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应乐
(广西北流市扶新镇农业农村综合服务中心,广西玉林 537422)
羊梭菌病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属中的微生物引起的,病原体均属于革兰氏阳性菌,在自然环境中抵抗力较差,在低温和潮湿条件下能迅速繁殖且存活很长时间,但高温和干燥环境比较敏感,太阳光和紫外线照射下很快失去活性,生产中常用的消毒剂很容易将其灭活。
病原体可对羊只呼吸、消化、神经和循环等系统产生严重的危害,致使病羊生长发育受阻,生产性能明显下降,如果防治措施失误还会引起死亡现象,给养羊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发病羊群、带菌羊群和被病菌污染的饲料饮水等是羊梭菌病的主要传染源,病羊通过粪便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病菌,健康羊只摄入受到病菌污染的饲料或饮水后会感染发病。羊群感染这类疾病后,在临床方面表现得症状比较相似,给兽医人员诊断病情带来一定难度,在此将羊梭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详细介绍如下,并且提出合理的防治措施,希望给兽医人员的诊断工作有所帮助。
羊梭菌病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属中的魏氏梭菌、腐败梭菌和诺维氏梭菌等引起的。上述病菌能够形成芽孢,虽然在自然环境中抵抗力较差,但可以长期在被污染的饮水或土壤中存活,并且抵抗力相对较强,健康羊只通过消化道摄入被污染的饲料或饮水后而感染发病,尤其是幼龄羊只抵抗力较差,对病菌更加敏感发病率较高。羊梭菌病往往呈地方性流行,由于病菌在潮湿和低洼区域繁殖和生存能力很强,这些地区的羊群发病率很高。
羊群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如果天气突然变化,尤其是寒流来临时,圈舍防寒保暖措施不到位,会给羊群带来很大的冷应激,对羊只呼吸道黏膜产生强烈的刺激,呼吸道黏膜上皮细胞受损严重,无法及时将入侵的病菌排出体外,致使羊群感染羊梭菌病。同时圈舍通风不良的情况下,舍内蓄积大量的氨气、硫化氢和二氧化碳等有害气体,对羊只呼吸道黏膜也会直接造成损害,进而为外界病菌的入侵提供方便条件,羊群也容易感染羊梭菌病[1]。
首先供给羊群的饲料中营养缺乏或不平衡时,长期下来机体体质下降,对外界病菌的抵抗力较差,容易诱发羊梭菌病。例如:羔羊摄入机体营养不足时,容易感染羔羊痢疾病。其次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时,会抑制机体消化功能而出现消化不良现象,饲料在肠道内蓄积或发酵,促使致病性细菌大量繁殖,最终引起肠道炎症或感染羊梭菌病。如饲料中蛋白质含量过高时,羊肠毒症的发病率较高。
羊肠毒症是由D 型魏氏梭菌引起的,育肥羊群对病原体比较敏感,与山羊相比,绵羊发病率较高。在环境土壤中往往存活大量的魏氏梭菌,健康羊群通过消化道摄入被魏氏梭菌污染的饲料或饮水后而感染发病。羊群在春夏交接之际发生羊肠毒症的情况较多,所以说本病具有季节性,羊群发病后病程短且死亡率高,这样不仅给疾病防治工作带来一定压力,而且还会对羊群造成巨大损失。
羊快疫是由腐败梭菌引起的,幼龄羊群抗病力较差,感染羊快疫的风险较高。在污水、粪便、草地和尿液等废弃物中存活大量的腐败梭菌。并且该病菌还可以在羊只消化道内寄生,在羊只处于健康状态时,不会产生任何影响,但是羊群受到应激、营养不良和环境突变等情况时,机体免疫力下降,给致病菌的入侵创造条件,进而发生羊快疫。所以在每年的秋季和冬季,外界昼夜温差较大,羊群容易受到冷应激而感染发病[2]。
羊猝疽主要危害1~2 岁的羊群,绵羊的发病率较高。病原体能够在低洼和沼泽地等湿度较高的条件下大量繁殖,并且具有较强的感染力。在这些区域放牧的羊群容易通过消化道感染羊猝疽,如果防治不当,病羊就会发生毒血症而死亡。
