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雁南
钢琴合作又称协作钢琴,其形式多样,历史悠久,在各种器乐合作形式中占有重要地位。这是由钢琴丰富的舞台表现力、无限的音乐创作空间、以及对其他乐器良好的互动能力和指挥能力决定的。
曲目内容上,除了原作,钢琴合作还打开了更广阔的音乐天地——作曲家常常将其他经典的声乐、器乐作品移植到黑白键盘上,弥补了原本一人双手无法穷尽的遗憾,大大提升了钢琴的舞台感染力。这是过去近两个世纪以来最受青睐的一种舞台形式和音乐体裁之一。
钢琴合作的学习对钢琴独奏能力的成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在浙江音乐学院的音乐教育学院,经过三年的前期探索和酝酿,我们已于2019年将钢琴合作教学纳入本科钢琴课程体系。
钢琴合作自开展课程思政以来,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育人导向,探寻音乐课所蕴含的美育教学元素与思政德育教学元素之交集;将价值引领贯穿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课程突破一对一钢琴个别课的局限,集理论研习、小组辅导、集体创编、舞台实践于一身,具备极强的专业性、实践性、创新性,和应用性,是强化本科生专业知识广度与深度,提高学生音乐表演能力、团队协同能力以及研究创新能
力的多元拓展课程。
浙音音教学院秉承“事必尽善”之校训,契合新时代新形势下中小学和社会音乐普及教育师资需求的变化,将“多能一专”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的培养作为目标,尤其是在培养学生具有过硬的专业知识技能,出色的团队协作水平,敏锐的批判思辨意识和求实的科学创新精神的同时,具有坚定的政治信念和职业抱负,能够接力胜任立德树人的教育使命。
2021年4月17日,全国艺术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指导委员会音乐舞蹈专业分委会暨院校工作交流会在海南师范大学召开,就《全国艺术硕士研究生核心课程指南》,根据各地高校课程设置和建设展开讨论。其中就有强调,根据新时代背景下新型音乐教师的职业需求,音乐教育方向硕士研究生应具备分析、研究、创编、排练多声部声乐、器乐作品的能力。如此的协作专业课,可以是多个专题组成课程群的形式呈现,下设合唱协作训练、小型乐队作品编创、乐队指挥基础、合唱指挥基础等多门相关课程,教学贯穿于全学程。[2]
可见,钢琴合作课程虽然目前仅面向本科生,但其课程设计和教学宗旨与我国当前音乐类研究生的培养目标高度契合——该课程自身具备的人文、合作、创新、实践之课程属性,要求学生在掌握专业技能的同时,锤炼品德修为,让音乐教育人才有时代担当,以真才实学服务人民,以创新创造贡献国家。
浏览钢琴合作音乐史,领略作曲家群像,以及赏析和演奏代表性音乐作品,初步学习古今中外钢琴合作的历史、文化和文本。
其一,在钢琴独奏的基础上,提高音乐合作的表演和研究能力;其二,在教师团队引导下进行创编活动,提高键盘的应用能力。
树立文化自信;提高团队意识与合作水平;增强创新能力;培育劳动素养和职业道德。
在知识和技能上,钢琴合作的趣味和挑战都是独奏难以企及的。该课程作为我院键盘集体课三部曲之一,承前启后,为学生们开启了音乐团队协作的新天地,无论是曲目练习、史论研习、还是技法探讨等,学习充满新奇、趣味和挑战,是一种师生共同喜爱的生动教学模式。
形式上,钢琴合作的教学灵活多变,集个别指导、小组讨论、集体观摩、团队创编、大师课工作坊等为一体,多元互渗,促成健康的教学生态。同时,该课程为有一定即兴伴奏能力的学生提供合作和创编的平台,为之后专业要求更高的钢琴即兴演奏课程打下基础。
在育人工作上,该课程所凸显的文化自信、团队协作、思辨创新的课程特质,与课程思政之立德树人的本质,协同育人的理念,科学创新的思维等指导思想高度吻合。
籍由通古知今、中西互鉴的比较学习以及中国作品专题学习来增强学生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使命感。
通过舞台表演、音乐创编、人际沟通等多元多层次的合作学习来深化团队意识,全面提高合作水平。
通过对音乐风格流派兼收并蓄、求同存异,以及艺术素材的大胆创编试验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好奇心、自主性以及探索创新能力。
通过校内外艺术实践和社会实践,包括汇报音乐会、系部展演、比赛、观摩、教育系见习实习和支教等,来培育劳动素养和职业道德。
五、设计思路
钢琴合作音乐是西方钢琴音乐的重要分支,其历史悠久,文化深厚,文本丰富。但受教学硬件、师资、教材、教学传统等的局限,钢琴合作在中国仍是小众教学,基本只在各大专业艺术院校钢琴系开展,且以舞台表演为训练目标。另一方面,从五四运动学堂乐歌开始,中国本土的以及中国风格的钢琴独奏曲目创作已有近百年历史;伴随着在中国持续近半个世纪的钢琴热,佳作更是层出不穷,且达到了相当的社会流传度和认可度,并实现一定的文化输出。相比之下,钢琴合作曲目获得的创作和教学关注,其文化历史的梳理、作品数量和质量的调研都相对有限,尚处于起步阶段。
