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乐生 王道生(甘肃:甘肃省电化教育中心)
培养满足现在及未来教育要求的教师队伍已成为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2014年,教育部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要不断加强和开展学校教研、区域间联合联片教研以及网络教研等多种方式的教研,充分发挥教研在促进教师专业能力成长方面的作用。2019年4月,教育部发布《关于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2.0的意见》,指出“要深入推进对学生评价方式的改革,依托信息技术和大数据对教师研修开展全程性数据采集与过程性评价,从而提高测评助学的科学性和精准性”。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提升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和迫切性。相比传统线下学校与学校之间或区域间开展的教研,网络研修不受制时间和地点的限制,有利于开展学科及区域间的大规模和常态化教研工作。近年来,随着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教研得到了广大教师的高度认可。常见的网络教研因缺乏实际的学习环境、教研过程中相对缺失真实的教学情境、教师信息技术能力不强等原因,效果不是很显著。
为解决上述问题,一些机构不断研发和完善网络研修平台,平台不断更新,功能更加齐全,也更加高效稳定。平台涵盖了在线教学、集体备课、区域教研、家校共育等,对学生的学习过程记录、学习效果检测、错题收集推送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协助功能。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满足教师对线上教研功能和技术的需求,但是缺少大量线上+线下的教研实践。为深入推进教师教研方式的转型,研发设计满足适合智能时代的教师教研平台非常必要。2021年4月,中央电化教育馆开展智能研究平台应用试点工作,组织教师开展基于课堂教学行为大数据的大规模在线教学研究,旨在探索人工智能技术与教师教育融合的理念、思路和方法。本文在智能平台应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以线上和线下教师教研实际场景为基础,基于知识共享理论,构建新的教师培训模式,研究教师培训环境及其实际应用。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就开始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应用,经过几代教育工作者的努力,教育信息化工作取得了长足的进步。教师信息技术能力快速提升,各地各校越来越重视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应用,组织教师开展各类教育信息化培训,信息技术已经深刻改变了教与学的方式。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物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A I等技术的快速发展,深刻变革了教学方式,教育数字化转型势不可挡。
人工智能教育目标与国家当前大力提倡的不断提升师生信息素养能力和教育数字化转型紧密相关。我们可以从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分析推断出关于人工智能教育课程的教学要求。当前,信息素养能力是提高学生合作沟通能力、提升解决问题途径的重要方法。作为人工智能教育发展的前身,信息技术课程是未来几十年人工智能教育的重要载体。近些年来,信息技术发展迅速,人工智能领域不断取得新进展,推动智能社会破壁。人工智能教育技术层出不穷,使智能教育研究得到有力支持。
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更好地完成课堂教学任务,教师需不断提高思想认识,深刻认识数字化和智能化在现在及未来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有效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注重对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针对学生在课堂中的反馈,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转变教学策略。与此同时,智能研修平台在A I+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智能化采集和分析教师和学生的九种教学行为数据,包括巡视、师生互动、讲授、板书、读写、举手、听讲、生生互动和应答,智能精准教研自动统计九种教学行为的时间占比,以玫瑰图的方式呈现,并计算S-T曲线,判定课堂教学模式类型属于对话型、讲授型、练习型或混合型。针对课堂教学模式、教学环节设计、课堂节奏把握、课堂组织效率等方面做初步诊断。教师可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对教学方案进行调整,以满足学生学习的诉求,挖掘学生潜能。
校本研修的主阵地在课堂,其组织形态是数字化转型的核心。传统教研的组织形态是线下基于真实课堂开展研讨。评课教师必须现场听课才能参与教研,必须课堂结束才能发表评论,听到其他教师的评课意见,必须依赖回忆式的、抽象化的方式开展研讨,课堂教学环节很难可视化。按照“平台支撑、共建共享”的原则,智能研修平台以数字技术构建线上线下融合、校内校外打通的大型在线教学研修平台,打破了时空界限,突破了学校边界。完全打破了“规定时间、规定地点、回忆模式”的教研形态,通过线上线下相融合、校内校外相融合,促使教研组织形态发生根本改变。应用智能研修平台,评课教师通过手机端即可直播听课、文字评论和量表打分;听课的过程中,即时表达评课意见,课后随时补充、完善和修改;在课后研讨的过程中,随时可以调用课堂实录视频,用切片实证的方式,开展科学精准评价。这为广大教师搭建了一个相互关联、协同工作的教育科研平台,教研活动的主体、环境、内容和目标、组织方式等方面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转变为“多层次、多维度、实证化”的教研形态。
智能研修平台是基于数据提供实证教研的平台,其对数据的初步整合与分类对学校管理大有裨益,是推动学校教师专业发展的切实可行的工具。智能研修平台为教师提供了一个专业的线上教研平台,使教研不受时空限制,操作流程更加可视化、更具便捷性。平台利用A I课堂分析评测系统,可以自动识别四种教师行为和五种学生行为,从六个维度对课堂进行分析和诊断,为教学行为分析提供真实可靠的数据,便于学校精准构建以问题为导向的教研活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教研的有效性和指向性。智能研修平台能够提供基于量表评分的教师能力矩阵分析,可直观呈现教师能力的多维度评测结果,帮助教师定位自身优势与不足。对于教师个体而言,可以为教师自我提升指明方向,做到“因需而学”;对于学校而言,则为教师研修活动的框架设计提供了群体数据的参考,能够做到“因需而研”,从而促进教师的快速专业成长。
传统听评课基本是单向教研。教师授课结束后,大家评一评,说一说,就结束了。现场评课以语言互动为主,往往是即时性的、碎片化的、短暂的。应用智能研修平台之后,情况发生了根本改变:听评课教师可以随时在评论区做主观判断,可以结合A I数据做精准分析,还可以基于量表做量化评分。这种方式就实现了授课教师与听课教师之间、听课教师与听课教师之间,基于文字和数据的多向互动。这种文字互动是不受时间和空间限制的,是可以不断打磨和凝练的,是更加系统化和深层次化的,所以效果会更好。大家在平台上,通过文字评论和数据分析,进行思维的碰撞和交流,在研讨中学习,在实践中学习,在反思中学习。通过智能研修平台及资源,促使教师专业发展由过去相对封闭的状态转向开放,超越了共研,促进了共生。
教师在应用智能研修平台进行在线备课磨课时,整个磨课环节、磨课中用到的教学资源、授课教师的课堂情况以及听课教师的评价等,都会在平台留存数据。这样在一次完整的备课结束后,无论是授课教师,还是磨课组内其他成员,都可以有理有据地对此次磨课与所打磨课程进行后续监测。而对于优课评选和大规模在线听评课,平台能直接监测参赛教师、听评课教师的课程效果、课程评价等多方面的教学质量。智能研修平台可根据教师需要,提供3份不同维度的数据分析报告,包括面向单节课单个教师的《教师教学行为智能分析报告》、面向单节课多位教师的《同课同构/异构教学行为对比分析报告》、面向多节课单个教师的《教师行为周期画像分析报告》,对教学经验进行总结。这些宝贵的数据资料都为教师的专业成长提供了实证,从而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专业素质的提升。
综上所述,本文以智能研修平台在实际教学和教研中的应用为例,列举了智能化时代提升教师教研的策略,旨在说明智能研修平台在开展精准网络教研方面的有效性。为适应新时期素质教育发展的要求,不断提升教师专业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教师不仅需要引进先进的教学理念与模式,也需要学习智能化信息技术,努力打造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教育方式,不断发现学生的学习潜力,努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和解决问题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