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三线建设时期的厂地共建及其对当代军民融合的启示——以山西吕梁地区军工厂为例

2022-02-10 08:27周新伊姚建军
关键词:军民融合生产

周新伊 姚建军

试论三线建设时期的厂地共建及其对当代军民融合的启示——以山西吕梁地区军工厂为例

周新伊 姚建军

(太原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西晋中 030600)

走军民结合的道路,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重要方针。三线建设以战备为中心,统筹规划,综合平衡,将三线地区建设打造为平战结合的战略后方基地,形成了军民互惠的厂地共建模式。山西吕梁地区的小三线军工厂,推进工农生产结合、产品结构转型、扎根当地生活场域,落实军为民的思想,拓展厂地共建的实践,实现了军民一体化。三线建设时期军工厂的厂地共建经验,对于现代国防科技工业实现军民融合具有重要的启示。

军民融合;三线建设;山西军工厂

三线建设是中国军事工业发展史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军民共建思想的真实体现。三线军工企业为落实“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的方针,普遍开展了厂地共建的实践。学界已有学者对该历史实践有所探究,李德英以“厂社结合”的学理研究为切入点,从宏观上探讨该模式的产生发展过程及其问题[1];徐有威通过研究江西三线建设调整时期的“军转民”历程,分析江西军事工业技术市场化过程中的措施及效果[2];张勇提出介于城乡社会形态间的单位社会理论,为研究三线建设对地方城镇化影响开拓了新视角[3];崔一楠以四川、青海为例探索三线项目落户地农业、工商业对推动军工厂高效运转提供的支持[4]。虽有学者对三线建设中的军民共建问题开展了理论和个案研究,但由于三线建设涉及地区的广泛性、各地发展条件具有独特性,研究仍然存在重大三线轻小三线、地域范围较局限等问题。20世纪60年代中期到70年代,为落实“省自为战”的方针,山西在吕梁、太岳山区进行地方军工的建设,并由山西小三线建设领导小组第三指挥部负责管理,形成了“七厂一库”的工业布局和“三枪两弹”的产品结构。山西三线军工厂开展的厂地共建活动是地区差异性和国家普遍性的融合,从农业生产、日常生活多个角度挖掘其现实意义,将为落实现代军民融合战略开辟新途径。

一、厂地共建提升驻地农业生产能力

农业是工业发展的基础,工业要支援农业、促进农业现代化。三线企业周边村庄生产生活水平落后,企业将改善当地的农业生产力水平和交通运输能力作为己任,从多方面帮助附近社队搞好农业生产。

(一)军工企业对农业用地合理征用

三线建设因军事战略需求,选址地多为深山深沟等偏远乡村,自然条件决定当地大队农业生产本身存在可耕种面积较少、良田比例低等问题。三线军工厂为实现厂地共建,减少建设过程对农业生产的消极影响,在征用社队土地过程中一方面寸土必争,节约用地,另一方面秉承占地不占田思想,同时对征用土地给予百姓等额补偿。1969年山西前进机器厂按照国家征用土地的规定与康城公社南庄大队签订土地征用协议,对占用的土地按照国家规定给予补偿,确认工厂征用土地数量和范围[5]157-158。三线企业通过协议形式进行土地征用,将土地使用的边界划分清晰,并对占用土地造成的农业损失进行补偿,在保证农民利益与工厂建设顺利进行相结合的同时,也为军工厂在该地进行长期生产奠定了群众基础。三线军工厂因为建设于交通闭塞地区,与外界互联性差,为保证生产生活的正常,厂内后勤部门组织职工开展农业生产。工厂开展农业生产需要当地大队提供土地的支持,山西金星工具厂所在的后水头村按照国家规定为军工厂职工及其家属分配自耕地,该措施为改善厂内粮食供给、满足职工生活需求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5]32。土地问题与农工关系紧密相连,合理的协调两者的关系,保障双方的利益都需依靠高效的土地分配政策。

