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晓雁
时下,土鸡蛋、古法榨油、现挤羊奶等受到了不少人的追捧,原因在于消费者的“纯天然”情结,以及商家的“無污染”“零添加”“无公害”“无农残”“无化学成分”等宣传语。但是,“天然”与“安全”“营养”“卫生”之间真的能画等号吗?
“天然”不等于“安全”
第一种常见说法是:纯天然食物最安全。比如所谓古法榨取的花生油。有人觉得能够亲眼看到小作坊的榨油过程,这样做出来的油一定比看不见、摸不着的工厂里生产出来的产品安全。但是,有关机构曾检测某地一家榨油坊出产的花生油,其中含有的强致癌物——黄曲霉毒素超过国标13倍。黄曲霉毒素是诱发肝癌的元凶,其源头是黄曲霉菌。黄曲霉菌广泛存在于土壤中,其孢子可扩散到空气中四处传播,产生黄曲霉毒素并污染农作物,如花生、油菜籽、大米、玉米、坚果等。若生产工艺不达标,很可能造成相关产品污染。
“天然”不等于“无添加”
纯手工制作的食品可能确实如宣传的那样没有添加防腐剂、抗氧化剂等食品添加剂,却容易发生腐败变质,加之这些食品主要通过网络销售,更容易在运输过程中出现质量问题。换言之,“零添加”反而会增加食品的安全风险。何况,绝对的“零添加”根本不可能,因为原材料中就含有添加剂,如食盐中有抗结剂,食油中有抗氧化剂,食醋里有防腐剂。
除非商家自己晒盐、榨油、酿醋,否则“零添加”只是噱头而已。其实,添加剂是为改善食品的品质和色香味,以及防腐和加工工艺的需要,而添加的化学合成物或天然物质,只要在国家标准内进行添加,就不会影响健康。尤其值得警惕的是,有些“传统工艺”本身就不安全,如用含铅配料做松花蛋,用硼砂处理米粉和粽子,用含铅小转炉做爆米花,用硫黄熏果脯、蜜饯等,这些做法均有可能导致食用者重金属超标。
“天然”不等于“营养”
第三种常见说法是:纯天然食材更有营养。其实,这只是一种想当然的说法,营养学家们不止一次地做过检测比较,天然食材的营养成分并不比人工养殖、培育、加工后的食材更丰富。
以奶粉为例,有些无法母乳喂养的新手妈妈,放弃“配方奶”而给宝宝选择更“天然”的鲜奶。却不知“配方奶”是经过改造的牛奶,如用不饱和脂肪酸代替饱和脂肪酸,添加牛磺酸、维生素、氨基酸和矿物质等营养强化剂。配方奶在营养的全面性与均衡性方面最接近母乳,比鲜奶更能保证新生儿的需求。
再如广受追捧的土鸡蛋,与鸡场蛋相比较,营养差别也不大。土鸡蛋的磷脂含量和欧米伽-3脂肪酸含量确实比鸡场蛋要高一些,但矿物质含量又稍逊一筹。实际上,鸡蛋营养含量的高低主要取决于饲料的营养结构、鸡的摄食情况等。鸡场通过配方饲料,能让鸡全面、均衡地摄取营养,而农家散养鸡产的蛋则可能受到季节、地域的限制而导致饲料养分单一,总体营养价值甚至有可能低于鸡场蛋。
(摘自2021年第9期《恋爱婚姻家庭·养生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