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 昭 郝保权
[提要][背景]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领域各方面的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最本质特征,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的建设事关党的人心向背,事关民族国家前途命运。[目的]系统把握学界关于党的建设研究的流变趋势,梳理党的建设研究的主题框架,为党的建设研究后续深入提供借鉴。[方法]运用文献计量可视化工具Citespace的相应分析功能,呈现国内学术界有关“党的建设”研究概貌,厘清由不同学科背景学者的研究成果所形成的研究网络、知识结构和研究热点,提出未来党的建设研究深入推进的路向。[结论]当前党的建设研究主题主要聚焦在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及其历史演进、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及其原创性贡献、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与科学化、党的建设学科化发展五个方面。未来党的建设研究亟待需要以增强学术自信,强化学科体系、拓展学术体系和构建原创话语体系为发力点,进而更好地服务于党的建设伟大工程。
“沧海横流显砥柱,万山磅礴看主峰”。经过百年风霜,中国共产党团结带领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道路上接续奋斗,成就了可昭天地的历史伟业,谱写了震惊寰宇的发展奇迹。创造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成就,带领人民成功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深刻地影响了世界格局。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历经千锤百炼而朝气蓬勃,始终保持强大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成为引领中华民族走向复兴的主心骨,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敢于刀刃向内,在推动社会革命的同时进行彻底的自我革命。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作为团结和带领14亿中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核心力量,其自身的建设关系重大,牵动全局,决定着党的生死存亡,也关乎国家和人民的前途命运。同时,保持长期执政的资格的建党目标也决定了中国共产党的建设必然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必然需要在时代的淬炼中不断巩固和升级。党和人民事业发展到什么阶段,党的建设就要推进到什么阶段。正因为如此。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号召全体党员牢记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理,增强全面从严治党永远在路上的政治自觉,继续推进新时代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
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保持自身先进性、纯洁性所面临的永恒考题。党坚强有力,中国人民、中华民族就有抵御风险挑战的底气和信心,国家的各项事业的行稳致远才能有坚强依托。基于党的建设自身的重大意义和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艰巨性、长期性,复杂性,本研究利用知识图谱技术,立足于计量分析呈现党的建设的研究概貌,以期为党的建设研究持续深化提供参考。
基于CSSCI期刊论文编校的严谨性、规范性及其在国内社科领域具有较强的代表性和权威性,研究主要利用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研究评价中心开发的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平台获取数据,选择以篇名检索方式进行检索。为保证研究能够系统反映党的建设研究的最新成果,未对检索的前置年限未做限定,将检索的时间下设定为2021年7月31日,初步得到2935条数据样本。基于知识计量分析对数据的“净度”有所要求,因此,在上述检索结果的基础上,利用人工的方式对检索结果进行筛选,剔除征文启事、书评等非学术文献以及重复和明显不相关的文献,最终得到有效文献记录2410条,以此作为分析的样本数据。