羊黑疫对2~4 岁的绵羊危害较大,本病在传播过程中具有明显特点,肝片吸虫是主要的传播媒介,携带病菌的肝片吸虫对健康羊群产生侵扰后而发生羊黑疫。所以该病也具有明显的地区流行性,在一些地势低洼的潮湿地带,肝片吸虫的繁殖速度较快,羊群感染羊黑疫的概率较高。
刚出生的羔羊极易感染羔羊痢疾,带菌母羊和病羔羊是羔羊痢疾的主要传染源,可以通过粪便向环境中排放大量的病菌,健康羊群摄入被污染的母乳或饲料而发生羔羊痢疾。同时母羊发病后可以通过脐带将病菌传播给羔羊而发病。羔羊发病后如果防治措施得当,饲养环境舒适、卫生条件良好,这样在管理水平较高的情况下,羔羊的死亡率较低,否则病菌可以在羊群中快速繁殖和传播,不仅引起羔羊较高的发病率,而且还会造成很高的死亡率。另外,该病还具有地方流行性,在早春和冬季高发[3]。
病羊发病后病程很短,往往突然发病和死亡,在临床方面分两种类型:最急性型和急性型。最急性型出现典型的抽搐症状,急性型表现特征性的昏迷死亡现象。在刚开始发病时,病羊出现无法站立、机体消瘦、随着病情发展出现腹泻和昏迷症状。急性型的一般在发病后3h 就发生死亡。
腐败梭菌入侵机体后的潜伏期也很短,病羊也会出现突然发病和死亡现象。发病初期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呼吸短促、腹部涨大,随着病情发展出现昏迷死亡现象。
羊猝疽的病程也短,病情严重的病羊没有表现任何临床症状就会死亡。有的出现站立无力、躺卧在地、肌肉震颤或抽搐、最后精神极度衰竭而亡。
羊只感染羊黑疫后,一般经过几个小时就会发生死亡,不会表现明显的临床症状。有的病羊突然远离羊群,体温升高、采食量减少、呼吸困难、昏迷或死亡。
羔羊感染本病后潜伏期稍长一些,病羊出现体温升高、精神萎靡、食欲下降、躺卧在地、发生腹泻和腹部涨大等症状,有的呼吸困难、四肢无力、不愿行走,病情严重时粪便中携带血液,经过2h 就会死亡。
病死羊剖检可见小肠黏膜点状出血、肾脏有明显积液。在无菌条件下采集肝脏、脾脏或肠道内容物等病料,在实验室进行细菌学检测,可以确诊羊群感染羊肠毒症。
病羊剖检后可以看到十二指肠和皱胃发生典型的炎症病变。无菌条件下采集肝脏病料,在实验室进行细菌学检测,结合细菌染色、镜检来观察细菌形态,就可以确诊羊群感染羊快疫。
结合病羊的特征性的临床症状可以初步诊断羊只感染本病,然后在无菌条件下采集脾脏和渗出液等病料,在实验室经过细菌培养,如果能观察到C 型产气荚膜梭菌,就可以确诊感染了羊猝疽病。
剖检病死羊只可以看到典型的肝脏坏死症状,将坏死组织涂片、镜检,如果看到粗大的B 型诺维梭菌就可以确诊羊感染羊黑疫病。
通过羔羊痢疾的流行特点,结合临床症状可以初步诊断病羊感染本病。然后采集病死羊肝脏、脾脏等病料,在实验室进行检测或镜检,如果看到两端钝圆、有荚膜、芽孢的细菌就可以确诊羊只感染羔羊痢疾。
由于羊梭菌病是由细菌引起的,所以采用抗生素来对症治疗。对于羔羊可以使用环丙沙星,按照每千克体重25mg 的剂量来口服,由于羔羊的反刍能力较差,使用口服给药效果较好,每天口服1 次,连续口服4d,发病羔羊就可以康复。对于育成羊可以选用复方长效磺胺和黄芪多糖注射液进行肌肉注射,使用剂量分别为70mg/kg 和0.2mL/kg,磺胺类药物首次用量加倍,每天注射1 次,连续注射3d,治疗效果良好。对于腹泻严重的病羊需要结合使用等渗葡萄糖、复合氨基酸和电解多维等来补充体液,改善机体新陈代谢,维持电解质处于平衡状态,帮助机体尽快排出毒素,减少病菌产生的危害。
在治疗期间需要改善病羊生活环境,供给营养丰富且容易消化的饲料,还可以在饲料中适当添加维生素和氨基酸等微量营养元素,有利于提高病羊体质和抗病力,能够起到很好的辅助治疗效果。另外对病羊生活环境进行全面消毒,每天地圈舍内外进行消毒1次,对病羊使用的工具、饲喂器具进行清洗和消毒,避免病情反复发作,或者发生扩散[4]。
梭菌能在自然环境中广泛存在,通过消化道感染发病,有的病菌还可以长期寄生于机体消化道内,在饲养管理水平较高,环境适宜好营养充足的情况下,羊只健壮机体抗病力较强,难以受到病菌的干扰,只有在羊群受到冷应激、摄入营养不良等情况下,自身体质和抗病力降低,促使病菌机体内大量繁殖而感染羊梭菌病。由此可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能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
