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公共艺术+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研究

2022-02-10 14:30肖金志
旅游纵览 2022年11期
关键词:旅游艺术文化

肖金志

(1.兰州财经大学,甘肃兰州 730020;2.韩国全北国立大学,韩国全州 54896)

引言

乡村旅游为乡村带来巨大机遇,成为促进农村发展、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截至2021年,我国建立了1199个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根据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20年城乡建设统计年鉴》中统计数据,中国有2 362 908个自然村,492 995个行政村。中国村庄数量较多,具备良好的自然环境、建筑格局、独特的风俗文化或重要历史纪念意义等旅游价值的村落只是少数,许多村庄并不具备发展乡村旅游的独特资源。为了解决农村发展中旅游资源不足的问题,许多国家和地区会利用艺术介入乡村的方式,增加特色旅游资源,提升乡村吸引力,推动乡村旅游发展。

一、“公共艺术+乡村旅游”概述

(一)公共艺术概述

公共艺术最早被称为“城市的艺术”,是在城市的土壤上形成、成长与发展,起初“承担着塑造国家价值、社会进程和文化资产的重任”[1]。1959年,美国费城开始实施百分比艺术计划,以推广公共艺术。世界各地城市逐渐在建设中运用公共艺术,解决城市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随着公共艺术的发展,公共艺术在促进区域整体发展,提升区域吸引力,承载地域历史、环境改善、环境疗愈、环境教育、情感依附、经济效益等方面的价值更加凸显[1]。

20世纪90年代后,国内外学者开始思考利用公共艺术的价值解决乡村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公共艺术对乡村的价值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环境提升价值,公共艺术对乡村的触媒效应,促进乡村面貌发展、生态环境改善;二是文化修复价值,重塑乡愁,激发人的主体性与认同感,增强文化自信,为乡村文化生活注入活力;三是经济驱动价值,推动乡村发展转型和产业升级,增强乡村自我造血功能;四是社会影响价值,公共艺术的传播性,促进乡村与外界的交流,提高对乡村的关注。

(二)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被世界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定义为发生在乡村地区的旅游活动形式,受到乡村自然、历史、区位和经济复杂性的影响,其核心是“乡村性”[2]。根植于乡村文化的“乡村性”是发展乡村旅游的基础,乡村的自然田园风光、聚落建筑形态及传统民俗文化被认为是具有旅游吸引力的重要要素,依托并开发乡村的自然田园风光、聚落建筑形态及传统民俗文化等旅游资源是发展乡村旅游必要的策略和手段。然而,许多乡村尽管并没有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建筑聚落,却同样可以发展旅游业,如加拿大彻梅纳斯“壁画小镇”、韩国“梨花村”、日本“越后妻有”、中国北京大水峪“壁画村”等。

这些地区能够发展旅游,并推动经济发展,得益于公共艺术介入乡村发展:一是公共艺术创造新文化,公共艺术以艺术设计、文化创意的方式营造乡村空间环境,提高乡村环境的人文品质,介入乡村中的公共艺术随着时间的发展,沉淀为乡村新的文化,实现乡村自身文化传统的身份认同;二是公共艺术活化区域传统文化符号,公共艺术是挖掘和凝练乡村特色符号的有效手段,乡村特色文化借助艺术载体生动具体地呈现出来,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民俗民艺、节日庆典及生活方式体验,在公共艺术赋能影响下,被开发成为符合现代大众心理认知习惯、消费习惯和时代审美规律的旅游产品。“公共艺术+乡村旅游”融合发展,让“非特色”乡村走上旅游发展模式,获取旅游收益。

二、“公共艺术+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价值

“公共艺术+乡村旅游”融合发展,是实现共赢的有效手段,是实现乡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对于乡村旅游而言,公共艺术凝聚乡村特色,为乡村旅游创造新的吸引力,公共艺术点亮乡土生活,为乡村旅游营造深度体验,公共艺术激发乡民活力,实现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对公共艺术而言,介入乡村旅游空间为公共艺术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机会,在乡村空间中公共意义和社会性的艺术形式被不断激发与创造,不断丰富艺术的类型和扩大公共艺术的边界。

