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月 娜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 江苏 扬州 225000)
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实施数字乡村战略,数字乡村建设成为深化乡村振兴战略的新引擎。2017年和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连续两年强调乡村旅游发展在脱贫攻坚中的重要作用。两者本应协同发展,相辅相成,但目前的数字乡村建设未能全面赋能乡村旅游业发展和结构转换,设施、人才、政策等方面制约较为明显。笔者选取国内数字乡村建设和乡村旅游发展较为先进的江苏省为研究样本,分析数字乡村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存在的不足,寻求理想的协同发展模式,探索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互惠共赢的实践路径。
《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强调:“数字乡村是伴随网络化、信息化和数字化在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应用,以及农民现代信息技能的提高而内生的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和转型进程,既是乡村振兴的战略方向,也是建设数字中国的重要内容。”[1]乡村旅游是以乡村聚落为载体,以乡村自然景观和文化景观为客体,为城乡居民提供差异性休闲产品的旅游业态,其本质是提供以差异化体验为核心的服务。数字乡村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一是以数字技术融入乡村旅游规划、营销、运营、服务、管理各环节,通过线上线下的结合,实现乡村旅游产业链上服务方式和管理模式的创新。二是通过乡村旅游发展促进互联网、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乡村农林牧渔、文化、教育、康养等领域的应用,形成的新型产业组织形态。协同发展模型如图1:
图1 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模型
上述模型中,数字乡村建设包含乡村数字经济、乡村数字生态、乡村数字文化、乡村数字治理和乡村数字服务六大内容。乡村数字经济由智慧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和农村数字普惠金融构成,智慧农业首先是传统的种植业、养殖业,向游客和市场提供食品原材料,同时因其智慧性和创意性又可以形成观光农业和认养农业,以审美、休闲、娱乐、互动等多重体验满足游客特色需求。农村电子商务的发展将汇集当地经营者的信息、乡村旅游产品的数据和游客浏览消费记录描摹消费者“画像”,利用个性化推荐算法等技术针对消费者推荐合适的产品,精准营销,扩大销售范围和知名度。农村数字普惠金融为乡村旅游项目投资和农村劳动力返乡创业等提供便捷金融服务、相关信贷服务和新型保险等。乡村数字生态的建设旨在保护“绿水青山”和“绿色生活”,对空气、光照、水源、人口密度等实时监测,对数据进行分拣,便于游客对出行计划、交通工具等做出正确决策。乡村数字文化建设包括乡村文化阵地建设和乡村文化资源数字化开发,前者旨在树立风朗气清的文明乡风,后者旨在实现乡村传统文化数字化展示、保护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两者都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优秀的文化环境和文化资源。乡村数字治理通过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实现地域范围内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交通、环保、资源有效利用的“多规合一”一张图,联合各部门建立“一站式”业务管理系统,为跨部门决策协作、评价监管提供更全面更高效的依据和抓手。乡村数字服务通过信息技术实施人才培养、人员培训,为乡村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为本地居民带来福祉的同时也为游客提供便捷和保障。
