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有全
(互助县种子站,青海 海东 810599)
互助土族自治县(以下简称互助)地处黄土高原西北边缘,青石岭贯穿西北东南将互助分为后山和前山地区,境内海拔落差较大,南部湟水河谷地2 100 m,北部龙王山等海拔高达4 000 m。属于大陆性寒温带气候,年均温5.8 ℃,无霜期114 d,降水量477 mm,春秋短促,夏季雨热充沛,光照资源丰富,昼夜温差大,利于高原特色农作物,比如蚕豆、豌豆、青稞等生长。特殊的自然条件造就了互助自古就是农业大县,域内无污染企业,水、空气、土壤原生态,利于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产业发展。
互助农业的标志性发展事件之一是2016 年3 月31 日,原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正式批准对“互助蚕豆”实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是对互助蚕豆乃至整个互助农业产业发展模式的最高认可[1]。截至2021 年底,互助有耕地面积68 947 hm2。蚕豆是互助主要经济作物之一,2021 年度种植面积3 547 hm2,蚕豆产业是互助巩固脱贫成果、增加农户收入、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助力农业产业的延伸发展重要产业。但是随着近些年城市化发展,人口外流严重,农村空心化严重,劳动密集型、粗放栽培的小农种植模式不能满足市场对优质蚕豆的需求,加上互助蚕豆种植区多为浅山旱地,地小坡多,不规则,不利于机械化种植,制约了蚕豆产业的发展。
互助蚕豆适宜的种植区域为西山、五峰、丹麻、五十、台子、塘川等11 个乡镇、34 个村,因互助复杂的地形特点,有湟水河谷为主的川水地区,也有中山地区以及脑山地区,不同的区域光热水土条件不一,所以品种的选用也应该有所区别。根据互助适宜种植区域,按因地制宜原则确定了以下3 个主导品种[2]。
属粮菜兼用型春蚕豆品种,主茎始荚平均节高24.5 cm,荚果半直立型,平均单株有效荚14.6 个,荚长11.9 cm,荚宽2.3 cm,每荚2.2 粒。成熟荚黑色,种皮有光泽,半透明,脐黑色。籽粒乳白色,中厚型,长2.6 cm,宽1.9 cm,脐端厚1.0 cm,粒端厚0.6 cm,百粒重225.5 g。青蚕14 号属中晚熟品种,采收鲜荚需115 d 左右,采收籽粒需143 d 左右,在高水肥条件下产量为6 000~7 500 kg/hm2;中抗倒伏,中抗褐斑病、轮纹病和赤斑病,适宜在海拔2 000~2 600 m 以下的川水种植,适宜机械点播或机犁人工点播,实行宽窄行种植[3]。
2009 年首次育成的适于在青海海拔2 700~2 900 m的高寒农业区域或农牧交错区种植的早熟高产小粒蚕豆品种,株高120 cm,花白色,基部呈粉红色,单株结荚性强,单荚粒数在3~4 粒,籽粒白色,种脐白色,中厚形,百粒重80~90 g,籽粒蛋白质30%左右,全生育期130 d 左右,较大粒蚕豆早熟10~15 d,在青海高海拔地区的一般产量为4 500 kg/hm2。
株高(104.40±1.93)cm。种皮有光泽、半透明,脐黑色。粒乳白色、阔薄形,百粒重195 g。春性,中晚熟品种,生育期(113±2)d,全生育期(143±2)d,中抗褐斑病、轮纹病、赤斑病。籽粒粗蛋白含量26.5%,淀粉47.58%,脂肪1.47%,粗纤维(干基%)7.37%。适宜在海拔2 000~2 600 m 的川水及中山旱地种植。在水地条件下,一般产量为4 500~6 000 kg/hm2;在高水肥条件下,产量可达6 000~6 750 kg/hm2。根据地块的特点选取品种后,选用颗粒饱满、色泽鲜亮、无缺口的种子,在播种前7 d 晒种3 d,增强种子的生物活性酶,降低含水量以提高发芽率。使用根瘤菌粉剂和水按照1∶100 比例混合均匀拌种,预防播种后出现缺苗现象[4]。