根据养羊场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消毒制度,定期清理羊舍粪便、垫料和尿液等,运输到远离厂区的地方进行生物发酵,杀灭里面存活的细菌。对进入厂区的饲料、用品等进行严格消毒,避免从外界携带病原体。对于圈舍内外可以使用氢氧化钠溶液消毒处理,在疫区需要增加消毒次数,非疫区每周定期消毒2次,不要过度频繁消毒而致使圈舍里面湿度增加,不利于羊梭菌病的防治。
饲养人员需要时刻关注外界天气变化,随时对圈舍设施设备进行调控,保证圈舍内温度相对恒定,减少贼风或冷风入侵情况,在寒冷冬季需要将所有缝隙进行堵塞,用棉帘或塑料布将不用的门窗或进风口进行封闭,能起到良好的保暖作用。结合圈舍通风和饮水管理,降低圈舍湿度,在温度适宜情况下,尽量加大通风量,将圈舍内多余的湿气排放出去。随时添加水槽中的饮水,随时对饮水系统进行维护和保养,避免饮水外溢或发生漏水现象而引起圈舍积水。保证圈舍干燥,能抑制病菌繁殖和生存能力,降低羊群感染羊梭菌的概率[5]。
根据羊群生长阶段随时调整饲料配方,保证饲养营养充足且平衡,避免羊群摄入机体营养缺乏。日常饲喂时需要合理搭配饲喂,严禁饲喂过多的精饲料,这样容易引起羊只发生消化不良,促使肠道内蓄积大量的内容物,抑制肠道优势菌群的繁殖,进而给致病菌的入侵带来机会。在春季和夏季尽量增加青绿饲草的饲喂量,这样机体可以获取充足的维生素类营养成分,并且饲草中的粗纤维能更好地刺激肠道蠕动,对提高羊只体质和抗病能力非常有利。
在羊群容易感染羊梭菌病的年龄或季节,可以在饲料中添加磺胺类、恩诺沙星、环丙沙星等抗生素药物,能有效杀灭侵入机体的病原菌,起到预防疾病发生的作用。有条件的养殖场可以通过实验室检测来选择敏感药物,不仅能提高药物防治效果,还可避免滥用药物促使病菌产生耐药性,给今后的治疗工作带来困扰。日常管理中还可以在饲料中添加黄芪多糖、益生菌等添加剂,一方面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和体质,另一方面可以调节肠道菌群平衡,抑制肠道致病菌的繁殖和生长,进而达到降低羊群发病目的。
根据疾病流行特点,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免疫程序,选择优质的“羊快疫、羊猝疽、羊肠毒血症、羔羊痢疾、羊黑疫”五联苗,在每年的春季和秋季分别接种免疫1 次,这样可以有效提高羊只机体的免疫力,帮助羊群处于保护状态,增强对外界致病菌的抵抗力,达到预防羊梭菌病的目的。规模化养羊场需要定期对羊群进行抗体检测,根据抗体水平来调节免疫程序,或对健康羊群进行紧急接种,避免外界病原菌对机体产生的影响[6]。
综上所述,在羊群饲养管理过程中,羊梭菌病属于常见的传染性疾病,是由梭状芽孢杆菌属中的一些病菌引起的,健康羊群可以通过消化道感染发病,能够影响病羊的生长发育和生产性能,有的病程很短,来不及治疗就死亡,有的防治不当也会出现大批死亡,给养殖场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并且防控措施不合理还会致使病情发生扩散或蔓延,严重阻碍养羊业的健康发展。
因此,在日常管理中需要提高防疫意识,定期对圈舍环境进行清理和消毒,切断疾病传播途径,减少致病菌对羊群产生的危害。同时加强饲养管理,改善羊群生活环境,保证温度适宜和通风良好,减少冷应激或有害气体对呼吸道黏膜产生的损害,维持羊群处于健康状况。保证圈舍干燥和干净,抑制外界致病菌的繁殖,降低致病菌侵扰羊只的风险。另外,每天观察羊群精神状态,一旦发现异常情况,立即上报兽医部门进行疾病诊断,采取高敏药物及时治疗,帮助病羊尽快康复,并且做好病羊圈舍内外的消毒工作避免病情发生扩散和蔓延。这样采取综合防治措施,为羊群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促使羊群更加健壮地生长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