(二)军工厂支持当地公社进行农业生产

三线建设时期,军工厂的人员组成中包含大量来自大中城市、受过高等教育的干部和职工。他们见识广、技术强,能为当地的农业生产工作提供技术帮助。第一,为公社提供农机修理服务。偏远的农村地区,由于缺乏专业人士的技术引导,耕种的机械化水平低,农用机器长期缺少维修人员,三线企业利用自身技术人员丰富的优势帮扶地方农业生产。例如1975年1月16日山西金星工具厂接到山西省国防工办来电,指示其要全力支持农业生产。厂党委根据要求立即对地方的支农问题进行认真安排都署。由党委常委孙文群同志负责组织,以机动科为主,抽调6人成立支农维修小分队,深入到农村第一线帮助农民维修农机具,并与县委联系,确定与侯家渠、店则沟两大队帮扶结对[5]34。1969年,山西前进机器厂组织技术工人利用休息时间,发挥长处给附近的四个公社,二十多个大队及社办企业,修理了拖拉机、磨面机、柴油发电机、变压器等[5]165。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对提高生产率、减轻农民劳动量有重要作用。第二,三线企业职工积极帮助群众开展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山西金星工具厂与交口县委联系,确定帮助后水头大队建设百亩大平原。为使此项工作的开展既不影响完成工厂的战备生产计划,又能有效帮助公社开展“农业学大寨”活动,厂党委确定由党委委员纪天书、革委副主任刘勤负责,利用公休时间抽调劳力,以车间为单位分段包工完成[5]34。三线企业与农业的融合,为产业结构优化,实现互利式发展提供参考。

(三)军工厂修建公路加强偏远乡村与外界联系

交通工具促进了社会各部分的联系,各类信息顺着交通网传播到世界各地。交通运输能力薄弱,将使一个地区和外界信息交互受阻,从而导致生产率低。在新中国成立的初期,我国中西部工业力量薄弱,交通设施建设落后,群众还受到愚昧思想的影响。三线建设落户于中西部地区的乡村,积极帮助当地群众开通公路,提升了地方民众购进农业生产资料、引进农业技术的效率。如今,交口县地区的交通发展与当时山西金星工具厂、山西晋丰机械厂等三线企业决定在此建厂有着密切联系。1966年初,山西省委给隰县下达了隰县交口公社至中阳县境(凤尾村)公路的修建任务,这一任务交给县武装部负责。隰县武装部接受任务后,从八个公社中抽调了353名基干民兵,组成民兵大队,编为4个连、12个排开展建设。截至当年5月,全大队共投入工日9 600个,挖填土石方3万余立方米,完成路基工程5.2公里,修通了交口至中阳县的公路。1969年9月,山西省革命委员会又按照国防三线建设的需要,将晋中地区孝义县桃红坡至隰县康城公社解家坪段列为国防公路(今桃红坡至康城段和康城至解家坪段),全长42公里。为此,专门成立了“隰县桃解国防公路建设指挥部”,在“隰县民兵战备团”和广大老百姓的连日奋战下,仅五个月就完成了从备沙到铺装路面的全部任务,使桃解公路和交口至中阳县公路顺利修通[5]序。国家和地方对交通建设的高度重视,以及三线建设的紧迫需求促成了交口县今天的交通发展,以及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

二、以民养军增强企业经营活力

20世纪70年代后期,由于国际局势缓和,军事产品订货量下滑,为使企业维持正常的经营活动,满足普通群众的工业用品需求,各军工企业开始进行产品结构优化。三线企业民品生产与现代军事工业的技术转化密切相关,研究其具体措施将有利于推进军事科学技术领域“军为民”思想的落实。

