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贡献和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2022-02-12 11:07程同顺王雪珂
理论与现代化 2022年1期
关键词:历史贡献中国共产党

程同顺 王雪珂

摘要: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了巨大历史贡献,一是实现了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二是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三是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四是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党在未来仍然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我们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贡献;未来使命

中图分类号:D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1502(2022)01-0014-10

中国共产党自1921年成立以来,始终把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当作自己的初心使命。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浴血奋战、百折不挠,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伟大成就;自力更生、发愤图强,创造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创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自信自强、守正创新,创造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不懈奋斗、不断进取,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的前途命运,成功开辟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放眼未来,党的执政能力和领导水平不断提高,一定能够领导中国人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不可逆转地走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一、实现了从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党领导人民,在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民主人士积极合作下,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创造了根本社会条件。

中华民族是世界上古老而伟大的民族,创造了绵延五千多年的灿烂文明,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由于西方列强入侵和封建统治腐败,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正因如此,打倒帝国主义,推翻封建统治就成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为实现这一目标,无数仁人志士前仆后继,探索了多种道路和选择,却都遭到失败。只有中国共产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推翻了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

第一,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

帝国主义的不断入侵给中华民族戴上了沉重的枷锁,民族危机空前严重。中国共产党成立之初,就对帝国主义的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危害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1922年,党的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最低纲领就明确提出,要“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条战线在敌后和正面战场都给予日本侵略者沉重打击,并最终彻底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新中国的成立使中国成为完全意义上独立主权的国家,这就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根本社会条件。此外,新中国取消帝国主义在旧中国的所有特权,收回海关管理权、驻军权和内河航行权,没收官僚资本,建立新的经济秩序。清理一切帝国主义开办的宣传机构,将帝国主义在中国经营的文化事业收归国有,废除帝国主义的洋奴文化,为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提供了空间。总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推翻了帝国主义在中国的统治,结束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状况,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砸碎了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一个沉重枷锁。

第二,推翻了封建专制政治,实现了人民民主。

虽然辛亥革命结束了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统治,但具有剥削和压迫性质的封建制度在中国并未消失,北洋军阀和国民党反动派仍然阻碍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推翻封建专制统治,“建设一个中华民族的新社会和新国家”,实现人民民主就成为中国共产党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任务。为此,中国共产党依次进行了四个阶段的努力。一是开展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推翻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二是坚持农村革命根据地的伟大实践,以废除封建剝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为目标,开展多次土地革命,在根据地最大限度地消除封建因素;三是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彻底废除几千年来剥削和压迫人民的政治制度;四是建立民主政权,坚持人民民主制度,从政治制度上赋予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推翻封建专制统治,使千百年来被剥削、被压迫的人民成为国家的主人,从而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建设祖国、发展生产的积极性。

第三,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

在帝国主义瓜分中国、划分势力范围的背景下,清政府维持的统一仅仅是形式上的。清朝灭亡后的中国陷入了军阀混战,被帝国主义支持的各派军阀依靠军事力量实行割据,中央政府更是形同虚设。虽然东北易帜标志着南京国民政府形式上统一了全国,但地方军阀仍旧各自为政,中国还是一盘散沙。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就以反帝反封建为己任。1922年第二次全国代表大会制定的最低纲领就明确宣示:消除内乱,打倒军阀,建设国内和平;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达到中华民族完全独立;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了数十年艰苦卓绝的浴血奋斗,打倒了军阀,赶走了日本侵略者,推翻了国民党的反动统治,基本上实现了国家的统一,结束了近代以来内战不断、动荡不安的局面,国内政治局势基本安定,中华民族迎来了来之不易的和平建设时期。同时,中国共产党坚持独立自主外交原则,确定了“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三大外交战略与政策,彻底结束了中华民族屈辱的外交历史。

党领导人民实现了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极少数剥削者统治广大劳动人民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也极大改变了世界政治格局,鼓舞了全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

二、实现了从贫穷落后的人口大国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

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党领导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消灭了一切剥削制度,实现了一穷二白、人口众多的东方大国大步迈进社会主义社会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