2019 年,江苏省数字农业农村发展水平全国第三,县域农产品网络零售额占农产品交易总额比重全国第二,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行政村“三务”综合公开水平全国第四,“雪亮工程”行政村覆盖率全国第三[2]。截至 2020 年底,江苏省农村宽带接入用户为1416.4 万户,名列全国第一。宿迁宿城区、苏州吴江区、南京浦口区等10个地区入选江苏省首批数字乡村试点地区,南京、苏州、无锡、常州获评全国首批“千兆城市”。2020年全省农产品网络销售额达到 843 亿元,较 2019年增长217亿元,增幅约 35%,农村电商综合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2020年江苏省有淘宝镇248个、淘宝村664个,分别位居全国第二和第三,省内所有行政村均设有“村邮站”,物流配送装载率达90%以上,回程装载率近 80%[3]。江苏省“十四五”信息通信业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江苏省将建成超过25.5万个5G基站,行政村5G通达率大于90%,5G用户普及率达70%,用户数超过6000万,千兆光纤网络实现乡镇及以上区域全覆盖,千兆宽带用户突破1000万户[4]。江苏省数字乡村建设已成为推动“强富美高”新江苏发展的重大工程,整体水平走在全国前列。
近年来,江苏省致力于构建“苏韵乡情”乡村旅游体系。“十三五”期间,全省乡村旅游接待人数年均增长16%,总收入年均增长11%,打造各级乡村旅游区(点)686个,形成一批乡村民宿品牌和集聚区。2019年江苏省乡村旅游总收入突破千亿元,9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获农业农村部认定,25条精品路线获全国推介。全年新增休闲农业园区景点800个,接待游客2.3亿人次,综合收入超过640亿元,同比增长20%左右。2020年上半年,江苏乡村休闲旅游农业接待游客数达到1亿人次,综合收入超过300亿元。到2020年10月底,全省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39家,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36家,建成规模休闲旅游农业园区景点1万多个,培育建设了330个省级休闲旅游农业精品村,300个省级主题休闲旅游农园,数量位居全国第一[5-6]。
江苏省数字乡村发展水平苏南强、苏中苏北弱,苏南园区区位优势突出,农业信息化建设相对完善,互联网营销能力强,高端农产品消费市场广;苏北劳动力充足,但信息化建设相对分散。2019 年全国县域数字农业农村发展百强县,江苏省上榜9个县全部为苏南地区,2020年省首批10个数字乡村试点地区中苏南6个,苏北4个。不同地区的信息化水平差距较大,信息技术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差距明显。对比2020年苏中、苏北、苏南旅游发展相关数据,苏中苏北县域旅游总量偏低,发展较苏南相对滞后,县域内部也存在城郊发展与乡村发展不平衡的局面。
政府部门出台的乡村旅游发展规划虽提及“智慧化”“智能化”发展乡村旅游,但由于基础设施建设、数字人才配备、资金投入的制约,乡村旅游与数字技术未能充分对接,成果有限。乡村旅游数字化营销主要表现为抖音、淘宝、快手等APP或网络平台的游记、直播分享,通过“网红”“种草”吸引流量,带动客流。在特色旅游产品的市场运营上虽积极引入电商、直播平台进行推广宣传,但整体集约化程度较低,产业规模体系并未形成,科技支撑水平不够。乡村旅游的体验过程中,AR虚拟技术应用、智慧导览、智能服务更是少之又少。有些地区建设初期配备的数字旅游基础设备,因淡旺季影响或维护成本较高等原因,出现故障就放弃使用,致使资源浪费,管理和服务水平下降,影响游客体验。可见,当前数字乡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并不能满足乡村旅游数字化发展的要求。
乡村旅游从业者智能手机持有率100%,具备使用数字设备的基本技能,但使用目的主要聚焦在获取资讯信息、休闲娱乐、工作交流和聊天交友方面,对乡村旅游发展态势、旅游行业新闻及乡村旅游经营等知识的关注较少。乡村旅游经营者使用数字化设备进行工作交流也往往限于利用微信、QQ、微博等社交平台软件进行产品宣传、销售,对设备和网络的运用有待引导提升。在携程旅行、飞猪旅行、去哪儿网等几大著名旅游类平台检索13个地级市下设某县“乡村旅游”,多数出现酒店预订和租车服务,“农家乐”“乡村游”等搜索几乎都显示“没有相关产品”,究其原因,一是部分乡村旅游从业者不具备使用此类平台的知识和技能,二是从业者认为使用这类旅游平台需要耗费“更高的、额外的成本”。