综上,对教学而言,中国钢琴合作音乐的教材、音像、文献和教学经验奇缺,是一大片亟待耕耘的科研天地。因此,浙音音教学院钢琴合作的课程设计不但给学生机会接触传统经典的西方钢琴合作历史、文化、文本,还将数量可观的中国本土作曲家及其优秀钢琴合作曲目引入教学视野。
我们从形式最普及,曲目最丰富的钢琴四手联弹和双钢琴曲目作为切入点,选取艺术感染力强,作曲家和演奏者都偏爱的民歌和舞曲进行互鉴。
中西作品比较学习:钢琴四手联弹西方作品代表中国作品代表古典主义时期:四手联弹创作史上最高产的奥地利作曲家舒伯特和他的大量进行曲,兰德勒舞曲(一说是圆舞曲的前身)、嬉游曲、波洛涅兹舞曲。浪漫主义时期的四手联弹组曲集:勃拉姆斯的匈牙利舞曲、华尔兹;德沃夏克的斯拉夫舞曲以及《波西米亚森林》。20世纪三位美国作曲家的民俗舞和社交舞曲集:塞缪尔·巴伯《纪念册》,戴夫·布鲁贝克《爵士点描》(双钢琴),威廉·鲍肯《亚当的花园》(双钢琴)。四手联弹:鲍元恺(1944— ) 《炎黄风情:二十四首中国民歌主题钢琴曲》(2007,朱培宾改编)取材来自中国老百姓代代传唱、耳熟能详的民歌,如《小白菜》《茉莉花》《小河淌水》《兰花花》《紫竹调》《走西口》等。双钢琴:陈怡(1953— )《中国西部组曲》:由引子、蒙族民歌、藏族民歌、苗族民歌四乐章组成。
虽然创作数量上不占优势,但我们可以观察到本土作曲家的作品往往包含不同地域、民族之丰富的戏曲、曲艺、民歌甚至民俗神话等,是对文化遗产抢救和保护的真实行动;其作曲技法和音乐美学思想也都较西方音乐有独到之处。教师尤其要引导学生意识到不同时期地域的作曲家却有着相似的人文情怀——作为人民的艺术家,创作素材要取之于民,深入群众,奏出最质朴的音响。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比较学习的过程中,师生真正达成“学习共同体”,以实现教学相长的双赢模式:一方面,由教师团队牵头,将出版极为零散的中外作品乐谱及其音响和文献从纸质出版、网络平台和数据库等来源获取,逐渐编纂成曲库,供师生共享学习。另一方面,很多曲目,特别是中国本土作品完全没有音像资源,使用的又是音响相对生涩的现当代创作技法,即使是教师都很难靠内心听觉去窥视作品。对这部分处于“聋哑”状态的曲目,课程大大发挥了学生的集体力量——将乐谱分发下去练习,连同对作曲家及其曲目的初步文史研习、作品分析的任务打包布置给学生;在随后的读谱课中反馈,互相观摩聆听,分享讨论理论研习成果,由此来收获听觉体验,汇集文献资料。这种举措即锻炼了学生的读谱能力和合作能力,又为课程获得了宝贵的一手资料,从而为将来的教案设计、教材遴选等奠定了重要基础。
通过比较学习,学生们在通古知今、中西互鉴的艺术活动中切实学习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领悟中华美育精神;在兼收并蓄、求同存异中完成对中国本土音乐文化的身份认同。这对推动音乐教育本土化进程,实现对大学生群体对中华文明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传承,提高其政治认同,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该课程不但涉及西方钢琴文化重要分支,还使大量冷门的优秀中国本土作曲家及其合作曲目跃入教学视野,是亟待耕耘的科研天地。通过比较学习感受中国传统文化,对提升大学生的文化自觉自信意义重大。
将钢琴合作这一纯表演艺术移植于教师教育的教学语境,为学校输出具备演奏、协作、排演、创编、自主研习、以及社交公关等综合素养的“多能一专”复合型音乐教育人才做好储备。
音乐表演、集体创编、团队沟通等多元立体的合作关系贯穿课堂始终,既包含核心的专业技能锻炼,又要求学生在同一学习目标下凝聚集体智慧和意志,凸显了互相助力、共同进步的团体合作优势。
一方面,根据教学内容设立弹性的课堂教学机制——钢琴合作可以是一对一的个别曲目指导,也可以是一对多的集体理论研习;可以是教研团队针对同一小组的,也可以是多对一的大师课,还可以是整个教研团队加全体学生的观摩互评和舞台汇报。
另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密切关注学生发展,详细记录学生在出勤、学习态度、课堂参与、作业反馈、团队合作、创新思维、舞台实践等方面的表现,高度注重过程性评价,创建更精细、科学、柔性的复合型学生评价参数和考评机制。
钢琴合作课程是浙江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及高等音乐教育研究所成立之际首批具有改革和探索性质的新课程之一,是该院钢琴教学顺应时代新形势、社会新需求做出的积极教学尝试,也力争成为该院培养“多能一专”之音乐教育人才、实践课程思政指导思想中要求知识传授、价值塑造和能力培养多元统一的重要课程基地和示范课程,为今后音乐协作课程群的建立和课程思政的开展都提供了一定的经验和参考价值。
注释:
[1]http://www.moe.gov.cn/srcsite/A0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徐丽梅.全国艺术硕士核心课程指南发布[N].音乐周报,2021-04-28(A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