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茂林
怀特海反对灌输式教育和碎片化教育,而这两种“教育”恰恰长期、顽固地占领着我们的课堂。灌输式教育大家都知道,就是我们长期沿袭的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教学。那什么是碎片化教育呢?就是像分山药蛋一样,一个一个,或者一堆一堆塞给学生,杂乱无序、支离破碎。曾经盛行的标准化考试标准答案就是碎片化教育的典型佐证。“张序”说,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办法,“在于让学生感悟与理解学习的意义”。这是一项艰巨的挑战,需要我们在观念上更新、在工作上用心,引领学生去感受和理解学习的意义。
第一,让学生从小事做起,从实事做起,逐步接近和实现远大理想。确立远大理想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但是,如果理想与目标距离学生过高过远,听起来志存高远,却是落不到实处,对学生起不到激励作用。引导学生确立远大理想,需从身边的小事和实事做起,让学生听得懂、看得见、做得到。比如,教育学生要做一个道德品行高尚的人,先从遵守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做起,从严格执行学生守则做起。教育学生要具有爱国主义情怀,先要让学生知道旧中国的苦难,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是如何来的,同时先从爱家庭、爱家乡做起。教育学生要崇尚科学,追求文明,先从尊重老师、热爱学校、听好每一节课做起。教育学生将来做一个有益于人民的好公民,先从现在做一个好学生做起……这些都是学生应该做也做得到的。要谨防成人化倾向,不可把成年人应该做到的提早要求孩子做到。要杜绝形式主义,在人的教育上不能走过场、搞花架子、搞形式。从今天做起,才能成就明天;从自己做起,才能成就别人;从小事做起,才能成就大事。这和“细节决定成败”是一个道理。
第二,让学生感受获得成功的喜悦。我们应该从怀特海提出的“学习周期性”受到启发,改进我们的教学理念和方式方法。怀特海认为,学生具有周期性的学习渴望,这一周期性学习渴望实现了,欲望得到满足,感悟了成功的喜悦,又一新的周期性学习渴望开始了,再获得成功,又产生了新的学习渴望,就这样循环往复,直至一个学段的成功。怀特海指出,“老师的激励应该恰到好处地满足学生周期性的学习渴望”,并把其称为教育的“金科玉律”,强调这是符合学生实际的、不可变更的铁律。“失败是成功之母”,是告诉人们不要怕失败,“吃一堑,长一智”,受一次挫折,长一分见识,终究是会获得成功的。对于中小学生来说,除了鼓励学生不要怕失败以外,更要秉持“成功也是成功之母”的理念。舍得表扬,善于鼓励,要让学生在表扬声中享受成功的喜悦。对于基础较差的学生,更应该通过多种多样的方法激发他们对学习的渴望,比如降低作业、试题、提问的难度,让学生获得满足感,增强自信心,一步一步走向成功。
第三,让知识体现在生活上,融化在情感中。学习的目的全在于应用,这种应用一方面表现在生活、生产上,对于学生来说,更多、更重要的表现是对所学知识的关切、喜爱之情,也就是知识与情感的结合。知识与生活生产结合,与一切能够调动思维活动的精神投入结合,在结合的过程中,学到的知识与能力会逐渐融入情感,并且变成情感的一部分。一些人废寝忘食地学习,是因为知识已经成了他的精神支柱,成了情感的组成部分,他是带着情感学习的。有一幅很励志的书法作品写道:“书味夜灯知”。书是有灵性的,谁知晓?秉烛夜读的人知道。这就是有情感的学习,这样学来的知识是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融入情感中,永远不会忘记。看来,完成知识的转化不能靠机械的死记硬背,不能靠例行的完成作业,不能靠严格的应试答卷,而要引导学生尊重知识、热爱知识,以强烈的兴趣和浓浓的情感去学习,唯有如此,才能学到知识,并且是自己消化了的知识。大家都认同“知识改变命运”,这里的命运既是个人的,也是社会的。但是,只有当我们拥有知识,并且能够应用知识的时候,命运才能得以改善。所以,对知识的情感决定学习的心情与结果,有兴趣的、有情感的学习才会是愉快的。
第四,让学生感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美。什么是美?美是感觉,是体会,是满意度,是精神世界的追求,是内心修养与外在修饰的评价标准。怀特海对于审美意识有着极高的评价,指出,对美的感悟是一种强大的力量,是人类文明与高水平生活的主要象征。学习结果是美的,无论社会科学知识还是自然科学知识,都是反映真实的客观规律,真实会产生情感共鸣,真实就是美。学习过程是美的,因为充满着情感的交流与投入,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处于真诚的情感互动中,真诚的情感就是美。如何让学生感悟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的美?除了学生的主体因素外,还有老师对美的展示与引领。我上中学时,语文老师的课总能把学生带入让人感动不已的世界。高兴时,老师手舞足蹈,兴高采烈,像个小孩;悲伤时,老师满脸悲情,甚至痛哭流涕,以至于最后把生命留在了讲台上。语文老师真情实感的美让我们终身难忘。数学老师上课从来不带直尺、三角板、圆规等教具,需要时,老师拿起粉笔随意一画,就是一条笔直的线或规范的三角形。画圆更是绝招,右臂一甩,一个圆便出现在眼前,两条弧线对接得一丝不差。数学老师自信满满、潇洒自如的美,至今想来仍然历历在目、活灵活现。地理老师对教材内容滚瓜烂熟,整节课不曾见他看过一眼教材。省级地图或者国家地图,他可以一笔画成。省会、首都在什么位置,哪里有山脉,河流如何走向,山地平川的分布,经济状况、交通运输,他都能用绘画的方式加以说明。地理老师严谨自律、端庄认真的教风教态,让我们尽情地享受着教师的美和学习的愉悦。这些老师的课已经过去几十年了,至今忆及仍是美的享受,可想当初我们是多么幸福!
第五,让学生知道人性的尊严,追求人性的真善美。“张序”说,是否能认同和欣赏怀特海的教育思想,“关键在于对人性的基本看法”。他强调,人性深处潜藏着好奇、爱心及对美的追求,“只要能激活这些人性需求,就能激活生命的激情。这是教育的真谛、教育的切入点,也是教育的终极目的”。什么是人性?人性是指人所具有的正常感情与理性,是在一定的社会制度里和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人的本性。在阶级社会里,人性表现为人的阶级性。感情与理性是人性的两大支柱,对人对事关切、喜爱为感情,具有辨别是非和利害关系以及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为理性。人性的尊严在于高度概括了做人做事必须有爱心、有能力。我们的学校教育早先提出的爱祖国、爱人民、爱科学、爱劳动、爱护公共财物的“五爱”教育,目前坚持的热爱中国共产党、热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教育,以及党的教育方针明确指出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都是人性的时代化和具体化。教师成长决定学生成长。在教师成长中,师德是灵魂。新时期的师德是与祖国休戚与共的爱国主义精神,是托起一代新人的奉献精神,是尊重与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精神。老师讲究真善美,学生就会以老师为榜样追求真善美。愿我们的老师用师德的光辉照亮学生成长的行程,紧紧围绕教育的真谛,牢牢盯住教育的切入点,带领学生全面发展,培养学生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