江苏省十四五期间将构建“两廊两带两区”文旅空间体系,系统推动沿江、沿海、沿大运河、沿湖地区文旅特色发展,构建省域宜居宜业宜游的全域魅力空间。近两万个乡村可延续“特色小镇”优秀经验,在资源开发上以数据手段追踪省域资源规划,“一张图”谋求差异发展优势互补,形成省内整体性的乡村旅游产业规划。如南京及周边地区以南京为中心,积极融入扬子江世界级城市休闲旅游带,开发集观光、科普、康养、度假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产品;连云港、南通、盐城等地通力共建滨海生态旅游廊道,利用丰富的海洋和滩涂资源,开发沿海观光、海鲜美食、捕捞、研学、水上休闲竞技等旅游产品;徐州、淮安、宿迁、扬州、泰州等地依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已有成果和资源优势,开发生态、休闲度假和研学游等乡村旅游文化产品;苏州、无锡、常州、南京、镇江、扬州、南通、泰州等地依托长江自然景观及环太湖湿地等自然风光共同建设沿太湖世界级生态文化旅游区等。“两心三圈四带”交汇地区的乡村更要放眼全省,强化区位优势,找准自身定位,突出特色资源,既最大程度地利用文旅规划红利,又避免同质化建设和资源浪费。
数字经济协同和跨界的特征决定了数据完整度的重要性,针对苏中、苏北地区数字乡村发展相对落后的情况,可通过省内数字乡村示范区引领,建立省内区域联动帮扶,共享资源平台,逐步辐射,带动苏中、苏北数字乡村建设。另外,数字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需避免“一刀切”式的统一规划,根据当地旅游资源的分布构成,充分考虑乡村旅游发展的实际状况,研究旅游消费的层次模式,因地制宜量身定制数字乡村建设模式。数字乡村建设不可能一劳永逸,乡村旅游发展日新月异,数字乡村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过程中要与时俱进,保持对政策适用性、技术适配性、人才适应性的切实思考,不断完善。
数字乡村建设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的过程首先是数据采集,需要多种不同的传感设备和技术感知乡村旅游的相关信息,如通过射频、图像、物联网等识别道路、车流、客流强度;采用测绘测量、卫星遥感、环物摄影、无人机航拍等实现乡村实景环境、人文景观及乡村文化资源的数据采集,为游客游览入住提供可视化建议;利用GPS、LBS技术获取游客的位置信息,满足其位置查询、交通查询等众多的位置互动服务需求。在确保数据的规范、准确、完整后,利用大数据挖掘分析技术,使各级管理部门对乡村旅游做出合理规划和开发;利用数据集成技术建设旅游经营者数据库、旅游产品数据库、旅游者数据库,共同构成乡村旅游营销系统,提供个性化推荐、线上预订、售后保障等购物便捷体验。通过虚拟技术、3D打印等先进技术建设农村数字博物馆,展示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文物资源,实现乡村旅游文旅融合,提高乡村旅游娱乐的文化性和科技感。以智能信息采集、智慧数据分析、实时监测等前沿技术的应用满足乡村旅游管理者、经营者、旅游者的多种需求,形成良性循环。
政府应设立专项资金帮助高新技术类企业投身乡村旅游发展,对于符合数字乡村发展规划、具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经营项目定期给予资金扶持,为提供技术支持、管理运营的企业申请政府财政补助资金,引导企业共同参与乡村旅游的数字化建设,打造乡村旅游信息共享平台,提高乡村旅游智能支持水平和数字支持力度。
政府应鼓励乡村旅游数字化建设的信贷支持,引导各类商业银行与农村信用社向乡村旅游数字化运营单位或个体经营者倾斜,鼓励其创办乡村旅游项目,放松放宽担保抵押条件,简化手续,给予贷款利率和时间优惠。拓宽融资渠道,优化融资服务模式,利用“互联网+”的现代金融服务模式,提高农村金融服务信息化水平,扩大覆盖范围,缩减办理时效,形成上至所有金融机构和涉农部门,下至村一级农村金融服务站的服务体系。
数字乡村与乡村旅游协同发展涉及的人才需求多样。初期,可引进专业技术过硬,又懂旅游知识的人才引领行业进步。进入常规运营阶段后,人才需求日益增大,技术要求更加细化,从利用卫星遥感数据科学精准规划乡村旅游区域范围、监测农作物生长周期及状况,到运用互联网电子商务平台销售乡村旅游产品等,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目前乡村旅游从业者多为本地农村劳动力,他们具备管理知识、经营理念、服务技能,但数字化利用水平不高且无法长时间脱产学习。可借助数字乡村建设成果,通过线上培训课程提高从业人员的数字技术水平,实现经营知识提升、信息技术提高、数字利用能力增强的目的。