选取当代信息可视化和科学知识图谱学术领域顶尖学者,美国德雷塞尔大学陈超美教授基于java语言开发的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ce为研究工具。这一软件的突出优势在于导入支持的数据格式后,可以进行直接作图,还可以对绘制的图谱进行丰富的着色,具有很强的清晰度和解释性。研究主要采取以下步骤:首先,利用Citespace软件的数据统计功能分析党的建设领域的论文时间分布、期刊分布,借助其网络分析功能绘制党的建设研究文献的作者和机构合作网络图谱,识别党的建设研究的核心力量。其次,借助Citespace的强大的关键词共现、聚类分析功能,把握当前党的建设研究的热点主题及其演化路径。最后,基于对党的建设研究概况的系统性把握,对党的建设未来的研究趋向进行展望。
某一研究领域文献数量的时间分布,能够较为直观反映该领域的研究现状,揭示其发展的整体趋势。将检索到的数据依据年份进行分组,绘制党的建设研究文献年份分布折线图(图1),从图中的线性趋势线可以看出,1998年以来党的建设研究的文献数量呈现出稳定增长的总趋势,但在几个特殊的时间节点上时段表现出较大的波动。具体表现为:2001年之前,刊发在CSSCI期刊上有关党的建设的期刊文献数量较少,每年都在50篇以下,但在2001年时出现数量陡增,突破百篇。此后,党的建设研究文献数量呈现逐步下降的态势,在2005年时达到最低点。2005年后,党的建设研究文献数量又重回上升态势,发文量在2011年达到第二个高峰,约为第一个高峰期文献数量的1.47倍。2012年后,CSSCI期刊中刊发的有关党的建设的文献数量维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区间,每年均在百篇以上,并且在2021年呈现出显著的增长态势。
图1 党的建设研究文献年份分布折线图
从上述折线图的拐点可以清晰地看到,党的建设文献数量的变动趋势,与特殊时间节点和中央对党的建设提出的时代性要求紧密相关。比如2001年,恰逢建党80周年,党的建设研究的文献的数量便达到了第一个小高峰。再如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党的建设的文献数量较前一年便有所增长。还如2017年,十九大对党的建设进行全新布局,提出把党建成经得起风浪考验、朝气蓬勃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的目标愿景,为学界研究党的建设提供了重要契机。2021年恰逢党的百年华诞,由此学术界又掀起了党的建设的研究热潮,相应地党的建设研究的CCSCI文献数量也快速增长。
分析文献的期刊来源及数量趋势,不仅能为研究者发布科研成果提供参考,而且对识别研究领域的热点具有重要意义。基于此,对检索的数据的期刊信息进行整理,发现12种CSSCI期刊刊载党的建设研究成果数量较大(发文量>50),其中,《求是》是对党的建设研究成果青睐度最高的CSSCI期刊,其次是《理论学刊》《理论探讨》,二者的刊文量相当,分别为110篇和98篇。进一步分析这些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发现刊发有关党的建设文献数量较多的12种CSSCI期刊的复合影响因子均在1.0以上,其中高于3的有三种,发文量总和为986,占据数据样本的三分之一还要多,说明其发布的有关党的建设的相关文献具有较大的学术影响力。
表1 刊发“党的建设研究文献”文献数量前10的CSSCI期刊
利用Citesapce软件的合作网络分析功能分析党的建设研究的科研合作状况。将经过标准化格式处理的数据导入CiteSpace软件,设定相应参数,节点类型(Node type)设置为“Author”和“Institution”,时间跨度设置为1998-2021年,时间切片单位为3,生成党的建设研究的作者合作网络图谱(图2)和机构合作网络图谱(图3),图谱中节点表示作者或机构,节点的大小表示发文量的多少,连线粗细表示作者或机构间合作的紧密程度,线条的颜色和上方的时间光谱相对应。
图2 党的建设研究作者合作网络图谱
图3 党的建设研究机构合作网络图谱
通过上述合作图谱可以看出,党的建设研究作者间合作网络的密度和机构合作网络的密度值均低于0.1,分别为0.0009、0.0011,说明党的建设的科研力量较为分散,集中化程度低,研究高产作者和高产机构之间的合作趋势也不明显,尚未形成联系紧密学术共同体。
关键词是对文献主题的高度概括和凝练,能够较为准确反映某一领域的研究热点所在。但是,单一关键词词频统计只能揭示单个关键词受到的关注程度,所以单纯依据关键词词频分析识别研究领域的研究热点方面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关键词共现反映的则是趋势形成后的焦点,因而常被用来分析和归纳研究的热点内容。基于此,利用Citespace绘制党的建设研究文献的关键词共现图谱(图4),识别党的建设研究领域内的热点主题。
图4 党的建设研究关键词共现图谱
在关键词共现图谱中,中心性是反映某一关键词和其他关键词连接紧密程度的数值指标,中心性高低体现关键词在整个共现网络的重要性,中心性越高,说明其在整合研究中的中介性作用愈突出。具体到党的建设研究领域,和其他关键词连接紧密的词(中心性大于0.1)有党的建设(1.14)、习近平(0.99)、组织建设(0.72)、思想建设(0.63)、政治建设(0.52)、从严治党(0.41)、党的领导(0.33)、三个代表(0.28)、历史经验(0.23)、先进性(0.19)、科学化(0.11)。这些词在党的建设研究领域的知识网络中桥梁纽带作用较强,在党的建设知识结构演化过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表2 党的建设研究领域高频词汇列表
对比共现分析,聚类分析则可以根据数据的特点、规律等对人、物及多种影响因素进行多元统计,把联系密切的关键词聚集在一起形成类团。因而常被用于系统归纳研究主题,也可以直观揭示某一研究领域研究的主题演化路径。基于此,在关键词共现分析的基础上,采用LLR算法,生成党的建设关键词聚类图谱(图5)。