第一,建立社会主义制度,实现社会制度的根本变革。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制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规定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各民主阶级和国内各民族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确立了人民代表大会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政治制度,为人民当家作主提供了制度保证。1956年,我国基本上完成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上实现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劳分配,建立起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第二,开展社会主义建设,奠定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

新中国成立后,党开始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这一阶段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所作出的主要贡献是改变了新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经过实施几个五年计划,我国建立起独立的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农业生产条件显著改变,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事业有很大发展。“两弹一星”等国防尖端科技不断取得突破,国防工业从无到有逐步发展起来。人民军队得到壮大和提高,由单一的陆军发展成为包括海军、空军和其他技术兵种在内的合成军队,为巩固新生人民政权、确立中国大国地位、维护中华民族尊严提供了坚强后盾。

第三,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

在革命年代,党走出一条“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这是党领导革命成功的一个很重要的经验。在社会主义建设阶段,党领导人民探索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社會主义建设道路。1956年,针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的问题,毛泽东强调要找出在中国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正确道路。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结合新的实际丰富和发展毛泽东思想,提出关于社会主义建设的一系列重要思想,包括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很长的历史阶段,严格区分和正确处理敌我矛盾和人民内部矛盾,正确处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十大关系,走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尊重价值规律,在党与民主党派的关系上实行“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在科学文化工作中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等。十大关系的提出标志着中国开始找到了一条适合自己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党在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在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物质基础。

三、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

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领导全国人民实现了从生产力相对落后的状况到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到总体小康、奔向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推进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充满新的活力的体制保证和快速发展的物质条件。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果断结束“以阶级斗争为纲”,实现党和国家工作中心战略转移,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团结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深刻揭示社会主义本质,确立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科学回答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制定了到21世纪中叶分三步走、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发展战略,成功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为了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党领导人民进行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发展是硬道理,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实施科教兴国、可持续发展、人才强国等重大战略,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支持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鼓励和支持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国力大幅提升。

改革开放极大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创造性,极大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1979—201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实际增长9.8%,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2.8%左右的年均增速;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8%上升到11.5%。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改革开放作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发展史上的一次伟大革命,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面貌、中华民族的面貌、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人民生活显著改善,综合国力显著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使中国大踏步赶上了时代。

四、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砥砺前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如期实现,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以英勇顽强的奋斗向世界庄严宣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以伟大的历史主动精神、巨大的政治勇气、强烈的责任担当,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出台一系列重大方针政策,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推进一系列重大工作,战胜一系列重大风险挑战,解决了许多长期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难题,办成了许多过去想办而没有办成的大事,推动中国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领域都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经济建设领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尤其显著,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提升。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转向高质量发展,建设科技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强国等,正在逐步变成现实。中国已经稳居全球第二大经济体,是全球经济增长的最大贡献者。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工业生产能力日益增强,并逐步向中高端迈进。2013—2018年,我国高技术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年均分别增长11.7%、9.5%。目前,我国已成为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0多种工业品产量居世界第一,制造业增加值自2010年起稳居世界首位。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占世界经济的比重超过了17%。

在政治建设领域,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坚持和加强党的领导,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得到有力保证,党的领导制度体系不断完善,党的领导方式更加科学,全党思想上更加统一、政治上更加团结、行动上更加一致,党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显著增强;全面从严治党的政治引领和政治保障作用充分发挥,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能力显著增强;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优越性得到更好发挥,生动活泼、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得到巩固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不断健全,法治中国建设迈出坚实步伐,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进一步发挥,党运用法治方式领导和治理国家的能力显著增强;国防实力和经济实力同步提升,一体化国家战略体系和能力加快构建;国家安全得到全面加强,经受住了来自政治、经济、意识形态、自然界等方面的风险挑战考验,为党和国家兴旺发达、长治久安提供了有力保证;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全面推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成为引领时代潮流和人類前进方向的鲜明旗帜,中国外交在世界大变局中开创新局、在世界乱局中化危为机,我国国际影响力、感召力、塑造力显著提升。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建设全面加强,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社会治理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大幅度提升,发展了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有序的良好局面,续写了社会长期稳定奇迹。经过长期的努力,中国成功地解决了贫困问题,在中国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近1亿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提前十年实现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减贫目标,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奇迹。为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党按照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的思路,在收入分配、就业、教育、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住房保障等方面推出一系列重大举措。中国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10.2亿人拥有基本养老保险,13.6亿人拥有基本医疗保险。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向世人庄严宣告:“我们实现了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在中华大地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历史性地解决了绝对贫困问题,正在意气风发向着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迈进。”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场接力长跑。经过百年奋斗,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迎来了实现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