(一)公共艺术凝聚乡村特色,创造旅游新吸引

旅游景点的特殊性是由符号建构起来的,游客在利用不同美学符号加工设计的旅游活动中,体验和日常生活经验截然不同的旅游活动[3]。乡村旅游目的地需要塑造独特和可识别的标志或符号,提升自身影响力。通过标志性建筑、纪念性艺术作品、雕塑或其他艺术表现形式美化公共空间,一直是几个世纪以来村庄、城镇和城市创造形象和身份的关键因素[4]。

借助乡村特色发展起来的乡村旅游地区,大多是利用独特的历史文化、风俗风貌及日常生活特色,但普通乡村也能够以公共艺术为载体,采用彩绘房屋街道、营建装置雕塑、体验乡村生活及开展文娱活动等手段在乡村空间中塑造特色创意文化意象,推动实现全域文化旅游。公共艺术介入乡村文旅空间,以此展现当地独特的文化价值,塑造当地旅游品牌形象,提高乡村的辨识度,提升乡村旅游竞争力。

加拿大彻梅纳斯的“壁画项目”就是通过公共艺术创造旅游吸引力,发展旅游。为了解决彻梅纳斯资源枯竭、人口减少、经济陷入衰退的问题,当地政府和居民以在建筑绘制壁画,开发新景点的方式,作为彻梅纳斯经济发展的替代方案,促使衰落的小镇重焕生机。当地每年接待40多万游客,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的艺术家社区。

(二)公共艺术点亮乡土生活,营造旅游深体验

体验经济由派恩(Pine)和吉尔摩(Gilmore)在哈佛商业评论中首次提出,强调增强旅游体验中沉浸、吸收和参与的重要性,强调“舞台体验”的必要性[5]。这一概念在旅游领域得到了广泛关注,衍生出“沉浸式体验”的旅游模式。随着旅游需求的升级,单一形式的游览观光,越来越满足不了游客的需求,愉悦身心、感受文化、学习知识、感知风俗等体验成为新的旅游吸引力。因此,沉浸式乡村旅游不能仅满足于过去住农家屋、吃农家饭、看民俗表演等浅层次开发活动,而是应从各场景和各界面深入挖掘和全面盘活乡村旅游资源。

与当地历史文化、当地生产的食物、当地习俗相关的乡村文化体验更具艺术感和趣味性。通过公共艺术的手段从乡村衣、食、住、行、劳、娱等方面挖掘和整理文化魅力,融入村景、生活、劳作、民俗、集市等,开发具有艺术感、仪式感的农耕文化旅游活动。例如,对犁田、播种、灌溉、收割、打谷等活动进行重新编排,开发具有参与性、教育性、娱乐性的旅游项目。收割前期的麦田大地画、收割后的稻草人艺术,以及增强现实、虚拟现实、介导现实等技术,为乡村沉浸式旅游升级提供了更多的思路和方向。

通过“公共艺术+乡村旅游”的融合,乡村旅游在公共艺术的介入和精致化的包装下,借助艺术和技术的手段,对乡村村落、集市、节庆、风俗等乡村资源进行多角度、多途径、立体化发掘,打造强体验感和强互动性的乡村旅游,使游客全身心融入乡村环境,愿意住下来,体验农事劳作和乡村生活的乐趣,以“深”游代替“慢”游,延长游客驻留时间,实现旅游的乘数效应。

(三)公共艺术激发乡民活力,实现旅游长发展

乡村是一个空间上的概念,是村庄的聚落。乡村中的田地、景观、房屋、街巷是村民世代开发建设的成果,乡村建设中如果忽略了乡民的存在,便会缺乏根基。正如梁漱溟所认为,乡村建设发展必须充分激发农民的内生动力,以农民为行动主体和主要力量[6]。乡村中有很多有手艺、懂技能、会艺术的农民,调动乡民参与的积极性,是发展乡村旅游、实现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民也是乡音乡貌、饮食习惯、民俗节庆、乡土工艺等乡村文化的载体,乡民的参与,才能让乡村旅游“活”起来,“见人、见物、见生活”是吸引游客到乡村旅游的核心因素。

