佚名
1968年,张纯如在美国普林斯顿大学校园内出生,父母都是哈佛大学毕业的博士后。
张纯如祖籍是江苏淮安,只是在她出生以前,张家就迁往了美国。“纯如”这个名字蕴含着家人对她的希冀,更暗含了一家人对祖国的爱意。“纯如”取自《论语》:“从之,纯如也”,寓意“和谐美好”。
因为身处异国,张纯如最初对祖国的了解都来源于家庭。她的家人无时无刻不关心着国家的安危,不间断的闲聊也给张纯如带来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于大洋彼岸的祖国,张纯如从家人的口中得知,中国过去遭受了太多苦难。人民颠沛流离,就犹如落花掉在水里,纷纭四散,飘到哪儿算哪儿。而她的祖父母也险些在这场战争中走散,这个幸福的家庭也差点就没了。
除了好奇心,张纯如内心更多的是找寻真相的决心。她暗自决定:有朝一日定要踏上那片故土,亲眼看一看祖辈生活的地方。
使命,在路上
1985年,张纯如考入伊利诺伊大学。眼看理工科的毕业证书即将拿到手,她却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转入新闻系。
张纯如从小就热爱写作,或许在从小到大的学习过程中,她的内心就越发迫切要用文字来影响世界。
后来张纯如也用事实证明了她有足够的能力去利用文字发声。尚未毕业之时,她就出版了处女作《蚕丝》。这本书讲的是科学家钱学森的传奇人生。一经发表,该书就赢得了热烈反响,这也支撑着她继续走写作这条路。
1991年,毕业之后,张纯如与大学校友布瑞特·道格拉斯组成了幸福的家庭。美满的婚姻也为她带来了好运。她先后在美联社和《芝加哥论坛报》获得职位,后来又顺利成为一名自由撰稿人。
年仅23岁的张纯如已经是爱情与事业双丰收的大赢家。按照理想的安排,她的生活应该会迎着小风小浪,一帆风顺地走下去。
1994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她参观了以南京大屠杀为主题的图片展。
腥风血雨,惨绝人寰。一张张惊人的黑白照片狠狠地冲击着张纯如的心灵。以往她只是从家人的言谈中听过南京大屠杀,而这次是她第一次看到当时的画面。即便已经过去多年,但照片中的血腥仍然令人发指。
作为一名作家,张纯如意识到自己必须为此做些什么。带着极强的责任感,她执意要成为一位替历史呐喊的斗士。她决定以南京大屠杀作为第二本书的选题。
苦寻真相 痛写历史
在写作之前,张纯如收集了大量相关资料。她发现:二战后关于纳粹的研究文献浩如烟海,却几乎找不出描写中国抗战的权威著作,世界上过去发生过的众多悲惨事件当中,为何偏偏南京大屠杀鲜有人知?
更让她愤懑的是,日本右翼不仅坚决不承认曾经对中国的伤害,还一度在教科书上篡改历史,企图掩饰自己的不耻行为。
张纯如痛心地说:“如果我出生在那个年代、那个地方、那个时间,我也是其中的一具尸体了,一具无名尸体。在半世纪之后,没有人会关注,犯罪者甚至会说,这些事情根本就没有发生过,这尤其让我感到恐惧。”
为了看清真相,张纯如在美国国会图书馆的档案馆反复核实南京大屠杀的资料。日复一日的努力,终于让她发现了两本有价值的日记。一本是《魏特琳日记》,另一本是《拉贝日记》。这两本日记后来都成为了研究南京大屠杀的重要史料。
张纯如想起小时候说要去大洋彼岸的祖国看看的心愿,她要即刻启程。她太想找出真相,还历史一个公道。
1995年,张纯如飞到香港,坐上了开往南京的火车。一下火车,她来不及休息,顶着盛夏的酷暑,跟着向导到处采访。每到一个地方,她就要细致地拍下每一处屠杀遗址和掩埋地点。要是遇到当地人讲方言,她就一个个录音,再拿回去听。
每天高强度的工作长达十几个小时,这让张纯如几乎处于崩溃的边缘。南京大屠杀的内容实在惨无人道,张纯如天天看着这样的图片,听着各种悲惨的经历,再加上体力上的消耗,她经受着心灵和身体的双重折磨。
现在想来,张纯如在创作的那几年里,每天都要直面这惨淡的人性,她的内心该是多么地绝望和悲伤。因为写作,她常气得发抖,失眠多梦,体重减轻,头发掉落,甚至忍不住在键盘前哭泣。
母亲担心张纯如无法承受这一切,她却劝母亲说:“我现在所承受的这些,与大屠杀中的那些遇难者的遭遇完全无法比拟,作为一名作家,我要将遇难者从遗忘中拯救出来,替那些喑哑无言者呼号。”
揭露真相 不留余力
皇天不负有心人。1997年,张纯如终于完成了那本撼动世界的《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书中的文字和图片深刻地揭露了日军当年在南京的所作所为,当即在世界范围内引起了轰动。
哈佛大学历史系主任柯比为其作序:“这是60年来首次有人让美国人知道这项罪恶暴行的存在。她做的是美国无数以英文写作的男性作家或历史学者都没做到的事。”
之后,许多美国作家纷纷推荐这本书,让该书在一个月后就跻身于《纽约时报》的畅销书排行榜,被评为年度最佳书籍之一。
从市场的表象来看,起码能够看出世界对于南京大屠杀的真实情况还是很在意的。想要知道实情的大有人在,只不过在张纯如写这本书之前,他们几乎没有机会去触碰到这段历史。
当时,《纽约时报》对此还表示:“这是60多年首次打破中、日、美的沉默,用英文向全世界详尽地揭露日本当年的兽行。”
然而,对于张纯如来说,书籍的出版仅仅是个开始,她觉得自己还能做些什么。为了重新唤起更多人对南京大屠杀的记忆,她不惜牺牲一切,带着作品到世界各地演讲。
在演讲中,张纯如决绝地说道:“我相信最终真相将大白于天下。真相是不可毁灭的,真相是没有国界的,真相是没有政治倾向的。我们大家要同心协力,以确保真相被保存、被牢记,使南京大屠杀那样的悲剧永不再发生。”
张纯如一系列的举动彻底惹恼了日本右翼分子,他们开始对她展开恶意的诋毁和攻击。但她顶着巨大的压力,仍旧在世界各地“战斗”着。
与此同时,日本右翼对她的威胁和恐吓仍在继续。张纯如有一次还从信封里倒出两枚子弹,甚至有人劝她最好给家人雇几个保镖来防止报复。在那之后,她的状态几近崩溃。后来还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抑郁症。
她在最后的那段时间里,和母亲述说了自己的感受:“打开旅馆电视,屏幕上全是恐怖血腥的照片,还有战争中小孩子被残杀的景象,就像第三次世界大战来临,地狱就在眼前。”她还觉得窗外有人窥视自己,怀疑有人在房间里放了窃听器。
2004年11月9日,张纯如独自开车到一条荒芜的公路上,最终饮弹自尽,结束了她36年的短暂人生。
如今,南京大屠杀已经过去84个年头,而将其公之于众的张纯如也已经离开我们17年了。
我們不会忘记她。
(摘自微信公众号“广东共青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