(一)政策协调助推民品产量

宏观层面政策与微观层面政策相结合,为军民融合提供了制度保障,为军事技术成果民用化指明了方向。宏观政策层面:1978年,邓小平指出军工企业“要军民结合、平战结合,把生产能力充分利用起来”。随后,五机部以(78)五机计字第1 181号文件下发《兵器工业贯彻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初步意见》,要求军工企业要充分发挥兵器工业在国家经济发展中的作用,平时在不影响完成军品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利用军工企业可能利用的能力,不加或稍加必要条件,大力组织民品生产,以支援农业、工业、外贸和轻工业市场,为实现工业、农业、国防和科学技术现代化做出更大的贡献[5]47。地方微观政策方面:山西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及各部委有关军民融合的各项政策,并结合本省军事工业发展实际,先后制定有关措施。例如:1980年1月,山西省国防工办发出《军工企业生产外贸出口产品暂行管理办法的通知》,规定省国防工办安排的外贸产品出口业务由晋昌工业公司与外贸部门签订经销合同。出口产品价格,需经主管部门审批。外汇留成按中央、国务院规定执行。1980年5月,山西省财政厅、山西省国防工办发出《关于对国防工业企业生产地方民用产品减免工商税的通知》,规定新生产的民品项目可按税收管理体制规定,由企业申请,经批准后给予减免税照顾[6]262。各级管理部门政策制定统一,是军工企业扎实推进“以军为主,以民养军”方针的关键。系统化的政策支撑是三线军工企业转民品生产的成功经验,值得现代军事工业部门在解决多主体协调技术转化问题时借鉴。

(二)市场调研强化民用产品适应能力

以军为主的生产格局,民用产品需选择缺门短线产品、畅销产品、有发展前途且在国际市场上有竞争能力的产品。军工企业完成民品的定型需要同时关注民品和军品两种产品的特性,而调查研究是完成特性收集分析工作的基本手段。山西前进机器厂使用四种方法,探索民品的市场需求。一是领导与有关部门共同商讨民品生产与销售;二是由技术人员、老工人组成专门调查组到太原、石家庄、天津、延安、天水、长治等地的有关部门了解和解决民品生产销售情况以及质量要求等问题;三是利用春节放假期间,动员全厂职工在走亲访友时,了解对方生产及需要,承揽协作加工零星任务;四是设法参加部、省、市外贸部门召开的订货会议,积极推动民品销售平台的拓展。通过上述办法,揽回和推销的有猎枪、自行车零件、落地台灯、解放牌汽车半轴、砂铸件、磨床、制球机、模具、工具等十几项民用品和协作维修零星任务,当年收入共计34.82万元[5]183。产品种类选择对企业的经济效益实现有直接影响。群众生活需求的调查分析是企业获取市场信息的重要手段,根据群众生活实际,生产和改进产品可以实现企业效益的提升,并且也为应对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供需不匹配的矛盾和解决技术转化信息不对称问题提供了可行性方案。

(三)对接民品为主国资企业拓宽发展平台

三线企业在20世纪80年代,为响应国家经济发展的要求,自觉开展“找米下锅”的再创业。大量原先布局于偏远乡村的三线企业撤销军队编制搬迁至城市,面临企业归属和生产任务转变等客观条件的变化,寻找符合企业生产条件和市场需求条件的产品是各厂能否实现生产转型的关键。1984年山西省人民政府发文撤销山西晋丰机械厂军工建制,迁入太原市,归属太原市第二轻工业局管理,主要计划负责不锈钢厨房设备与器皿生产[5]110。但是由于迁移厂址没有落实,该厂继续在交口县进行生产工作,虽然该厂各层职工都积极投身于民品生产,并且从兰州大学引进先进技术成立自负盈亏的化学清洗公司,但是由于企业不利的地理位置,生产中仍然存在物流成本高,市场信息获取难等问题。山西晋丰机械厂面对现实,在调整不锈钢器皿生产的同时,提出了“靠近城市,跨上系统”的调整搬迁目标。该厂通过承接太原钢铁集团行星减速器和轧制阴罩带钢用¢50工作辊,打开了与大型国资企业合作的大门,为实现合并发展筑牢互信基础[5]111。1986年6月山西晋丰机械厂向山西省人民政府提出二次改变隶属关系并入太原钢铁集团的报告,7月获得批准,该厂成建制并入太钢,改名为“太钢精密配件厂”[5]112。在大企业向下兼容的过程中,三线企业把握机会,展现自身的优势技术,争取获得大企业的认可,并以此为基础为企业自身发展寻求具有强大资本活力的平台。依托大型国资企业使得三线企业有了足够的发展资本,在现代“学研机构—军民融合企业”的双主体技术创新组织中,合理发掘利用资本,将提升技术转移的效率。