公共艺术具有增强社区情感依附,提升协作能力,强化社区凝聚力的功能。在乡村旅游地区,公共艺术是传承乡村文化的载体,是吸引游客到乡村旅游的有效手段,同时公共艺术项目的实施能促进当地村民更好的沟通、交流、参与和融入,是加强村民相互协作的纽带。“公共艺术+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可以盘活乡村闲置的劳动力,调动农民的积极性,使其在物质上有所得,在精神上有所获。农民的智慧和劳动在项目活动实施过程中得到激励和尊重,参与的热情和意愿也将更高。

山西省吕梁市离石区信义镇归化村的农耕文化实景剧《沟梁上的土疙瘩》,由70余名当地农民作为主要演员,再现了春夏秋冬四季的农村劳作场景和祭拜天地、纺棉线等民俗事项,还原了游客记忆中的乡愁。实景剧的推出,吸引了很多来体验民俗文化的游客,真正实现了一部民俗演出带富一方村民,在实现乡村增值增收的同时,增强乡土文化自信。以公共艺术带动乡村旅游发展,让艺术介入乡村振兴的方式成为百姓“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惠民手段,激发乡民活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实现乡村整体振兴致富。

三、“公共艺术+乡村旅游”融合发展的建议

近几年,通过“公共艺术+乡村旅游”发展起来的艺术村或艺术小镇不胜枚举。“公共艺术+乡村旅游”作为一种乡村振兴的方式和方法,在地区发展与经济振兴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为了实现“公共艺术+乡村旅游”高效的融合发展,应当坚持以下几点。

(一)挖掘地域特色,加强宣传推广

加强规划引导,根据地域文化指引公共艺术创作,充分挖掘利用当地乡村的自然和文化资源,将公共艺术与乡村旅游融合,在美化乡村空间的基础上,增加公共艺术作品的故事性,创造符合当地特色的鲜明的艺术形态,增强体验感,把装置、行为及影像等艺术形式充分融入乡村旅游空间,实现“由静到动”,打造可观、可玩、可感的游览方式。

好的项目和产品,也需要行之有效的宣传。应充分利用国内外旅游展会和媒体等资源,借助微信及抖音等社交平台,全面推介“公共艺术+乡村旅游”融合项目和乡村农产品,不断提升乡村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二)完善基础设施,提升旅游品质

乡村旅游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便捷的交通,舒适的公共设施,干净卫生的餐宿环境是发展乡村旅游基础。良好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对旅游质量和游客感知有直接的影响,是乡村旅游舒适度提升的重要保障。公共艺术融于乡村旅游的“吃、住、行、娱、购”,通过公共艺术创作提升乡村旅游的品质和文化内涵。从就餐环境、民宿开发、文创设计、乡村娱乐及街道小品等各个方面对乡村空间进行“再生产”。同时加强信息网络的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开发乡村艺术旅游智慧产品,如特色活动智能解说、乡村空间艺术虚拟体验等,增强乡村旅游特色。

(三)重视人才资源,高校协同发展

重视乡贤在乡村发展中的价值,吸纳本土的人才为“公共艺术+乡村旅游”融合发展建言献策,鼓励本土艺术设计人才参与建设。加强与高校协同发展,以高校思政教育和学生暑期下乡实践为契机,开展田野调查和艺术实践,“让艺术为人民服务”落到实处,为年轻人返乡创业打下基础。

四、结语

以公共艺术为手段,发展乡村旅游,促进乡村振兴,已经在许多地区取得了成功,但是面对数量众多、不同类型的乡村,不能简单粗暴地直接采用乡村墙绘、大地艺术、艺术景观农业或本土演出活动等方式。公共艺术助力乡村振兴既不是简单的城市化公共艺术的翻版或直接的挪用,也不是简单的符号化、视觉化及商业化的堆积,要结合乡村现状,挖掘公共艺术更多的可能性。公共艺术助力乡村振兴的方式各具特色,但最终目的都是延续传统文化,让乡村成为寄托大众乡愁的最后的净土,进而使人们在乡村旅游中体验到乡愁,释放乡情,寄存期盼,满足人们回归乡土的共同需求和愿望,使乡村成为人才、资本和技术的聚集地,让重回田园生活成为未来的新时尚。公共艺术要真正为乡村未来发展考虑,提供符合乡村当地文化基因和乡土资源的好设计。

猜你喜欢
旅游艺术文化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谁远谁近?
纸的艺术
旅游
因艺术而生
艺术之手
爆笑街头艺术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