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州广播电视台:田雯
采访是每一位新闻工作者的基本职业素养,也是他们成长道路上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一关,采访不同于其他环节模式,而是面对面的直接沟通,首先需要的就是新闻记者具有流利的口才,善于交流的方式技巧,更加重要的是,面对的采访对象是形形色色,灵活多变的人,不是具体的,有规则制度可循的,这在另一个方面进一步加深了对于新闻工作者的挑战和采访的难度,对他们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需要更加多元化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对于采访不仅仅需要关注采访过程本身,更加需要注重采访内容所呈现的事件是否与真实情况相互符合,新闻报道的时效性虽说重要,但其内容的真实性地位也不亚于时效的占比地位,这些也就是本文所讨论的重点内容以及针对具体问题所提出的解决办法。
广播电视台新闻记者的意识思维和工作方式方法都将直接影响最终的采访效果。一个优秀而且经验丰富的新闻工作者对于采访中所遇到的突发状况和临场发挥是能够掌控自如的,在这种现场发挥的项目,就需要新闻工作者的个人素养和职场经验来支撑了。但是目前,大多数新闻工作记者仍然遵循传统的工作理念和工作模式,这使得他们无法有效地融入新的采访模式和方法,与现代新型的采访模式和设备互相不能融洽配合,尤其是当个体思维受到限制时,电视记者无法有效及时地应对突发事件。例如,当被采访者深入谈及某些话题情绪失控,心理变化很大时,就不利于继续对话和沟通,这时应该暂停采访,给予被采访者一定的慰藉和时间缓解平复一下心情,以便之后的采访能够继续高效进行,并且后期利用先进设备对片段进行合成剪辑等形成完整的采访视频,但如果此时电视新闻记者仍然盲目提问,不能灵活地变通,这将引起受访者的不适情绪,甚至产生反感情绪,从而中断结束了此次的采访活动,那么之前的所有努力全部功亏一篑,因此,电视记者在采访过程中,需要把控好采访时的氛围,而采访过程僵化,缺乏对形势的把握,会对自身的职业发展产生负面影响,甚至不利于行业的创新和健康发展。
在新闻节目和内容报道中,新闻工作者的工作底线就是要保证新闻来源真实性和发布的及时性。在网络高速发展人人皆为自媒体的新时代,新闻的时效性得到了保证,甚至实现了分分钟火遍全网。但越是这样高速的传播力,真实性就更加地难以保证。由于信息传播方式的多样性和信息内容的多样性,在新闻报道中很容易混入不真实的内容。此外,由于我国对于网络信息监测管理的结构不够完善,网络新闻的真实性无法得到审核与保证。一些记者为了在第一时间获得新闻新消息,并没有全面核实新闻的真实性,而是根据所见所闻和已有的内容作出主观上的判断。这不仅会误导受众,也会从根本上降低广播电视台的公信力。为了增加新闻的数量,一些记者使用特殊的手段来赢得人们的关注,并对未经证实的内容进行炒作和大肆宣扬。新闻媒体作为一种公共资源的传播力,需要的是将事实真相公之于众,而不是作为娱乐八卦或是媒体商家谋取利益的工具,而这种不负责任的信息,反而违背了这种新闻原则,不仅让新闻工作者失去了的职业道德,背离了新闻的本意,而且对社会产生了负面影响。
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等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闻的传播速度也在不断加快,相应的搜索引擎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通过对相关关键词的搜索,人们可以快速获得相应的信息内容以及相关的图片。然而与新闻记者相比,搜索引擎搜索信息的速度虽然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在新闻数量众多的情况下,增加了新闻信息高质量筛选的难度。