综合作用。如为了追求视觉效果,只用行道树和修剪成型的灌木组合,或大量运用模纹花坛形式的种植方式。这种种植方式选用矮生性的植物,植物搭配品种少,层次单薄,没有充分发挥道路绿化植物应有的阻滞尘埃和降低污染等作用。有时为了形成季季有花的效果,每季都从温室中大量移植已开花的草花,浪费人力、物力[21]。
本文以河南省济源市城区14条主道路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道路的断面结构、不同绿带内的植物种类与配置模式进行实地踏勘调查,分析其道路绿化的现状及植物配置模式的特征,为城市绿化工作提供基础数据和管理参考。
济源市位于河南省西北部,在太行山南麓、黄河北岸,暖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年均气温14.1 ℃,年均降水量650 mm,主要集中在6~9月份[24]。土壤为棕壤。地带性植被为暖温带阔叶林带。城区绿化覆盖率31.39%,绿地率24.85%[25]。
首先基于遥感影像解译的2019年济源市城区道路地图,选取其中的14条主干道为调查对象(图1);其次,采用全线调查的方式,详细调查道路断面形式、不同绿带内植物的种类、数量、规格,记录植物配置模式;对于难识别的植物,在使用形色软件初步判断后,求助植物学专家确定;最后,在Excel 2010中对绿化数据进行整理分析和图表制作。
图1 济源市城区14条主道路的分布
表1显示,济源市城区14条主道路的典型断面形式为三板四带式;部分道路如汤帝路、济源大道等,其中包含少量路段为一板两带式,主要分布在老城区,建成时间早,断面形式简单;此外,东环路是少有的四板五带式。从应用的植物种类数量来看,共发现71种植物;其中,愚公路道路绿带内的植物种类最多,有40种;其次是天坛路、济源大道、汤帝路和沁园路,种类有29~33种,平均为31种;再次是济渎大街、东环路、西环路、北海大道、文昌路、济水大街、黄河路和北环路,有17~23种;南环路最少,有15种。植物配置模式共有136种,较多分布在沁园路、东环路和济源大道,依次有24、23、21种;其次是天坛路、汤帝路、东环路、愚公路和北环路,各有16~18种模式;再次是济渎大街、文昌路、济水大街和黄河路,各有10~14种;最少的是南环路和北海大道,各有3种植物配置模式。
表1 济源城区主道路绿化植物种类及配置模式
3.2.1 种类构成
图2左显示,济源市城区主道路应用绿化植物共71种。乔木种类共38种,占总体的53.52%;其中落叶型乔木有30种,常绿型乔木有8种。灌木种类共26种,占比为36.62%;其中落叶型灌木14种,常绿型灌木12种。花草地被植物共5种,占比为7.04%。最少的是藤本和竹类植物,各1种,各占1.41%。
图2 济源城区主道路绿化植物的种类分布
图2右显示,济源市城区主道路应用的绿化植物分布在43科。蔷薇科最多,共13种,占比18.31%;豆科次之,共6种,占比8.45%;木犀科和卫矛科各3种,占比均为4.23%;柏科、大戟科、禾本科、胡桃科、木兰科、小檗科、杨柳科、紫葳科各2种;其他31科各1种(图中未列全)。
3.2.2 抗性构成
济源市城区主道路绿化树种中,共有抗逆性树种66种,占总体的92.96%,具体包括:耐寒的47种、耐旱的38种、耐荫的21种、抗风的17种、耐涝的14种、耐碱的14种、耐贫瘠的12种、耐酸的10种。共有抗污染树种34种,占总体的47.89%,具体包括:抗二氧化硫的25种、抗氟化氢的23种、抗氯气的19种、抗烟尘的11种、抗二氧化氮的10种、抗氨气的7种、滞尘能力强的7种、抗乙烯的5种、抗臭氧的3种。