图5 党的建设研究关键词聚类图谱
在聚类图谱中,主要依据模块值(Modularity简称Q值)和平均轮廓值(Silhouette简称S值)来衡量聚类的科学化水平。其中Q值越大,则表示网络的划分出的聚类的结构越好,S值主要用来表示聚类的同质性程度。一般地当Q>0.3,S≥0.5时,表示聚类的结果是科学的可信的,具有研究价值。本研究绘制的聚类图谱Q=0.9089,S=0.5902,表明生成的聚类具有较高的置信水平。表3列出了聚类规模前六的聚类的详细信息。
表3 党的建设研究关键词聚类信息表(TOP6)
对聚类图谱中聚类所包含的关键词与其对应的年份信息进行对比,发现党的建设研究在不同时间节点聚焦不同的研究主题,党的建设研究主题的演化路径呈现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0年,“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提出后,党的建设问题得到了研究者们的迅速响应。这一时期,学者们主要关注如何使党在市场经济改革的浪潮保持先进性和纯洁性。相应的关键词有纯洁性、群众性、作风建设、党风、三讲教育等。2006-2008年,学者们主要从政治建设现代化的视角就如何使党的建设适应时代要求进行研究,相应的关键词有党内民主、与时俱进、科学化水平、执政有效性等。2009年后,学界转向了对党的建设总体目标的研究,学习型政党、服务型政党、创新型政党、改革创新精神、以人为本等成为这一时期党的建设研究的高频关键词。2017年,党的十九大以后,学者们主要聚焦如何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纵深发展,确保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维护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坚持和加强党的全面领导、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进行深入研究,对应的关键词有从严治党、伟大工程、长期执政能力、党内团结统一、党内政治生态等。2021年,党的建设研究的主要为回溯式研究,同时兼顾党的建设的时代性课题,对应的关键词有基本经验、发展历程、现实启示、伟大建党精神等。
基于上述关键词共现分析和聚类图谱,结合对相应聚类号对应的代表性文献的阅读,可以将党的建设研究的热点主题总结为以下五个方面:
一是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及其历史演进。针对不同历史任务及时建构和完善党的建设总体布局是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过程中形成的加强自身建设,进行自我革命的优势传统。目前,学界对党的十九大确立的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关注最多。邹庆国(2019)认为党的十九大关于党的建设总体布局的新表述,不仅在要素方面有丰富完善,更体现在各要素之间逻辑关联的变化上,极大促进了党的建设布局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的优化升级[1]。白清平、任晓伟(2020)等人对新时代党的建设总体布局形成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进行了解析,指出其历史逻辑表现为党的建设理论和实践的持续创新、理论逻辑则体现为继承、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实践逻辑则体现为进行伟大斗争、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2]。刘先春(2020)分析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总体布局呈现的新特点,将其概括为布局范围拓展性、要素定位上的精确性、布局架构上的立体性、布局形态的动态性四个方面[3]。
二是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及其原创性贡献。学界普遍认为,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党的建设,并以坚定决心、顽强意志、空前力度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引领党的建设事业发生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并在理论上回答了“新时代建设什么样的党、新时代怎样建设党”的重大课题,对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政党建设思想作出了重要原创性贡献,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的创造性发展。赵义良(2020)立足于宏观视角,指出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建设的重要论述具有历史、理论与实践三者相统一的总体性视野,展现出极为丰富的思想意蕴[4]。