五、新时代继续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

今天,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同时,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绝不是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实现的,前进道路上仍然存在可以预料和难以预料的各种风险挑战。因此我们决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出现颠覆性错误,在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道路上必须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首先,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九大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战略目标,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指明了努力方向。十九大报告指出,从十九大到二十大,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我们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基础上,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从2020年到21世纪中叶可以分两个阶段来安排:第一个阶段,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个阶段,从2035年到21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到那时,我国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将全面提升,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综合国力和国际影响力领先的国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我国人民将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生活,中华民族将以更加昂扬的姿态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党的十九大提出的战略安排,描绘了我国未来更加长远的发展蓝图,开启了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伟大历程,为全面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方向。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再次详细描绘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将大幅跃升,经济总量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将再迈上新的大台阶,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建成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建成文化强国、教育强国、人才强国、体育强国、健康中国,国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广泛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碳排放达峰后稳中有降,生态环境根本好转,美丽中国建设目标基本实现等。

党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出的战略安排以及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擘画了蓝图,分阶段地制定了计划,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指明了前进的方向。

其次,党具有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的坚强决心。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标志,就是在21世纪中叶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前提条件,就是确保国家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现在两岸分离的状态是历史因素造成的,是历史遗留问题,不能把这种历史原因形成的特殊状态视为常态和当然,必须要回归国家统一的正常状态。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中央为解决台湾问题做出诸多努力,从1950年至1979年,共五次发表《告台湾同胞书》。1979年1月1日发表的《告台湾同胞书》提出了结束两岸军事对峙、开放“两岸三通”、扩大两岸交流等方针,对台态度和政策都是一个历史性转变,意义最为重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实现国家完全统一的愿望更加迫切,意志更为坚定。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强调,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全体中华儿女共同愿望,是中华民族根本利益所在。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然要求。我们有坚定的意志、充分的信心、足够的能力挫败任何形式的“台独”分裂图谋。我们绝不允许任何人、任何组织、任何政党、在任何时候、以任何形式、把任何一块中国领土从中国分裂出去。

2019年1月1日,是自1979年最后一次发表历史性《告台湾同胞书》40周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会上发表重要讲话,重申了我国的一贯原则和立场,指出“历史不能选择,现在可以把握,未来可以开创!新时代是中华民族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也是两岸同胞大发展大作为的时代。前进道路不可能一帆风顺,但只要我们和衷共济、共同奋斗,就一定能够共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美好未来,就一定能够完成祖国统一大业” 。

2021年7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再次向两岸同胞和全世界宣告:“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历史任务,是全体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望”。他还明确指出:“包括两岸同胞在内的所有中华儿女,要和衷共济、团结向前,坚决粉碎任何‘台独’图谋,共创民族复兴美好未来。任何人都不要低估中国人民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坚强决心、坚定意志、强大能力!”

再次,党的领导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坚强的政治保障。

历史和现实都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后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中国共产党是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本质的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新中国成立70多年来所取得的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坚持党的全面领导特别是党中央集中统一领导,坚持民主集中制,确保党始终总揽全局、协调各方。

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才能维护、保障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才能保障经济长期发展繁荣,社会长期稳定安宁,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幸福。只有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不动摇,坚决维护党的核心和黨中央权威,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政治优势,把党的领导落实到党和国家事业各领域各方面各环节,才能够确保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团结一致向前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虽然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但一旦出现任何形式的动乱,就会严重影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因此,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我们必须保持坚定的政治定力,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