3.2.3 观赏型构成
园林绿化植物具有形、干、叶、花、果等观赏元素,通过种植不同树种,可以使城市道路绿化景观丰富多彩。济源市城区主道路选用观赏型植物情况如下。
观形植物31种,占总体的43.66%,具体包括:伞形的最多,有17种,占比23.94%;其次是球形的6种,占比8.45%;卵形的5种,占比7.04%;圆锥形的2种,占比2.82%;塔形的1种,占比1.41%(表2)。
表2 济源城区主道路应用的观形植物(按形分类)
观干植物10种,占比14.08%,具体为龙柏、棕榈、龙爪槐、鸡爪槭、法桐、臭椿、梧桐、重阳木、紫薇、枣树。
观叶植物22种,占比30.99%,具体包括:叶色为红色的最多,有8种,占比11.27%;绿色的6种,占比8.45%;黄色的5种,占比7.04%;紫色的2种,占比2.42%;橘色的1种,占比1.41%(表3)。
表3 济源城区主道路应用的观叶植物(按色分类)
观花树种27种,占比38.03%。其中,花期在春季的最多,有13种,占比18.31%;在夏季的11种,占比15.49%;秋季2种,占比2.82%;冬季1种,占比1.41%(表4)。
表4 济源城区主道路应用的观花植物(按季分类)
花色是红色的11种,占比15.49%;白色的6种,占比8.45%;紫色的5种,占比7.04%;黄色的4种,占比5.63%;橘色的1种,占比1.41%(表5)。
观果植物13种,占比18.31%,具体为枇杷、杏树、山楂、石榴、栾树、银杏、西府海棠、垂丝海棠、火炬树、枣树、珊瑚树、南天竹、火棘。
表5 济源城区主道路应用的观花植物(按色分类)
按照植物生活型区分“乔木、灌木、竹类、藤本、草本”来描述和分析植物配置模式和组合形式,默认的种植方式为有一定间距的列植、群植或片植。然而,由于部分灌木常采用密植方式种植,以低矮的绿篱/绿墙形式出现,因此将其作为单独层次,有别与“灌木”层。
统计发现,济源市城区主道路绿化带内共应用了136种植物配置模式。其中,1层结构的模式共有27种,占总体的19.9%,包括单一树种的乔木模式14种(主要应用树种有大叶女贞、法国梧桐、国槐、垂柳、毛白杨、梧桐等)、2个树种或4个树种同时或交替应用的乔木模式9种、1种灌木列植或2种灌木群植的灌木模式3种、灌木密植的绿篱模式1种。2层结构的模式共有53种,占总体的39.0%,包括乔木—草本模式19种、乔木—灌木模式12种、乔木—绿篱模式11种、灌木—绿篱模式9种、灌木—草本模式2种。3层结构的模式共有42种,占总体的30.9%,包括乔木—灌木—草本模式14种、乔木—绿篱—草本模式14种、乔木—灌木—绿篱模式9种、灌木—绿篱—草本模式4种、乔木—藤木—草本模式1种。4层结构的模式共14种,占总体的10.3%。综合来看,单、双层结构的植物配置模式合占58.5%,多层结构的植物配置模式合占41.2%,即垂直结构较简单的模式仍占多数。
3.3.1 中间分车绿带
按照道路断面上的不同绿带分别进行描绘和分析。统计发现,中间分车绿带仅有1种植物配置模式,即3层结构的乔木—灌木—绿篱模式(实例为:碧桃—紫薇—红叶石楠+大叶黄杨+侧柏),占全部配置模式的0.7%。
3.3.2 两侧分车绿带