赵付科(2019)从严格标准要求、强烈问题意识、丰富辩证方法、鲜明创新品格四个角度剖析了习近平关于党的质量建设重要论述的理论特质[5]。郑吉峰(2021)从人民性、时代性、实践性、开放性四个维度考察了习近平关于党的建设重要论述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品质的彰显,认为其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领导权的思想,升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政治建设的立场和观点,为新时代构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提供了宏观指引、价值基础、内容框架和基本方法[6]。除了总体性的宏观研究外,亦有部分学者对习近平关于党的具体建设方面的论述进行研究,如李心记(2020)阐释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的政治建设重要论述中蕴含的科学方法论,将其凝练为问题导向、战略思维、历史思维、辩证思维、创新思维和底线思维几个方面[7]。
三是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与创新。党的十八大之后,习近平总书记首提“制度治党”的概念,多次强调制度带有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和稳定性,并就新时代加强党的制度建设提出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党的制度建设迈入快车道,由此,党的建设制度的改革与创新成为研究者们关注的重要方面。郑长忠(2015)就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党的制度建设的关系进行了梳理,指出在国家治理体系的逻辑结构空间分析党的建设制度发展,需要兼顾政治空间和要素空间两个维度,进而推动党的领导制度、执政制度、治理制度以及管理制度的改革与发展[8]。陈松友、卢亮亮(2019)系统总结了十八大以来党内法规制度建设的成效,认为十八大后,党在集中清理了一些与现实需要不适应的党内法规制度的同时根据时代条件的变化,颁布了大量融入时代元素的党内法规和规章制,有效地解决了党内法规制度建设中存在的缺失、老化和碎片化问题[9]。王春来、孙堂厚(2019)认为新时代党的制度建设需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和思想建党紧密结合,与党的组织建设的制度设计相协同,加强反腐败斗争的制度创新[10]。李笃武对“制度治党”与“党的制度建设”两个概念的区别进行了辨析,指出前者强调“如何治党”后者则强调:“制度供给”即建章立制,但同时认为二者统一于党的建设实践中,都是为了保障党的健康发展,是为了确保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11]。此外还有学者对新时代党的制度建设中具体制度的创新,如宫玉涛,王志瑶(2016)指出相对于党的十八大以前,十八大之后党的巡视制度表现出一系列新发展、新特点,具体表现为巡视机构更具权威性和独立性,在巡视官员上有了更为严格的遴选标准、范围上实现了全覆盖、方式上新增了专项巡视[12]。
四是党的建设高质量发展与科学化。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将高质量发展确定为我国在新发展阶段的整体性目标,提出我国已经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要求各领域都要体现高质量发展要求。据此,党的建设的高质量发展与科学化便成为学界关注党的建设的重要学术视角,张荣花(2020)从条件论出发,指出推动党的建设高质量建设,需要营造学、严、干的氛围,夯实新时代党的建设的信仰之基,增强党员对党的敬畏之心,凝聚起促进党的事业发展的奋斗合力[13]。李博(2020)从党员教育培训质量切入,认为提升党员培训质量,要深刻贯彻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党员教育的重要指示精神,坚持政治统领、精准施教、统筹推进、守正出新[14]。王侃(2019)提出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需要解决党的理论与党的实践、党的组织权力与党员权利、党的组织权力与党的权威、党的组织权力与党员能动性、党的执政活动与执政成本等十对关系[15]。朱洪波、马彦涛、任彧(2020)对高校如何遵循全面从严治党规律,推进党的建设科学化进行分析,认为完善系统性、提升预见性、增强创造性、强化实效性是实现高校党建工作科学化的重要着眼点[16]。