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就必须增强政治意识、大局意识、核心意识、看齐意识,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做到坚决维护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坚决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确保全党步调一致向前进。党确立习近平同志党中央的核心、全党的核心地位,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反映了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心愿,对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具有决定性意义。

最后,党领导的新型政党制度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是一种新型政党制度,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西方政党制度的各种弊端,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符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中国目前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国家的中心任务。这就决定了中国的政党制度必须有利于保持国家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团结,为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必须有利于实现人民民主,发挥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实践证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集协商、监督、参与、合作于一体,将各党派、各阶层紧密团结起来共同致力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为中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这一制度有利于在改革发展的大局下凝聚各种社会力量,集中力量办大事;有利于协调社会各方面的利益,防止团体利益冲突和内耗发生;有利于充分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促进党和政府决策的科学化、民主化,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适合中国国情的政党制度。

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各民主党派都有相应的社会基础,它们联系一部分群众,承担利益代表和矛盾减压阀的政治角色,与中国共产党之间、与其他民主党派之间以“合作”与“协商”的方式运行政党政治。“执政—参政”的政党政治形式是一种“双赢”的选择:在中国政治制度框架下,各民主党派可以以参政党的身份参与国家政权,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也可以在国家政权中获得相当的政治地位。“执政—参政”的政党政治形式,是对民主政治的一种创新性发展,是协商民主在政党制度方面的典型体现。在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下,不同的政治力量可以通过协商的形式解决国家政治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开创了新型政党监督机制,有利于相互监督。西方在野党的一个重要功能就是监督执政党,但是这种监督是本着一党之私的监督。在中国特色政党制度下,我国各民主党派的监督是以实现人民根本利益为宗旨,从协调和实现各方面的利益出发,帮助中国共产党更好地执政,提高执政水平。我国政党制度的基本特征就是制度设计中的“合作”“协商”机制,政党组织已不再是通常意义上相互冲突的不同利益的代言人,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的关系是人民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的通力合作与政策协调。

总之,中国的新型政党制度为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了强有力的政党制度保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和艰巨任务,需要动员和凝聚各方面力量共同奋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型政党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凝聚人心、凝聚智慧、凝聚力量,动员激励全体中华儿女不断奋进,凝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磅礴力量,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N].人民日報,2021-11-17.

[2]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663.

[3]陈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N].人民日报,2021-06-24.

[4]沧桑巨变七十载 民族复兴铸辉煌——新中国成立70周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之一[EB/OL].(2019-07-01)[2021-11-12].http://www.stats.gov.cn/ztjc/zthd/bwcxljsm/70znxc/201907/t2019 0701_1673373.html.

[5]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21-07-02.

[6]习近平. 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 推进祖国和平统一而共同奋斗——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纪念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9-01-03.

On the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Insistence of the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HENG Tongshun, WANG Xueke

Abstract: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made great historical contributions to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First, it has realized the great leap from thousands of years of feudal autocracy to people's democracy. Second, it has realized the great leap from a poor and backward country with a large population to a socialist society. Third, it has promoted the great leap of the Chinese Nation from standing up to becoming rich. Fourth, it has realized the great leap from standing up and getting rich to becoming strong. The party still shoulders the historical mission of leading the Chinese Nation to achieve great rejuvenation in the future. We must adhere to and strengthen the Party's overall leadership.

Key words: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historical contribution; future mission

责任编辑:翟   祎

基金项目:天津市社科规划重点委托项目“全过程人民民主的天津实践与创新”,项目编号:TJWT21-07。

作者简介:程同顺(1969—),男,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副院长、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应用社会科学实验教学市级示范中心主任,南开大学中国政府发展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

王雪珂(1996—),女,南开大学周恩来政府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历史贡献中国共产党
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书法作品选
中国共产党100岁啦
热烈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四中全会在京胜利闭幕
中国共产党第十九届中央委员会候补委员名单
浅谈抗大对抗战胜利的历史贡献
近代中国教会大学体育文化的传承研究
浅论艾思奇《大众哲学》的历史贡献及当代启示
浅析川陕苏区妇女教育
体坛硕彦 留德先驱:江良规体育思想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