表6显示,两侧分车绿带共有43种植物配置模式,占全部的31.6%。其中,1层结构仅有1种,即小叶女贞+金叶女贞的绿篱模式。2层结构共12种,灌木—绿篱模式种类最多,有5种;其次是乔木—绿篱模式,有4种;乔木—草本模式和灌木—草本模式的种类较少。3层结构共21种,乔木—绿篱—草本模式种类最多,有8种;其次是乔木—灌木—绿篱、灌木—绿篱—草本、乔木—灌木—草本模式,依次有5种、4种、3种;乔木—藤本—草本模式仅有1种。4层结构也仅1种,即乔木—灌木—绿篱—草本模式。由此可知,两侧分车绿带内的植物配置层次较为丰富,有69.8%(30种)的配置模式是多于2层的复合结构。
两侧分车绿带共应用植物38种。其中,乔木应用频次较多的是大叶女贞、龙爪槐、雪松、国槐、枫杨、碧桃、紫叶李、栾树等,频次较少的是樟树、重阳木、棕榈等。灌木应用频次较多的是紫薇、小叶女贞、红叶石楠、金叶女贞、大叶黄杨等,其次是日本晚樱、月季、桂花、枇杷、海桐、木槿,较少的是侧柏、龙柏、南天竹、紫叶小檗、瓜子黄杨、火棘等。草本地被植物应用频次较多的是麦冬、鸢尾,较少的是凤尾兰、高羊茅。
表6 两侧分车绿带内的植物配置模式
3.3.3 行道树绿带
表7显示,行道树绿带共有35种植物配置模式,占全部植物配置模式的25.7%。其中,1层结构的乔木列植模式有16种。2层结构中较多的是乔木—草本模式,有9种;较少的是乔木—绿篱模式,有3种。3层结构中较多的是乔木—绿篱—草本模式,有4种;乔木—灌木—草本、乔木—灌木—绿篱模式分别有2种、1种。由此可知,行道树绿带内的植物配置以简单的乔木列植为主要模式,垂直结构超过2层的模式仅有20.0%(7种)。
表7 行道树绿带内的植物配置模式
行道树绿带共应用植物21种。乔木应用频次较多的是国槐、大叶女贞、法桐、垂柳,其次是雪松、棕榈、臭椿、栾树,较少的是樟树、广玉兰、刺槐、银杏、白蜡、榆树、楝树、梧桐、杜仲、重阳木、乌桕、枫杨、楸树。可见,在行道树绿带中也存在单一树种大量应用的情况,而一些冠大荫浓、观赏价值高的树种如重阳木、乌桕、银杏等较少应用。
3.3.4 路旁绿带
表8显示,路旁绿带共有61种植物配置模式,占总体的44.9%,包括1层的乔木模式11种(列植5种、群植5种)、灌木模式3种。2层的乔木—灌木模式12种、乔木—草本模式8种、乔木—绿篱模式4种、灌木—绿篱模式4种、灌木—草本模式1种。3层的乔木—灌木—草本模式9种、乔木—灌木—绿篱模式2种、乔木—绿篱—草本模式2种。4层的乔木—灌木—绿篱—草本模式5种。由此可知,路旁绿带内的植物配置模式中较简单的合占70.5%,层次较丰富的合占29.5%。
路旁绿带共应用植物41种。乔木应用频次最多的是大叶女贞和毛白杨,其次是雪松、垂柳、法桐、紫叶李、木槿,较少的是碧桃、棕榈、樟树、栾树、日本晚樱、山楂等。灌木应用频次较多是紫薇、大叶黄杨、红叶石楠、小叶女贞,较少的是金叶女贞、瓜子黄杨、夹竹桃、侧柏、南天竹。草本应用较多的是麦冬、鸢尾,较少的是高羊茅。整体表现为,几种常见树种或植物频繁应用,大多数植物只有很少次数的应用,缺乏良好的季相变化,观赏性不足。
表8 路旁绿带内的植物配置模式
本文在济源市城区14条主道路上调查了道路绿化截面形式、植物种类应用、植物配置模式,分析了济源市城区道路绿化现状及植物配置模式的特征,并针对其不足之处提出建议,为济源市的园林绿化工作提供参考。具体结论如下:
济源市城区主道路的断面形式主要为三板四带式,少量一板两带式和四板五带式。城区主道路应用的植物种类较为丰富,共43科63属71种。在数量上表现为:乔木>灌木>草本地被>竹类/藤本,蔷薇科>豆科>木犀科>其他,观形>观叶>观花>观果>观干。