因为在新闻内容传播之前,电视记者会对新闻信息进行筛选和分析,以获取最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记者一旦不能全面理性地分析和整合比较新闻信息,就会严重地影响新闻的质量,从而使得新闻报道的内容大打折扣,导致新闻媒体的可信度降低。在新媒体时代,许多自媒体平台非常注重新闻的时效性。即使所发布的新闻内容不太完整,也会在第一时间发布。这正好迎合了公众对零碎信息的汲取需求。因为现代人们的生活节奏和生活压力在变快变大,能够在生活中挤出时间坐在电视前准时收看新闻联播的时代已经逐渐远去,大多数人现在看新闻的时间也很碎片化。大多数人只能在公交车上,用餐时间或空闲时间去进行浏览每日相关新闻信息。因此,即使他们遇到逻辑严谨、规定明确、内容完整的新闻报道,也很难有足够的时间去阅读,因为他们已经习惯于这种碎片化学习,碎片化阅读的生活特点,所以他们会更倾向于这些碎片化的新闻信息,甚至主动下载一些善于发布碎片化信息的新闻软件。然而,电视记者提供的新闻一般要经过大量的采访和后处理,虽然有所挑选删减,但观众阅读时间也是较长的。因此,与新闻软件相比,电视新闻在新闻时效性和便捷度上并没有优势。
应变能力是指记者在工作过程中对突发情况作出应急反应的能力。如果他们能有效地处理,就能保证新闻采访的顺利进行。由于新闻采集的过程频繁繁琐,需要多次地进行沟通了解,而且每次参与参访的沟通对象所处的状态,情绪都是不相同的,新闻工作者如果要想有效地获取需要的新闻信息,就必须具备一定的环境适应和临场发挥能力,从容地应对采访地点和采访对象之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情况。对此,记者应结合内外条件和情况作出合理的判断和反应,才能有效地选择解决应对途径和方法,规范合理化的问题处理方法,既能保证采访工作的顺利开展,又能大幅降低对于采访质量的影响。应变能力的要求特点是流畅性、原创性和灵活性。流畅性是指记者在采访过程中即使遇到突发事件和事故时,采访的流畅进行。如果他能对这些问题作出及时有效的回应,就方便了后续采访工作的开展和下一问题的把控,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采访的流畅性;独创性意味着不同的记者在不同的情况下会有不同的反应,采取不同的处理应对方法。这关系到每一个独立思考的记者。因为面对突发事件,每个人会根据自己的反应作出不同的判断,这就是所谓的独创性;灵活性要求记者在采访过程中要有能力调整把控现场气氛,变化调整采访访谈的节奏,从而调动提高被采访者对于回答问题的兴趣,这就要求记者要能够做到现场的灵活应对,以保证后续采访工作的质量;灵活性要求记者知道在新闻作品的过程中如何不断创新,不仅要创新他们的思维方式,而且要不断研究工作创新的方法和根据方法分析并根据新闻现场的实际情况,做出合理有效的解决办法,以保证顺利进展的新闻采访。
提问是记者进行采访的基本形式之一。通过有准备的科学提问,并且对于回答有所预测,形成一套流程化的问题,使得采访过程记者可以借助提问有效地引导被采访者的思维,从而一步一步获得有价值的新闻信息。记者作为采访问题的设计者,需要关注采访主题,了解采访内容背景,合理设计提问的形式和内容,灵活控制提问的角度,通过“陷阱式”的设问,引领着被采访者一步步回答,从而提高提问的效率和水平。在提问的实践中,记者尤其需要保证提问的连续性和逻辑性,做好不同提问之间的合理衔接转化,避免提问思维过于跳跃,以保证提问的明确性和具体性,确保采访工作具有人文关怀主义。
通常,受访者和记者不了解彼此,皆为第一次认识接触对方,在沟通上可能有所拘束,这会导致受访者在采访中记者和提供虚假信息的不信任对陌生人的警惕,甚至拒绝接受采访,采用更猛烈的抵抗反应,导致采访无法顺利进行。针对这种情况,在采访中,新闻记者应该与被采访人提前进行接触和沟通,帮助受访者了解内容进一步放下警惕,熟悉受访者的信息内容和对于采访的态度想法,尽可能赢得受访者的信任,然后使受访者在后续正式的采访中平静地面对它。由于大多数受访者是第一次面对镜头,缺乏类似的机会和经验,面对镜头时可能会紧张,甚至出现结巴或是语无伦次等,这样使得在面对记者提问时,他们可能会表达不准确,回答与采访不相关的问题。记者应学会转移注意力,通过肢体动作和语言引导来营造轻松和谐的采访环境,调整受访者的紧张情绪,使受访者能更好地进入采访工作,准确回答采访问题,确保所提供的新闻信息的真实性和文化价值。同时,记者通过语言引导被调查者,这也有助于提高和表现记者的语言文化素养和语言表达艺术。
