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兴磊,周 坚,宗 鑫
(中国建筑第二工程局有限公司,上海 200135)
随着城市化建设的快速发展,对城市规划设计提出更多新的要求,希望城市建筑能在满足基本功能需求的基础上,还能够让居民享受到良好的生活居住环境。由此,园林设计师和城市建设者们在进行城市区域建设之前,更需要在满足城市基本功能的基础上,重视城市周边的文化及生态环境建设。美好的城市建设仅考虑地区建筑完全不够,城市环境的营造离不开园林植被和景观元素的点缀。只有将二者进行科学融合,将城市“花园化”,以园林设计的视角看待城市的建筑布局规划,才能满足城市发展和人民生活、精神文明建设等多层次的高要求,实现城市建筑规划与园林景观设计自然和谐共处[1]。
全球气候变暖,低碳生活是当代社会发展的趋势。鉴于当前我国的发展现状以及国家对绿色建筑提出的相关要求,园林设计同建筑规划结合的进程必须严格依照低碳目标执行。在两者相互融合的过程中,设计师需将降低能耗成本,提高生产能效放在首位。此外,在园林设计的环节中,绿色植被应尽可能地采用符合当地水土环境且可持续使用的景观植被,以此减少植被更替的频率,避免经济损失。合理管理园林设计与建筑设计中所产生的碳排放,同样也是二者得以融合的基本原则。
在建筑规划和园林设计过程中,需要将建筑和植被相结合,考虑二者相互兼容是否能够达成一定的美观度,二者的规划和设计应作为一个整体同步进行,由此可更直观地发现两者的优点和缺点,在特定条件下,及时进行互补。将二者的规划设计相结合还必须要充分考虑城市未来的建设和发展。总之,城市长远的生态文明建设,应同城市建筑规划和园林设计的综合发展相统一。
随着社会发展,居民对生活居住条件的要求也逐步提升,居住小区的生态环境也更应受到设计者和建设者的重视。设计者和建设者们应遵循生态原则,优化城市结构,减少资源浪费,始终将城市生态环境优化放在首位。在设计过程中,应重视居住区与城市生态文化建设。尽可能地保护原有的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城市中现有的绿地结构系统,以此对原有的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让城市居民获得更美丽和舒适的生活环境。城市设计者和建设者们在项目进程中需要全面考虑园林植被的生存需求和建筑的具体位置合理度,实时调配,避免建筑与绿色园林景观发生冲突。
设计师需基于城市规划实际,将园林景观同建筑规划相结合,在注重节能环保的基础上,打造相应的自然生态场所。设计师需把控相应的设计原则,协调合理的设计理念,保证生态环境与节能减排的建筑理念有序统一[2]。设计园林景观的同时要落实基本的低碳理念,科学利用城市原有的生态资源,结合可再生资源加以利用,优化项目规划实施策略,保证资源的可利用率,合理利用植物,实现其作为景观设备的储备。根据区域环境内园林现有植被特点进行设计,建筑规划与园林植被相结合,从而达到园林景观同城市建筑植物群落最终的和谐统一。这也要求设计师在实施建筑规划的进程中,不断挖掘更多的地域历史文化特色,并将其引入城市建筑设计理念中,同步进行整体空间设施规划,将城市建筑与园林景观进行协调处理,以此展现具有独立特色的城市建筑风格。
在道路宽度设置时要考虑城市人群日常出行条件,规划好人行道及车辆来往的道路相关设计,把控好园林规划,避免出现交通混乱的情况。除确定交通道路上合理的道路宽度设置外,还需要考虑车辆应急区的合理规划设置。
建筑的主题特征及其独特风格也会对城市道路铺装设计产生一定影响。城市道路设计区域中所具备的相应景观需同城市建筑的外部设计整体风格相匹配。在进行城市外部道路的设计时,设计师还需要做好详细区分,将具体的直线道路和迂回道路做好适配,利用不同的设计方案进行合理设计,道路人行道地砖的选择也需要匹配城市总体建筑设计环境[3]。所有的环境设计均需注重园林景观与建筑景观的搭配程度,根据道路设计的实际材料再具体进行尺寸分割,选取合理的拼装条件对其进行填充。
在选择园林区域的植被时,需着重考虑植被能否适应区域现有的气候条件。植被的选择需根据城市建设规划的主题进一步确立。此外,园区的植被生长还需考虑当地区域环境的具体气候情况,根据区域内部环境差异对相应植被进行选择。做好不同时节植被的培育计划,根据不同的季节,计划植被在城市中所呈现的覆盖效果。可将夏季与冬季作为季节界限划分标准,以保证在不同的季节中,园林植被具有不同的色相变化。