三、根植群众生活以强化军民融合黏性

人民军队与人民群众实现对科学技术发展成果的共建共治共享,进而推进社会治理形成强大合力,是军民融合体制的创新目标。拓宽军民融合渠道,在重视高精尖技术转移的同时,也需关注企业与群众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一)户口迁移增强厂地联系

大批一二线企业迁建中国腹地,随之内迁的还有东部沿海和重工业城市的职工,作为“政策性人口迁移”对所涉及人员的户口进行妥善安排,是确保基层治理稳步推进的前提。户籍问题事关三线军工厂和当地公社大队等多个主体,为此三线企业需要秉承厂地共建思想,充分沟通协调各方利益。山西金星工具厂属于交口公社后水头村,为解决厂内农业户口分别落入不同生产大队造成的分粮、自留地耕种、参加农副业生产等问题。该厂提出将所有农业户口转入后水头大队,在厂队商讨下,经过公社和全体社员的讨论同意转入的提议,并要求派一人协调大队搞好农副业生产,正确及时解决队与农业户之间随时出现的问题[5]31。三线建设中内迁的职工和家属普遍是怀揣着“好人好马上三线”“献了青春先终身,献了终身献子孙。”的奉献精神,放弃大城市的生活来到偏僻山区,保障好其生产生活的基本需求,对提升其集体归属感,增强奋斗意志有潜在作用。厂内农业户安置于当地的大队保障了职工和家属的户口问题解决,侧面也加强了厂队之间的联系。山西金星工具厂和后水头大队在农副业生产和工厂零星加工方面紧密结合,大队派数名有一定技术的人员,随同工厂作息,带领能参加劳动的家属从事农副业生产,跟随工厂的活动安排强弱,调整农业生产地的远近,这使工厂在“农业学大寨”的斗争中做出了贡献。工厂内有临时的施工和加工时,大队内有愿意并有能力承担的,工厂优先选择,这为提高大队经济效益提供了除农业外的其他有效途径。

(二)工农军教育互助改善成员知识短板

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需要与实践工作紧密结合,产教一体化可以使不同背景和知识结构的人,在实践过程中补齐自身短板,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三线建设时期,毛泽东提出要以学为主,兼学别样,即不但学文,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也要批判资本主义。为响应号召,三线军工厂结合自身实际,采纳了教学工作和厂社共建相结合的办法。山西金星工具厂为落实“学大庆办大学”的思想,1975年,着手开办工人大学,大学的学军工作是请当地的民兵小分队队长给学员们讲课[5]38。另外工厂向生产队聘请一名历史清楚、有经验的贫下中农担任子弟学校义务教师,定期到学校传授农业知识[5]32。大队为三线企业提供军农知识教学帮助,促进企业职工的全面发展,同时三线企业的入驻也为文化教育能力落后的乡村,带来了系统化培养文化知识的学校。山西金星工具厂和山西晋丰机械厂合办了当时交口县唯一的中学,生源主要来自两厂的职工子弟及其周边地区的民众子女,厂办中学的老师主要是由工厂内部的技术人员和师范学校分配的毕业生组成,都有较高的知识水平,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刻苦钻研精神品质提供了人力支持[5]254。动员多元主体参与教育,构建教育共同体以推动军事企业和群众日常生活的多领域融合,为现代企业开展军民融合开辟了除技术转移之外的新途径。

