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廷
(中国土木工程集团有限公司,北京 100038)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我国工程承包企业也逐步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在经济全球化、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国内具有实力的企业纷纷调整策略,将工程承包目光转移到海外的基建市场,寻求更多的发展机遇,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注入新动力。
面对风险更大的海外市场,受到综合实力以及其他客观因素的影响,最终也不乏开拓失败的情况,而投标过程中的风险是企业进入国际工程承包市场首先面临的挑战,因此,能否有效控制投标阶段的风险直接关系到海外项目的最终执行结果[1]。工程承包企业要抓住广阔的海外市场,要高度重视投标风险管控工作,通过多种措施实现风险的有效规避,降低因风险带来的损失。
海外工程投标的风险多种多样,从分类来看,可以从普通风险和重大风险两个类别进行分析。具体来说,普通风险包括自然环境风险、汇率风险、风俗文化风险、政治及法律风险;重大风险包括投标决策风险、投标报价风险、投标技术风险。
所谓普通风险是指海外投标中部分外在的不可控风险,这些风险并不是投标方可以控制的,而且这部分的风险客观规律性比较强,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风险、汇率风险以及风俗文化风险等[2]。
2.1.1 自然环境风险
自然环境风险是由于自然力的不规则变化产生的现象所导致阻碍项目推进的风险,如洪水、冰雹、台风等气象灾害和山体滑坡、泥石流、地震等地质灾害,这些情况带来的风险可以归为此类风险。由于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不同,投标单位所面临的自然环境风险也不同。例如,日本东北部海域发生的地震灾情,对当地工程企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
2.1.2 汇率风险
汇率风险的客观性和规律性较强,属于普通风险的一种,投标企业在工程投标时要做好一定的防范。由于海外工程项目的建设周期相对较长,所以,项目在竣工结算时,可能会因汇率跌幅,在货币转换的过程中对项目整体造成亏损。因此,投标企业要尽可能地了解工程所在国的整体汇率和外汇的情况,选择比较稳定的汇率或者汇率变动对承包方有利的币种作为报价的币种,如果是招标文件中对报价币种有明确的规定,则需要明确地说明汇率兑换的比例以及有效期限,尽可能规避因汇率问题带来的风险[3]。
2.1.3 风俗文化风险
风俗文化风险是必然存在的,每个国家都有其独特文化,如生活习惯、民间风俗、宗教信仰以及语言文字等,工程承包企业要尊重当地文化习俗,例如,信奉伊斯兰教的国家,人们每周要做礼拜,斋月不能进食,因此每到这些日子,必然会出现工程进度滞后的情况,这对工程的正常运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4]。风俗文化风险属于外在不可控的普通风险,工程承包企业可提前做好风险预测和管理,降低这部分风险带来的影响。
2.1.4 政治及法律风险
海外工程投标涉及国外的政权问题,政治风险就是项目所在国家的政治环境带来的风险,也就是当地政权更迭或是当地政局和社会动荡等情况的出现可能会给项目带来损失的可能性。除此以外,项目所在国和我国之间一旦发生政治关系的恶化,都会对我国企业在当地承揽和实施项目造成一定的影响。
我国的法律和国外的法律有一定的区别,因此,中国企业所承包的国际项目在所在国也会受到一定的约束,项目所在国的法律法规不健全,甚至是缺乏法律执行的明确要求,都会对中国企业实施项目带来一定的法律风险。
2.2.1 投标决策风险
投标决策主要是公司根据项目的可行性以及业主的信誉度等情况的分析,最终决定是否参与投标,并且要采用何种方式进行投标,以此实现最后的中标。在海外项目投标过程中,如果投标团队对环境不熟悉,不能在复杂的形势中做出正确的判断,那么最终带来的投标决策风险就会增加,同时也会影响投标工作的进展,甚至会对企业的正常发展带来影响[5]。
2.2.2 投标报价风险
要降低投标报价风险,就要提前做好投标决策和策略的正确评估,选择好的投标策略可以有效降低报价风险,而要达到这一目标,就要在投标决策时对工程项目的复杂度和形势进行了解,以免在策略的选择上出现判断失误。企业在进行投标时,要充分考虑可能造成施工成本增加的各项费用,例如,在项目的施工过程中,为保障正常施工,可能会搭建必须的生活以及生产用的临时建筑,这些建筑的搭建会产生一定的费用,这部分费用如果在报价时按照国内项目经验进行计算,一旦国外的周边交通设施以及实际的情况远超想象,环境比较恶劣的情况下,后期的施工项目会消耗较大的人力和物力,而这部分费用如果在报价时没有进行充分考虑,就会增加项目经营的负担[6]。
2.2.3 投标技术风险