蚕豆比较忌讳连作,要保持合理轮作,避免选用前茬是豆类或者油菜等作物的田地,会影响蚕豆根系的正常生长,导致减少开花、病虫害频繁、发生减产。马铃薯田、小麦田作为前茬最为适宜。定下地后要科学整地平地,蚕豆扎根较深,对活土层的深度要求较高,必须对田地进行深翻犁地。深度以25 cm 为宜,蓄水保墒效果良好。播种前要早耕、细耙,为种子发育、出苗创造疏松的空间,同时在平整好的土地施撒有机肥15 000~30 000 kg/hm2、纯氮60.6~82.65 kg/hm2、五氧化二磷85.5~115.2 kg/hm2,为种子的健康生长奠定良好的养分基础。
互助县春季短促,升温快,降水量不足,要根据温度湿度状况适当抢种,最早川水地区在3 月中旬即可进行春播,浅山地区以及浅山和浅脑地区最晚不能超过4 月中旬,因为互助无霜期较短,播种太晚容易造成未成熟就遇落霜,严重影响收成。互助近些年大力推广覆膜播种技术,覆膜有利于锁住土壤里的水分,提升土壤温度,同时有效防治病虫害,为种子提供所需的水分、热量,加快种子的发芽出土速度,覆膜种植已成为旱作农业区作物高产栽培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可以提高互助旱作农业区的蚕豆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产量30%以上。选用宽1.2 m、厚0.08 mm 的标准农用地膜、人工或机械化覆膜,膜面平展紧贴垄面土层,形成微垄膜[5]。在膜上每隔1 m 覆土压膜,防止大风揭膜。两膜间距50 cm。
播种量要根据土地类型合理密植,不可过疏或过密。互助地区一般的川水区种植密度16.5 万~18 万株/hm2,浅山和其他地区19.5 万株/hm2为宜。采用点播器人工点播,膜上种植4 行,行间错位点播,行间的植株呈“三角”式排列,播后及时用湿土盖住播种膜口,防止墒的损失。青蚕14 号、青海12 号的行距为35.0 cm,株距为15~16 cm。青海13 号的行距35 cm,株距为14~15 cm。播种深度控制在8~10 cm。针对人工点播效率较低,近些年互助在海拔较低土地平整的川水地区大力推广四轮悬挂蚕豆播种机,该机有播种均匀、速度快等优势。用机械点播(四轮悬挂蚕豆播种机)调整开沟铲相对于机架的高度和水平位置得到适宜的播种深度,大粒蚕豆播深要求8~10 cm,小粒蚕豆6~8 cm;调节排种轮的间距得到适宜的粒距,大粒蚕豆品种粒距10 cm,小粒蚕豆品种粒距8 cm,行距均为35 cm。播种时行进速度控制在4~6 km/h。
出苗时对没有出膜的幼苗采用人工放苗,防止膜烧苗,保证苗齐、苗全。对于没有长出的苗应及时补种,补种要注意挖穴不宜太深,5 cm 即可,挖好的穴应先用适量水浇透然后放入催芽的种子,以免补苗蚕豆较晚成熟。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移栽其他苗穴中出苗较多的苗,移栽过的苗要补水浇透,最好在傍晚移栽,以免白天气温过高,苗体水分蒸发太快,造成幼苗死亡。
及时灌溉是保证蚕豆正常生长的重要条件,对于幼苗地要慎重灌溉,互助3 月底至4 月初时晚上温度较低,太早灌溉地温下降较快,会影响幼苗的正常生长,甚至容易发生冻害。除了苗期,其他时间蚕豆都较喜水,要及时灌溉保证生长所需,尤其是开花结荚期是蚕豆生长周期中最需要水分的时候,此时的蚕豆一定不能缺水。在蚕豆结荚后期,互助进入雨季降水较多时期,农田湿度较大,此时无须灌溉,以免田地积水影响蚕豆生长。
蚕豆的花期不仅需水量大,需肥量也大,应适当喷施叶面,每公顷用磷酸二氢钾1 500 g、硼砂150 g、钼酸铵150 g,兑水10 kg,分蚕豆盛花期和结荚初期喷施两次。喷洒时保证喷雾均匀,叶面施肥能有效促进光合作用,可以利用叶面的大面积快速吸收养分。同时,及早中耕可以除去一部分幼草,以免幼草长达根系扎深不易清除。
田间杂草是影响蚕豆正常吸取养分水分的障碍。中耕除草效果好、可行性强,及时中耕除草可以疏松土壤,增强根部的透气性,利于积累有益微生物,也可以提高地温,同时减少水分蒸发,促进养分吸收。
每次中耕除草要保证土壤疏松、地面平整且干净、不压苗、不伤苗、不埋苗。近年来,地膜覆盖大面积推广,中耕除草开展起来非常容易,只需要在地膜之间的垄沟除草即可[6]。
蚕豆花期为21~28 d,正值蚕豆长旺期,各个分枝顶部生长速度很快,也分层开花,对这些花及分枝头要合理打顶去花,以免消耗过多养分和水分,造成底部花层不能正常生长,影响产量。打顶也有利于预防植株生长过快、过高以及出现倒伏现象。