(三)各主体生活待遇平等

军工企业涉及到国家安全和发展战略布局内容,其保密性特点局限了它与其他领域的信息交流空间。特殊的企业属性一方面保障了军事产品生产安全,另一方面容易使人们产生特殊化心理。三线军工厂与当地群众在同区域生产生活过程中应平等的制定制度,不搞特殊化,自觉拉近与人民的距离。山西金星工具厂在处理工厂参加大队劳动的家属报酬问题上,坚持公分在队记取,同社员一样分红。对于工厂职工及其家属不符合规章制度多开自耕地,按照国家制度同其他社员一样接受惩罚。对于使用公共的生活设施军工厂也以人民群众的利益为重,拒绝优先照顾工厂职工。当地生产队向山西金星工具厂提出星期日全天开放磨面设备,或者进行特别照顾。但是工厂表示,不搞特殊化与社员一样,按照先后顺序依次进行,并收取加工费[5]32。三线军工厂推动厂地共建,坚持走群众路线,在生活的各领域与群众保持同样待遇,将争取到群众对军民融合工作推进的更多支持。

四、三线建设经验为当代军民融合战略提供新启示

三线建设时期,军工厂秉承厂地共建的思路,从实际出发,从基础技术做起,将军工厂的生产生活与当地群众生活质量的改善、生产力的提高相结合。现代企业为落实军民融合的国家战略应该以历史的眼光,从三线企业当中吸取有益经验,并结合自身实际运用。

(一)推进与第一产业的结合,助力乡村振兴

军队形成战斗力离不开后勤的吃穿保障,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农业生产效率,是我党从抗战时期就坚持的原则。充分调动起农民群众的积极性,是战争时期党和国家取得最终胜利的重要法宝之一。在新时期要取得更大的胜利,需要积极探索农业和其他产业间的互助发展,实现相互支撑。军工企业其生产以保护国家安全为目的,产品所涉及的领域多为航天、航空、导弹等尖端科技,自身具有强有力的技术优势,以此为依托推动农业技术的发展,会使得我国农业的机械化、农产品的育种和化肥生产等领域得到快速发展。但是,我国现在的技术转化能力较弱,军农之间的技术壁垒并未消除,军事工业服务群众生活的自觉意识不足。三线企业虽然已经成为历史,但是其和当地群众共同耕种、提供农具技术帮助,从基础层面入手的思想,深深体现出了军民鱼水情,值得现代军工企业学习借鉴。

(二)优化生产体系,丰富信息交流渠道

军工企业多具有保密性质,其不便将技术信息向大众直接公开,所以造成信息交互不对称的问题。同时,军工企业由于领域特殊,对于转民用的场景不熟悉,无法准确的了解百姓的技术需求。解决产品市场信息和军工企业信息披露之间的矛盾,需要设置特定机构和运行流程,形成体系化的军转民[7]。三线建设时期,军工厂开展市场调研,一方面减轻了地方的农业产品和生活用品供给紧张的问题,另一方面推动军工企业更好的探索民用市场,寻找群众需求。军工企业面对生产体系和转化体系单一、不完善,需要横向加强各军工企业的合作共赢,并探索建立负责军转民的专职机构,实现军用技术转民用流程化。

(三)立足当地发展实际,实现与群众生活领域深度融合

军工厂所在地区不同,使得所具备的区位和空间特点不同,例如东部地区经济发达、前沿数字化技术聚集,而中西部地区矿藏丰富,但是技术水平落后。军工企业因地制宜,开展差异性军民融合,将发动更多群众参与其中,“民参军”比例相应提升。例如三线企业在厂地共建过程当中,切实解决企业所在偏僻乡村的供水、供电、交通运输等实际困难,不断改善群众实际生活,赢得群众在军工生产过程中人力和物力支持。在军工企业推进军民融合发展战略时,需要将群众路线一以贯之,不搞特殊化,始终将人民利益放在首位,以获取人民群众对具体工作的支持。