投标技术风险是海外投标工程建设中的重大风险,稍有不慎就会造成严重的后果,而技术能力、设计施工、设备选型、标准规范等方面都可能暗藏风险。因此,投标团队应当在工程投标前完成技术风险的分析工作,在此过程中,要做好风险项清单,着重分析潜在的技术风险。也可以邀请专家参与到投标风险清单的编制中,根据其中提及的风险因素以及国内和当地的市场调研情况,为投标决策提供足够的技术支持。
风险存在虽是必然,但只要提前了解其特征,掌握其规律,规避一定的风险,就能减少损失。本文根据上述风险,分别提出了相对应的风险防控措施。
企业要对汇率及外汇风险承受进行策略管理,合理确定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界定可承受的风险区间,提前制定好汇率及外汇管制风险预警措施。在投标阶段,深入研究项目所在国家近5年的汇率走势,全面测算当地货币和国际货币的需求,包括各种费用中所产生的税费金额。当确定汇率风险较大时,可根据实际情况提出币种选择,尽可能选择方便兑换的美元、欧元等币种作为工程计价结算货币。支付日常物资采购费用时,应综合考虑选择更为经济的物资采购地,并选择自由兑换货币作为结算货币,根据汇率变动的预测情况合理调整支付时间,以避免汇率波动对工程成本造成的影响。
在现场考察和市场考察的工作中,企业必须做精做细[7-8],考察前尽可能全面罗列考察事项清单,尤其注意工程实施采用的标准是当地标准、国际标准,还是中国标准。如采用当地标准或国际标准,还要做好相关标准、规范等的收集整理。投标前,企业要仔细调查项目所在市场的基本情况,包括地理、历史、政治、经济、税收、社会治安、建筑市场和我国的政治经济关系等。同时还要对项目现场进行仔细调查,如当地劳动力来源、能力和工作态度等,当地原材料的供应情况,供应商的信誉、实力和能接受的支付方式等,进口材料的来源、价格等,购买、租用机械的渠道和价格等,水陆运输能力及价格等。在充分研究项目的基本情况、技术要求、商务条件后,分析投标人参加该项目的优势和劣势,从而采取有效降低风险的措施。
企业海外工程项目投标过程中,企业和其商务合作伙伴都应严格遵守相关法律要求,包括国际规则、中国及所在国的法律规定、国家部委规章制度和企业的规章制度等。如在经营中不遵守法律、规章制度,将可能引发法律合规风险,使企业和相关方受到相关处罚,进而对企业造成经济和声誉损失以及其他负面影响。因此,企业要建立海外专项法律合规风险防范体系,制定海外经营规范和法律合规指南,应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合同管理、知识产权管理、劳工雇员管理、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管理、合规经营行为准则等做出规定。制定海外投资规范和法律合规指南,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对海外投资活动进行分类,并将各类投资活动的工作流程标准化,同时提出各项工作中的主要风险点和防范措施。建立有效的风险报告制度和违规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以便企业及时发现和处理违规风险。
海外一些国家存在社会治安问题,在工程实施过程中会出现抢劫和偷盗现象,严重的甚至会发生绑架工人事件。企业在工程实施阶段要做好所有工作人员的安保工作,分别制定项目营地安全管理制度、施工现场安全管理制度和因公外出安全管理制度。指定安全管理负责人定期对项目营地、施工现场安保人员和值班情况进行检查,发现问题及时处理。施工现场必须保证至少有1名安保人员保卫,工作期间不得离开保卫范围,如遇到紧急情况,必须服从安保人员指挥,不得鲁莽行动。因公外出时,必须安排安保人员保卫,聘用当地司机驾驶车辆。在投标阶段,企业要考虑因社会治安造成的安保费用,如果工程所在国属于防范恐怖主义国家,企业还应考虑防恐措施费用。
投标企业在全球化经营的过程中,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局势,将会给企业带来投标市场开拓风险,包括政治方面发生政权更迭、战争、违约等,社会治安方面遭遇宗教纠纷、种族及文化冲突、恐怖袭击等,法律法规方面受到合规经营、法律政策变化影响等,这都将对企业在所在国市场开拓以及经营业务的开展造成不良影响。
面对新投标市场的开拓,投标企业要制定有效的经营决策管理办法,并严格执行、层层把控。综合考虑目标国家政治、经济、文化、法律法规、治安、自然、合同、设计及技术管理及其他多方面风险,同时,统筹分析我国与目标国家之间的政治、贸易、文化等关系多方面的风险因素。加强企业各部门项目开拓初期的风险管控和可行性研究阶段对技术、融资、运营及可持续性等多方面风险的统筹考虑,从源头降低风险。
海外工程项目建设是我国进一步开拓海外市场的重要部分,也是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必然结果。虽然我国有比较强的基建能力,但风险依然存在,这其中涉及的因素非常多。海外工程建设的风险多种多样,要成功进入国际工程承包市场,就需要树立高度的风险防范意识,正确认识到投标中可能存在的各类风险并且进行深入分析,找出一定的规律,强化风险管理力度,采取有效规避风险的措施,力求将海外项目的投标风险降到可控范围内,海外工程建设才会顺利进行,进而提升企业的海外市场竞争力,促进企业健康稳定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