济源市城区主道路的植物配置模式共136种,在数量上乔木模式(23种)>乔木—草本模式(19种)>乔木—灌木—草本模式、乔木—绿篱—草本模式、乔木—灌木—绿篱—草本模式(均为14种)。整体而言,行道树绿带和路旁绿带的植物配置模式偏简单,需优化改造以丰富其垂直结构。
乔木植物应用较多的是国槐(市树)、大叶女贞、法桐等,主要分布在行道树绿带内;灌木植物应用较多的是紫薇(市花)、红叶石楠、小叶女贞等,主要分布在两侧分车绿带内;地被植物主要为麦冬,主要分布在两侧分车绿带和行道树绿带内;山楂、西府海棠、乌桕等植物应用次数偏少,主要分布在路旁绿带内,建议适当增加观赏型植物。
总体来看,济源市城区主道路绿化植物种类丰富,共计71种,多于天津城区的38种[26]、洛阳城区的55种[27]、西安城区的66种[28],少于合肥城区的72种[29]、郑州城区的74种[30]、太原城区的93种[31]。尽管应用植物种类丰富,但真正应用频次大、栽植数量多的还是常见的几种植物,例如大叶女贞、国槐、毛白杨、红叶石楠、小叶女贞、紫薇等。大多数植物的应用频次小、栽植数量少,甚至只出现在少量绿带中,导致道路绿化缺乏变化。例如重阳木、乌桕、银杏等树种,其应用范围较窄。建议增加目前应用频次较小的植物种类的应用,如:乌桕、西府海棠等。因为乌桕冠大荫浓且为变色观叶树种,西府海棠既观花又观果,可以有效丰富行道树绿带的观赏效果。
鉴于济源市城区主道路的植物配置模式仍有过半比例属于较为简单的类型,未形成丰富的多层结构,还无法发挥最大的景观效益和生态效益,特提出一些参考建议:
首先,需要改造的是行道树绿带,其80.0%的植物配置模式为简单的单、双层结构。其中不乏以树池形式出现的乔木列植模式,且树池内的黄土大多裸露,缺乏植物覆盖,既不美观,也不环保。根据济源市道路的场地条件,建议在行道树绿带中,首先将乔木列植或群植的单层结构模式改为乔木—绿篱、乔木—草本相结合的双层结构模式。例如可以在树池内种植白三叶、红花酢浆草等地被植物。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搭配修剪整齐的绿篱植物,形成乔木—绿篱—草本的多层结构模式。
其次,是路旁绿带,其70.5%的植物配置模式为简单的单、双层结构。层次感缺乏,且没有良好的季相变化。建议在保持国槐、大叶女贞等常用树种前提下,增加应用观赏价值高的银杏、栾树、雪松等树种,中层植物搭配季相变化明显的山楂、桂花等,下层搭配修剪整齐的绿篱植物红叶石楠、金叶女贞、大叶黄杨等,草本的地被植物,仍然以抗性较强的麦冬、高羊茅、鸢尾等为主,但应增加观赏性较强的羽衣甘蓝、八宝景天等进行点缀,既表现出植物的景观美,又体现艺术和科学的和谐。
在两侧分车绿带,建议增加乔木—灌木—绿篱、乔木—灌木—草本的植物配置组合形式,目前所应用的植物中比较缺乏观花、观果和草本植物,导致季相变化不明显,生态效益不高,建议增加应用银杏、紫叶李、日本晚樱、山楂、南天竹、白三叶等观赏性高的植物,以丰富植物种类,提高景观效果。
在中间分车绿带只有乔木—灌木—绿篱模式,其优点是整体空间连续、层次感强,但观赏性一般。可以适当增加山楂、火棘等观赏型植物的应用,丰富季相及景观效果。
由于时间和人力的限制,未能对济源市城区的所有道路进行全面详细的调查,因此可能会导致部分植物种类出现遗漏,调查结果存在一定程度的低估。此外,本研究中的植物配置模式分类和评价依据主要是植物的生活型和观赏型,未兼顾植物的抗性及其他特征。因此,本文提出的济源市城区主道路植物种类应用与配置模式的相关问题及建议,仅作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