(四)平战结合,打造打仗民用二合一的军工企业

各国军民融合形式不同,美国“军民一体化”、日本“以民掩军”、以色列“以军带民”等[8]。根据各国基本国情实现军民多领域技术的互通共享,中国秉承历史思维立足当下,以发展眼光提出军民融合国家战略。我国军民融合制度应始终坚持打仗和为民并进。保持军事能力,是因为历史经验告诉我们三线建设使我国避免了如同伊拉克战争那样,国家军事工业遭到毁灭性打击的惨剧发生。另外,开展军事技术民用化,有利于实现富国与强军相统一的发展目标。

国防科技工业实现军民融合,不仅需要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在党的领导下,明确市场需求,同时更要注重汲取历史经验,高效推进军民融合深度,充分开发军事工业领域军民融合潜力。三线军工厂虽然是特殊时期产物,但是其立足中西部特殊地区,发展过程始终依靠人民、服务人民。现代军工企业可以通过借鉴其厂地共建过程中的有效经验,充分发挥好自身技术、人力、资本等优势,建立统一的政策标准,逐步形成军民密切合作、协同推进的强大发展合力。

[1] 李德英, 粟薪樾. 三线建设初期“厂社结合”模式的产生与推广[J]. 中共党史研究, 2021(04): 110-121.

[2] 徐有威, 张志军. 得失之间: 江西小三线“军转民”问题研究[J].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2020 (04): 111-119.

[3] 张勇. 介于城乡之间的单位社会: 三线建设企业性质探析[J]. 江西社会科学, 2015(10): 26-31.

[4] 崔一楠, 李群山. 1965年四川广元对三线建设的支援[J]. 当代中国史研究, 2014(02): 104-110+128.

[5] 交口县政协, 编. 国防三线建设在交口[M]. 内部出版, 2016.

[6] 山西省史志研究院. 山西通志·军事工业志[M]. 北京: 中华书局, 1997.

[7] 许可, 何丽敏, 刘海波. 生产者视角下军民融合技术成果转化关键问题研究——基于知识网络案例分析[J]. 科技进步与对策, 2022(06): 21-28.

[8] 刘光旭. 世界典型“军民融合”发展模式探析及其对推动我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的启示[J]. 世界科技研究与发展, 2022(04): 482-491.

An Experimental Discussion on Factory-Land Co-construction during the Third Front Construction Period and Its Implications for Contemporary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Taking the Military Factory in Luliang Area of Shanxi as an Example

ZHOU Xinyi, YAO Jianjun

(College of Marxism, Taiyu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Jinzhong 030600, Shanxi, China)

Taking the road of combining the military and the civilian is an important policy of socialist economic construction. Third front construction to war preparation as the center, integrated planning, comprehensive balance,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third front area to build a strategic rear base of the combination of peace and war, the formation of a reciprocal military-civilian model of factory construction. The small third- front military factories in the Luliang area of Shanxi promoted the combination of industrial and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product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rooted in the local living field, implemented the idea of military for the people, expanded the practice of factory-location co-building, and realized the integration of the military and the people. The experience of factory-location co-construction during the Third Front construction period has important inspiration for the modern national defens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dustry to realize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civil-military integration, Third- front construction, Shanxi military factory

K27

A

1672-4860(2022)06-0023-06

2022-04-14

2022-07-15

周新伊(2000-),女,汉族,山西阳泉人,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线建设。

姚建军(1970-),男,汉族,山西夏县人,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线建设。

·感谢匿名审稿人对本文的建议,作者文责自负。

猜你喜欢
军民融合生产
三张捐款收据见证军民鱼水情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用旧的生产新的!
《融合》
“三夏”生产 如火如荼
代工生产或将“松绑”
S-76D在华首架机实现生产交付
军民融合 新引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