一般川水地区主头开花到10~12 层时打顶去花。浅山地区水分相对较少的8~10 层即可打顶去花。在操作时不能摘顶太大,以防露出植株空心影响其正常生长。打顶时间一般选择在晴天且露水落后进行,落露后的田地容易进入操作,并且露水干后打顶有利于摘后的伤口较快愈合。
蚕豆的根腐病常常由茄镰孢蚕豆专化型细菌感染,在一定环境下发病,一般由农田湿度太大引起,如果叠加高温天气发病更迅速,病株甚至有可能枯死。其主要症状表现在根部,株体发病初期,红色根须部位逐渐转变为褐色或者褐黑色,根须部位不加干预容易腐败,表现在茎秆部位的是绿色茎秆逐渐变为水浸状,发病严重时变为黑色,植株叶片边缘变黑,叶片呈现半枯萎状态。根腐病非常影响蚕豆的产量,对其防治要以防为主。
春季整田是将地块整理平整,不留凹地以免雨季或者浇灌时出现积水诱发病害,一定要轮作并且是与非豆类作物实行轮作。如果发现部分株体带病,应及时拔除带出田地另行处理,以免病源随着雨水或者灌溉水流向其他健康植株,引发大面积发病。在种子的拌种过程中,可以用75%百菌清WP 拌种,能有效预防根腐病。如果发病面积比较大,要及时药物治疗,75%敌克松可溶性粉剂800 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浇根,防治效果显著[7]。
蚕豆锈病通常是由单胞锈菌感染在特定条件下发病。主要为害植株叶片、茎秆、豆荚,叶片是最容易感染的部位。叶片发病通常呈现黄白相间的斑点状,变为褐色并且病变部位凸起,随着病害的发展,叶片破裂出现夏孢子,随风或者水汽传染其他株体发病。该病常常发生于湿热大的气候中,在植株茂盛的夏季,下层叶往往光照较少,还受地表的水汽影响,如果地表有细菌往往造成染病。对于锈病,在预防时要做好农田排水工作,合理安排灌溉,种植的密度不宜太大,增加空气流通以及光合作用,蚕豆秋收后应及时处理秸秆。如果发现有发病情况,每隔7 d 喷雾0.4%~0.5%石灰过量式波尔多液1 次,连用3 次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蚕豆葡萄孢和灰葡萄孢是诱发赤斑病的病菌。叶片、花、豆荚以及茎秆都是其危害重点。叶片发病后出现赤色斑点,斑点逐渐扩大引起局部干枯,茎秆发病常常形成不规则裂缝。赤斑病发病严重的时候病菌可以经过豆荚入侵种子表皮出现小红斑。不加以干预,各个部位均容易呈现黑色并且逐渐腐败,株体部分或全部枯死,农田钾肥不足或者浇水频繁均是发病原因。合理密植、轮作、减少灌溉以及适当增加钾肥量等都是预防好方式,如果发现有赤斑病,采用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喷雾。如果不能根除,可以隔7 d再喷雾1 次。
蚕豆象是蚕豆田最常见的虫害,其是蚕豆特有的害虫。幼虫蛀入豆荚啃食豆粒造成空壳减产。成虫在豆粒内、仓库、蚕豆包装物中越冬,等春季来临蚕豆出苗开始活动,飞到田间取食豆叶、花瓣、花粉并且产卵,入侵豆荚,循环危害。针对蚕豆象要做好防御工作,蚕豆入仓库前要摊晒2~3 d,气温越高杀死害虫的概率越高。同时,做好植物检疫工作,外地调入的蚕豆要抽查检验仔细,预防带入蚕豆象。农田一经发现有蚕豆象,要合理用药处理,0.6%阿维菌素乳油1 200 倍液喷雾常能取得良好效果[8]。
蚜虫又称腻虫,是为害蚕豆的主要虫害之一,蚜虫吸食叶片、茎秆等部位的汁液,为害过的地方褪色内卷,植株发育不良,最终影响产量。蚜虫的繁殖非常迅速,要在其大面积繁殖之前就予以消灭。可以选择物理防治,按标准插黄色粘虫板或蓝色粘虫板防治蚜虫。也可以采取化学防治方法,田间蚜株率大15%~20%,株蚜量大于5 头时即采用药剂喷雾防治。选择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2 500 倍液、48%乐斯本乳油1 000 倍液喷雾,防治效果良好。
当植株下部的叶片枯黄脱落时,往往4~5 层的豆荚也呈现黄色或者褐黑色,此时可以收割。注意秋季天气干燥,要趁早上露水没有完全蒸发的间隙收割,以免中午前后空气干燥造成豆荚一碰就崩开。收获后要及时脱粒,选择晴朗天气晾晒2~3 d 后贮藏。
互助提出以“七彩农业”为载体,把互助打造成为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蚕豆是互助“七彩农业”的重要一环,要做好蚕豆栽培中的各个环节,确保蚕豆的高质量产出,提升农户经济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