五是党的建设的学科化视野。201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提出要支持有条件的高校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设置党的建设二级学科,此后山东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高校积极响应,纷纷将原属于政治学学科下的党的建设划归到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下进行建设和管理。可以说,学科化是新时代党的建设发展的重要取向。伴随着党的建设单独二级学科的发展,党的建设学科化引起了诸多学者的关注。党的建设的学科建立必要性、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学科特征、研究方法等研究者们考察党的建设学科化的主要视角。郑敬斌,庞然(2021)从构建缘由、基本原则、指标体系模型等角度探索了党的建设学科评价体系,并强调要重视学科评价体系对学科发展的反哺与导向功能[17]。杨德山、张冬冬(2021)则对新时代高校党的建设学科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实证分析,认为其在研究领域内取得积极研究进展的同时也面临着教师队伍专业性不强的问题,提出后续要重视学科发展最重要的“人的工作”即师资队伍和专业人才培养工作[18]。齐卫平(2020)则指出多学科的融合方法对于繁荣和发展党的建设学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强调党的建设学科借鉴其他学科知识不是概念、术语的简单移植,而是要形成内部的整合,构建党建研究的新学术术语,进而提升党建研究的学术含量[19]。
基于上述共现分析和聚类分析对党的建设研究的主题及其演化路径的系统归纳、可以看到,学界围绕如何把党的建设得更坚强有力进行了多维度的深入研究,产生了一批高质量的研究成果,但在研究命题的深层次理论建构、话语的自主建构方面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未来党的建设研究的深入推进,需要在以下几方面着力:
党的建设研究具有很强的党性原则和政治立场。党的建设研究的首要宗旨就是增强学术自信,这是构建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的理性认知和情感基础。不同于政策研究和实务探讨的方法论,党的建设研究要识破西方政党所谓“价值中立”的障眼术,从中国的政治逻辑中去把握中国共产党、把握党建。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有力地见证和诠释了“中国共产党无愧为伟大光荣正确的党”的重要结论。无论是从理论演绎的角度、历史考察的向度、实践推进的程度,还是从中外对比的维度来看,开展党的建设研究都应具有学术自信。因此,党的建设的强大底气和学术自信,作为一种价值判断和话语方式深嵌到学术话语体系的构建之中。繁荣党的建设学术研究,必须坚定学术自信,打造中国学派,逐步实现党的建设研究由学术自在、自觉到学术自立、自为的过程。新时代党的建设研究学术自信的确立,需要以学术态度、价值立场和研究方法为支撑。首先,在学术态度上破除“党建研究无学问”的认识误区。善于从马克思主义政党学说中挖掘整理、系统总结党的建设原理,立足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的生动实践,概括提炼出反映客观事实、契合发展规律、易于传播的学术话语,积极回应和探索解决党的建设面临的现实问题,提升知识供给和理论增量,进而增强党的建设工作的实践理性。其次,在价值立场上,要用“中国道路”的视野来审视党的建设,铲除或者纠正被殖民化的学术心态。对西方政党的制度和文化保持一定的“距离感”。中国共产党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建设者,而不是西方意义上的政党。党的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成就的根本保证,在纵横比较中深刻认识党的建设的伟大意义,树立研究党的建设的学术自信。再次,在研究方法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开展党的建设研究的根本方法,同时积极借鉴现代科技方法开拓学术视野,丰富研究渠道。整合高校、党校、社科院等各种科研机构和研究力量,系统性、集成性、协同性地推进党的建设研究,建立高效的党的建设学术研究成果转化机制,增强党的建设研究的适用性,以党建学术研究助推高端智库建设,发挥思想先导和价值引领的功能,为党的事业发展提供丰厚理论滋养和决策咨询。
学科是学术发展的组织依托和学术管理的基本单元,“党的建设”学科建制是有利于扭转其当下研究力量分散困境,生成研究的规模效应,推动党的建设研究精细化发展。党的建设学科由于是新兴学科,其学科理论的根基更需要进一步完善,强化学科理论研究十分必要。党的建设学科要想立足于哲学社会科学之中,必须要不断完善理论体系构建,要本着“突出优势、拓展领域、补齐短板、完善体系”的原则[20],科学谋划学科布局。着力提升党建学科地位,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不断推进党的建设内涵式发展。夯实党建学科基础,系统推进课程开发、教材建设、人力资源、科研方向的合力攻坚,建立概念体系、研究范式、学科话语,强化党的建设的学科支撑和学理依循,体现理论工作者对党建学科建设的学术关怀和理论担当。一是要坚持中国立场,旗帜鲜明地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党的建设的学科发展,用党的建设的最新理论反哺学科发展。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上提出了一系列新战略、新思想。全面从严治党,进一步加强党的建设,就要把党的建设的学科发展置于政党治理的宏观视野中进行审视,体现党的建设研究的党性,进一步巩固党的建设学科的地位,加快党的建设学科体系的形成。