由于受访者的年龄、性格、知识、素养、生活经历,接收教育程度水平差异和所经历的事件不同,个体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对记者的应对能力和事件紧急处理能力有较高的要求。在采访过程中,记者要记住不要为了急于获取有价值的信息,在采访初期表现出明确的目的性,这样容易使得被采访者产生抵触或是警惕的思维想法,采取与被调查者各方面皆不一致的采访技巧和语言技巧,甚至有一些冲突,会引起被调查者的反感和反叛心理。相反,我们应该站在对方角度,关注受访者的个人心理需求、情绪变化和个性差异,采取有针对性的采访技巧,结合事件本身提出重要问题,以确保新闻采访工作不会对受访者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冒犯和伤害。与此同时,作为一名记者,还应该具有一颗善于观察和发现细节的心,在点点滴滴中捕捉细节,不断地提高自己的能力,以此确保他不能错过任何一个有价值的信息,在采访过程中,包括新闻现场的每一个细节,或流泪,或眼神,或表情、肢体动作等。要充分捕捉这些细节,利用它们,把握它们,使细节的意义价值最大化,用细节渲染新闻媒体报道的内容,调动被调查者的内心感受,引发情感上的共鸣,增强被采访者对记者的信任,从而确保被调查者能够敞开心扉,向记者讲述更多有价值的新闻信息和最真实的内容故事。只有这样,才能保证记者具有更好的适应能力、反应能力和细节捕捉能力,确保每一位记者所采访的新闻报道具有较高的价值意义和能够具有真实打动人心的地方。
善于发现新闻价值,具有良好的现场交流沟通提问能力,也是反映记者适应能力的重要方式和途径。例如,在现场提问的过程中,如果记者只能通过现场之前所编写提问的方式来了解和发现新闻的价值,缺乏变化,而这种能力与记者的适应能力是密切相关和互相弥补的。因此,记者在采访中应注意提高现场提问能力。以鼓励新闻工作者挖掘更深层的新闻价值,从而达到良好的新闻采访效果。此外,在现场提问的过程中,记者还应确保自己的问题是相互关联、上下相连,层次分明且层层递进的,问题与问题之间的思维跨度不宜过大。他们不应该过度使用跳跃思维设置问题而影响新闻采访,应确保受访者的想法可以跟上记者的变化,思考和联系记者提出的问题,确保面试者在面试的人文关怀。
在采访的过程,各种因素都是变化莫测的,每时每刻的情况特点都不相同,采访者的态度和情绪肯定也是无时无刻在转变的,有些一开始配合的,在聊及某个痛处或不愿与他人提及的地方,可能一下崩溃,甚至情感爆发,从而终止了后续的采访,这可能就是采访者在采访过程中未能抓住机会或是言语上未注意,从而导致采访的失败,另一种情况就是在起初不愿配合的人,可能在往返的沟通交流中或许因某个地方或是情感点上能够与其产生共鸣,打开了心扉,这时候就需要记者可以针对被采访者打开心扉的那个点进行深度挖掘,从而拉近两者之间的距离感,为后续的采访提供优质的情感基础。这两者就是对于记者在采访过程中是否找准提问的时机的鲜明对比。
记者在新闻采访中的应变能力和新闻记者的本身个人素养直接影响新闻的采访效率、质量和传播效果。新时代,在自媒体与新闻相互融合的背景下,新闻媒体面临的行业竞争日益加剧。因此,记者在新闻采访中应通过提高倾听能力、及时调整采访方向和采访内容重点、加强捕捉细节的能力,一步一步挖掘出更有价值的内容,有效地提高自己的灵活反应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新闻采访的质量,报道过程才可以运筹帷幄,不至于发生严重的采访失误,加强新闻的可报道性和传播公信力,从而能够顺应于新时代媒体的时效性发展和真实性支撑,确保新闻媒体在传播类行业中具有强大的竞争优势和顽强的生命力,能够长期稳定地进一步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