建筑周边所引入的植被应根据区域规划的整体风格及其特点作进一步认定,在种植植被期间应注意保持密集和分层的规律。植被种植的层次不但会影响建筑周边整体的美观程度,而且对于后期植被的生长十分有利。可采用密度种植方法契合生态农业中种植方式,根据绿植的品种规格进行划分,且需考虑到植被后期的生长空间,一般乔木按株距平均5m,可适当加大株行距,以侧枝相互间不影响生长为宜。合理规划种植方案,可使建筑周边绿化带土壤更为肥沃,土壤中的微生物的含量得以增长,对植被后期的健康生长极为有益。对于落叶植物,尽量将其远离水池,以避免落叶落入池内影响水体景观,或是影响周边居民用水水质。植被的施工密度和设计密度应保持一致,可根据项目进度情况对苗木进行合理配置。如水葱20芽/丛,降至10~12芽/丛;待项目竣工时仍可达到20芽/从的设计密度;对于单生、复生的水生植物可根据竣工验收的时间、土壤肥力、热量条件等进一步降低植被密度。一般而言,距验收时间越长、土壤肥力越好、热量资源越丰富,施工密度越小。如小香蒲在肥力高的水田中,春夏季依照9株/㎡种植,2个月以后其密度可达到40株/m2[4]。
在传统景观设计工作模式中,通常采用平面、剖面等模式展示整体的设计理念,这种方式操作的难度相对较低,但在局部和细节的展示过程中存在较多问题,信息较片面,往往会对后期施工形成阻碍。BIM技术可创建可视性较强的三维模型,以此改善传统技术中存在的缺陷,使整个规划细节更为立体,并能够有效避免在后期的修改中因前期出现的不足耗费更多的资金,从而有效节约成本。
2.5.1 运用数字化技术开展信息管理
建筑设计工程复杂,在施工过程中,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施工方案,创建完善的信息系统,动态分析施工进度和成本。例如,传统的工程造价工作模式要求工作人员在图纸中上传相关信息,提高计算的准确性。虽然可以借助计算机软件进行辅助,但对项目的要求较高。受各种客观条件影响,很可能导致施工无法顺利进行。采用BIM技术,可以借助现代技术计算工程量和成本,不会有较大的偏差,可以增加企业的效益。施工一般分为规划设计、施工、后期维护3个环节。BIM技术可实现全方位动态管理的目标,提高安全生产的质量,对内部管理的各方面有效调整。
2.5.2 数据库协同管理
如何开展协同管理,使相关工作更加顺利,是目前施工单位需要改进的关键问题。由于工程建设涉及的部门较多,信息沟通不及时,各专业易发生冲突。BIM技术的应用可以收集和应用多方面的信息,创建完善的数据库,满足单位和个人对信息的需求,加强各方之间的沟通,完善景观建设的各个环节,提高工作效果。此外,监理人员还可通过增加建筑构件的信息展示各环节的施工状况,并在第一时间发现项目管理的不足之处,使项目更加安全稳定。
伴随着城市密度增大,城市可用土地逐步减少。园林设计同建筑规划同样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城市的发展需要建筑,人类生存需要绿色园林。只有将两者有机结合,城市的土地利用率才能不断得到提升。围绕建筑对园林进行设计,可以优化土地资源,美化周边环境,促进城市土地资源的配置利用。
传统的园林设计在整体布局上稍逊一筹,色彩呈现较为单一,新时代背景下,景观设计与建筑规划设计还需不断融合,以促进园林内容逐步丰富,且具备层次感。整合建筑与园林设计,很大程度上能够改善整座城市的生态环境[5]。
园林设计对于建筑规划起着重要作用,不但能够提高城市建筑规划的质量,而且可提升城市综合规划的水平,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城市居民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追求更为强烈,做好建筑规划与园林设计之间的协调,可满足城市居民长远的精神需求,有效带动经济效益提升[6]。
园林设计与建筑规划的有机融合已被广泛应用于大量的实践项目当中。园林设计与建筑设计相辅相成,二者之间关系密切,园林设计能够推动我国绿色建筑理念得以实施,建筑规划也需要园林给予衬托,与此同时,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为社会居民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因而,整合园林设计与建筑规划,提升园林设计对于城市建筑的功能性,对发展社会经济具有积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