二是切实提升党的建设理论的系统化、科学化和规范化水平。构建党的建设学科体系,可以进一步规范党的建设学科理论知识,开展研究工作,形成庞大的党的建设学科研究队伍,培养更多的党建学科领域人才,为党的建设事业作贡献。三是为教育宣传和理论研究创造良好的条件。加强党的理论知识宣传是新时代的一项重要任务,构建完善的党的建设学科体系,有利于理论知识的规范化,使其能够有效传播。增强学科意识,找准学科定位,建立学术共同体,打造学术规范,维护学科立场和学科形象,加深理论工作者对党的建设学科的归属感、认同感和责任感。构建“党的领导、党内治理、党的执政”三位一体的大党建研究格局,实施“瞄准前沿、重点突破、特色凸显、集成创新”的学科战略,坚持问题意识和需求导向,充分发挥党建学科的学理功能、阐释功能、实践功能、服务功能,解决党的发展问题和创新问题,建设具有党建特色的学科发展之路。
学术体系是学科体系和话语体系的中间环节,构成了二者间的连接纽带。学术体系的属性和水平规定了学科体系、话语体系的属性和水平。学术体系是党的建设学科化建设的骨架和支撑。原创的、并经得起实践检验的学术体系是党的建设学科构建的关键,对于加强和拓展党的建设学术体系发挥着极其重要的功能。相比其此前隶属的政治学学科,党独立学科的制度性、现实性、实践性、综合性色彩更加突出。党的建设学科化是一个系统的问题,必须建立在学术体系创新的基础之上,更多地需要依靠自身在实践中的创新发展,拓展党的建设学术体系,增强党的建设的学术自觉,用学术讲政治,提升党的建设的学术研究范畴和质量,为新时代全面从严治党提供学术支撑。一方面,要加大党的建设研究的原创性概念供给,加快新时代党的建设术语更新速度,善于从中国共产党立党、建党、强党的生动实践中提取出契合客观规律的学术体系,用丰富的党的建设学术体系揭示中国共产党获得人民衷心拥护的内在规律性和历史必然性。另一方面,要强化学术思维,围绕自身学科基本范畴进研究。党的建设的内涵极为丰富,更具复杂性、系统性,固然需要吸取其他学科的知识营养,但这并不妨碍党的建设研究有明确的学科边界。新时代的党建学科体系,更多需要服务于对党自身建设面临的重大理论问题和实践难题进行回应。因此,党的建设学科体系的拓展应紧密围绕党的建设的核心范畴如作风建设、组织建设展开。同时也要对党的建设的时代化命题保持高度的开放性,以学术角度审视党的建设的丰富实践,进而使党的建设的理论研究在鲜活的实践面前始终保持强大的生机活力和理论穿透力。
话语意识是政党走向成熟的必要条件,话语是意识形态传播的载体,政党要不断向社会传达政治信息,并使其成效最大化,就要努力构建政党的话语体系。党的建设的话语体系是指中国共产党的党建思想理论体系的话语呈现形式,用以表达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追求和思想观念。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话语体系建设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在服务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中探索自身话语体系构建的正确路径。党的建设话语体系作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构成要素之一,记录着中国共产党在不断的自我革命中淬炼不断增强凝聚力、吸引力、战斗力的过程。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在推进全面从严治党的实践中,努力构建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党建话语体系,形成刀刃向内、零容忍、人民就是江山、砥砺初心使命、确保党和人民的血肉联系、监督执纪“四种形态”等既具有中国共产党自身特质的原创性概念,为推动新时代党的建设话语体系不断创新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构成了中国共产党人对新时代党的建设在话语体系探索上的新成果。话语表达是旗帜、形象的载体,旗帜就是方向和力量。构建话语体系是政党长期执政的舆论基础,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话语体系创新的重要内容。党的建设话语创新作为党内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必须重点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的党风、党纪和党内政治生态等问题,我们党作为“答卷人”,必须接受人民这个“阅卷人”的审核,以人民认同和满意作为最高评判标准。新时代,党的建设的话语体系构建,在为学科体系的建构和完善服务的同时,更应当以问题发现为基点,在对问题的回应中激活研究的活力,以求真务实、创新创造的学术精神,探索党的建设的规律与发展问题,不断为新时代党的建设话语体系提供了丰富素材。在兼顾价值指向和问题导向的同时,党的建设话语体系的更新亦需要坚持话语继承与话语创新相结合、学理逻辑和实践逻辑相结合、借鉴吸收与自主创新相结合。走出方法套用、体系嫁接的误区,与历史的根脉紧密相连,与时代的呼声同频共振。在关照实践创新的基础上不断进行理论创新,实现理论指导与实践探索有机统一、理论创新与实践创新的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