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咏琪 仝 菲
(吉林外国语大学,吉林长春 130117)
文化和旅游部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解决“三农问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系列文件,明确全面推进农业农村发展的方向,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推动经济、文化、社会全面发展,乡村旅游成为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抓手。根据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的《第四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增补名录》,乌拉草编位列其中。本文通过探讨长白山乌拉草编艺术与旅游业的融合发展,将非遗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迸发出独特的文化魅力,推动乡村旅游迈进新时代征程。
作为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之一,乌拉草编技艺将满族文化与汉族文化相结合,是一种实用性、地域性以及艺术性较强的民间生活艺术。将乌拉草编与民俗文化旅游相结合,对于促进文化价值向经济价值转变具有重要作用。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为非遗文化赋能,全方位展示乡村动态,挖掘古村落文化,扶持村落守护人,赓续非遗传承之路。
自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与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发布以来,乡村旅游产业机遇众多,游客对乡村旅游的需求也愈发强烈,乡村主题旅游得到大众的广泛关注。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2019年全国乡村旅游规模达到30.9亿人次,占国内旅游总人数50%以上。截至2020年底,全国共有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市/区)389个,国家级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点641个,乡村旅游重点村998家。2019年,吉林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的增速分别达到24.77%、35.65%,均高于吉林省旅游业平均增速两倍。目前,乡村旅游是吉林省第一个实现正增长的产品业态[1]。随着乡村旅游产品的多元化,乡村需依托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吸引游客,非遗就是乡村发展文化旅游业的一大特色,在乡村旅游中起到了重要作用。草编文化的传承可以推动当地经济发展,草编传承人带领村民一起制作草编产品,传承并创新非遗文化,使乡村旅游达到文化振兴、人才振兴、生态振兴的目的。
1.编织非遗文化,传承工匠精神
长白山草编技艺是长白山地区特有的一种民间编织艺术,其作为“东北三宝”的乌拉草是草编的原材料之一。使用乌拉草编织草编有利于非遗文化和手工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凸显中国人民世代传承的工匠精神。长白山乌拉草编技艺经过世代传承人的保护、发展和传承,在民间留下了大量的技艺和手工艺品,以此作为非遗文化IP,开发文创产品、建设特色小镇等,打造IP产业群落。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发展,以乡村的文化底蕴为吸引物,挖掘、传承并提升优秀的传统文化,发展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同时,草编事业的发展离不开非遗传承人。2018年,殷桂荣以长白山乌拉草编结艺术非遗项目传承人的身份受邀参加吉林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将长白山草编艺术推向全国,有效带动长白山地区的经济发展,对推动旅游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发展乡村文化旅游,带动村民增收致富
长白山草编的传承与创新有利于吉林省长白山乡村旅游发展,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奠定良好基础。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吉林省出台相应的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响应国家号召。发展乡村旅游是时代大势所趋,为助力乡村振兴提供了重要动力,加快了农村产业转型,是促进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
“十三五”以来,旅游业不断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大量涌现各类新兴产业,新业态的出现,使旅游业带动国民经济生产的作用更为凸显。吉林省乡村旅游发展大会提出,全方面开展乡村旅游“十百千万”项目计划,“非遗”村落就是发展乡村旅游其中之一的工程,打造特色非遗村落,全面提高升级农村的发展水平与服务质量,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创造良好条件,使旅游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3.创新创业,传承非遗
非遗文化产业和传统乡村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为吉林省提供更多的岗位。长白山地区成立多处长白山草编合作社,并与各大高校合作,使大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同时传承与发展草编非遗文化。把发展乡村旅游作为改变农村环境的新途径,以发展农村旅游为基础,让农村就地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征程,为农户提供更多的经由发展乡村旅游而产生的经济红利,进一步增强农户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了参与感、成就感与责任感,改善了乡村的生态环境,大力开发乡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进一步促进农村的繁荣发展,进而实现乡村振兴[2]。
创新创业是对新一代年轻人的挑战。乡村旅游作为一大热门产业,抓住机遇,发展乡村独特的文化,借助互联网平台,打造新时代IP;同时,发展乡村旅游夜经济,促进生态环境发展,吸引游客前来旅游。
目前,我国在发展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取得显著成效。但仍然存在一个普遍的问题——非遗传承的人才队伍有待加强,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机制有待完善。非遗传承人承载着精湛的手工技艺和文化传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和发展的基础与关键。在部分农村地区存在对传承人重视不够、培养和传承机制不完善等问题,使手工技艺无法得到发展和传承。
此外,传承人整体年龄偏高,创新具有局限性,在满足当代年轻人的审美与购买欲方面存在不足。手工技艺在乡村旅游建设发展中力度不足,传承人的培训制度有待完善。而且,在非遗助力乡村振兴过程中,缺少创新人才、营销人才等复合型人才,难以带动非遗的传承、推动乡村旅游的发展。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国家及政府越来越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发展。近年来,国家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为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非遗文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不仅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而且保护了当地的传统文化。在解决“三农”问题的同时,促进了文化的创新发展,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
但乡村旅游地急于发展经济,盲目跟风,未进行合理规划。同时,旅游产品形式单一,市场结构简单,未形成本土特色和本地品牌,导致乡村旅游同质化现象严重。缺乏适应自身发展的模式和规划,存在乡村旅游竞争力度不强、宣传力度不够等问题,不利于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乡村旅游快速发展,迎来了乡村旅游的热潮。但是,缺乏必要的规范措施和相关制度保障,许多地区的旅游开发方式不当,给当地村落生态环境造成不可逆转的破坏,如乱砍乱伐、超出环境承载力接待游客、随意开发等现象。
此外,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的法规不够完善,导致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缺乏相应的依据。旅游者自身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较差,缺乏相应的惩罚措施,给乡村的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的不利影响。
长白山乌拉草编源于农耕文化,是东北人民在长期的劳动生产过程中衍生出的具有实用性的一种手工技艺。作为吉林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经过多代非遗草编传承人的不懈努力,为了适应时代的发展与要求,长白山草编的编织技艺和手工技艺不断进步,不仅具有实用性,还具备观赏性。
要加强对传承人的保护和培养,大力提高草编技艺传承人的综合素质与创新思维,制定并完善非遗传承与发展的机制。草编技艺传承人应不断拓宽非遗传承渠道,随着草编合作社的大量出现,非遗传承人将草编技艺传授给百姓,让更多的年轻人参与进来,加强非遗保护工作方面的人才队伍建设,使草编技艺得以传承和发展。促进乌拉草编与乡村旅游的融合发展,将吉林省的非遗草编文化传播出去,同时加强人才培养,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注入新活力[3]。
乡村、企业和学校的合作在乡村发展与建设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要利用乡村广泛的群众基础,贯彻实施“一村一品”发展战略,抓住“美丽乡村示范村”“非遗村落”契机,以非遗草编技艺为落脚点,以乡村旅游产业为媒介,通过村民、企业、合作社以及各大高校的参与,促使“乡村旅游+非遗文化”进入高速发展的“多元化”轨道。
草编非遗文化应加大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应用力度与深度,让村民享受发展旅游产业所带来的红利,以双方互利为导向,指导村民学习编织草编工艺品、保护非遗以及旅游开发,提高村民为实现乡村振兴而自主管理和发展的意识,采取返利分红等方式帮助村民树立发展乡村旅游产业的主人翁意识,增加村民收入的同时为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将非遗草编技艺引进高校,利用高校课堂、社团、网络媒体等媒介进行传承人培训。依托高校的研究平台,建立非遗草编技艺实训基地,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专业力量与技术基础。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乡村为高校学生提供了科研项目和实践机会,学生则促进了乡村非遗草编手工艺品的创新与 发展。
与企业合作建立草编合作社,龙头企业应挖掘其非遗文化内涵,以非遗文化为特色,制定相应的旅游发展规划,确定整体营销策略,打造“一村一品”的特色村落。关注旅游市场需求,规划乡村旅游项目,组织游客进行非遗文化和乡村旅游体验,感受其文化魅力。要打造“企业+合作社+村民”的发展模式,掌握旅游市场发展的大方向,三方合作实现互利 共赢[4]。
要贯彻落实《2030年前碳达峰行动方案》,乡村建设为碳达峰、碳中和起到助推力作用。发展乡村旅游,加快绿色农业发展,全面应对气候变化,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加快乡村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和改善乡村旅游环境的重要内容,也是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手段[5]。
树立环境保护意识,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乡村生态环境保护等工作,坚持合理开发乡村旅游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将吉林省的草编融入旅游景区建设发展中,呼吁大家增强非遗文化传播与环保意识,大力倡导低碳文明旅游,发展旅游经济,营造良好的乡村旅游氛围,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可持续发展。
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为长白山非物质文化遗产草编技艺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保护和传承非遗是传承传统文化的重要途径。草编作为一种媒介,传递出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精神文化力量。人们对于精神文化的重视带动旅游产业相关需求量的提升,为长白山草编非遗技艺与乡村绿色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和发展前景。一方面,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满足了旅游者的精神需求,助力乡村经济发展,以文化产业发展带动经济发展;另一方面,作为一种新兴旅游产业,政府大力支持乡村旅游发展,鼓励村民、企业和学校共同参与非遗的传承,为长白山草编非遗技艺的传承与发展创造新机遇,注入新活力。要充分利用非遗文化为乡村振兴赋能,为乡村带来经济效益和文化效益。二者融合发展,相辅相成,擘画出非遗助力乡村振兴的美好未来,对进一步推动乡村文化旅游发展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